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吴芋煤病的防治办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别名煤污病,是吴茱萸常见病害之一。

症状在叶片、嫩梢和树干上形成不规则的黑褐色煤状斑,逐渐扩大,叶片、枝干上覆盖厚厚的煤层。严重时影响植株生长衰退,造成开花结果少。煤病同蚜虫、长绒棉蚧等害虫活动伴随发生。

病原CapnodiumtanalcaeShir.etHora.属子囊菌亚门,腔囊菌纲,煤炱目,煤炱科,煤炱属真菌。病原菌菌丝体暗褐色,匍匍于叶表面。分生孢子梗暗褐色,颇不规则,隔膜较多,隔膜处有缢缩。分生孢子顶生或侧生,往往数个串生,形状变化多端,暗褐色,具纵横隔膜,大小为15~32m9~24m.病菌常腐生于蚜虫的分泌物上。

发病条件以菌丝在被害部越冬。翌年4月上旬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扩大为害。5月上旬~6月中旬为害严重。蚜虫、介壳虫多,容易引起煤病。

防治

1.清除杂草,消灭越冬虫口,整枝修剪,做到通风透光,减轻发病。

2.及时防治蚜虫和介壳虫,可喷25%亚安硫磷800~1000倍液,每隔7~10天1次。

3.煤病发生期喷1:0.5:150~200波尔多液,每隔10~14天1次,续喷2~3次。

编辑推荐

桃树煤污病的防治方法


桃树煤污病危害桃树叶片、果实和枝条。

1、枝干。被坏处初现污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霉点,后构成煤烟状黑色霉层,部分或布满枝条。

2、叶片。叶片正面发作灰褐色污斑,后逐渐转为黑色霉层或黑色煤粉层,这是该病的重要特征。严峻时叶片提前掉落。

3、果实。外表布满黑色煤烟状物,严峻降低果品价值。

发病规律

湿度大、通风透光差以及蚜虫等刺吸式口器昆虫多的桃园往往发病重。主要是介壳虫类的影响,以龟蜡介为主。因其繁衍量大,发作的排泄物多,且自接附着在果实表而,构成煤污状残留用清水难以清洗。病原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叶上、土壤内及植物残体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合时发作分生孢子,借风雨或蚜虫、介壳虫、粉虱等昆虫传达延伸,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病害病原

在不同区域煤污菌种群组合不尽相同,主要有多主枝孢Clasdosporiumhergbrum(pers.)link、大孢枝孢Cladosporiummacsrocarpumpreuss、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Fr.)Keissl,均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1、形状。病菌有性阶段构成子囊及子囊孢子。子囊孢子还可在子囊内或子囊外芽殖,发作芽孢子。芽孢子卵圆形,可分为薄壁与厚壁2种,前者能直接再芽殖,而后者能抵抗不良环境,可用以休眼。

2、特性。日本实验记录可存活11年。此菌芽殖最适温度为20℃,最低10℃,最高为26~30℃。侵染最适温度为10~16℃。

3、寄主。散布广泛,多种果木均有发作。

农业防治

1、改动桃园小气候。使其通透胜好,雨后及时排水,避免湿气滞留。

2、及时防治蚜虫、粉虱及蚧壳虫,关于零散栽植的桃园可在严冬年份晚喷清水于树干,结冰后早晨用机械法把冰层振落,蚧壳虫也随之掉落。

高粱煤纹病如何防治


高粱煤纹病又称条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片上病斑梭形或长圆形,中央灰色至浅褐色,边缘紫红色,大小10—50×4—10(mm),有的病斑周围具黄色晕圈。病斑两面初期生有大量灰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霉层消失,出现黑色粒状小菌核。病情严重时,病斑融合成不规则形长条斑,致高粱叶片早枯。

病原

Ramulisporasorghi(Ell.etEv.)L.S.OliveetLefebvre称高粱座枝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座生在气孔下,渐伸出。分生孢子梗圆柱形,无色,具隔膜0—1个,大小10—44×2—3(um)。分生孢子鞭形或线形,无色,多数具l—3个侧分枝,略弯,顶端稍尖,具隔膜3—9个,大小32—100×2—4(um)。菌核黑色表生,球形或半球形,表面光滑或不光滑,大小58—167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或菌核在病叶或病叶鞘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下部叶片先发病,病剖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浸染。一般在7—8月份,降雨次数多,雨量偏大,气温较低条件下或年份,该病发生早且为害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进行轮作和深翻,把病残体埋入深土层,可减少初侵染源。

(2)施用酵素菌区制的堆肥或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做到后期不脱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茶煤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症状又称乌油,分布在全国各茶区。主要为害叶片,枝叶表面初生黑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小斑,后扩展至全叶,致叶面上覆盖一层煤烟状黑霉,茶煤烟病有近十种,其颜色、厚薄、紧密度略有不同,其中浓色茶煤病的霉层厚,较疏松,后期长出黑色短刺毛状物,病叶背面有时可见黑刺粉虱、蚧壳虫、蚜虫等。头茶期和四茶期发生重,严重时茶园污黑一片,仅剩顶端茶芽保持绿色,芽叶生长受抑,光合作用受阻,影响茶叶产量和质量。

病原有多种,主要有NeocapnodimtheaeHara称茶新煤炱或浓色煤病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丝体浅褐色,从菌丝的隔膜处缢断后产生星状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四分杈,无色至褐色,每个分杈上具多个分隔。分生孢子器圆筒形至不规则形,生在单一或分枝的长柄上,褐色,顶部膨大,具孔口,器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至卵圆形。有性态子囊壳圆柱状,顶端膨大,暗褐色,内生多个子囊。子囊卵圆形,基部有小柄,内生子囊孢子8个排成2列。子囊孢子椭圆形,初无色,后呈暗褐色,具隔膜1?3个。此外还有富特煤炱、中心煤炱、头状胶壳炱、山茶小煤炱、刺三叉孢炱、光壳炱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菌多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在病部越冬。翌春,在霉层上生出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落在粉虱、蚧类或蚜虫分泌物上后,吸取营养进行生长繁殖,且可通过这些害虫的活动进行传播,以上害虫常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先决条件,生产上管理粗放的茶园或荫蔽潮湿,雨后湿气滞留及害虫严重的茶园易发病。

防治方法(1)从加强茶园管理入手,及时、适量修剪、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雨后及时排水,严防湿气滞留;千方百计增强树势,预防该病发生。(2)及时防治茶园害虫,注意控制粉虱、蚧壳虫、蚜虫等虫害,是防治该病积极有效措施之一。具体方法参见本书茶树害虫。(3)早春、晚秋非采茶期喷洒波美0.5。石硫合剂或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30%绿得保悬浮剂500倍液、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

金叶女贞煤污病的防治方法


煤污病侵害金叶女贞主要是在其遭受康氏粉蚧和蚜虫危害以后,即以它们排泄出的粘液为营养,诱发煤污病菌的大量繁殖。发病后病株叶面布满黑色霉层,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导致植株生长衰弱,提早落叶。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煤污病主要侵害叶片和嫩梢,病害先是在叶片正面沿主脉产生,后逐渐覆盖整个叶面,在叶面、枝梢上形成黑色小霉斑,病斑初期为黄褐色,上覆盖黑色霉层,后扩大连片,使整个叶面、嫩梢上布满黑霉层。严重时叶片表面、枝条甚至叶柄上都会布满黑色煤粉状物;这些黑色粉状物会阻塞叶片气孔,妨碍正常的光合作用。

发病原因

子囊菌门柳煤炱菌,无性态为半知菌类烟霉菌,煤污病的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在寄主植物病残体上越冬。因为蚜虫和康氏粉蚧排泄的黏液会为煤污病的病原菌提供营养,所以一般在这两种虫害发生后,煤污病都会大量发生。

防治方法

①及时清除病残体,清水冲洗叶面.保持通风透光良好。

②做好对康氏粉蚧和蚜虫的防治,是预防煤污病的关键因素。对于康氏粉蚧,可用40%氧乐果l000倍液、蚧螨灵1000倍液,危害严重时均匀喷洒乐斯本加穿透剂,效果极佳。对于蚜虫可用20%溴氰菊酯2000-3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2000倍液进行喷施。

③对上年发病较为严重的田块,可在春季萌芽前喷洒波美3-5度的石硫合剂,以消灭越冬病源。对生长期遭受煤污病侵害的植株,可喷洒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

紫薇花白粉病和煤污病的防治


室内养殖紫薇花,会经常发生白粉病、煤烟病,植株生长缓慢,还影响美观。那紫薇花发生这两种病害时该怎么办呢?

紫薇花白粉病

症状

紫薇花白粉病一般发生在嫩稍和花蕾上。春夏季节,叶片染病后会生长扭曲,并且覆盖一层白粉。叶片上会出现圆形病斑,严重时连成一片。受害的叶片会因为病斑的原因,提前脱落。

防治方法

盆栽紫薇花要及时摘除病叶,并将其移到通风透光处。

一旦发现叶片上出现病斑,及时喷洒药剂。可以选择代森锌可湿性粉500倍液、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波尔多液等,10天喷洒一次,喷洒3~4次就可以好转。

紫薇花煤污病

症状

煤烟病主要危害紫薇花的叶片和枝条。在叶柄上出现一层黑色的霉状物,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煤污病主要是因为虫害侵袭或真菌感染造成的,在高温及阴雨天气发病较为严重。

防治方法

加强通风,降低空气中的湿度。不要没事就浇水,保持盆土相对干燥。

做好防虫准备,5月之后气温逐渐上升,每个月喷洒一次护花神,避免出现蚜虫或蚧壳虫。

修剪病叶,并喷洒杀菌药剂。对于出现发黑的叶片,用清水冲洗后,若呈现发蔫、发黄的状态,需要立即剪除,然后喷洒杀菌药剂,避免病害蔓延。

万寿竹煤污病的防治方法


万寿竹煤污病为真菌病害,由一种枝孢霉(Cladosporiumsp.)及一种链格孢(Alternariasp.)引起。

流行情况

万寿竹常受介壳虫的为害,产生许多排泄物、分泌物,病原菌着生其上。栽种密度、株丛过大、温室通风不良有利于介壳虫滋生,也就加重了病害的发生。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当白粉虱、介壳虫等为害时易发生煤污病,万寿竹叶片布满煤粉堆,降低观赏性。发病初期在白粉虱等害虫的分泌物、排泄物上产生极小的霉点,灰黑色,逐渐扩大为煤粉斑块,黑色、绒毛状。病重时黑色煤粉层互相联结成大片。

防治方法

1、温室要常通风换气,降低空气湿度。

2、盆钵摆放密度适宜以利通风透光。

3、防治白粉虱等害虫常用杀虫剂有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康福多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21%增效氰马乳油4000倍液等。

4、发病初期喷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倍液,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7~10天1次。

半夏虫害防治 芋单线天蛾的治理办法


芋单线天蛾Theretrapinastrinapinastrina(Martyn)属鳞翅目,天蛾科(Sphingidae)。

形态特征成虫翅展50~65mm,体长25~45mm,体褐色,胸部背线黄褐色,腹部背中央有〗条银白色背线,前翅顶角至后缘基部有较宽的黑色斜带,下方有白色边,顶角至后角有3条褐色横带,中室端有黑点1个,后翅橙灰色,翅反面灰黄色。卵圆形,初产时草绿色,腹部有7个眼纹,中间3个较大,橄榄形,外围有黑线,中间有大黑点,点下橙黄色;褐型体灰褐色,背上有2条茶褐色纵带,初孵幼虫多为绿型,3~4龄期,大部分幼虫转为褐型。5龄幼虫体长为55~65mm。蛹体长35~45mm,体棕褐色,胸腹部具数条浅褐色纵纹。

生活习性芋单线天蛾在广东1年发生6代,世代重叠,以蛹在土下越冬,每年4月~10月为活动为害期。据观察,在半夏上出现于8~9月。蛹从9月下旬起在土下越冬,完成1个世代约35天左右,其中卵期3~5天,幼虫期12~15天,蛹期10-13天,成虫寿命5~7天。卵多在早展孵化。幼虫分5龄,初孵幼虫在叶背啃食表皮,3龄后咬食叶片成缺刻或穿孔。老熟幼虫吐丝卷叶入土表下化蛹。

防治(参照半夏芋双线天蛾)

菊花病毒病的防治办法


别名花叶病。

分布为害全国各药用菊花产区均有发生,且为害较重。药菊的主产区都是老品种,连续栽培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栽种方法,又多采用分根或扦插繁殖。因此,药菊的病毒病种类多,发生为害较重。1985年9月,在滁菊主产区全椒县马厂调查,病毒病发病率为100%,约有20%左右的菊花田块,因病毒病导致全田枯死而绝产。安徽省药菊的几个品种,病毒病所造成的产量损失,约为50%左右。病毒病是菊花的一大病害。

症状由于为害菊花的病毒种类多,加之复合侵染,因此,症状很复杂,常见症状有以下几种类型:(1)病株心叶黄化,有的叶脉保持绿色,叶片自下而上逐渐枯死;(2)幼苗叶片畸形,心叶有灰绿色微隆起的线状条纹,生长中、后期症状不明显;(3)叶片上产生黄色不规则斑块;(4)叶片暗绿色,叶小而厚,叶缘和叶背呈现紫红色。病毒病严重的植株,亦易感染褐斑病和霜霉病,导致叶片自下而上枯死。

病原安徽农学院病毒室几年来对药菊病毒病的研究,为害药菊的主要病毒种类有以下4种:

1.番茄不孕病毒(TAV):能侵染11科38种植物。病毒颗粒球状,直径30nm,超薄片电镜观察,可在细胞质内见到大量排列整齐的堆集状病毒粒子。钝化温度为65℃,体外存活期4~6天,稀释限点为10-210-4,蚜虫传毒。

2.马铃薯Y病毒(PVY):能侵染4科16种植物。病毒颗粒线状,长680nm。电镜超薄片观察,可见到叶肉细胞质内、叶绿体间有典型风轮状内含体。钝化温度60~65℃,稀释限点10-210-3,体外存活期3天。蚜虫传毒。

3.马铃薯X病毒(PVX):能侵染7科22种植物。病毒颗粒线状,长度为470~580nm,钝化温度70℃,稀释限点10-4体外存活期在15天以上。蚜虫传毒。

4.黄瓜花叶病毒(CMV):病毒颗粒球状,直径30nm。能侵染7科20余种植物。钝化温度65~7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存活期为5~7天。蚜虫传毒。

侵染循环病毒在留种菊花母株内越冬,靠分根和扦插繁殖把病毒传到下年。病害在田间的传播,主要靠蚜虫传毒。传毒的蚜虫有桃蚜、棉蚜、菊蚜、萝卜蚜等。由于药菊叶片中含有多酚氧化酶及药菊本身特有的挥发油类物质,可抑制病毒的体外传染,很难磨擦传毒。

发病条件药菊病毒病发生的轻重,与以下因素有关:留种母株发病的轻重,母株生长健壮的发病轻;与蚜虫发生量与发生期有关,发生早、数量大,病毒病发生重;与栽种方式有关,药菊与油菜、小麦、春大豆套种的,发病轻,菊花单种,作物相复杂的地区发病重;土地瘠薄、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地块发病重;靠近村边、路边和树荫下的菊花发病亦重。

防治

1.栽种脱毒菊苗:用茎尖组织培养法进行脱毒,并建立无毒苗留种基地,大量繁殖后,栽种无毒苗。脱毒菊苗,产量成倍增加。

2.田间株选健壮植株留种:菊花收获前,在田间选择生长健壮、开花多而大的植株留种。

3.因地制宜推广套种,利用其他作物的屏障,减轻蚜虫为害。

4.生长季节及时防治蚜虫,减少传毒。

5.增施肥料,加强田间管理:在栽苗时,用锌、铜、钼、两等微量元素配成复合微肥蘸根,现萤前叶片喷施钾、硼等肥料,可增强抗病性,提高产量。

桑椹菌核病的防治办法


症状和病原此病包括桑椹肥大件菌核病、桑椹缩小性菌核病和桑椹小粒菌核病3种,分述如下:

1.桑椹肥大性菌核病:发病桑椹,花被变厚肿起,病椹显著膨大,变成乳白色。病椹中心有一块黑色的大菌核。病椹落下,椹肉腐败而菌核残留地上越冬。

引起此病的病原为SclerotiniashiraianaP.Henn.为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核盘菌属真菌。越冬的菌核.次年4月上.中旬萌生1~5个子囊盘。子囊盘肉质,漏斗状,褐色,有长柄。子实层由子囊及侧丝构成。子囊圆柱状,基部较细,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为6~10m3~5m。

病椹的花被及子房,由于菌丝的侵入腐蚀而产生大小不一的孔隙,其中丛生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分枝的基部稍粗,先端较细,其顶端者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卵形、无色,大小为2.7~5.0m2.2~2.8m。

2.桑椹缩小性菌核病:被害桑椹呈灰白色,全体缩小,质坚硬,外衣有细皱,并分布有多数褐色微小斑点,即分生孢子梗著生处。后在病椹内部形成黑色菌核,病椹落地后,椹肉腐败,菌核残留地上越冬。此病由真菌Mitrulashiraiana(P.Henn)ItoetImai引起。越冬菌核次年4月上、中旬从菌核上萌生子实体,单生或数个集生,子实体具长柄,头部为纺锤形或长椭圆形,有数条纵褶,淡褐色,子囊生于头部外面的子实层中,棍棒形,先端圆,基部细,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圆形,无色、单胞,大小为4~8m2.5~4m。在病椹褐色斑点上所生的分生孢子梗,为纤细丝状,有若干分枝,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形或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小为7.0m4.6m。

3.桑椹小粒菌核病:此病的特征是桑椹的各个小果分別受感染,病小果显著膨大突出,整个病椹带灰黑色,病小果易脱落,病小花的花被不全肥大,仅子房膨大,其内部产生无数小形分生孢子,以后各子房中生成黑色近球形的小菌核,落地后在地面越冬。

此病由SclerotiniacarumculoidesSiegleretJenkins引起。越冬菌核次年4月上、中旬抽生1至数个子囊盘。子囊盘杯状。子囊圆筒形,子囊间有带分枝的侧丝。子囊孢子8个,肾形,无色单胞,大小为6.4~9.6m2.4~4m。子囊孢子的凹面附有半球形小体。子房内所生的分生孢子,无色,略呈球型,大小为2~4m2~2.3m。

侵染循环3种桑椹菌核病的侵染循环相似。以菌核落地越冬,到次年桑花开放时,从菌核上产生子实体,子囊孢子借风传播,侵入花器引起初染。所生的分生孢子因桑花期短,引起再侵染的作用不大。病菌侵入花器后,菌丝大量增殖,先形成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最后由菌丝形成菌核,随桑椹落地越冬。

防治3种桑椹菌核病的防治方法是一致的。4月初检査桑树附近地面,发现子实体及时收集销毀,并进行中耕,使子实体深埋土中,不能散出子囊孢子传播。5月普查桑园,及时收集树上及已落于地面的病椹烧毁,以消火越冬菌源。上年曾发病的桑园,4月前进行中耕,使菌核深埋土中,防止生出子实体。

贝母干腐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干腐病既可发生在田间,亦可发生在贮藏期。在湖北,大田一般发病率30%~50%,严重时全田失收。

症状干腐病的症状有两种:一种是被害鳞茎呈蜂窝状,被害鳞瓣呈褐色皱折,另一种是被害鳞茎基部青黑色,鳞瓣腐烂呈空洞或形成黑褐色、青色大小不等的空洞。鳞茎维管束被害,其横断面有一褐色圈。

病原据国内报道,贝母干腐病菌有3个种:即Fusaritumavcnaceum(Fr.)Sacc.,F.oxysporum和F.solani,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瘤座孢科,镰刀菌属真菌。由于镰刀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种群复杂,各地出现同属不同种的菌是完全可能的。

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在PSA培养基上,小孢子数量多,长椭圆形、卵圆形,常呈假头状着生,大小分生孢子梗短,单瓶梗状,大孢子直或稍弯,美丽组型,中间粗,向两端均匀地逐渐变细。顶端不尖锐,略呈喙状弯曲。足细胞有不明显的足跟,2~5个横隔,但以3隔居多,大小为25.7~42.1m3.4~4.4m。大孢子着生在单瓶梗上,厚垣孢子多,圆形或近圆形,顶生或间生,单生或少数串生,直径6.8~10.3m。

发病条件

1.贝母种的质量:如果贝母种有病斑、虫伤或机械损伤则易烂种。

2.贝母地的条件:新种贝母的地,滤水性好的砂质土,半阴半阳的斜坡地烂种少。连作、排水不良及西晒的阳坡地易发生烂种。

3.有害生物为害:在土中为害郓贝的主要是厩腐蝇(Muscinastabulans)幼虫、蛴螬、蛞蝓、鼠妇(Armadilliacllumvulgare)等。

4.气候条件:高温、多雨的气候不适宜贝母的生长,也容易引起烂种。

防治

1.鳞茎留地越夏:要注意套种,适当深种,创造荫凉的环境条件,同时及早防治地下害虫。如鳞茎室内贮藏,不能起挖过早,应在植株倒苗、鳞茎后熟,选择晴天土壤干燥时进行;采收时还须防止损伤,保藏覆盖勿过干。要剔除病鳞茎,用药剂处理后晾干,放在通风的室内贮存。

2.深耕、轮作、休闲等栽培措施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病原物。土壤还可以药剂或热力处理,有条件的地区,利用夏季高温的太阳能,采用地膜覆盖20天左右,以杀死土壤线虫、螨和地下害虫及病菌。

3.药剂防治:使用40%多菌灵胶悬剂1:3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对鄂贝浸种10分钟的防病效果可达80%左右。如螨类为害严重,可用20%三氯杀螨砜1: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1:2000倍液浸种10分钟。

4.因地制宜,实行秋播,避过高温季节,减少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生。

人参菌核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人参菌核病在中国、日本、朝鲜、前苏联以及北美的西洋参上均有发生。我国主要分布在吉林、辽宁和北京等地,其他省区发生少。参根一旦发病,迅速腐烂,产量损失可达60%~70%。

症状菌核病主要为害3年生以上参根。发病部位为芽苞、根和根茎。参根被害后,初期在表面生少许白色绒状菌丝体。以后,内部迅速腐敗、软化,细胞全部被消解殆尽,只留下坏死的外表皮。表皮内外形成许多鼠粪状的菌核。发病初期,地上部分与健株无明显区别;后期,地上部表现萎蔫,极易从土中拔出。此时,地下部早已溃烂不堪。

病原核盘菌(SclerotinialibertianaFuck.=S.sclerotiorum(Lib.)deBary)属子囊菌亚门,柔膜菌目真菌。菌核较小,1~5mm1.5~2mm。在西洋参上北美报道,除S.libertianaFuck.引起的白腐外,还有S.smilacinDurand(=5.panacisRankin)引起的黑腐。日本田中及泷元认为,在远东地区,人参、西洋参菌核病的病原菌与上述两种均不相同。与前者的区别在于蔺核大小、形状和形成方式不同;与后者区别是菌丝发育的最适温度不同,因此在中国、日本和朝鲜应为Sclerotiniasp.,种名待定。

在自然条件下及在室内,有性时期都不易产生。病原菌生长的温度为12~18℃。最适温度为15℃。

侵染循环病原菌以菌核在病根上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合时,萌发出菌丝侵染参根。人参菌核病菌系低温菌,从土壤解冻到人参出苗为发病盛期。在东北4~5月为发病盛期,6月以后,气温、土温上升,基本停止发病。地势低洼,土壤板结,排水不良,低温髙湿以及氮肥过多是人参菌核病发生和流行的有利条件。9月中、下旬,土温降到6~8℃,病害又有所发展。病菌的有性时期在病害的流行和传播中不占重要地位。

防治

1.选择排水良好,地势髙燥的地块栽参。早春注意提前松土,以利降湿和提高土温。

2.出苗前用1%硫酸铜溶液或1:1:100波尔多液进行床面消毒。

3.及时发现并拔除病株,再用生石灰或1%~5%的石灰乳消毒病穴,或用50~80倍的福尔马林液进行病区土壤消毒。

4.栽参前,用40%菌核利(10~15g/m2)处理土壤,或用菌核利200~400倍液浇灌病区。

半夏虫害防治 芋双线天蛾的治理办法


芋双线天蛾Theretraoldenlandiae(FabriciuB)属鳞翅目,天蛾科(Sphingidae)。

形态特征成虫翅展50~65mm,体长25~35mm,体褐绿色,头及胸部两侧有灰白色缘毛,胸部背线灰褐色,两侧有黄白色纵条;腹部有2条并列的白色背线,两侧有棕褐色及淡黄褐色纵条;前翅灰褐绿色,前翅顶角至后缘基部附近有1条较宽的浅黄褐色斜带,斜带内外有数条黑、白色条纹,中室端有黑点1个,后翅黑褐色,有灰黄色横带1条,缘毛白色;翅反面黄褐色,有3条暗褐色横线。

卵:圆形、淡黄绿色,孵化前转黄褐色,直径1.5_左右。

幼虫:有绿型和褐型2种,绿型幼虫体草绿色,胸部两侧各具9个排列整齐的黄色小圆斑,腹部1~7节两侧有深色斜纹,背两侧各有1黄色眼状斑,其中第1、2节眼斑中间具1红点;褐型幼虫体揭色,除同样具有绿型的斑纹外,胸部各节下缘还具1黄色纵带。一般初孵幼虫多为绿型,自3龄起转褐型,老熟幼虫中绿型仅少数。5龄幼虫体长为52~64mm。

蛹:体长35~45mm,黄褐色,上唇、前足、中足和前翅有黑点斑。

生活习性芋双线天蛾在杭州1年发生4~5代,世代重叠,以蛹在土下蛹室中越冬,翌年5月初起羽化。5~10月为其活动为害期,其中以8~9月为害最烈。各世代历期在43~50天,其中卵期4~6天,幼虫期13.1-25.6天,蛹期9.0~16.1天,成虫寿命4.0~8.3天,因气温不同,各世代历期差异较大。

成虫昼伏于作物,树林深处,黄昏时开始活动,羽化后当晚交尾。每只雌虫产卵30~60粒,卵多散产在半夏叶背,多数1叶上只1粒卵,少数2~5粒。幼虫孵化后将卵壳吃掉,幼虫分5龄,初孵幼虫在叶背啃表皮呈透明斑,2龄后啃出小孔,3龄起从叶缘蚕食出大缺刻,4龄起进入暴食期,每头幼虫1夜间可吃10~12株半夏苗,并能作短距离迁移扩散,遇强光或大雨即躲入作物或杂草丛中。2~4龄都有吃食脱皮而残留头壳的习性。幼虫老熟后,即咬断植株或杂草,吐丝卷叶及土粒成1蛹室,柄身其中,停止取食。

防治

1.药剂防治:根据虫情抓住低龄幼虫期及早喷施90%敌百虫800倍液或50%辛硫磷2000~3000倍液。

2.黑光灯晚间诱杀成虫。

3.农业防治:结合中耕除草,捕杀幼虫及破坏其栖息环境。

《吴芋煤病的防治办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芋类植物的养护”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