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葡萄白腐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近年来,葡萄白腐病的发生逐年加重,目前已成为葡萄生产的主要病害。现将该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作如下探讨。

一、发生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新梢、穗轴和果实。发病初期首先从离地面较近的穗轴或小果梗开始,出现淡褐不规则的水渍状病斑,逐渐向果粒蔓延。果粒发病首先在基部变为淡褐色,软腐,后全粒变褐腐烂,果梗干枯缢缩。

二、病原及发生规律

散落地面及表土中的病残体是来年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病菌可在土壤中腐生存活3年以上。在僵果上分生孢子器的基部,有一些密集的菌丝体,对不良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干燥的穗粒标本中可存活l0年以上。分生孢子靠雨水溅散而传播,经植株伤口入侵。

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土质粘、排水不良的果园发病重;通风透光不良的果园发病重;植株个体负载量大的发病也重;果实进入着色期与成熟期,其感病程度也逐渐加重。

三、防治技术

l.清除病源:生长季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剪除病蔓;秋季收获后立即收集地面落叶、穗、蔓、粒及其它病残体,清扫干净,清除侵染源。

2.合理施肥:施肥以基施和有机肥为主,花前追施适量氮肥,促进枝蔓生长。结果后,氮磷钾配合施用,并适当补施微肥,提高植株体的抗病能力。

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修剪,提高结果部位,减少病菌侵染机会;及时绑蔓,摘心,打副梢和适当疏叶疏果,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搞好排水工作,降低湿度。

4.药剂防治:葡萄结果后,要经常检查下部果穗,及时摘除病粒病穗。发病地块可采用50%退菌特500倍液,50%福美双500倍液,80%乙膦铝800倍液等轮换喷施。重病园可于始发期向地面撒施灭菌药,如福美双l份、硫磺粉1份、碳酸钙2份混合后每667m2撒施l.5-2kg,每隔半月撒1次,共3-4次,同时与喷施农药相结合,喷施的有效药剂有绿风95500倍液;或者采用灭菌肥II型3000倍液各喷2-3次。

延伸阅读

苏铁茎腐病的发生及防治


分布与危害

危害苏铁,病变多从近地面开始,先是病部输导组织变为褐色,周围组织变为粉褐色水渍状,组织疏松如海绵状,随后地上部有1~2片羽叶从叶柄基部开始萎缩,维管束变褐色,幼嫩羽叶开始萎蔫。随着病情发展,常见老羽叶叶柄基部干缩倒伏,病部周围变褐腐烂,直至整个茎干腐烂。苏铁茎腐病具有病情发展快、传播蔓延迅速的特点。若未及时发现控制,就会引起大面积发病,造成重大损失。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苏铁茎腐病系由半知菌亚门的球色单隔孢菌侵染而诱发的真菌性病害。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于病残叶内越冬,于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孢子,从叶基部伤口、虫口处侵入,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雨季为重,高温、高湿、易受雨水冲刷、积水及近路边的植株易感病。

防治方法

栽植时要做好土壤消毒工作外,平时应注意做好开沟排水,梅雨季节前对未发病的植株可用灭病威100倍液浇灌根茎部预防。若发现病株,则应在发病初期及时切除病部,并用0.2%高锰酸钾液清洗创面,晾干后再用百菌清或多菌灵粉剂涂抹创面防治。亦有报道说,在植株基部周围撒施生石灰,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茎腐病的发生。

葡萄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的防治


葡萄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等多种疾病的高发期在夏季,霜霉病的发生可致使葡萄落叶、枯枝、烂果甚至死亡。因此,夏季多雨季节要加强葡萄园的管理,及时防治病害。

清园:如果葡萄园中发生了病害,此时雨多,要随时清园,将园中感病的病叶、病枝、病果清除出园,深埋或焚烧。同时,及时清除园中杂草,在剪除病枝、病果时,要经常清洗剪刀,并予消毒,以防交叉感染。

松土:夏、秋多雨季节,特别大雨、暴雨之后,雨水会使葡萄园土地表板结.土壤透气不良.致使葡萄根系缺氧,树势削弱,抗逆性降低,从而易染病害。因此,要在雨前或雨停间隙.及时对土壤较深地中耕一次.以提高园土通透性.

治疗:阴雨连绵或高温多湿,葡萄最易感病,应每天到葡萄园中全面观察一次,见病初发,立即对症喷药。如霜霉病.如果见园中个别处.哪怕是一株葡萄上发现染病,就立即喷药。

清梢:要对葡萄及时摘心,及时抹去副梢。同时,对新梢过多的植株,要疏除一部分,这样有利于通风透光,提高抗逆性。

施肥:雨水过多,常会造成果园肥力流失,导致树势削弱,降低自身抗逆性。因此,在多雨季节,应据葡萄园土肥力流失情况和葡萄长势,适时施肥。施肥要以少吃多餐为原则,将肥少施、勤施;根外追肥一般结合喷药进行,最好单独喷施高效水果叶面肥。

甘蓝类黑腐病发生及防治


黑腐病是甘蓝类蔬菜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初期可引起叶斑和黑脉,直接影响植株正常的光合作用;后期可导致植株萎蔫或枯死,严重影响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造成减产减收。广州市番禺区常年蔬菜种植面积达12.5万亩,其中甘蓝类蔬菜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于连作以及南方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等因素,甘蓝类黑腐病日趋严重。

一、病原与症状甘蓝类黑腐病的病原称野油菜黄单胞杆菌野油菜黑腐病致病型,属细菌。结球甘蓝、球茎甘蓝、芥蓝等甘蓝类蔬菜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叶球或叶茎。幼苗出土前染病不出苗,出土后染病子叶呈水浸状,根髓部变黑,幼苗枯死。真叶染病,病菌可从叶缘侵入,出现V字形黄褐色病斑。从伤口侵入的,可在叶片任何部位出现不规则褐色斑,病斑周围淡黄色。病菌能沿叶脉、叶柄发展,蔓延到茎部和根部,致使茎部和根部的维管束变黑,引起植株萎蔫,直至枯死,剖开球茎可见维管束全部变黑或腐烂,但无臭味,干燥条件下球茎黑心或干腐状,别于软腐病。椰菜花、西兰花染病时,除叶缘形成V形病斑外,病菌沿脉向下扩展,形成不规则黄褐色大斑或较大坏死斑,病斑边缘叶组织淡黄色。发病严重时可引起全叶枯死或造成外叶局部或全部腐烂,天气干燥时病斑干枯或形成穿孔状。

二、发病条件病菌在种子内或病残体上越冬。播种带病的种子,病菌从幼苗子叶或真叶叶缘的水孔侵入,有时不能出苗,有时幼苗出土不久后死亡。病菌随病残体遗留在田间也是重要的初侵染来源,此时,病菌可通过雨水、灌溉水、昆虫及农具等传播。成株期叶片受侵染时,病菌可从叶缘的水孔或伤口侵入,病菌很快进入维管束,并随之上下扩展,造成系统侵染。在留种株上,病菌可从果柄维管束进入种荚导致种子表面带菌,或从种脐侵入种皮带菌。种子带菌是该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高温多雨、虫害严重及连作地往往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1.实行轮作:与非十字花科蔬菜实行2~3年以上的轮作。2.种子消毒:播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可用50℃温水浸种20分钟,然后在冷水中降温,晾干后播种;或用种子重量1.5%的漂白粉,加少量水,放入种子拌匀,置于容器中密闭16小时后播种。3.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播种,适期蹲苗,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尽早翻耕晒土,以加速病株分解,减少病菌数量。平整土地,高畦栽培利于灌水和排水。保持田间通风透光,以利于伤口的愈合。4.化学防治:发病初期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或58%雷多米锰锌500~800倍液,发病严重时可每隔7~10天喷一次。

葡萄白腐瘸的病害防治方法


在葡萄的种植养护管理过程中,每年白腐病给葡萄生产带来很大损失。葡萄白腐病又叫水烂,烂穗病,是葡萄生长后期经常发生的果实病害,遇多雨年份常流行成灾,一般年景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一、症状:

葡萄白腐病主要危害果粒、穗轴、枝蔓,也可危害叶片。果粒发病是先从果梗开始,初期为水渍状浅褐色不规则病斑,逐渐向果粒蔓延,果粒基部变浅褐色,果肉软腐,以后果粒变黄褐色腐烂。发病7天以后变深褐色,皮上密生灰白色小粒点(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烂果的果梗和穗轴缢缩,软腐,此时可造成大量落果。

病果失水迅速时则可变成僵果,挂在蔓上不易脱落。新蔓上发病,一般是由伤口处发生病斑,病斑初期边缘深褐色,内部水渍状,病斑沿枝蔓向两端扩展,并同时凹陷,表面密生灰白色粒点。当病斑扩展绕蔓一周时,先端黄萎,枯死,后期病蔓皮层开裂呈丝状。维管束及表皮与木质分离。叶片发病是由叶尖端或叶缘开始,病斑黄褐色水渍状,稍凹陷,呈同心轮纹状向外扩展,后期在病斑上和叶脉上产生灰白色。最后病斑干枯破裂。

二、发病规律:

葡萄白腐病菌主要是随病残体在土壤表面和表土层中越冬,也可在土壤中腐生12年。在土壤中以病果病菌最多,5~m以上表土病菌最多。病菌越冬后产生分生孢子,主要靠雨水反溅传播到近地面葡萄植株幼嫩部位,当初发病部位再产生分生孢子后,则借风雨传播,在园内进行不断再侵染。病菌的分生孢子主要通过伤口侵入,所以一切造成伤口的因素,如大风雨、冰雹、裂果等均易导致病害暴发。在环境条件适宜条件下,白腐病菌潜育期最短为4天,最长为8天,一般是56天,由于潜育期短,再侵染次数多,所以是一种流行性病害。

葡萄白腐病发病轻重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是天气高温高湿有利白腐病分生孢子萌发侵人。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832E,相对湿度95%以上,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因此,葡萄临近着色期天气阴雨连绵,有利于白腐病发生。

其次葡萄果实组织成熟度与发病有密切关系。病菌分生孢子在清水和青果汁中均不能萌发,在糖液中和成熟的果汁中易萌发。当葡萄组织幼嫩,表面凝水中糖类物质少,愈伤能力强,病菌不易侵染。当葡萄组织越接近老熟,表面凝水中糖类物质增多,愈伤能力衰退时,病菌则易侵染。所以在自然条件下,葡萄白腐病不能在幼果上发生,而只能在果实着色至近成熟期发生,越近成熟期,受害越严重。

另外果穗距地面越近发病早,并受害严重。河北省葡萄白腐病一般从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发病盛期。

三、综合防治措施:防治葡萄白腐病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

1、做好人工防治:首先彻底清除菌源,生长期及时摘除病果,剪除病枝蔓,秋后蔓下架时,清除病残体,拾净病落果,刮除粗皮,集中烧毁。其次加强栽培管理,提高结果部位,距地面4050em处,不留果穗,以便减少病菌的侵染机会。及时摘心剪副梢,保证架上通风透光良好,环境干燥。架下及时锄草、松土。葡萄落花后,地面可覆盖地膜,可以阻止白腐病病菌分生孢子传播,并起保墒、除草的作用。

2、搞好药剂防治:地面撒药:对重病果园,在病害开始前进行地面撒药灭菌。常用药为:福美双一份,硫黄粉一份,石灰二份,混合均匀,撤在葡萄架下的地面上,每667m2用量12kg,也可在地面上喷布200倍灭菌丹药液,还可喷波美1度石硫合剂加0.3%五氯酚钠混合液。

喷药保护:当葡萄开花前7天和开花后7天各喷一次1:1:200240波尔多液,保护幼穗防止初浸染。于白腐病始发期喷第1次药,以后每隔1015天喷药一次,共喷34次,直到采收前10天停止喷药,防治白腐病药剂种类很多,每次喷药注意更换,不可单一用药,以便提高防治效果。药剂有: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粉锈宁12001500倍液,25%瑞毒霉800倍液,为提高药效药液中可加0.03%一0.05%水胶。

注意大风雨、冰雹过后,务必喷一次杀菌剂,防止孢子从新伤口侵入危害,避免此病害流行。

大蒜白腐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大蒜白腐病是大蒜在种植养护管理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对大蒜的危害较大,现将大蒜白腐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症状识别

大蒜白腐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鳞茎。叶片发病,外叶叶尖条状发黄,逐渐向叶鞘、内叶发展,后期整株发黄枯死,常造成田间成片死亡。

鳞茎发病,病部表皮表现水浸状病斑,长有灰白色菌丝层,病部呈白色腐烂,并产生黑色小菌核,鳞茎变黑、腐烂。地下部分靠近须根的地方先发病,病部呈湿润状,后向上发展并产生大量的白色菌丝。大蒜在冬春季白腐病发生严重,发病株率达10%~20%,严重田块高达35%左右。

二、防治技巧

1、种子处理。蒜种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把蒜种处理后再播种。

具体方法是:将0.5公斤药剂兑水3~5公斤,把50公斤蒜种拌匀,晾干后播种。轮作换茬。

2、由于连作的田块容易发病,因此对连作田块进行与非蒜类作物轮作3~4次,可有效防治此病,效果明显,防效可达90%以上。田间管理。

3、早春进行追肥提苗,松土、排涝降渍,促进大蒜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烧掉,严禁沤肥,以防把病菌再带入田间。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灌淋根茎;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或用75%的蒜叶青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隔10天左右叶面喷雾1次。

郁金香基腐病的发生及防治


分布与危害

郁金香基腐病危害植株的鳞茎,使鳞茎腐烂,导致植株叶片早衰,有的叶片直立且逐渐变为特有的紫色。感病鳞茎长出的花瘦小,变形,甚至枯萎。该病严重降低植株的观赏价值,使经济效益受损。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该病多发生于植株开花期。发病初期,感病鳞茎外部鳞片上产生暗褐色和灰色斑点,病斑稍下陷,以后逐渐扩大,并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潮湿时,病部生出白色或粉红色霉层,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感病组织皱缩,变硬。此时球根已发生软腐,有恶臭味。储藏阶段,感病球根初产生水溃状斑,病斑稍下陷,圆形或椭圆形,淡褐色,以后病斑逐渐扩展,病球根很快变为灰白色,干腐。

病原病原菌以厚垣孢子在植株病组织及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萨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危害。

发生规律高温高湿利于病害发生。该病的发生与球根遭受根螨危害有关。球根上的各种伤口利于病菌的侵染。过多使用氮肥亦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①减少侵染来源:发现病株及时除去并销毁。

②加强管理:适当推迟栽种,提前挖掘鳞茎,尽量避开高温期。鳞茎挖出2天内,置于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中浸泡15-30min,晾干后储藏于通风良好处。栽植不易过密。实行轮作。

葡萄根腐病的防治技术


一、症状

1、根部症状:先在须根上发病,形成红褐色圆斑,病斑相互扩大连接,逐渐深入木质部,木质部先变红褐色、褐色,最后成黑褐色至死亡。

2、地上部症状:在生长季表现有:⑴萎蔫型。叶簇萎蔫、叶片向上卷曲变形,叶小而色浅,新梢抽生困难,花蕾皱缩不开裂或坐果率极低,枝条失水,皱缩或枯死,这种类型多发生在4年生以上的植株。⑵青干型。根系染病后,病势发展迅速的病株,在春季干旱、气温较高时,病株叶片骤然失水青枯,并多从叶缘向内发展或从主脉向内扩展,在病部和健部之间有明显的红晕带,严重时叶片脱落,这种症状多发生在幼部。⑶叶缘枯焦型。春季不干旱,病势发展缓慢。发病时叶尖及边缘枯焦,但一般不落叶。⑷枝枯型。根部腐烂与烂根相对应的大枝枯死,皮层变褐下陷,好皮与坏皮界限分明,后期坏死皮层剥离,木质部导管变褐。

二、病原及侵染。园斑根腐病主要有腐皮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弯角镰刀菌引起的,它们都是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腐生,只有当树体衰弱时,树体才会得病,病菌在土壤中可借水流传播,地下害虫,带菌的土壤,园艺工具均可带病传播。病菌多从伤口侵入,条件适宜时3天即可完成侵染。侵染后树体健壮不发病,而是潜伏下来,待树势衰弱或感染到一定程度,始出现症状,一般是第1年侵染,2―3年后表现出症状。

三、防治措施

1、合理建园。避免在果园重茬地建园,若确需建园时,则必须进行土壤消毒和改良土壤,如地面喷洒100倍五氯酚钠;地面撒施草木灰,改变土壤酸碱度,破坏病菌的生存环境;地面撒施硫酸亚铁等。

避开低洼涝湿地建园,若地下水位在1米以上,则应采用高垄栽植或开挖排水沟,阻止水位上升。定植前按行距开挖深度各1米的定植沟,每亩施有机肥5000千克以上。

2、采用脱毒苗建园。尽量选用嫁接脱毒苗建园,嫁接砧木以贝达、巨峰为好。

3、改善栽培条件,实行生草栽培,适时浇水和及时排水,防止水土流失,树体合理负载,避免大小年结果。加强地上部病虫害的防治。

4、药剂防治。发芽前及初显症状时,采用200―500倍硫酸铜或波美1度石硫合剂或农抗120水剂200倍或双效灵200倍或多效灵300倍,进行灌根。灌根时,每株用10―15千克。早春发现病树后,土施美腐克,每株100克撒于树盘下,深锄土壤,与土壤混匀后浇水。生长季发现病树后,立即刨出根系,并在伤口上涂菌毒清10倍液,或波美3度石硫合剂或2%的402杀菌剂等。

在萌芽前,对上一年发现的病株扒土晾根,即将根茎暴露在外,晒7―10天后,再用30―50倍福美胂消毒伤口,同时地面用100倍五氯酚钠消毒,并施入发酵腐熟的饼肥或鸡粪后覆土浇水。

红掌根腐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方法


在红掌的养护管理过程中危害最大的病害就是根腐病,如何防治根腐病是红掌生产工作中的重点。现将红掌根腐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病原菌与病症

病原菌根腐病由两种病原菌引起,一种是腐霉属Pythium)真菌;一种是疫霉属(phytophthora)真菌。疫霉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疫霉属。绝大多数种具有寄生性,寄主范围广,可以侵染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引起组织腐烂和死亡。腐霉属真菌大都腐生在土壤或水中,有的能寄生植物,引起幼苗猝倒以及根茎果实的腐烂等。

病症病菌侵染的植株,初期营养根先出现腐烂,茎叶部分生长不良,叶片失去光泽,边缘通常会变黄且表现为下垂状,而根则呈褐色。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出现白色霉层。

防治措施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观赏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针。病原菌、感病植物和环境条件是观赏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的三要素。从理论上讲,只要能控制住三要素中的任何一种,就可以防止病害的发生或流行,使防治工作取得良好的结果。但实际上病害发生的情况要复杂得多,病害的防治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综合防治是运用生物防治、物理化学防治和栽培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水质、土壤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控制或调节,建立一个以观赏植物为主体的相对平衡的生态系,并力求保持其相对稳定性,把病害所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水平。由于不是所有的病虫害都能通过生物防治达到有效的控制。因而适当地使用杀菌剂也是必要的。

预防性的栽培措施采用预防性的栽培措施可以防止病虫害发生和蔓延。

(1)栽培前使用无病菌的基质,所用的基质必须经过高温灭菌消毒;

(2)清除种植床及其周边地区的杂草;

(3)温室内尽量保持单一种类的花卉,避免种类混合,相互传播病虫害;

番茄脐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番茄脐腐病又称蒂腐病、顶腐病,俗称膏药顶,是常见的一种生理性病害。近年来在永年菜区发生比较普遍,而且越来越重。轻者果实变扁、变轻、变甜失光,严重时整个果实变黑腐烂,减产20―30%。

一、发病症状。脐腐病在番茄如拇指大小到着色成熟前均可发病,病斑只发生在果实顶端的脐部,故称脐腐病。病斑初为水浸状暗绿色,不久变为暗褐或黑色的直径1―2厘米或更大的坏死斑,其下部果肉干腐收缩,脐部凹陷,有时龟裂,果实变扁,果肉变甜。严重时病斑扩大到半个果面,果实停止膨大提早变红,果皮柔韧、无光,失去食用价值。

二、发病原因

1、水分供应失调的影响。干旱时果实脐部最易失去水分引起组织坏死。在大量供水时,由于蒂部细胞膨压过大而使细胞破裂、细胞内充水,最后变色坏死。即水分过多、过少或忽多忽少造成的。

2、缺钙的影响。多年连种,过量使用氮、磷肥,都会抑制对钙的吸收。果实中钙含量低于0.2%时易导致脐腐病发生。

3、土壤层浅、沙性大、盐碱土发病重。

4、不同品种发病程度不同。果皮较薄、果顶平及花痕较大的易发病。

三、防治方法

1、适时灌水防止土壤时干时湿,特别不要使土壤过分干旱。第一水定植时和第二水花开始坐果时,水量均不能太大;第三花序开完以后,第一穗果如鸡蛋大小时,才浇大水。保持土壤湿润,夏季灌水宜在清晨或傍晚进行,注意做到勤浇、浅浇。

2、选富含有机质土层厚,保水强的砂壤土种番茄。土壤缺钙时,亩用硝石灰或碳酸钙50千克均匀均撒于地面并翻入耕层中。

3、避免施氮肥过多,特别是速效氮肥,不要一次施用过量,注意氮、磷、钾适当,要多施腐熟有机肥。

4、发病时,用1%的过磷酸钙、或0.1%氯化钙进行根外施肥,每7天1次,具有良好防效。此外也可用口服钙片喷施。

绿豆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绿豆菌核病一般年份发病株率在5%以下,局部可达27%。近年来,随着生产水平、管理水平、水浇条件的改变,该病有逐渐加重的趋势,造成个别地块成片枯死,严重影响产量。

一、病原和症状

1、病原:经调查镜检,绿豆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核盘菌真菌侵染所致,病菌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包括所有的蔬菜作物和豆类作物。病害主要为害绿豆地上部。多从主茎分枝下部或分枝处侵染发病。

2、症状:初始病斑水渍状,呈不规则浅褐色或近白色,逐渐环绕茎部并向上下扩展,造成病部皮层

软腐、脱落并引起植株枯死,湿度适宜时,病部生出絮状白色菌丝,后期菌丝纠结在病部或髓部形成豆瓣状或鼠粪状的菌核。干燥时病部茎部皮层常纵向撕裂,露出木质部。花染病后引起花腐并逐渐扩展至茎部。叶片被害,呈暗青色,水渍状软腐,条件适宜则出现絮状白色菌丝。

二、发生特点

病菌以菌核随病残体遗落土壤中或混杂种子中及秸秆中越冬。翌年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孢子作为初侵娄源,子囊孢子自茎基部或叶柄基部侵入,病部产生菌丝后,重复侵染。

病害流行后期,环境条件不良时,形成菌核,随病残体或混杂种子中越冬。混杂在种子中的菌核可造成远距离传播。菌核萌发,子囊孢子弹射均需要较高的土壤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

土壤湿润,平均气温5~30℃,相对湿度85%以上的均可发病,以温度20℃左右,湿度90%以上发病重。据调查,重茬地以及菜地、豆类地连作或邻作发病严重。播种密度过大,播种过晚,偏施氮肥,长势过旺,田间荫蔽的地块发病重。该病以初花至盛花期为害最重。品种间未见有明显抗病差异。

三、防治方法

1、防治和土壤处理

避免与寄主作物连作或邻作,与禾本科作物2a轮作;汰除混杂在种子中菌核,可用10%盐水漂洗2~3次,也可用55℃温水浸种15min,捞出投入冷水中,杀死种子中混杂的菌核。

收获后深翻,使菌核埋入土深10cm以下;及时清除或焚烧残株以减少菌源。对于重茬地、重发地块可采用20%甲基立枯磷每667m2用0.5Kg配20Kg土,耙入土层后播种,防效可达80%以上。

2加强栽培管理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前期增施磷钾肥,控施氮肥,促进稳长早长;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防止田间荫蔽;控制浇水过量和次数过多;绿豆封垄前及时中耕培土,防止菌核萌发出土;并注意排淤、防涝、平整土地,防止积水和水流传播。

3化学药剂防治

菌核萌发出土后,在土表喷洒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30%菌核利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也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均能收到良好防效。发病初期,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可有效控制病害流行。

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大豆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二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

一、发病原因

1.前茬作物对发病的影响

大豆菌核病除危害大豆外,还可侵染菜豆、蚕豆、马铃薯、白菜、向日葵、胡萝卜等383种寄主植物。近几年由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各种经济作物发展迅速,造成大豆前茬的多样性,再加上不合理的轮作,使大豆菌核病发病率逐年提高。据调查,前茬为菜豆的大豆田,发病率最高的是前茬豇豆地,发病率为41.7%;其次是前茬豆角地,发病率为8.7%。前茬为向日葵的大豆田,每平方米含菌核可达6.18g;前茬为油菜的大豆田,菌核病发病率比正常轮作大豆田高出2050个百分点。

2.大豆重迎茬对发病的影响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种植户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连年种植大豆,导致大豆菌核病发病较重。对重迎茬大豆菌核病发病率调查,迎茬发病率为5.6%,重茬发病率为11.2%,而且随着重茬年数的增加发病率越高,重茬3年发病率为13.7%,重茬4年发病率为28.5%,重茬5年发病率为37.0%。

3.气候对发病的影响

以2002年为例,红兴隆地区大豆菌核病发病率较高与6月份降水量大有直接关系,6月份降水量为136mm,比历年同期多57.5mm,再加上7月份的低温、寡照,潮湿的土壤引发了菌核病病菌的萌发,造成再次侵染大豆,致使许多地块大豆大面积死亡。

4.整地方式对发病的影响

土地不平,排水不畅;封垄前未及时中耕培土,使菌核病病菌有了萌发的机会。

5.种植密度及施肥对发病的影响

大豆种植过密或施用氮肥过多,致使植株繁茂,透气性差,湿度增加,促使菌核病病菌萌发。

二、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

防治大豆菌核病的最基本措施是合理轮作。发病严重的地块,应与禾谷类作物轮作3年以上,不能与菌核病的寄主植物如菜豆、马铃薯、油菜、向日葵等轮作,避免重茬,减少迎茬,可减轻大豆菌核病的发生。

2.改进土壤耕作措施

对发病的地块进行深耕,深度不小于15cm,将菌核深埋在土壤中,可抑制菌核萌发,减少侵染来源。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大豆田间湿度。

3.合理施肥与密植

适当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增施钾肥。红兴隆地区主要采用三垄栽培法种植大豆,种植密度以每公顷保苗2531万株为宜。

4.消灭菌源

感染菌核病的残枝是大豆菌核病病菌的主要来源,当病田收获后,应将病残体收集烧毁,不能留在田间。生产用种需从无病田留种,确保种子不带病菌。

5.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施50%速克灵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也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用药液量600kg/hm2,可降低发病率。

葡萄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


近两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葡萄病害的大发生,其中葡萄炭疽病造成的损失最大,也是目前果农朋友最头疼的问题。炭疽病又名晚腐病,是葡萄近成熟期引起果实腐烂的重要病害之一,葡萄浆果受其危害后,不仅造成严重减产,而且严重影响了品质,给果农朋友造成极大损失,对巨峰、红提、玫瑰香等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危害,所以葡萄种植过程中,防治炭疽病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炭疽病之所以会大流行,除了与气象因素有关外,还有以下两点:一、用药习惯:据实地调查,现在大多数果农朋友还是用代森锰锌,福美双,多菌灵,甲托等常规药来防治炭疽病,很少用三唑类和一些新药,并且一年中使用次数较多,致使产生抗药性,对炭疽病防效很差。二、用药时期:果农朋友一般是不见发病,不用好药,并且忽视了花前、花后以及花后至幼果期的预防,给病菌的侵染和潜伏提供机会,造成病害大流行。

怎样才能对炭疽病及时的预防与防治?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充分认识葡萄炭疽病。第二、要合理的选择药剂并且确定最佳用药时期。下面就展开和大家探讨一下。

一、葡萄炭疽病原及发生规律

病原为胶孢炭疽菌,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结果母枝、一年生枝蔓的表层组织、病果等处越冬。于第二年幼果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到幼嫩的果穗,通过皮孔和伤口侵入,形成初侵染,具有潜伏特点,到着色期发病,该病还可以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大流行。初发病时果实上有水浸状或雪花状病斑,以后逐渐扩大形成深褐色凹陷斑,密生黑色小颗粒,呈同心轮纹状排列,空气湿度大时有红色黏胶物出现,严重时病果失水干缩,极易脱落,同时还可以危害果梗、穗轴、嫩梢和叶柄。

炭疽病田间发病较晚,一般七月上旬开始发生,八九月份果实成熟期,病害进入盛发期夏秋季节降雨多,果实近成熟期气温高有利于发病。

二、葡萄炭疽病的防治

(1)结合冬剪,彻底清园:将剪下的枝蔓、穗柄、浆果、卷须及落叶、铁丝上的捆绑物等,全部清除出园,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

(2)生长期内要及时摘心,合理夏剪,适度负载:及时清除剪下的嫩梢和卷须,提高果园的通风透光性,注意中耕排水,尽可能降低园中湿度。科学合理的施肥增施有机肥、钾肥,注意氮磷钾的配比,切忌氮肥过多,还要及时补充中微量元素,以增强树势提高抵抗能力。

(3)药物防治:春季萌芽前,结合其他病虫害的防治,喷施德国巴斯夫成标400倍+多菌灵500倍。开花前3~5天喷施百泰1500倍,花后5天再喷施两次,间隔十天一次,套袋前品润800倍全园喷洒,并用凯润2500倍喷淋果穗,定期脱袋检查,发病后,去掉病粒,喷凯润2000倍进行治疗,酿造葡萄上也可喷保鲜克1500倍,注意交替用药,提高药效。

总之要想对炭疽病做到及时有效的预防,要注意营养的合理搭配,做到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不仅做到大量元素要平衡,还要注意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之间的平衡,以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抵抗能力,更要注意合理选择农药,关键时候用好药(花前、花后、套袋前、发病后),交替用药,并注意喷药方法和质量,相信只要大家做到了就可以把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葡萄白腐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