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山药种植谨防红斑病》,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山药是薯蓣科薯蓣属中能形成地下肉质块茎的栽培种,一年生或多年生缠绕性藤本植物,产品器官为官块茎。肉色洁白,味甘粉足,个大质坚,即是食用的佳蔬,又是常用的药材,是被人们公认的无公害蔬菜。现对山药栽培过程中常见的红斑病及其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症状

山药红斑病是由线虫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山药根状块茎。染病的块茎小,重量轻。山药红斑病发病之初是在块茎上形成红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稍凹陷的病斑,单个病斑直径2~4毫米。发病重时,病斑密麻,互相融合,形成大片暗褐色的斑块,表面具有细龟纹病斑,深2~3毫米,最深的达1厘米以上,呈褐色干腐状。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山药线虫可在土壤中存活3年以上,种块病残体和病田土壤是传染红斑病的主要途径。山药线虫的生命周期极不整齐,一年约生2代,只侵染山药,6月份新块茎开始形成时,线虫就可侵染,随后侵染陆续增加,一直到收获,线虫从基部到长40厘米处都可以侵染,以20厘米以上病斑较多。

3.防治方法Zw59.COM

①与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棉花、烟草、辣椒、胡萝卜、西瓜等不易被侵染的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②用0.1%~0.3%TMK浸带病栽子24h,防病效果达95%以上;在重茬种植的情况下,播前每亩沟施TMK颗粒剂2公斤,防治效果达到75%以上。

③选无病田繁殖栽子,并配合轮作和施用无害肥料等综合措施。

精选阅读

山药红斑病防治


山药红斑病(薯损红斑病)是由线虫引起的病害。生长期间染病,影响块茎发育,块茎小、重量轻。线虫主要侵染地下块茎,初在块茎上形成红褐色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稍凹陷的斑点,单个病疏小,大小2-4毫米,发病重的块茎上,病斑密集,互相融合,形成大片暗褐色蹦块,表面具细龟纹,病磁深约2-3毫米,最深为l厘米以上,致病组织呈褐色干腐状。

山药红斑病发病规律

薯蓣短体线虫可在泥土中存活3年以上,种秧病残体、病田泥土是传病的主要道路,圆豆不传病。薯蓣短体线虫生活史极不整齐,经常可查到各个虫态,年约生2代,只侵染薯蓣,当6月上旬新块茎开端形成,线虫即可侵染,随后,侵染延续增长,直至收获。块茎从芦头至40厘米以上处均可受害,以1-20厘米处病斑较多。

山药红斑病防治方法

1、朽小麦、玉米、甘薯、马铃薯、棉花、烟草、辣椒、茄子、番茄、芥菜、萝、胡萝、西瓜、板蓝根、紫苑、黄芭、北沙参、白术、觅菜、马齿克等不被侵染的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2、结合轮作用0.1-0.35%TMK浸病种秧24小时,防病效果达95%以上;在用病种秧和重茬种植情况下,播前每亩沟施15%TMK颗粒剂2公斤,防效75%。

3、无病田繁殖无病种秧,或用TMK处理种秧,并配合轮作和施用无病肥料等综合防病措施。

为何辛苦养的菊芋会得红斑病?教你理性分析菊芋得红斑病的原因!


菊芋是一种地面上花叶外表如菊花,地下茎块含有丰富淀粉与果糖营养,既能填腹,又能酿酒,还有做生物柴油的潜力。在人们印象中,菊芋的生命力很顽强,繁殖和再生能力也非常厉害。可有些小伙伴就表示自己的菊芋并没有显得多顽强,反而患上了红斑病,叶子长了很多红色小斑点,让人非常疼心。为何生命力如此顽强的菊芋会患上红斑病,小编这就给大家仔细说说。

菊芋红斑病发病的原因

其实菊芋是顽强的,但体现在它的根茎上,只要没有裸露在土壤外表,土壤还有水分,菊芋哪怕地上的花叶全死去,它还是能分蘖发芽,再获新生。

所以其实菊芋的花叶也挺脆弱的,不好好管理还是会得病,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菊芋得红斑病?

原因其实是一些病菌随着冬季低温渐渐退去,病菌慢慢开始随着春风春雨传播侵害寄主,特别是温室大棚中养的菊芋,高温高湿,空气不流通,非常利于病菌的传播。

知道了菊芋患病的原因,小伙伴们肯定还是感到很为难,毕竟病菌是肉眼无法观察的,怎么知道这风和雨中有没有病菌。别急,小编这就为大家讲讲如何处理,如何防治。

菊芋如何防治红斑病

防治防治,重点首先就在预防上,要做到把病菌扼杀在摇篮里。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菊芋的抗病能力,例如:要给菊芋施肥,这样充足的营养下菊芋才长得壮,抵抗力也强。

另外,通风和日光的环境必不可少,这样才能降低患病概率。最后如果菊芋不幸得病,要及时隔离以及修剪掉病叶病枝,患病初期要立刻喷广谱杀菌药,这样一般都能治好。

以上就是小编对菊芋患红斑病的原因以及处理方法的一些见解,大家只要做好防治工作,相信菊芋患红斑病的概率将会越来越少。

松针红斑病的防治方法


松针红斑病是以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真菌为病原的一种具有较高传染性的病害。主要危害云杉、樟子松。

症状:该病一般多发生于叶的尖端。发病初期,病斑中心渐变成褐色,随着病斑扩大,渐变成红至红褐色,呈短条状。发病重的针叶,病斑布满全叶,致使针叶枯黄,提早落叶。树冠下部枝条上的针叶先发病,逐渐向树冠上方发展。重病树呈火烧状。病树生长衰弱,逐渐枯死。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和不成熟的分生孢子盘在松针病叶内越冬,翌年5月上旬至6月上旬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雨水溅散传播,自气孔或伤口侵入叶内。分生孢子放散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在雨后湿度大时,放散孢子量较多。

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针松红斑病是近年来我国新发现的病害,在黑龙江有严重发生趋势,做好进苗检疫工作是防止该病扩散的主要途径。

(2)修剪病针叶: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重要侵染来源。

(3)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浇水,增施肥料,提高树木抗病力。

(4)药剂防治:在树木长出新叶后、病菌孢子放散前以及在孢子放散盛期,喷施75%百菌清600-1000倍液或喷克菌800-1000倍液,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荸荠谨防基腐病


荸荠基腐病,又称枯萎病,荸荠瘟,农民称之为死蔸或边枯病,是荸荠的一种毁灭性病害。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病,以9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为盛发期,枯死株率达20%~30%,严重田块可达80%以上。一旦田间表现死蔸或边枯,要在发病前期,或刚有个别发生时迅速用药,控制发病中心,否则难以控制。目前尚未有较好的化学药剂,关键是前期做好综合防治。

农业防治选择无病田块留种。实行2~3年水旱轮作或与水稻、莲藕、茭白等作物轮作。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带出田外深埋,并施药封锁发病中心。荸荠收获后,应及时清除并集中烧毁田间遗留的残茎枯叶,5月上旬前铲除遗留在田间的球茎野生苗。

加强管理科学施肥,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9月适时追肥2次,防止后期脱肥。适时适度晒田,移栽后15天开始晒田,以后在发病时也要晒田控病。晒田需要适度,以晒至田面湿润小开裂(即泥巴表面硬,里面软)为宜,然后立即复水,晒田时间一般为2~3天,最多5天。晴天时间短些,阴雨天时间长些,但9月不宜重晒荸荠田。发病初期田间应保持一定的水层,生长中后期田间应保持湿润。

土壤消毒大田犁翻时,先每亩施生石灰100千克沤田,5~7天后结合施基肥撒施敌磺钠2.5千克。

球茎和荠苗消毒采用广东珠海市绿宇生化技术研究所研制的生物药剂14%百枯净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120千克,在育苗前对种球茎浸泡18~24小时,在定植前再将荠苗浸泡18小时,同时剔除病弱苗。

毒土处理荠苗(种球)床移栽前,用14%百枯净可湿性粉剂100克拌细土15千克,或混配生物营养液肥50克,将14%百枯净药肥与细土拌匀,均匀撒在耕后的土壤中,并划锄,耧平,使药剂充分分布于土壤降解病原菌。

滴灌施药提前将水位排降到与荸荠根茎部持平(根茎部水位约1厘米)后,用14%百枯净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30千克,或混配生物营养液肥50克,使用铁(钢)杆式喷雾器喷头戳点每株荸荠根部土壤滴灌施药至滴灌处冒出气泡。施药3~5天后再灌水恢复到种植田原来的水位。连续滴灌2~3次,间隔10~15天。

浸渍施药先行排除荸荠种植田全部水量后,用14%百枯净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60千克,或混配生物营养液肥50克,均匀泼洒荸荠植株地上部与根茎部。施药后种植田灌水到仅浸渍荸荠根茎部1厘米水位直至第二次施药。连续2~3次,间隔7~10天。

化学防治田间发现病株时,应排干田水,及时喷药(特别是茎基部)。每亩用25%咪鲜胺乳油30毫升,或20%三唑酮乳油100克+40%多酮可湿性粉剂6克,或50%果病克可湿性粉剂0.1千克喷洒,或50%甲基硫菌灵硫黄悬浮剂600~7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干悬粉500倍液喷雾。用14%百枯净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60千克,或混配生物营养液肥50克,均匀喷药植株地上部。防治效果较好。

注意事项药剂要交替使用,在用药时,最好加入农药黏着剂,增强农药的黏着力,并配合叶面肥一起施用。讲究施药技术,每亩喷上述药量不能少于15升,并且要带喷头细喷。施药时田中应保持浅水层,以提高防治效果。抓住防治适期,在秧田后期施药预防2次,带药下田。防止移栽时造成伤口,可减轻后期发病程度,降低防治成本。发病早的年份或田块,应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开始施药,每隔10天施药一次,连续施药3~4次。发病迟的年份或田块,应于9月中旬至9月下旬开始施药,每隔10天施药一次,连续施药2~3次。

使用百枯净时,对种植田土壤施药后,宜保持表土润湿,否则影响药效,如果混配生物营养液肥时配施草木灰或窑土效果更佳,不可与铜制剂及碱性较强的农药混用。此外,百枯净对荸荠茎腐病的防治也较好。

夏季谨防园林树木黄化病


夏季是树木的生长旺季,也是黄化病的多发季节,在日常管理中一定要特别注意防治。黄化病不仅影响树木的观赏,而且对树木生长十分不利,重者可导致树木死亡。笔者经多年实践,总结出一套防治树木黄化病的方法,现介绍如下,供读者参考。

黄化病有两大类型,即病理性黄化病和生理性黄化病。病理性黄化病症状是病原微生物侵染树木的根系、叶片或其他组织而引起叶片黄化,其发病具有扩散蔓延的特征,如紫叶李黄化病等。生理性黄化症状是树木生长过程中受到土壤环境或大气环境因素的胁迫,树木的正常生理功能受阻表现出以叶片失绿黄化为主要特征的类症状的总称。导致树木生理性黄化的主要原因是缺素,其诱发因素有土壤贫瘠、肥害、干旱、洪涝、大气毒害等。生理性黄化病常见的实例有玉兰黄化病、法桐黄化病等。

病理性黄化病的防治第一,对于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黄化病可施用农用四环素、土霉素来进行防治。防治过程中要坚持治疗彻底,不可见好就收,因为这类病害经常反复,故此必须治早、治了。

第二,培育无病苗木、选育抗病品种,这是解决黄化病的有效途径。

第三,及时防治蚜虫、介壳虫等传毒媒介昆虫。

第四,采取主干或病枝环剥或据除病枝的方法,及时切断或铲除病原物在植物体内的传播根源,达到控制发病的目的。

生理性黄化病的防治对于生理性黄化病,首先要找出病因,再对症施治。如果是因涝害而导致的,应加强排水,防止雨后积水,并加强日常养护管理。如是因干旱引起的黄化病,则应加强浇水,特别是干旱缺雨的天气,对于一些耐旱力较弱的树种,要及时浇水。如果是因土壤贫瘠而导致的黄化病,则应及时根据土壤缺肥情况,适时、适量,有针对性地施肥。施肥应注意化肥和农家肥的施用比例,不可一味施用化肥。如果是因为肥害而导致的黄化病,则应及时将肥料清除;若施用的是化肥,则应用大水冲洗,并采取换土措施;若是因为大气毒害导致的黄化病,一是要减少或控制毒气源头,治理空气污染,对于一时无法改变环境的,则应考虑更换树种,选用抗性强的树种。

如前所述,树木缺乏铁、镁、锰、氮、钾、锌、铜等元素都会出现叶片黄化,但各又表现不同。如是因缺素导致的黄化病,首先要根据植株缺素表现来判断到底缺哪种元素,对于不易通过观察来进行判断的,则应对栽植地的土壤进行采样化验,然后对症治疗。

缺乏铁元素导致的黄化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生理性黄化病,其症状非常明显:最早表现症状是枝条的幼嫩叶片,然后向老叶片发展。发病初期,叶脉绿色,脉间组织黄化。当严重缺铁时,枝条中下部老叶片,叶缘或叶尖出现枯焦或坏死,最后叶片脱落。采用改善植物根区的土壤环境,促进铁元素的溶解,提高植物对铁元素的吸收,是治疗树木黄化病的主要思路。防治树木缺铁性黄化病最常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是施用硫酸亚铁。在施用硫酸亚铁时,可同时施用一些牛马粪或腐叶肥等经腐熟发酵的农家肥,这样不仅有利于树木对硫酸亚铁的吸收,还可有效防止土壤板结。有条件的,也可用硫酸亚铁和芝麻酱渣按比例混合在一起,加入适量的水,经腐熟发酵后,酿制成矾肥水,用于治疗树木黄化病,效果非常好。另外,对于一些缺铁比较严重的树木,还可采取叶片喷施硫酸亚铁、尿素溶液混合液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见效快。其配置方法是水60千克,150克硫酸亚铁、50克尿素,每隔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3次至4次,可有效控制病情。此外,还可采取树干注射的方法进行补铁。

需要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城市行道树罹患黄化病的,首先要改善其生长环境,从改善根系呼吸,提高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入手进行防治。

谨防芦荟黑斑病


发生条件芦荟黑斑病的发生程度视芦荟品种抵抗能力及气温高低而不同。另外台风、多雾天气、冰雹、雨水集中、昼夜温差在10℃以上的天气,也可引发此病,并大面积蔓延。

症状及发生规律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水丝状病斑,后发展成近圆形黑色或褐色病斑,个别病斑边缘呈放射状,周围有黄色或黄黑色晕圈。发病后期,病斑上有许多黑褐色颗粒,叶表下陷,叶肉可利用部分完全丧失。该病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适宜条件下借风雨、操作农具及浇水等传播,并可形成多次侵染。

谨防芦荟黑斑病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根据有关单位的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最易感染该病的品种是华芦荟,而后依次是元江、木立、库拉索、皂质。种植时要选用抗病且利用率高的品种。

种苗及土壤消毒:新引进的种苗必须经过消毒才可种植,一般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渗泡5至10分钟,晾干后种植。对发病较严重病株,应及时拔除病株,或剪除病叶,将植株整株深埋或集中烧毁。对发病区土壤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和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消毒。

加强田间管理:在种植期间确保芦荟生长最低温度在8℃以上。同时减少和控制病源,采取独垄种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在施足底肥前提下,增施0.1%磷酸二氢钾,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同时做好田间排水工作,四周开好排水深沟,做到雨停沟干,防止田间积水。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选用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加150ppm农用链霉素喷雾。隔5-7天喷一次,连喷2-3次。

秋季棚菜生产谨防“温湿”病


秋季温度降低、降水也较多,受此环境影响,秋季栽培棚菜常会因温度、湿度不适,出现系列症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学院教授杨忠安提醒农户要注意以下病症,并及早采取措施防治。

幼苗沤根蔬菜苗期如果地温连续几日低于15℃,浇水量较大或长期阴雨,苗床温度较低,幼苗缓苗时间长,就会发生沤根现象。出现苗期沤根现象的幼苗,地上部叶片从下至上逐渐出现黄绿色或乳白色,叶缘开始焦枯,生长极为缓慢。可采取增施有机肥,穴拖生物有机肥,适量浇水,叶面喷腐殖酸叶面肥等方式预防。

叶片充水在棚菜生长过程中,如果密闭的棚室内空气湿度大,叶片蒸腾受到抑制,根系吸收上来的水分和叶细胞内的水分无法蒸腾,叶面多出现水渍状泡斑看似霜霉病和细菌性角斑病。如果持续时间长则泡斑连片、叶片失绿,逐渐变成灰褐色的枯死斑。可通过增加棚室内温度,合理通风排湿,叶片喷洒防冻剂,加强保温措施,采取早拉早盖草帘,室内设增温条件等方式解决。

气候不适进入秋季,光照时间缩短,棚室内温度、光照难以满足棚菜正常生长需要。一旦遇到灾害天气,低温寡照、地温骤降,根系受到抑制,营养生长势减弱,中下部茎杆有徒长现象,上部茎杆变细,叶片变小,卷须较弱,黄瓜龙头出现弯曲或叶片紧凑,严重时导致不结果。预防应以保地温为主,可开浅沟覆膜,或覆3-4厘米麦草,采取微灌措施,可防地温突降,减少对根系的损伤。

通风不当秋季栽植的棚菜,如果忽视通风排湿管理,棚菜就会出现叶片萎蔫生长缓慢的现象。管理上应该重视防风排湿,放风时间,一般为每天早上9点钟左右,放风半小时,晚上盖上。在防风的同时还要注意科学施肥,挽回棚菜弱势,施肥时采取少量多次的办法追施或穴施速效肥,还要把握棚内温度,减少棚内有害气体过浓。

黄瓜春季管理需谨防三病


春季在黄瓜的养护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种病害的防治,现将其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霜霉病

症状:叶片正面有黄绿病斑,叶缘和叶背有水浸斑,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褐斑;潮湿时叶背面有黑灰色霉层,后期病叶卷曲形成黄干叶,且易破碎。

防治措施:一是加强田间管理,防止高湿;二是无土育苗或对土壤消毒;三是高温闷棚或喷粉尘熏烟等,如45%百菌清烟剂熏8-10小时;四是提高抗病能力:叶面上喷施0.16%尿素或0.2%磷酸二氢钾+0.2%白糖水;五是病害严重时可采用高温闷棚法:根据天气预报,选择连续2天以上的晴天,第一天中午将主蔓生长点落下,以防烤伤,然后浇水,第二天10点闷棚,棚内温度达到45-46℃(过高要遮阳),90分钟后逐渐放风降温,最后控制在25-28℃。这样既能杀死霜霉菌,又能控秧保瓜,闷棚后再增施叶面肥,效果更好。六是发病初期,可喷75%百菌精可湿性粉剂500倍和600倍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

2、枯萎病

主要症状:多在开花结果后茎叶上发病,病叶呈失水状,萎蔫下垂,植株的一侧或部分叶片先发病,逐渐蔓延到全株叶片。病茎基部纵裂,茎的维管束变成褐色。潮湿时病部表面有白色或粉色霉状物,并有琥珀状胶状物溢出。

防治措施:一是实行5年以上轮作;二是推广无土育苗或对床土消毒,8克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平方米;三是加强田间管理,预防高湿;四是嫁接换根(用黑籽南瓜做砧木),预防发病。五是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者恶霉灵液灌根,250克/株,1次/8-10天,共3次。

3、根结线虫病

黄瓜被害后,地上植株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生长缓慢,植株比较矮小,营养不良,叶脉不舒展,变弯曲状,结瓜小而且少。高温时植株萎蔫,早晚或浇水后恢复正常。随着病情的发展,不能恢复正常直到植株枯死。

拔出根部,可以看到侧根和须根上有许多大大小小不同肿瘤,也叫根结。一般初为白色,后渐长大变为淡褐色,排列成串,严重时密密麻麻。剖开根结,病部组织有很小的乳白色线虫埋于内部。

防治方法:一是采用无病土育苗:选用大田无病土育苗。二是在病地用过的农具如铁锹、瓜铲等和人穿的鞋子擦洗干净,防止扩大传染。三是药剂防治:播种或移栽前,用辛硫磷、米乐尔、丁硫克百威、二嗪磷等杀线虫药品全田撒施。定植后用阿维菌素或毒死蜱灌根。每株灌0.5升,连灌2-3次,可控制危害。

芍药红斑病的病理症状以及防治方法


名称:芍药红斑病

症状:此病主要为害叶片,也浸染枝条、花和果壳等部位,感病叶片初期在叶背出现绿色针头状小点,后扩展成直径4-25毫米左右的紫褐色近圆形的小斑。叶片正面病斑上有不明显淡褐色轮纹,病斑相连成片,严重时整叶焦枯,叶片常破碎。在潮湿气候条件下,病部背面会出现墨绿色霉层,当病害浸染茎时,在茎上出现紫褐色长圆形小点,有些突起,病斑扩展慢,长为3-5毫米,中间开裂并下陷,严重时也可相连成片。叶柄感病的症关与绿色茎同。萼片、花瓣上的病斑均为紫红色小斑点。

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菌是牡丹枝孢霉(Cladosporiwmpaeoniae),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丛梗孢目孢菌属。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病枝条、果壳等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浸染为害。下部叶片最先感病,该病菌再浸染数极少,初次浸染的程度决定了发病是否严重,在北京地区4-5月开始发病,7-8月发病盛期。不同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差异,如东海朝阳、小紫玲、兰盘银菊、凤落金池等品种抗病性强,紫芙蓉、胭脂点玉娃娃面等品种易感病。

防治办法:1、减少浸染源,即秋季齐地面将地上部分的枝叶割去,以不伤土中芽为原则,将病残体集中烧毁。2、加强栽培管理,控制病害发生。种植密度要合理,以利通风透光,株丛过大要及时移栽。3、在芍药展叶之后开花之前,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落花后可交替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及1%波尔多液,7-10天喷1次

家庭养兰谨防软腐病


兰花软腐病是严重危害兰花新芽和叶片的细菌病害,最令养兰者头疼。植物发病时叶片变褐,严重时可致整株枯死。

一、症状识别

兰花软腐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会出现水渍状圆形或椭圆形污白色小斑点,一两天内,病斑迅速扩大,变为褐色,此时叶表失去光泽,并略具皱纹,病部组织稍凹陷。该病害在卡特兰、蝴蝶兰等洋兰上主要危害新生叶片,叶片水渍状斑点会逐渐从暗绿色转为褐色至黑褐色;在春兰、四季兰等中国兰上则先在新芽的上下部出现黄褐色水渍状小斑点,然后迅速扩大,水浸溢过的部位或伤口会很快腐烂,病斑大都在新芽基部,腐烂后可轻易拔起,或折断倒伏,病部有黄褐色粘液流出,并伴有臭味。成苗一般不易发病,若有发病主要以新叶为主。

二、发病原因

1.直接使用未经消毒的园土、塘泥作盆土;

2.浇水时使用不洁的池塘水,水中的细菌侵染兰花极易使其发病。此外,夏天水温过高时浇水易造成烫伤,病菌可乘机进入伤口;

3.在新芽生长期施用过量氮肥,使叶片生长肥嫩,叶色浓绿,极易诱发细菌入侵;

4.盆土长期过湿,土中的细菌大量繁殖,产生有毒气体和物质,致使植株抵抗力下降,最终诱发软腐病。细菌主要在染病组织的残体上越冬,借助风雨传播。

三、流行条件

该病病原菌在潮湿环境中活动,当兰花有伤口时最易乘机而入,进入寄主体内。此时如果外界环境温度在25℃至30℃之间,便会流行。冬季温室内通风不良,高温高湿也易使兰花感病。

四、防治措施

1.选用清洁的培养土。园土、塘泥必须经过高温暴晒,并加入杀菌剂绿亨1号消毒,保证土内不含致病菌;

2.科学用水。浇水最好选择在水温与土温相近时进行,夏季酷暑时可于傍晚或清晨浇水,冬季尽量少浇水,必要时所浇的水温要与室内温度相差不大。所用的水应该清洁干净,最好选用清洁的山泉水、江河水浇兰,对一般的用水必须加入适量消毒剂处理后再用。浇水要用心,不能直接将水灌入新芽或心叶中。

3.合理施肥。施用液体氮肥应在新芽萌发前至新芽长出而未展出叶片时进行。增施磷钾肥有利于叶片增强抗病性。选用叶面喷肥可保证供肥并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

4.发现病叶应及时摘除,并集中烧毁或深埋,防止再侵染,并注意不造成人为机械损伤,以防细菌侵入。

5.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喷施波尔多160倍液保护,每隔5-6天喷1次,连喷两三次效果更好。病害流行季节,经常用新植霉素或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防治,每隔5-7天1次,连喷两三次,用细喷雾法向新芽及下部叶片或球头喷雾。

朱顶红的养殖方法红斑病的病因及防治


朱顶红红斑病的病因及防治

朱顶红发生红斑病时叶、花梗、苞片及球根均时感染此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花梗。感病初期叶片上出现不规则的红褐色斑点,感病叶片中部或边缘扩大为椭阅形成纺锤形或长条形溃疡斑,宽0.61.2cm,长可达数厘米,病斑浅红色或朱红色;后期中央部分稍下陷。变成褐色软腐,但边缘仍保持明显红色。天气潮湿时,病部出现白色或灰褐色处状物或深褐色小粒点。受害叶片产生溃疡或小粒点,病叶畸形,花梗受侵染时,光发生红褐色小斑点,后迅速扩展成赤褐色条斑.使花梗不能正常向上生长,而是向个病斑一侧弯曲,有时几乎与主茎成直角。严重时,花梗干枯,不能开花,花瓣和球茎的鳞片也产生红色条斑。朱顶红受伤时,受伤组织常变为红包。鉴别是否为侵染性的红斑病。可将受害组织经保湿培养,若产生深褐色小点,并涌出蜡红色的粒状物,便可诊断为红斑病;反之,则为损伤所致。

朱顶红红斑病的病因及防治

一、病原

病原为水仙壳多孢,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分生孢子长椭圆形至圆形,分隔处编缩,含有大油球。

二、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主要残留在鳞茎顶端干枯病叶上。鳞茎萌发时,抽出的新叫首先受到侵染,以后则通过雨水溅泼不断传播蔓延。如果种植病球就成为第二年侵染源。病荫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露地栽植密度大、湿度过大时,发病严重。该病还为害水仙、义妹羊、君子兰等花卉,以水仙为前作,或与文殊兰等邻作时会相互感染,

三、防治方法

①加强栽培管理。避免连作,选取无病球根种植。种植前应除去鳞茎外皮和被害鳞片。植抹间保持良好的通风、远光条什。浇水不宜过多。最好不直接淋于叶片和花梗上,避免水分在其中滞留时间过长,造成发病的潮湿环境。不要种植过密,一旦发现病株、病叶应及时拔除并销毁。

②药剂防治。发病时可喷75%真菌清可距性粉剂700倍液或80%代森锌500一700倍液,防止病害蔓延。

入秋谨防杨树溃疡病病害


入秋后杨树溃疡病发生普遍,有的地区严重地块发病率达到了30%以上。溃疡病严重削弱树势,抑制生长,如不及时防治,必给种植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一、病害症状

溃疡病主要危害树干,是一种慢性病,初期在皮孔边缘形成小泡状溃疡斑,圆形,极小。随后小泡变大鼓起,大小不等,泡内充满褐色液体,破裂后液体流出,遇空气变为铁锈色。继而病斑干缩下陷,中间有一纵裂缝。重病树病斑连成一体,布满整个树干,远望像是抹了一层黄泥,树皮变得非常粗糙。

二、发病规律

一年生苗较少发病,二年生以上苗及植株易发病,病菌在树干的病斑内越冬。在我省4月上旬开始发病,5月底至6月和9至10月为发病高峰。如果冬天温度高,则发病早,反之则迟。干旱脊薄地、林分密度小、四旁树、移植苗、树势弱的发病重。加杨、沙兰杨抗病,46杨较107杨发病重。同一病株,阳面病斑较阴面多。

三、防治方法

1、加强出圃苗木检查,烧毁病苗,禁止用于造林。

2、起苗后及时假植、运输、栽植,减少定植前水分散失,保证定植后立即浇水,缩短缓苗期。

3、干旱缺水地区应截干造林。

4、初发病的林地,在发病高峰前的4~5月和8月初,对树干普遍喷药预防。药剂可选用2:2:100倍波尔多液、40%多菌灵5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

5、对已产生病斑的病株,轻刮表皮,清除病斑,树干涂抹10%的碱水(碳酸钠)防治。

《山药种植谨防红斑病》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特种植物种植”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