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菊花病毒病的防治办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别名花叶病。

分布为害全国各药用菊花产区均有发生,且为害较重。药菊的主产区都是老品种,连续栽培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栽种方法,又多采用分根或扦插繁殖。因此,药菊的病毒病种类多,发生为害较重。1985年9月,在滁菊主产区全椒县马厂调查,病毒病发病率为100%,约有20%左右的菊花田块,因病毒病导致全田枯死而绝产。安徽省药菊的几个品种,病毒病所造成的产量损失,约为50%左右。病毒病是菊花的一大病害。

症状由于为害菊花的病毒种类多,加之复合侵染,因此,症状很复杂,常见症状有以下几种类型:(1)病株心叶黄化,有的叶脉保持绿色,叶片自下而上逐渐枯死;(2)幼苗叶片畸形,心叶有灰绿色微隆起的线状条纹,生长中、后期症状不明显;(3)叶片上产生黄色不规则斑块;(4)叶片暗绿色,叶小而厚,叶缘和叶背呈现紫红色。病毒病严重的植株,亦易感染褐斑病和霜霉病,导致叶片自下而上枯死。

病原安徽农学院病毒室几年来对药菊病毒病的研究,为害药菊的主要病毒种类有以下4种:

1.番茄不孕病毒(TAV):能侵染11科38种植物。病毒颗粒球状,直径30nm,超薄片电镜观察,可在细胞质内见到大量排列整齐的堆集状病毒粒子。钝化温度为65℃,体外存活期4~6天,稀释限点为10-210-4,蚜虫传毒。

2.马铃薯Y病毒(PVY):能侵染4科16种植物。病毒颗粒线状,长680nm。电镜超薄片观察,可见到叶肉细胞质内、叶绿体间有典型风轮状内含体。钝化温度60~65℃,稀释限点10-210-3,体外存活期3天。蚜虫传毒。

3.马铃薯X病毒(PVX):能侵染7科22种植物。病毒颗粒线状,长度为470~580nm,钝化温度70℃,稀释限点10-4体外存活期在15天以上。蚜虫传毒。

4.黄瓜花叶病毒(CMV):病毒颗粒球状,直径30nm。能侵染7科20余种植物。钝化温度65~7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存活期为5~7天。蚜虫传毒。

侵染循环病毒在留种菊花母株内越冬,靠分根和扦插繁殖把病毒传到下年。病害在田间的传播,主要靠蚜虫传毒。传毒的蚜虫有桃蚜、棉蚜、菊蚜、萝卜蚜等。由于药菊叶片中含有多酚氧化酶及药菊本身特有的挥发油类物质,可抑制病毒的体外传染,很难磨擦传毒。

发病条件药菊病毒病发生的轻重,与以下因素有关:留种母株发病的轻重,母株生长健壮的发病轻;与蚜虫发生量与发生期有关,发生早、数量大,病毒病发生重;与栽种方式有关,药菊与油菜、小麦、春大豆套种的,发病轻,菊花单种,作物相复杂的地区发病重;土地瘠薄、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地块发病重;靠近村边、路边和树荫下的菊花发病亦重。

防治

1.栽种脱毒菊苗:用茎尖组织培养法进行脱毒,并建立无毒苗留种基地,大量繁殖后,栽种无毒苗。脱毒菊苗,产量成倍增加。

2.田间株选健壮植株留种:菊花收获前,在田间选择生长健壮、开花多而大的植株留种。

3.因地制宜推广套种,利用其他作物的屏障,减轻蚜虫为害。

4.生长季节及时防治蚜虫,减少传毒。

5.增施肥料,加强田间管理:在栽苗时,用锌、铜、钼、两等微量元素配成复合微肥蘸根,现萤前叶片喷施钾、硼等肥料,可增强抗病性,提高产量。

小编推荐

菊花褐斑病的防治办法


别名叶枯病,斑枯病。

分布为害国内各药菊种植区均有发生,且为害较重,常年造成叶片枯死达40%~70%,单株花朵减少30%~50%,发病重的年份,花朵减少70%。1983年,安徽歙县贡菊品种褐斑病大发生,比上一年减产88.4%,造成毁灭性为害。

症状为害叶片。发病初期为圆形淡黄色小点,以后扩展成褐色圆形病斑,或受叶脉限制形成不规则褐色枯斑,病斑直径4~10mm,周围常有褪绿晕圈。发病后期,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病害大流行年份,病斑较大,在10mm以上,有的在叶缘上形成V形枯斑,外围有褪绿晕圈,或沿叶缘发病,叶缘先枯死。病斑多时,常连接成片,导致叶片枯死。枯死叶片不脱落,悬挂于茎上。

病原SeptoriachrysanthemellaSacc.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壳针孢属真菌。分生孢子器球形或近球形,具1略微伸长的孔口,从底部到孔口的长度为91.4~150.9m,横径为62.8~115.1m,孔口直径15.4~20.5m。分生孢子线形,大小为50.5~67.3m1.7~2.6m,具4~9个隔膜。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叶片组织中,仅孔口露出叶面。叶片正面的分生孢子器占88.2%。

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在病叶残体上越冬。在长江以南,次年4月下旬即可产生分生孢子侵害下部叶片,6月上旬到7月上旬的梅雨季节,病害扩展蔓延,使病株率增加。8月份多为高温干燥季节,病害发展较慢,9~10月,植株生长旺盛,雨水亦较多,株间阴敝,湿度增大,病害扩展迅速。多雨年分,造成病害流行。黄河以北的药菊种植区,7月分雨水多病害发展很快,8月下旬急剧发展,9月初达到发病高峰。

发病条件病害发生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温度24~28℃,相对湿度85%以上,适宜病害的发生。以歙县贡菊为例,9月下旬到10月中旬降雨量在100mm以下发病轻,超过200mm发病重;菊花连作发病重,2年以上轮作的发病轻;施肥少、管理粗放的发病重,施肥充足,肥料配合好,植株生长健壮的发病轻。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防治。(1)实行2年以上轮作。(2)处理病残体:菊花收后,割下植株残体,集中烧毁。(3)增施肥料:增施有机肥,配合磷钾肥,使植株生长旺盛,增强抗病力。(4)结合田间管理,早期摘除病叶:结合菊花剪苗、摘顶心,随手把下部病叶摘除,带出田外处理,减少早期再侵染病源。

2.药剂防治:(1)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

施药时间,黄河以北地区,7月中旬喷第1次药,长江以南9月上旬喷第1次药。10天左右喷1次,共喷3~4次,防治效果可达90%左右。

菊花蚜虫的防治办法


菊花蚜虫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棉蚜AphisgossypiiGlover,另一种是菊蚜(菊小长管蚜)Macrosiphoniellasan-bomi(Gillette)。

别名腻虫,蜜虫,属同翅虫蚜科(Aphididae)。

分布为害两种蚜虫皆为世界性分布种,在国内分布也很广。棉蚜分布于全国各地;菊蚜主要分布于北京、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四川等省。

菊花蚜虫喜密集于菊花嫩叶、嫩头、花蕾和小花上为害,吸收汁液。使叶片失绿发黄、卷曲皱缩。

形态特征

1.棉蚜:

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1.9mm,夏季黄绿色、存秋季深绿色。触角6节,第3、4节无感觉孔,第5节末端及第6节膨大处各有1个感觉孔。腹管短,呈圆筒形,暗黑色,有瓦状纹,尾片乳头状有曲毛4~5根。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2~1.9mm,体黄色、浅绿或深绿色。有透明的翅2对,前翅中脉3支,后翅有中肘脉。腹部背面有3~4对黑斑。触角6节,较短,第3节常有次生感觉圈5~8个,几乎排列成1行。腹管和尾片同无翅胎生雌蚜。

卵:椭圆形,长0.5~0.6毫米,宽0.2~0.3mm。初产时橙黄色,后变黑色,有光泽。

若蚜:无翅若蚜春秋为蓝灰色,夏季为黄绿色或黄色,复眼红色,经3次脱皮变成无翅孤雌蚜成虫。

2.菊蚜:

无翅孤雌蚜:体纺锤形,体长1.5~2.0mm,宽0.7mm,赭褐色至黑褐色,有光泽。触角比体长,除第3节色淡外,其余为黑色。腹符黑色,圆筒形,基部宽,端部较细,基部有瓦砌纹,端部有网状纹,尾片黑色。

有翅孤雌蚜:体长1.7~2.5mm、宽0.67mm。体浓黑褐色,有光泽。胸腹部斑纹较无翅型明显。触角比体长,第3节有次生感觉圈16~26个。尾片刚毛9~11根,其他特征与无翅型同。

若虫:体赤褐色,形态与无翅孤雌蚜相似。

生活习性

1.棉蚜:

棉蚜以卵在木槿、石榴、花椒等植物上越冬。第2年3月越冬卵孵化出无翅雌蚜,称干母,干母产生的无翅胎生雌蚜称干雌,干雌仍可在越冬寄主上繁殖2~3代,4~5月菊花分根移栽后,越冬寄主上的棉蚜产生有翅胎生雌蚜,迁往菊花上繁殖为害,并以孤雌胎生的方式繁殖20多代(有翅雌蚜和无翅雌蚜皆有),6~7月为害严重。8月份气温升高,棉蚜数量下降,为害减轻。9~10月蚜墩再次上升,为害加重。10月下旬以后,气温降低、日照缩短、菊花叶片老化、棉蚜即产生有翅雌性蚜,6回越冬寄主,繁殖出无翅雌性蚜和有翅雄性蚜,两者交配产卵越冬。

2.菊蚜:

菊蚜在江淮流域1年可发生10多代,以无翅胎生雌蚜在菊花留种株叶腋的芽上越冬。第2年3月开始活动和繁殖。该蚜每年有2个发生为害高峰,分别为4~5月和9~10月。11月中旬开始越冬。此蚜喜温暖气候,在气温20℃,相对湿度65~70%时9~10天可完成1代。若虫经3次蜕皮而变成虫。

防治

1.追施农药:每亩用70%灭蚜松100~150g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0~200ml,或3%久效磷颗粒剂2kg拌10~15kg湿润细土或腐熟的有机肥料,在载种时施在幼苗根部。

2.蚜虫发生时,用10%杀灭菊酯3000倍液,50%DDVP乳油1000倍液;50%灭蚜松乳油1000倍液喷雾。

3.药剂涂茎:用40%氧化乐果5~10倍液,涂于菊花茎杆基部,防蚜效果很好。

4.生物防治:人工释放瓢虫、草蛉治蚜。

菊花霜霉病的防治办法


别名药农称白毛病。

分布为害1983年发现药菊霜霉病。1年有2次流行;春季为害菊苗,重者枯死缺苗,轻者成为弱苗。秋季发病多在现蕾期,致使叶片、花梗、花蕾枯死而绝产。在田间只发现为害贡菊品种,未见其他药菊有霜霉病为害的报道。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花梗、花蕾和嫩茎。叶片发病,产生不规则褪绿斑,叶缘微向上卷,叶背布满白色菌丛,病叶自下而上逐渐变褐干枯,枯死叶片垂挂于茎上。重病苗枯死。秋季发病,叶片、花梗、花蕾布满白色菌丛,导致全株枯死。人工接种,亦侵染滁菊、亳菊等药菊和观赏菊花某些品种,除滁菊和贡菊症状相似外,在其他品种上产生小型或较大不规则枯斑,菌丛稀疏,白色或黄白色,与原发病品种的症状,差异较大。

病原PewnosporadanicaGaum.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霜霉科,霜霉属真菌。孢子囊梗1~4枝从气孔伸出、呈2叉状分枝,分枝4~6回,第1分枝不对称。孢囊梗全长286~707m,常为364~572m,主梗宽8~13m。孢囊梗末端分叉呈直角,偶有3出,长7.8~15.7m,直或微弯,末端钝圆或略膨大。孢子囊无色,椭圆或卵圆形,无乳突,大小为20.6~41.3m16.5~32.2m,萌发产生芽管。孢子囊耐低温而不耐高温,在-7℃条件下72小时,仍有部分萌发,在27℃条件下12小时,发生质壁分离而失去活力。

病菌寄主范围不广,人工接种仅侵害菊花的几个品种和当地野菊。

侵染循环11月份菊花收获后,留种母株周围产生脚芽,病菌在新生的脚芽上为害或潜伏越冬,亦可在田边的野菊上越冬。3月上旬,气温升高,雨水较多,则传播流行。直到5月上旬,气温升高,病害停止发展。春季若低温多雨,可为害到5月中、下旬。病菌潜伏在菊苗上越夏,到9月中、下旬,在低洼高湿的菊田首先发病,遇到低温多雨的天气,病害传播迅速,造成秋季流行。

发病条件病害流行,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在条件下形成孢子囊梗,低于3℃或高于26℃孢子囊不能萌发,适宜的条件是8~15℃。小气候高温达35℃两小时,孢囊梗萎蔫,亦不再形成新孢囊梗,或连续两天日平均温度在25℃以上,病害亦停止发展。湿度大是病害流行的条件,春、秋季雨水多,相对湿度大,病害易发生流行。

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在易发病地块,种植资菊等免疫品种。

2.药剂防治: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均有良好防治效果。(1)3月上旬,留种苗圃发病,喷洒乙磷铝防治。(2)菊花移栽时,用甲霜灵浸苗。(3)栽入大田以后,春季视病害发展情况,喷1~2次药。乙磷铝和甲霜灵轮换使用。(4)秋季发病,喷洒甲霜灵或乙磷铝,但应和50%多菌灵混合使用,避免产生抗药性,又兼防治褐斑病。

豇豆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不少农户在栽秧豇豆时会遇到豇豆病毒病,那么豇豆病毒病应该怎样防治呢?

该病为系统性症状,叶片出现深绿、浅绿相间的花叶,有时可见叶绿素聚集,形成深绿色脉带和萎缩、卷叶等症状。

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CMV)、豇豆蚜传花叶病毒(CoAMV)和蚕豆萎蔫病毒(BBWV)侵染引起。三种病毒在田间主要通过桃蚜、豆蚜等多种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播,病株汁液摩擦接种及农事操作也可传播。

防治方法:

①选用耐病品种如之豇28-2、红嘴燕等。

②及早防治蚜虫。

③加强管理,提高抗病力。

④发病初期喷洒1.5%植病灵Ⅱ号乳剂1000倍液,或83增抗剂100倍液或20%抗病盛乳油500--800倍液,或60%病毒A片剂(15kg水中加2片),或20%万毒清5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6%病毒克或20%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38%病毒1号600--800倍液,或复方克病神500倍液加植保素500倍液,或病毒王500倍液加平衡剂300倍液,或病毒速克灵乳油500倍液加克旱寒增产剂(黄腐殖酸锌)500倍液喷洒,每7--8d喷1次,连喷3--4次。

半夏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半夏又叫水玉、地文,天南星科半夏属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有长柄,初夏开黄绿色花,地下有白色小块茎,可入药,中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现将半夏病毒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病因症状:

此病为马铃薯Y病毒组的芋花叶病毒DasheenMosaicVirus,既DMV。主要是由于半夏种茎带病毒或蚜虫等昆虫传播病毒。多在初夏、高温多雨、发生蚜虫等情况下发生并蔓延。

半夏植株发病后,正常生长的叶片上产生黄色不规则的斑,使叶片变成花叶,皱缩扭曲,上卷,植株矮化畸形,生长不良。此病也可使半夏在储藏期间造成大量腐烂。

2、防治方法

(1)选择无病的地块和区域种植;严格筛选半夏良种。

(2)施用经发酵并腐熟的有机肥,适当追施磷钾肥。

(3)及时彻底消灭或预防蚜虫等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4)半夏出苗后,要连续喷洒40%的乐果或80%的敌敌畏1500倍,7天一次,连喷3次。

(5)发病初期,用病毒清、克毒威、毒霸等新型低毒、低残的药剂治疗,3天一次,连治疗三次。

苦瓜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苦瓜病毒病早发病的植株叶片变小,舒展,节间缩短,全株显着矮化,不结瓜或结瓜少。中后期迟发病的叶片舒展,叶色浓淡不均呈花叶斑斓状,稚嫩梢蔓变形,成长受阻,瓜小或尾尖,变形歪曲。

小编整理了两种防治办法,一种是农业防治,一种是药剂防治,农业防治是从栽培手法上摧残苦瓜病毒病的源头,药剂防治则是通过农药手法来防治这种病毒,具体办法如下:

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从无病株上留种,耕种前进行苦瓜种子消毒;耕种后用药土做掩盖土,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麦苗移栽后,喷施新高脂膜,可有用避免地上水分不蒸腾,苗体水分不蒸腾,阻隔病虫害,缩短缓苗期,快速习惯新环境,健康成长。

高温干时应常常洒水,提高田间湿度,减轻蚜虫为害与传毒;喷施增产菌、多效好或新高脂膜等成长促进剂,或喷施磷酸二氢钾、黑皂或洗衣皂混合液1:1:250倍液,5-7天1次,连喷4-5次。

2.药剂防治

防治苦瓜病毒病,现在尚无能彻底治愈的好药剂,只能避免病毒的进一步扩展。其一是治好虫,避免病毒借蚜虫和温室白粉虱进行传播,可选用25%阿克泰水涣散粒剂6000-8000倍液、70%艾美乐水涣散粒剂10000-15000倍液、5%啶虫咪乳油2500-3000倍液,在参加新高脂膜500倍液,重点喷叶背和成长点部位。

其二是喷洒病毒钝化剂,如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可增强植株对病毒的抵抗力及耐病性。发病初期用5%菌毒清200-300倍液再参加新高脂膜500倍液喷施1-2次,有必定作用。

西瓜病毒病怎么防治


【病害名称】:西瓜病毒病。病毒病为西瓜的重要病害,分布广泛,发生普遍,保护地、露地都发病,以夏秋露地种植受害严重。一般病株率5%-10%,一定程度影响生产,严重时病株可达30%以上,对西瓜生产影响极大。

【症状】:此病在田间主要表现花叶和蕨叶两种类型症状。花叶型即表现系统花叶,幼嫩叶片出现浓淡相间的花斑,以后皱缩畸形,节间缩短,难于座瓜或瓜很小。蕨叶型表现新叶线状,狭长,幼嫩叶片皱缩扭曲,主蔓变粗,新生蔓纤细扭曲,花器发育不良,难于座瓜。两种类型轻病株均易形成畸形瓜或僵瓜。重病株未结瓜即坏死。

西瓜病毒病怎么防治

【发病规律】:此病主要由病毒汁液摩擦接触传播,种子可带毒,但带菌率低,也可由桃蚜、棉蚜进行非持久性传播。高温、强光照、干旱是发病的主要条件。生长期管理粗放、缺肥或与瓜类作物邻作,或遇持续高温发病严重。此外,蚜虫发生数量大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1.选用无病种子,或用10%磷酸三钠浸种10分钟后洗净播种。也可将干种子用70℃恒温处理72小时。2.施足有机底肥,增施磷肥和钾肥。生长期加强管理,适时浇水、施肥,及时拔除重病植株和整枝压蔓。3.集中培育壮苗,及时防治蚜虫。

仙客来病毒病的防治技术


仙客来病毒病为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十分普遍,仙客来的栽培品种几乎无一幸免。病毒病使仙客来种质退化,叶片变小、皱缩,花少、花小,严重降低其观赏价值。

症状:该病主要危害仙客来叶片,也侵染花冠等部位。从苗期至开花期均可发病。感病植株叶片皱缩、反卷、变厚、质地脆,叶片黄化,有疱状斑,叶脉突起成棱。叶柄短,呈丛生状。纯一色的花瓣上有褪色条纹,花畸形,花少、花小,有时抽不出花梗。植株矮化,球茎退化变小。

病原: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MosaicVirus)。病毒钝化温度为70-80℃;体外存活期22℃时3天。

发病规律:病毒在病球茎、种子内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该病毒主要通过汁液、棉蚜、叶螨及种子传播。苗期发病后,随着仙客来的生长发育,病情指数随之增加。病情指数与温室内棉蚜、叶螨的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防治:①种子处理:将种子用70℃的高温进行干热处理脱毒。②加强栽培管理:栽植土壤用50%福美砷等药物处理。无土栽培发病率低,栽培基质可用蛭石、珍珠岩、砂土等物质。合理施肥。氮肥和钾肥的比例对仙客来的健康生长很重要。氮、钾肥比例为1:1.2-1.5。③药剂防虫: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4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倍液防治传毒昆虫。④培养无毒庙:用球茎、叶尖、叶柄为外植体的组培苗,其带毒率较低。

南瓜病毒病如何防治


南瓜病毒病是南瓜重要病害,对生产影响巨大。南瓜病毒病如何防治?小编给大家讲讲。

危害症状主要表现为:

①花叶型: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的花叶斑驳,叶片成熟后叶小,皱缩,边缘卷曲。果实上表现为瓜条出现深浅绿色相间的花斑。

②皱叶型:多出现在成株期,叶片出现皱缩,病部出现隆起绿黄相间斑驳,叶片边缘难于开展,同时叶片变厚、叶色变浓。

③蕨叶型:南瓜植株生长点新叶变成蕨叶,成鸡爪状。果实受害后果面出现凹凸不平、颜色不一致的色斑,而且果实膨大不正常。

发生特点

此病由黄瓜花叶病毒(CMV)、甜瓜花叶病毒(MMV)和烟草环斑病毒(TRSV)等多种病毒侵染所致。气温在2428℃时,植株染病也不显症状;当温度高于30℃时,染病植株才表现受害症状。高温干旱有利于蚜虫迁飞和繁殖,易诱发此病流行。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南瓜病毒病有春季56月和秋季911月两个发生盛期,一般秋季重于春季。

防治要点

①种子处理:可在播种前先用清水浸种34小时,后在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种2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尽药液后晾干播种;或用55℃温汤浸种40分钟后,立即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催芽播种。

②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播种,合理肥水,培育壮苗。农事操作中,接触过病株的手用肥皂水洗后再进行农事操作,防止接触传染。

③及时防治传毒媒介昆虫:在蚜虫、粉虱、蓟马发生初期,及时用药防治,防止传播病毒。

④药剂防治:在发病始见期或发病前开始防治,病毒抑制剂和生长促进剂配合施用防效更佳,生长促进剂可选用叶绿壮浓缩叶面肥30004000倍液等,病毒抑制剂可选用2%菌克毒克水剂20025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l.5%病毒灵乳油1000倍液,或l.5%植病灵II号乳剂1000倍液,或40%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天一次,连续防治23次,注意交替用药。

马铃薯病毒病如何防治


马铃薯x病毒(PotatovirusX简称PVX),在马铃薯上引起轻花叶症,有时产生斑驳或环斑。病毒粒体线形,长480一580nm,其寄主范围广,系统侵染的主要是茄科植物。病毒稀释限点100000一1000000倍,钝化温度68—75℃71畴体外存活期1年以上。马铃薯S病毒(PotatovirusS简称PVS),在马铃薯上引起轻度皱缩花叶或不显症。病毒粒体线形,长650nm,其寄主范围较窄,系统侵染的植物仅限于茄科的少数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1—10倍,钝化温度55—60℃,体外存活期3—4天。马铃薯A病毒(PotatovirusA简称PVA),在马铃薯上引起轻花叶或不显症。病毒粒体线形,长730nm,其寄主范围较窄,仅侵染茄科少数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10倍,钝化温度44—52℃,体外存活期12—18小时。马铃薯Y病毒(PotatovirusY简称PVY),在马铃薯上引起严重花叶或坏死斑和坏死条斑。病毒粒体线形,长730nm,该病毒寄主范围较广,可侵染茄科多种植物。病汁液稀释限点100一1000倍,钝化温度52—62℃,体外存活期1—2天。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01eafr011virus简称PLrV),病毒粒体球状,直径25nm。该病毒寄主范围主要是茄科植物。在马铃薯上引起卷叶症,病毒稀释限点10000倍,钝化温度70℃,体外存活期12—24小时,2℃低温麓婊?天。此外TMV也可侵染马铃薯。

为害症状

常见的马铃薯病毒病有3种类型。花叶型叶面叶绿素分布不均,呈浓绿淡绿相间或黄绿相间斑驳花叶,严重时叶片皱缩,全株矮化,有时伴有叶脉透明;坏死型叶、叶脉、叶柄及枝条、茎部都可出现褐色坏死斑,病斑发展连接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全叶枯死或萎蔫脱落;卷叶型叶片沿主脉或自边缘向内翻转,变硬、革质化,严重时每张小叶呈筒状。此外还有复合侵染,引致马铃薯发生条斑坏死。

发生规律

以上几种病毒除PVX外,都可通过蚜虫及汁液摩擦传毒。田间管理条件差,蚜虫发生量大发病重。此外,25℃以上高温会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迁飞或传病,从而利于该病扩展,加重受害程度,故一般冷凉山区栽植的马铃薯发病轻。品种抗病性及栽培措施都会影响本病的发生程度。

防治要点

(1)采用无毒种薯,各地要建立无毒种薯繁育基地,原种田应设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并通过各种检测方法汰除病薯,推广茎尖组织脱毒,生产田还可通过二季作或夏播获得种薯。

(2)培育或利用抗病或耐病品种在条斑花叶病及普通花叶病严重地区,可选用白头翁、丰收白、疫不加、郑薯4号、乌盟601、陇薯161—2、东农303、鄂马铃薯1号、鄂马铃薯2号、克新1号和广红二号等抗病品种。

(3)出苗前后及时防治蚜虫尤其靠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毒的条斑花叶病毒更要防好。使用药剂参见本书蚜虫防治法。

(4)改进栽培措施。包括留种田远离茄科菜地;及早拔除病株;实行精耕细作,高垄栽培,及时培土;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注意中耕除草;控制秋水,严防大水漫灌。

(5)发病初期喷洒抗毒丰(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倍液、1.5%植病灵K号乳剂1000倍液、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一700倍液。

番茄病毒病如何防治


叶片及果实危害症状

危害症状:

①曲叶型又称黄化卷叶病毒(TY病毒病),为近年来发现的毁灭性番茄病害。上部叶片黄化变小,叶片边缘上卷,叶片皱缩,增厚,卷曲;上部节位开花困难,或无花序着生;染病植株生长缓慢或停滞,明显矮化。

②花叶型为最常见的症状。叶片出现黄绿相间或深绿、浅绿相间的斑驳,有时叶脉透明;严重时叶片狭窄或扭曲畸形,引起落花、落果。果实小,植株矮化。

③条斑型可发生在叶、茎、果实上。叶片上有茶褐色的斑点或云纹斑,有的叶脉坏死,并由主脉向支脉发展;茎蔓上呈褐色长条形斑;果实畸形,果面具暗褐色凹陷斑块或水烫状坏死枯斑;严重时植株萎缩变黄,最后枯死,甚至绝收。

④蕨叶型顶部叶片特别狭窄或呈螺旋形下卷,并自上而下变成蕨叶状,有时几乎无叶肉;花瓣增大,形成“巨花”,开花后很少结果;病果畸形,果心呈褐色;植株不同程度矮生。

除以上症状外,还有巨芽型、黄顶型等,田间经常几种症状混合发生。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病品种;适时播种,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长势;及时防治蚜虫、蓟马、白粉虱等为害。

②种子处理:用0.1%高锰酸钾浸种30分钟,或10%磷酸三钠溶液浸40~50分钟,捞出后用清水冲净后催芽播种。

③发病初期,可选用以下药剂进行防治:氨基寡糖素;吗胍?乙酸铜;香菇多糖,或盐酸吗啉胍。

家养花卉药用植物菊花花叶病毒病的防治


症状菊花染病后抗病品种表现为轻型花叶或不显症,在感病品种上,可形成明显的花叶症状或坏死斑,严重的产生褐色枯斑。

病原ChrysanthemumvirusB称菊花B病毒,属病毒。病毒粒体线条状,长69012(m),致死温度60一65℃,体外存活期1―6天,稀释限点100一1000倍,系统侵染的植物有菊、野菊、瓜叶菊、花环菊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菊花B病毒由汁液、扦插条传播,传毒煤介主要有桃蚜(Myzuspersicae)、马铃薯蚜(Macrosiphumeuphorbiae)及其他多种蚜虫进行非持久性传毒。

防治方法(1)染病菊花是带毒体,引种时要严格检疫,防止人为传播到无病区。(2)防治传毒蚜虫,喷洒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3)从无病株上采条作繁殖材料。有条件的采用茎尖组织培养进行脱毒,带毒的盆栽菊花可置于36℃条件下处理21―28天,能脱毒。生产上经过热处理的菊花,病毒已被钝化,可用来做繁殖材料。(4)在养护管理过程中,避免人为传毒。(5)必要时喷洒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20%毒克星(盐酸吗啉胍?铜)可湿粉500一600倍液、0.5%抗毒剂1号水剂300倍液、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防3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菊花病毒病的防治办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