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榆树黑斑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分布及危害

榆树黑斑病国内已知北京市及黑龙江、辽宁、吉林、陕西、河南、山西、山东、内蒙古、新疆、江苏、安徽等省(区)均有发生;国外如日、英、美等国亦有其分布。当病害发生早且严重时,则引起过早落叶,甚至导致小枝枯死,因而影响树木正常生长。本病在我国危害榆(Ulmus)、榔榆(U.parvifolia)、大果榆(U.macrocarpa)、春榆(U.propinqua)等榆属树种,并能侵染刺榆(Hemipteleadavidii)、大叶榉(Zelkovaschnoideriana)。在苏皖地区,以榔榆罹病最为常见。受害也较严重。

症状

病害发生在叶上,从早春新叶开放期起,直到晚秋都有发生。苏、皖地区,多于初夏发病,最初在叶子表面形成近圆形乃至不规则形的褪色或黄色小斑,以后病斑扩大,直径3~10mm,边缘不整齐,并在斑内产生略呈轮状排列的黑色小突起,如同蝇粪,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雨后或经露水湿润,从盘中排出淡黄色乳酪状的分生孢子堆。10~11月间,病斑上出现圆形黑色小粒点,为病原菌的子囊壳,病斑呈疮痂状。每一病叶上的病斑数,由几个到十几个不等,有时几个病斑联合在一起呈不规则形的大斑。

病原

病原菌为榆盾孢壳菌[Stegophoraoharana(NishikadoetMatsumoto)Petrak,Syn,GnomoniaoharanaNishik.etMatsum.]。子囊壳球形至扁球形,埋生于基物中,直径180~380m,高120~280m,黑色,有比较发达的喙状孔口,多偏于子囊壳的一侧。子囊在壳内底部丛生,棍棒形,直或稍弯曲,40~60m10~20m,无色,壁薄,顶端壁厚,中央有沟槽通至孔口,下端有细长的柄,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在子囊内呈不规则双行排列,双胞,无色,长倒卵形,1016m3.6~6m。子囊孢子的两个细胞大小不等,下部细胞很小。分生孢子盘群生于黑色子座组织上,覆盖于角质层下,最后裂开露于叶片上表皮。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椭圆形至卵形,4.5~8m1.5~2.5m。

本病的另一种病原菌为S.ulmea,其与上一种区别,即子囊孢子一般地比较大,孔口颈部常突破叶表皮露出。

发病规律

病原菌的子囊壳于10~11月发育成雏形,而后即以其在落叶中越冬,来年春季子囊和子囊孢子成熟,约在5~6月,由此放散子囊孢子,借风、雨水传播而侵染新叶。7~8月并又形成子囊孢子及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继续为害叶片。有人认为病菌也可以菌丝在寄主的休眠芽内越冬,并作为初侵染来源。

本病一般发生于春末夏初。外界温,湿度条件与病害发生有很大的关系,通常平均气温在20℃以上,降雨量多,湿度大的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措施

1.晚秋或初冬时,收集并烧毁落地病叶,消灭越冬病原。在发病初期,结合林木抚育管理,及时剪除发病较重的枝叶,以减少病菌的再次侵染。

2.在多雨的春季,可实行喷药防治。即于榆树放叶后、子囊孢子飞散前,可用1%波尔多液或65%可湿性代森锌500倍液喷雾防病,每两周一次,连续2~3次,可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此外,施用65%可湿性福美铁500倍液,防病效果亦好。

延伸阅读

银杏黑斑病的症状及防治


银杏黑斑病(AlternariakikuchianaTanaka)是危害银杏叶片的主要病害之一,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sp)侵染所致。鄂北地区每年5月下旬开始发病,6月下旬~7月下旬为发病盛期。此时正值高温多雨季节,病菌分生孢子大量产生、传播与侵染。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在落叶或冬芽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次侵染源。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①发生在叶缘时,一张叶片多达3~5个病斑,扩展后呈半圆形或扇形,或沿叶缘扩展成1~5mm宽、10~50mm长的坏死带;

②发生在叶片时,形成大小不同的斑点,病斑初为褐色小斑点,后扩展成近圆形的黑色病斑,直径3~15mm,病斑边缘呈放射状,周围有黄色晕圈,发病后期病斑背面可见黑色结状子实体,散生或群生。

据调查,银杏幼树、成年大树均有感染,幼龄银杏感染黑斑病率达10%~12%。该病的发生与银杏树的立地条件、栽培管理有关。凡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管理好的林分,树势生长健壮,很少发病;凡地势较低、排水不良、苗木过密的银杏苗圃,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采用扑海因、施保功、多菌灵、甲基托布津、敌力脱、可杀得等6种化学药剂进行了喷雾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银杏黑斑病发病期间,从5月25日起每间隔1个月,连续喷药4次后,病情指数均能得到有效地控制,防治效果达66.32%~83.38%。其中,扑海因WP1000倍液和施保功WP1000倍液2种药剂在发病高峰期喷药后防治效果达86.63%和81.78%。

黄兰黑斑病的症状及防治


黄兰黑斑病一般危害幼苗、或幼龄的黄兰树苗。症状黄兰受害后叶缘和叶片产生紫黑色小病斑,后逐渐扩展为褐色至黑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斑块,病斑出现2-3毫米宽的黑褐色边缘,有轮纹,中央呈灰白色,严重时病斑累累,造成落叶。病原为Alternariasp.以菌丝体在病叶及病残组织越冬或度过高温气候,当气温低于25℃以下,又遇潮湿天气,则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因此,该病若遇低温高湿发病严重。在广州地区1月开始零星发病,2-3月阴雨、空气湿度高时病害严重。4月中、下旬温度回升,病害明显减轻。防治方法此病特别要注意刚刚定植幼龄苗木的防治。发病初期可用40%灭病威400-500倍液;或75%百菌清1000倍液;或多菌灵400-500倍液喷洒防治。黄兰黑斑病一般危害幼苗、或幼龄的黄兰树苗。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黄兰受害后叶缘和叶片产生紫黑色小病斑,后逐渐扩展为褐色至黑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斑块,病斑出现2-3毫米宽的黑褐色边缘,有轮纹,中央呈灰白色,严重时病斑累累,造成落叶。

病原

为Alternariasp.以菌丝体在病叶及病残组织越冬或度过高温气候,当气温低于25℃以下,又遇潮湿天气,则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因此,该病若遇低温高湿发病严重。在广州地区1月开始零星发病,2-3月阴雨、空气湿度高时病害严重。4月中、下旬温度回升,病害明显减轻。

防治方法

此病特别要注意刚刚定植幼龄苗木的防治。发病初期可用40%灭病威400-500倍液;或75%百菌清1000倍液;或多菌灵400-500倍液喷洒防治。

菊花黑斑病及防治


病原为菊壳针孢菌。又称褐斑病、斑枯病。是菊花上的一种严重病害,各地均有发生。

症状特点

感病的叶片最初在叶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的紫褐色病斑,后期变成黑褐色或黑色,直径2~10毫米。感病部位与健康部位界限明显,后期病斑中心变浅,呈灰白色,出现细小黑点,严重时只有顶部2~3片叶无病,病叶过早枯萎,但并不马上脱落,挂在植株上。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来年的浸染源,分生孢子器散发出大量的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秋季多雨、种植密度大、通风不良等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品种间抗病性存在着差异,如紫荷、鸳鸯比较抗病,而广东黄感病最重,分根繁殖的植株病重,从健壮植株上部取芽扦插时感病较轻。

防治方法

①小面积种植时,人工摘除病叶,集中烧毁。

②改善种植环境。发病严重的地区实行轮作,栽植密度不要过密,以利通风透光,及时排除积水。

③发病期间用100~150倍的波尔多液或80%敌茵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洒,也可将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与80%敌菌丹500倍液混合喷洒,或用45%百菌清、多菌灵混合胶悬剂1000倍液喷洒效果比单一用药要好。

油桐黑斑病的防治方法


油桐黑斑病又称叶斑病,是油桐叶和果实的常见病害,也是主要病害之一,我国油桐产区普遍发生,发病林分可提前约1个月落叶、落果,削弱树势和降低桐果出油率。

症状

叶片上的病斑初期为圆形褐色小斑点,后扩大成多角形,直径5-15mm,呈暗褐色,又名角斑病。多个病斑相连后,使叶枯焦早落。后期在高湿条件下,斑两面长出黑霉状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桐果感病后,初期呈淡褐色圆斑,后扩大成近圆形黑褐色硬疤,又名黑疤病,直径可达1-4cm,稍凹陷,潮湿时也会长出黑色霉状物。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无性阶段为油桐尾孢菌CercosporaaleuritidesMiyake。分生孢子座黑褐色,上丛生淡褐色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尾形,直或弯,有2-12个横隔膜,近无色至浅褐色,大小为71-1143-4.5m。有性阶段为油桐球腔菌Mycosphaerellaaleuritidis(Miyake)Ou.,假子囊壳多在叶斑背面埋生,黑色球形,直径60-100m,以乳头状突起外露。子囊成束,圆管形至棍棒形,内含8个椭圆形、双胞、无色的子囊孢子,双行排列,大小9-15m2.5-3.2m。子囊间无假侧丝。

发病特点

病菌以假子囊壳在病叶、病果的病斑内越冬,次年油桐展叶期,子囊孢子成熟,风雨传播,萌发后由气孔侵入叶片,开始初侵染。5月以后,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7-8月为叶、果发病盛期,至采果落叶后越冬。千年桐品种抗病,三年桐品种感病。尤以葡萄桐最易感病。海拔560m以下发病重。幼林和20年生以上的成熟林较4-16年生的壮龄林发病重。密度大和管理粗放的纯林发病重。重病区历年发病都较重。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种植抗病品种。

(2)加强林区管理。

适时适地种树,结合营林措施,在发病林区内每年采果落叶后,收集落叶,落叶集中堆肥或烧毁,减少侵染菌源。

(3)药剂防治。

在病菌孢子飞散高峰之前(5月中旬和7月中旬)选用40%多菌灵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洒1-2次。在缺水山区,可喷撒草木灰石灰粉混合剂(1:1或3:2)也有较好效果。

玉兰的黑斑病症状及防治


玉兰的黑斑病症状及防治:

一、症状: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初为暗紫色小斑点,渐扩展为圆形、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大斑,中央灰褐色或灰白色,边缘黑褐色,病斑上有轮纹,后期在病斑上长出灰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二、病原菌形态特征:属半知菌类真菌,细链格孢分生孢子梗束生,分枝或不分枝,淡榄褐色至绿褐色,有屈曲,大小5-1253-6(微米);分生孢子有喙或无喙;分生孢子形状变化较大,椭圆形、卵形、倒棍棒形至圆筒形,具横隔1-9个,纵隔0-6个,淡榄褐色至深榄褐色,表面光滑或具瘤,7-70.56-22.5(微米),可由10个左右孢子组成孢子链。芸苔链格孢分生孢子梗常不分枝,有显著的孢子痕,具隔0~7个,14-486-13(微米);分生孢子长卵形或倒棍棒形,18-1479-33(微米),有横隔3-18个,横隔处缢缩,纵隔0-15个,喙大小9-1483-7.5(微米)。

三、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在病落叶上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为害。空气湿度大,发病重;幼树发病重于成树。

四、防治方法:

1、加强苗圃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选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施用充分腐熟的饼肥,及时松土浇水,北方注意防霜冻害。

2、及时清除地面落叶,剪除树上重病叶,集中深埋。

3、发病初期,喷洒必菌鲨1000-1500倍液,或1:1:160波尔多液,或0.3~0.5Be石硫合剂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30%王铜悬浮剂,25%络氨铜水剂,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每隔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发病严重时,可以喷施喷克菌、醚菌酯、阿米西达等,对真菌性病害特效。

白苏黑斑病的防治方法


白苏黑斑病主要在白苏生长中后期发生,主要侵害叶片。

症状

白苏黑斑病在叶片上形成初为褐色水浸状的小斑点,以后发展成近圆形或不定形黄褐色至灰褐色的中型坏死斑,边缘颜色略深。随病害发展,病斑正背面均产生稀疏灰黑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有的病菌沿叶缘侵染,向里扩展形成较大的不规则坏死斑,致叶片提前坏死干枯。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病原菌为AlternariatenuisNees属半知菌细交链孢霉真菌。病菌分生孢子梗多根成束,直立,榄褐色,有屈曲,顶端常扩大,具多个孢子痕,大小为20~98.5m4~7m。分生孢子椭圆形至棍棒状,有喙或无喙,淡榄褐色,有横隔膜4~9个,纵隔膜0~8个,大小为28.5~62.5m9.5~23.2m。喙胞大小为6.3~23.5m2.6~7.1m。

发病规律

黑斑病为白苏的普通病害,分布广泛,发生较普遍,保护地、露地种植都可发病。通常病情较轻,对白苏生产影响不明显,严重时病株率可达100%,并常与褐斑病混合发生,致植株早衰枯死,明显影响白苏生产。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随病残体越冬,也可在其他寄主上为害过冬。条件适宜时以分生孢子形成初侵染,发病后产生分生孢子传播蔓延。温暖多雨,空气潮湿,植株生长衰弱或受不良因素伤害后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

1.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组织,减少田间菌源。

2.生长期加强管理,避免肥害或冻害、烟害等。适时追肥浇水,防止田间积水,保护地注意通风降湿。

3.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多果定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

花生黑斑病的防治


花生黑斑病

英文名

PeanulBlackspot

异名

花生晚斑病;俗称黑疸、黑涩等。

病原

暗拟束梗霉属Phaeojjariopsiipersonata(Berk.Curt.)V.Arx,异名Cercosporaperson-ataBerk.Curl.,厲半知菌亚门。有性态为伯克利球腔菌Mycosphaerel态laberkefeyiJenk.,子嚢菌愤门球腔荫属,比较少见。

危害

花生常见的叶部病害。整个生长季节皆可发生,发病高峰多出现于花生的生长中后期,故有晚斑病之称。常造成植株大量落叶,引起荚果发育受阻,产量锐减。

花生黑斑病-2

为害症状

植物黑斑病的症状与褐斑病大致相似,为害部分相同,两者可同时混合发生。(1)叶片:植物黑斑病病斑比褐斑病小,直径1~5mm,近圆形或圆形,暗褐色至黑褐色,叶片正反两面颜色相近。病斑周围通常没有黄色晕圈,或有较窄、不明显的淡黄色晕圈。在叶背面病斑上,通常产生许多黑色小点,即病菌子座,呈同心轮纹状,并有层灰褐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害严重时,产生大量病斑,引起叶片干枯脱落。(2)叶柄和茎秆:病斑椭圆形,黑褐色,病斑多时连成不规则大斑,严重的整个叶柄和茎秆变黑枯死。

病原物

(1)形态:①分生孢子梗。丛生,粗短,聚生于分生孢子座上,多数无隔膜,末端屈曲,褐色至暗褐色,大小(24~54)x(5~8)m。②分生孢于。倒棒状,较粗短,撖榄色,多胞,具有8个隔膜,多为3~5个隔膜,大小(18-60)m(5~11)m。(2)特性:病菌生长适温为25~28℃,并需要高湿,高湿更有利于产孢和孢子萌发。

侵染循环

(1)菌源:病原以菌丝体或分孢座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或以分生孢子粘附在种荚、茎秆表面越冬。(2)传播:第2年合适条件,越冬分生孢子或菌丝直接产生的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为初侵染与再侵接种体,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侵人致病。病斑首先出现在靠近土表的老叶上。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成为田间病害再侵染源。在南方产区,春花生收获后病残株上病菌又成为秋花生的初次侵染源。(3)发生时期:植株生育前期发病轻,后期发病重.

发生因素

(1)寄主抗性: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以直生型品种较蔓生型或半蔓生型品种发病轻。叶片小而厚、叶色深绿、气孔较小的品种病情发展较缓慢;野生种抗性较强,可作为抗病亲本加以利用。另外,嫩叶发病轻,成叶和老叶发病重。(2)环境:适温髙湿的天气,尤其是植物植株生长中后期降雨频繁,田间湿度大或早晚雾大餺重天气持续最有利发病。(3)栽培:连作地、沙质土或椬地土壤瘠薄,或施肥不足,植株生势差发病也较重。

防治方法

花生黑斑病防治:(1)农业防治:①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如湛江1号、粤油22号、粤油92号、远杂9102、豫花14、15、鲁花4号、花17号、花18号等。②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善管肥水,注意田间卫生等③花生收获后及时淸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沤肥,以减少病原。(2)药剂防治:参见花生褐斑病。

榆树枯萎病的症状及防治


榆树枯萎病是榆树最危险的病害,分布在荷兰、比利时、法国等欧美各国。近几年来,美国因该病每年损失约1亿美元以上,不仅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而且破坏了公园、道路等地的绿化。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发现该病,已列为对外检疫对象。

症状

本病症状常表现为2种类型。急性枯萎型:上层个别枝条突然失水萎蔫,并迅速扩展到其他枝梢,叶片内卷稍褪绿,干枯而不脱落,嫩梢下垂枯死。慢性黄化型:个别枝条上的叶片变黄色或红褐色,萎蔫,逐渐脱落,并向周围枝梢扩展,病枝分叉处常有小蠹虫蛀食的虫道。以上2种类型在病枝的横切面上,均有褐色环纹。在剖面上,可见到外层木质部上有黑褐色条纹。变色导管被一些填侵物和一些胶状物所堵塞。幼树发病常表现为急性型,易当年枯死。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病原为榆长喙壳(Ceratocystisulmi(Buis)Moreau=Ophiostomaulmi(Buism)Nannf),隶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真菌。

发生规律

病原菌侵入榆树导管后,通过纹孔从一导管扩展到另一导管,导管内菌丝能产生类酵母菌状的芽孢,可在导管中随树液的流动而扩散。孢子的存活期很长,在伐倒病株的原木上可存活2年之久。病原菌对活榆树的侵染主要由带菌的小蠹虫危害引起。该病亦可通过根接触传染。炎热干旱的年份,病害会加速发展。所有欧洲榆和美洲榆都易感病,亚洲榆抗病性较强。

防治方法

①严格执行对外检疫,严禁调运榆树苗木。

②培育和选用抗病树种。

③对病株(枝)应及早彻底砍除并烧毁,减少侵染来源。

④对感病植株的树干基部注入内吸杀菌剂如苯来特、多菌灵等,有抑制病害发展的疗效。

月季黑斑病的防治方法


了解黑斑病

病原

它属于真菌。分生孢子为长椭圆形或是鱼鳔状,大小约108-198微米,是上大下小的双细胞结构,盘在寄主角质层下生长,会有突出的表皮。

症状

月季的嫩枝、花梗与叶片都有被侵染的可能。紫褐色或褐色小点是病斑的初期形态,随后扩展为1.5-3毫米左右(直径)的深褐色或黑色圆斑,有的边缘呈纤毛状,有的品种边缘则光滑整齐。

病斑四周常包围有黄色的晕圈。病斑通常几个连在一起,病叶会出现大面积的发黄,让病斑像是一座边缘为绿色的小岛。

病叶易掉落,但也有少数不会掉落的月季品种。幼枝与花梗会出现紫色或黑色的条状斑点,略有凹陷。病害程度严重时,会导致整株的中下部叶片全部脱落,仅剩顶端的几片新叶。

传染途径

越冬时会以菌丝的形态留在病枝、病叶或病落叶上,来年初春时形成的分生孢子是初期的浸染来源之一。

风雨和飞溅水滴等是分生孢子的传播途径,所以容易在多雨、多雾和多露的天气下发病。有实验表明,在滞留水分的叶子上,孢子对萌芽的侵入时间仅需6小时。

病菌能够对植株进行多次侵染,威胁月季的整个生长期。尤其在梅雨季节与台风季节病害最为严重,夏季的高温干燥天气则会让病害扩展缓慢。

植株的衰弱更易使病菌入侵。不同品种有着不同程度的抗病性,但均无法免疫此病害。

黑斑病防治方法

1,首先应从侵染的源头入手,及时清扫落叶并去除病叶。冬季需对重病株加强修剪工作,将病枝、病叶上的越冬病原一并清除。

2,盆栽布置的不要过于密集,直接放在地面上容易因地面积水而使盆土过湿,最好放在阶梯状植台的上面。要转变浇水方式与时间,沿盆边缓浇而不要频繁喷浇。切勿在夜间浇水,因为叶片潮湿会利于病菌的入侵。

3,采用药剂治疗应从夏季新叶初展时就开始喷药,通常每隔7~10天进行1次。药剂可选择百菌清可湿性粉500倍液(75%)或多菌灵可湿性粉500~1000倍液(50%),或代森锌可湿性粉500倍液(80%)或波尔多倍液(1:1:100倍)或甲基托市津1000~1200倍液(70%)。

对一种病害研究透彻就能给月季的存活增加不少的保证,更多的养护技巧和实用方法请看其他相关文章,一起来做养花小能手。

蔷薇黑斑病的防治方法


蔷薇黑斑病使感病植株的叶变黄色,早落叶。受侵株在生长季中可落叶两次,严重衰弱,花少而差。

症状

叶、叶柄、嫩枝和花梗均可受害,但主要为害叶片。症状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发病初期叶表面出现红褐色至紫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定形的暗黑色病斑,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边缘呈放射状、病斑直径约3-15毫米。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泡子盘。严重时植株下部叶片枯黄,早期落叶,致个别枝条枯死。

另一种是叶片上出现褐色到暗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轮纹斑,其上生长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严重时,叶片早落,影响生长、如榆叶梅黑斑病。更多绿色尽在

发病规律

蔷薇黑斑病一般由蔷薇双壳菌(Diplocarponrosae)引起。分生孢子盘中形成无数孢子,从溅起的雨滴、露、浇水及园工在潮湿植株中工作时传播。孢子萌发并侵入蔷薇组织约须918小时或更长时间,新叶斑在3-16天内出现,孢子在10-18天内形成。这个循环於生长季中可重复发生。

防治方法

①选用优良抗病品种。

②秋后清除枯枝、落叶,及时烧毁。

③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整形修剪,通风透光。

④新叶展开时,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75%白菌清500倍液,或80%代森锌500倍液,7-10天1次,连喷3-4次。

芥菜黑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芥菜黑斑病的叶片发病多从外叶开始,病斑圆形,褐色或深褐色,4~6毫米大或更大,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周缘有时有黄色晕圈。茎和叶柄上病斑成纵条状,暗褐色,稍凹陷。花梗和种荚上病斑褐色,形状大小不定。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状物。发病严重时叶片病斑常汇合连片,造成叶片局部枯死或整叶干枯。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或冬贮菜上越冬,另外,种株也可以带菌越冬。病菌借助风雨传播。病菌在10~35℃范围内都能生长发育,最适的温度是17℃左右。要求高湿,相对湿度80%以上,如果相对湿度低于75%,一般病很轻或不发病。

秋播大白菜上初现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而迅速增长期在9月19日至10月7日之间,一般10月10日以后发展比较平缓。病害流行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降雨绝对值无关,而与降雨的天数有关,如果此间有4天以上的降雨,特别是连阴雨,病害即有可能流行。可见,高湿、多雨和温度偏低是发病的关键因素。发病与栽培条件有关系,如果播种早,密度大,地势低洼,管理粗放,缺水缺肥,植株长势差,抗病力弱,一般发病重。

防治方法

①选种抗病品种:选用小青口、青庆、北京新1号、北京新5号、北京88、郑杂2号、洛阳东京3号、郑白4号、津青9号、晋菜3号、双青156、双庆等比较抗病的品种。

②种子消毒:从无病种株上留种,或者将带菌种子用50℃温水浸种25分钟,之后立即移入冷水中,然后取出种子晾干播种。也可用种子重量0.3%的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种子重量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③加强管理,实行轮作。实行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2年,同时安排茬口时,大白菜田尽量远离十字花科蔬菜菜田。施足底肥,但要施经过腐熟的优质有机肥,并增施磷、钾肥,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采用配方施肥,使植株长势好,可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病叶、病残体要及时清除出田外深埋或烧毁。

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等药剂喷雾,每7天喷1次,连喷3~4次。

豇豆黑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豇豆黑斑病主要为害结荚期叶片,对豇豆危害较大,现将豇豆黑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症状

叶片正、背面均生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病斑,具不很明显的同心轮纹,病健部分界明显,病斑直径2~6毫米不等,一叶散生十多个至数十个病斑。潮湿时病斑上长有细微的黑色霉点,叶背面较正面明显,即分生孢子丛。

2、发病规律

北方、寒冷地区,两种病菌均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丛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助气流、雨水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南方冬天温暖地区,病菌在寄主上辗转传播为害,不存在越冬现象。温暖多雨天气有利于该病发生,植株过密、通风差、湿度高的地块发病重。

3、防治方法

①农业措施合理密植,通风降湿。雨后及时排除积水。收获后清洁田园,病残物集中烧毁等。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药剂喷雾,每7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也可选用烟熏剂熏烟,或喷撒粉尘剂。

《榆树黑斑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