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大豆豆天蛾的发生与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大豆在养护管理过程中会遇到虫害豆天蛾的威胁,要注意采取措施及时进行防治。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危害症状

豆天蛾以幼虫取食叶片,低龄幼虫吃成网孔状和缺刻状,三龄以后幼虫可以把豆叶全部吃光,使植株不能结荚,对于产量影响极大。

2、发生规律

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为成虫产卵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幼虫发生危害盛期,9月上旬以浅黄色老熟幼虫入土越冬。

3、生活习性

成虫:成虫昼伏夜出,对黑光灯有较强趋性。傍晚开始活动,飞翔力强,迁移性强。夜间交尾,交尾后3天即产卵,卵多散产于豆叶背面,一般1片叶上产1~2粒卵,卵期7天左右可孵化成幼虫。

幼虫:幼虫有背光性,白天多在叶背或枝茎上,夜间取食强烈,阴天可整日取食。1~2龄幼虫食量小,一般不转株危害,4龄后有转移危害习性,5龄幼虫食量暴增,其食量约占总食量的90%以上。幼虫期30~35天。

4、发生条件

干旱不利于豆天蛾的发生。植株生长茂密、地势低洼、土壤肥沃的淤地发生较重;大豆以早熟品种受害较重。在化蛹和羽化期间,如果雨水适中,发生就重。雨水过多则发生期推迟。

5、防治方法

诱杀成虫:利用成虫较强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可以减少豆田的落卵量,减轻危害。

药剂防治:防治豆天蛾幼虫的适期应掌握在3龄前,每亩用4.5%高效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喷雾,每亩喷药液50公斤。由于幼虫有昼伏夜出习惯,喷药时间应选在下午5时以后。

精选阅读

大豆顶枯病发生与防治方法


大豆顶枯病为豆田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病害,使发病地块60%~70%的大豆植株折倒,造成大幅度的减产至绝产,损失严重。

1、症状

大豆顶枯病属病毒性病害,病原为SMV。此病今年在五大连池地区的发生时间持续较长,从苗期开始到鼓粒期都有发生,以花期后发病最重。

症状表现为幼苗子叶上产生褐色环班、生长点坏死,有的苗随即枯死。在田间以点块发生为主。开花前期感染的植株,病株节间延长,其茎的顶端延长,顶芽变褐,弯曲成钩状,植株开始变脆、易折倒。

从开花至鼓粒期,如果遇到一场3级左右的风,病株很容易顺风向一面折倒。今年受害最严重的地块全部是这种症状。开花后期至鼓粒期感病的植株,芽、叶易落,靠近分枝的茎节部和髓部变褐,结荚很小,发育不好,荚内子粒不饱满,常延期成熟,直至收获前一直保持绿色。

2、病害多发的原因

(1)大豆种子带病。大豆顶枯病毒在种子中保持活力的时间随种子贮藏期的温度条件而异。

(2)土壤带毒。调查中发现,品种相同,前茬不同,耕翻条件不同的地块,发病程度也有明显差异。

3防治方法

(1)药剂防治。确认是大豆顶枯病大面积发生时,当采取药剂防治。

大豆花期发病时,经五大连池镇龙泉村试验,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表明,杀毒矾的防效最好,为86.7%,百菌清次之,为82.3%,代森锰锌为63%。因大豆顶枯病的发病时间较长,药剂防治较困难,因此提倡预防为主。

(2)选用抗性品种。调查中发现:黑1544、黑1526、北9395、北9411等品种为抗性品种,生产中可选用,并要经常更换,不宜沿用时间过长。

(3)采用无病种子。加强种子检疫工作,杜绝带病种子播种。同时点片发生的地块要拔除病株。

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方法


大豆菌核病是由子囊菌亚门的真菌侵染引起的。真菌以菌核在土壤内和病株残体中或混在种子里越冬,第二年在适宜的环境里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引发大豆菌核病。

一、发病原因

1.前茬作物对发病的影响

大豆菌核病除危害大豆外,还可侵染菜豆、蚕豆、马铃薯、白菜、向日葵、胡萝卜等383种寄主植物。近几年由于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各种经济作物发展迅速,造成大豆前茬的多样性,再加上不合理的轮作,使大豆菌核病发病率逐年提高。据调查,前茬为菜豆的大豆田,发病率最高的是前茬豇豆地,发病率为41.7%;其次是前茬豆角地,发病率为8.7%。前茬为向日葵的大豆田,每平方米含菌核可达6.18g;前茬为油菜的大豆田,菌核病发病率比正常轮作大豆田高出2050个百分点。

2.大豆重迎茬对发病的影响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种植户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连年种植大豆,导致大豆菌核病发病较重。对重迎茬大豆菌核病发病率调查,迎茬发病率为5.6%,重茬发病率为11.2%,而且随着重茬年数的增加发病率越高,重茬3年发病率为13.7%,重茬4年发病率为28.5%,重茬5年发病率为37.0%。

3.气候对发病的影响

以2002年为例,红兴隆地区大豆菌核病发病率较高与6月份降水量大有直接关系,6月份降水量为136mm,比历年同期多57.5mm,再加上7月份的低温、寡照,潮湿的土壤引发了菌核病病菌的萌发,造成再次侵染大豆,致使许多地块大豆大面积死亡。

4.整地方式对发病的影响

土地不平,排水不畅;封垄前未及时中耕培土,使菌核病病菌有了萌发的机会。

5.种植密度及施肥对发病的影响

大豆种植过密或施用氮肥过多,致使植株繁茂,透气性差,湿度增加,促使菌核病病菌萌发。

二、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

防治大豆菌核病的最基本措施是合理轮作。发病严重的地块,应与禾谷类作物轮作3年以上,不能与菌核病的寄主植物如菜豆、马铃薯、油菜、向日葵等轮作,避免重茬,减少迎茬,可减轻大豆菌核病的发生。

2.改进土壤耕作措施

对发病的地块进行深耕,深度不小于15cm,将菌核深埋在土壤中,可抑制菌核萌发,减少侵染来源。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大豆田间湿度。

3.合理施肥与密植

适当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增施钾肥。红兴隆地区主要采用三垄栽培法种植大豆,种植密度以每公顷保苗2531万株为宜。

4.消灭菌源

感染菌核病的残枝是大豆菌核病病菌的主要来源,当病田收获后,应将病残体收集烧毁,不能留在田间。生产用种需从无病田留种,确保种子不带病菌。

5.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可喷施50%速克灵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也可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用药液量600kg/hm2,可降低发病率。

芝麻天蛾的虫害防治方法


芝麻天蛾Acherontiastyx(Westwood)属鳞翅目,天蛾科。别名芝麻鬼脸天蛾。分布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北、广东、广西、云南等省。

寄主

芝麻、茄子、马鞭草科、豆科、木犀科、唇形科等植物。

为害特点

以幼虫食害叶部,食量很大,严重时可将整株叶片吃光,有时也为害嫩茎和嫩荚,发生数量多时,对产量有很大影响。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50mm,翅展100一120mm。头胸部褐黑色,胸部有黑色条纹、斑点及黄色斑组成的骷髅状斑纹。腹部背面有蓝色中背线及黑色环状横带,两旁及侧面土黄色,各节后缘黑色;腹面黄色。胸足较短,黑色,各节间具黄色环纹。

幼龄幼虫体色较淡,头、胸部有明显的淡黄色颗粒;老熟幼虫体长92110mm;头部深绿色,两侧具黄、黑纵条,前胸较小,体色青绿,第18腹节具黄色至灰褐色斜纹,斜纹上缘蓝色,背面有蓝色点,胸足褐绿色;气门黑色,外具黄色环。

蛹长5560mm,红褐色,后胸背面有1对粗糙雕刻状纹,腹部57节气门各具l横沟纹。此外,广东、广西和云南一带,还有一种A.lachesisFabricius称鬼脸天蛾,与芝麻天蛾是近似种,为害作物也大同小异。

生活习性

该虫在河南、湖北等地年生一代,在江西、广东、广西年生2代,广东以南年生3代;各地均以末代蛹在土下610cm深的土室中越冬。湖北一代区成虫于6月上旬出现,6月中、下旬产卵,7月中、下旬幼虫为害盛期,8月上旬至9月上旬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

二代区,第一代幼虫出现在7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虫出现在9月。三代区,7月上旬发生数量多。幼龄幼虫晚间取食,白天栖息在叶背;老龄幼虫昼夜取食,常将叶片吃光。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受惊后,腹部环节间摩擦可吱吱发声。幼虫随龄数的增加有转株为害的习性。卵散产于寄主植物的叶面或叶背。

防治方法

(1)成虫盛发期可用灯火诱杀。

(2)幼虫盛发时,提倡使用25%灭幼脲3号悬浮剂500一600倍液或2%巴丹粉剂每667m22.5kg、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爱卡士乳油1500倍液。其他杀虫剂和施药方法参见芝麻荚野螟。

金叶女贞霜天蛾的防治方法


金叶女贞耐修剪整形,不仅适宜做绿篱,也可用于隐蔽遮挡;在草坪及绿地边缘或中间孤植、列植,也可以种植色带、色块;既可以修剪成圆形、球形,也可以修剪成波浪形、坡形等。

不仅如此,金叶女贞对二氧化硫、氯化氢都具有较强的抗性,能够滞尘抗烟。因此它越来越受园林部门的欢迎。随着种植应用时间的延长,它的病虫害也越来越多,现在将如何防治金叶女贞霜天蛾的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霜天蛾,为鳞翅目天蛾科昆虫,别名泡桐灰天蛾。一般它的幼虫主要取食植物叶片表皮,使受害叶片出现缺刻、孔洞,甚至将全叶吃光。

不同阶段的霜天蛾有着不同的形态特征。像卵球形,初产时绿色,渐变黄色。像蛹红褐色,体长50至60毫米。像幼虫绿色,体长75至96毫米,头部淡绿,胸部绿色,背有横排列的白色颗粒8至9排;腹部黄绿色,体侧有白色斜带7条;尾角褐绿,上面有紫褐色颗粒,长12至13毫米,气门黑色,胸足黄褐色,腹足绿色。

像成虫头灰褐色,体长45至50毫米,体翅暗灰色,混杂霜状白粉。翅展90至130毫米。胸部背板有棕黑色似半圆形条纹,腹部背面中央及两侧各有一条灰黑色纵纹。前翅中部有2条棕黑色波状横线,中室下方有两条黑色纵纹。翅顶有1条黑色曲线。后翅棕黑色,前后翅外缘由黑白相间的小方块斑连成。

霜天蛾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五种

第一种是在冬季翻土,杀死越冬虫蛹。

第二种是根据幼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

第三种是人工捕杀幼虫,即根据根据地面和叶片的虫粪、碎片进行捕杀。

第四种是药物防治法,具体的做法是在幼虫3龄前,施用一定的化学药剂,比如:25%灭幼脲2000至2500倍液,2.5%溴氰菊酯2000至3000倍液等药物,80%敌敌畏乳油800至1000倍液,20%米满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含量为16000IU/mg的Bt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锌硫磷2500倍液等等。

第五种是生物防治,即根据霜天蛾的天敌来抑制它的滋长,比如:螳螂、胡蜂、茧蜂、益鸟等。

甘薯天蛾的虫害防治方法


甘薯天蛾,别名甘薯天蛾、甘薯叶天蛾、白薯天蛾、旋花天蛾,属鳞翅目天蛾科,主要危害甘薯、牵牛花、旋花科、豆科、茄科植物等多种作物,分布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山东、安徽、河北、内蒙古、四川等地。甘薯天蛾如何防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7~50毫米,翅展90~100毫米。头暗灰色,胸部背面灰褐色,胸背有2丛八字形鳞片,腹背面中央有1条较宽的灰黑色纵带,每节两侧顺次有白色、红色和黑色3条横带,似虾壳状。前翅灰褐色,有不规则锯齿状及云纹状纹;后翅灰色,有4条黑褐色横纹。

卵:球形,直径2毫米,淡黄绿色,表面光滑。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50~70毫米,体色有黄褐色和淡绿色2个类型。幼虫头部有2条黑色纹,虫体有许多环状皱纹,第8腹节有1末端下弯的尾角;尾角橙黄色,末端黑色;体侧有7条斜纹。

蛹:长56毫米,红褐色,口器吻状,延伸卷成长椭圆形,环状。

发生特点

一年发生3~5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次年5月中旬羽化。成虫喜食糖、蜜,具趋光性和趋嫩性,飞行力强。成虫白天潜伏叶荫处,黄昏出来觅食,交尾产卵,卵多散产于叶背,或叶柄上。卵期5~6天。初孵幼虫在叶背取食叶肉,3龄后多沿叶缘取食,造成缺刻,食量大时仅剩叶柄。蜕皮4次老熟,潜人土中5~30毫米深处化蛹。蛹期14天。

防治要点

①成虫诱杀。在主害代成虫盛发期用东方红电子灭蛾灯或糖醋液诱杀成虫。

②田间零星发生时可在农事操作中进行人工捕杀。

③冬季深翻土地,消灭越冬蛹,减少虫源。

④药剂防治。掌握在幼虫盛孵时喷药杀灭。

茶橙瘿螨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茶橙瘿螨是茶园最严重的害螨之一,中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两种瘿螨常混合发生。成螨和若螨刺吸茶树叶片汁液,致使叶片失去光泽、芽叶萎缩,呈现不同色泽的锈斑,叶脆易裂,严重时造成落叶,树势衰弱。

一、发生与为害:

茶橙瘿螨,Acaphyllatheae(Watt)属蜱螨目,瘿螨科。别名茶锈壁虱。为害特点以成、若螨刺吸嫩叶或成叶汁液,致叶背产生红褐色锈斑或叶脉变黄,芽叶萎缩,严重的枝叶干枯,呈现铜红色,似火烧状。

二、形态特征:

成螨体长0.14mm,长圆锥形,橙红色,体前端略宽,后端渐细,似胡萝卜状,2对足,体后部生很多环纹皱褶,腹末生刚毛1对。卵球形,白色透明。若蜗乳白色至浅桔红色,2对足与成螨近似。

三、生活习性:

清流县一年发生20代,以卵或幼螨、若螨、成螨在茶树叶背越冬。世代重叠。气温低于10℃,各龄螨均能继续活动,但多在翌年3月中、下旬气温升高后转至叶面上为害。成蜗羽化后经1―2天可产卵,每雌产卵15―20粒。卵散产在叶背侧脉低洼处,借风、雨、人畜活动及苗木传播扩散。气温18―26℃、相对湿度70%一80%利其生长发育,暴雨常抑制该虫发生。

四、防治技术:

1、及时采摘

及时采摘茶叶,直接带走栖息于茶树嫩叶中的茶橙瘿螨,减轻茶橙瘿螨的发生为害。

2、药剂防治

发生茶橙瘿螨严重的茶地,亩用10%四螨嗪悬浮剂50克+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均匀喷雾,可直接杀死各龄期的茶橙瘿螨并兼治其螨卵。

茶橙瘿螨重发茶地周围的田块,亩用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均匀喷雾。以上药剂,机动喷雾兑水20公斤,手动喷雾兑水60公斤,喷雾时重点喷施叶片背面。

3、释放捕食螨

对于只是螨害较重而其它病虫发生较轻的茶园,可释放捕食螨,控制害螨为害,每亩地挂放捕食螨20袋左右。

注意:挂放捕食螨后,千万不要再使用任何农药,以免杀死捕食螨。

牡丹芋双线天蛾的虫害防治方法


芋双线天蛾的学名Theretraoldenlandiae(Fabricius),属于鳞翅目,天蛾科,主要分布在华北、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台湾等地区,以幼虫危害牡丹、凤仙花、水芋、葡萄、长春花、地锦、鸡冠花、三色堇、大丽花等多种花卉。

为害特点

以幼虫取食叶片为害,将叶片食成孔洞,发生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仅剩主脉和枝条,甚至可使枝条枯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8毫米左右,翅展65-75毫米,灰褐色。头及胸部两侧有灰白色缘毛,腹部有两条银白色背线,两侧有深棕色及淡黄色纵条。前翅由顶角到后缘有一条白色斜带,此外还有5条灰色细线。后翅黑褐色,有灰黄色斜带一条,缘毛白色。前后翅反面为黄褐色,有3条暗褐色横带。

卵:球形,浅绿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80毫米。圆筒形,较粗大。体色多有变化,通常为绿褐色和紫褐色,胸背有两行黄白点,体两侧有黄色圆斑和眼状纹,圆斑内有红黑或黄黑两色。第八腹节背面有尾角1个,尾角黑色,仅末端白色。

蛹:长41-44毫米,筒形,棕黄色。

发生规律

该虫1年发生1-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来年6-7月出现成虫。成虫趋光性很强,昼伏夜出。成虫交尾后,将卵产在嫩叶上,卵期约10天左右。

8月上旬幼虫开始为害,该幼虫有避光性,多在清晨取食,白天躲在花卉的枝叉阴处,其食量很大,常造成叶片残缺不全,严重时叶片,花被蚕食一光,影响花卉正常生长和观赏。8月底幼虫老熟化蛹,9月中旬出现第二代幼虫,危害至10月,然后入土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利用成虫趋光性,可用黑光灯诱杀。

(2)保护和利用其天敌。

(3)也可进行人工捕杀。

(4)化学防治在幼虫严重危害期,喷施Bt悬乳剂400-600倍液,或用35%伏杀磷乳剂2000倍液防治。

芝麻鬼脸天蛾的虫害防治方法


芝麻鬼脸天蛾危害以幼虫取食新梢叶片及嫩茎,危害极大,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0mm左右,翅展100125mm,胸部背面有骷髅形纹,眼斑以上具灰白色大斑。腹部黄色,各环节间具黑色横带,背线青蓝色较宽,第5腹节后盖满整个背面。

末龄幼虫体长95一l10mm,头黄绿色,外侧具黑色纵条,身体黄绿色,前胸较小,中、后胸膨大,每节生横皱纹12个,皱纹深绿色,腹部17节体侧各具1条从气门线到背部的深绿色斜线,斜线后缘深黄色,各腹节有较密的绿色皱纹,接近背部有较密的褐绿色颗粒,尾角黄色,长15mm,弯向前上方,气门黑色,胸足赭黑色,腹足绿色。

2、生活习性

年生1代,以蛹越冬。成虫七月间出现。飞翔力不强,常隐避在寄主叶背,趋光性强。成虫把卵产在寄主叶背的主脉附近,卵散产,幼虫于夜间活动。

3、防治方法

(1)成虫盛发期可用灯火诱杀。

(2)幼虫盛发时,提倡使用25%灭幼脲3号悬浮剂500~600倍液或2%巴丹粉剂,每667m22.5kg或喷洒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喹硫磷乳油1500倍液。采收前9天停止用药。

桉树蚜虫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危害桉树扦插苗的蚜虫有几种,属同翅目蚜科,在温度15~22℃、相对湿度80%以下的条件下较适宜生长繁殖。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最主要的一种是乌桕蚜(ToxopteraodinaeVandeGoot),其特点是分泌蜜露较多,粘附在叶片和嫩枝上,易引起煤污病。

另一种是桃粉蚜(HyalppterusarundimisFabricius),其体表被白粉状蜡质,在受害的幼苗嫩梢上可以明显看到白点。一般是2~3龄的幼虫群集在梢端小叶柄与嫩梢小枝的交接处,刺吸苗木汁液。

先为害采穗母苗,然后通过采集枝条扦插被带到扦插苗床上。苗木受蚜虫为害后,顶梢停止生长,同时蚜虫自身分泌的毒素促使苗木抽生很多嫩梢,这些嫩梢节间距离短且密集,顶芽畸形、叶片缩小,不能展开,整株远看有些似丛枝病。

防治方法

1、对蚜虫的防治可用乐果1000倍液喷洒,或用10%吡虫啉可湿粉剂1000~1500倍液喷施。

2、及时清除苗圃地附近的杂草、苗木枯枝和病叶,可消除虫源。最好用天敌防治,如七星瓢虫、异色瓢虫、食蚜蝇及蚜霉菌等,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小菜蛾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小菜蛾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小菜蛾又叫小青虫,是一种世界性的植物害虫,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比如白菜、萝卜、甘蓝、花椰菜、油菜等,在十字花科蔬菜规模种植的地方很容易繁殖,暖冬和少雨干旱天气是小菜蛾滋生的温床,由于这种害虫越冬基数大,自然死亡率又低,对蔬菜种植区的危害很大,如果不重视无法种出高产优质的蔬菜,下面是小菜蛾的防治方法:

一、小菜蛾识别要点

初孵幼虫潜叶为害,造成细小隧道。2龄以后在叶上取食叶肉,留下一层表皮,俗称“开天窗”。较大幼虫则将叶片咬成缺刻或孔洞。

成虫体长6~7毫米,灰褐色,翅狭长,前翅后缘有黄白色三度曲折的波纹,前翅缘毛长并翘起如鸡尾。卵椭圆形,长0.5毫米,黄绿色。幼虫体长约10毫米,黄绿色,两头尖细,臀足向后伸。蛹长5~8毫米,黄绿色至灰褐色。茧薄网状。

二、小菜蛾发生规律

小菜蛾在华北地区每年发生5~6代,以蛹在落叶、杂草中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幼虫很活跃,受到惊扰便倒退或吐丝下垂。春、秋两季发生严重。

三、小菜蛾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尽量避免十字花科蔬菜周年连作;蔬菜收获后应及时清理田间残株、落叶和杂草,并深翻土壤。

2、灯光诱杀

有条件地区,可安装20瓦黑光灯诱杀小菜蛾成虫,成片地每10亩安装1盏,灯的位置要离菜高33厘米左右。开灯重点时期:4月中下旬至6月初;9月份至11月中下旬。

3、药剂防治

应掌握在孵化盛期至2龄以前及时用药。药剂可选用阿维菌素、菜喜、卡死克、抑太保、农梦特、锐劲特等。为了延缓抗药性产生,各种药剂应交替使用。

乔灌木苗木霜天蛾防治方法


分布与危害

华北、华南、华东、华中、西南各地。

形态特征

成虫头灰褐色,体长45至50毫米,体翅暗灰色,混杂霜状白粉。翅展90至130毫米。胸部背板有棕黑色似半圆形条纹,腹部背面中央及两侧各有一条灰黑色纵纹。

前翅中部有2条棕黑色波状横线,中室下方有两条黑色纵纹。翅顶有1条黑色曲线。后翅棕黑色,前后翅外缘由黑白相间的小方块斑连成。卵球形,初产时绿色,渐变黄色。

幼虫绿色,体长75至96毫米,头部淡绿,胸部绿色,背有横排列的白色颗粒8至9排;腹部黄绿色,体侧有白色斜带7条;尾角褐绿,上面有紫褐色颗粒,长12至13毫米,气门黑色,胸足黄褐色,腹足绿色。蛹红褐色,体长50至60毫米。

发生规律

在河北任丘地区一年发生一代,成虫六七月间出现,白天隐藏于树丛、枝叶、杂草、房屋等暗处,黄昏飞出活动,交尾、产卵在夜间进行。成虫的飞翔能力强,并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卵多散产于叶背面,卵期10天。幼虫孵出后,多在清晨取食,白天潜伏在阴处,先啃食叶表皮,随后蚕食叶片,咬成大的缺刻和孔洞,甚至将全叶吃光,以六七月间危害严重,地面和叶片可见大量虫粪。10月后,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冬季翻土,杀死越冬虫蛹。

2.杀虫灯诱杀成虫。

3.根据地面和叶片的虫粪、碎片,人工捕杀幼虫。

4.幼虫3龄前,可施用含量为16000IU/mg的Bt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灭幼脲2000至2500倍液,20%米满悬浮剂1500至2000倍液,50%锌硫磷25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800至1000倍液,2.5%溴氰菊酯2000至3000倍液等药物,防治效果较好。

5.保护螳螂、胡蜂、茧蜂、益鸟等天敌。

姜斑点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


姜斑点病又名白星病、穿孔病、褐斑病、叶点霉斑等名称.在中国分布于吉林、辽宁、山西、河南、台湾、湖南、广西、云南等省、自治区。是一种为害轻微的次要植物病害。因常与蛙眼病、破烂叶斑病、赤星病等叶斑病混生,不易区分。那么姜斑点病的防治技巧有哪些呢?

一、发病症状

此病主要危害叶片,染病叶片出现黄白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间灰白色边缘褐色,大小约2-5毫米。潮湿时病斑上长出分散的黑色小粒点,干燥时病部开裂或穿孔,若许多病斑相连,可使叶片部分或全叶枯干。

二、病菌传播

此病是由一种称为姜叶点霉的真菌侵染引起的,病斑上所见黑色小粒点是病菌的子实体分生孢子器,扁圆球状有孔口,湿度大时会从孔口释放出大量椭圆形、单细胞的分生孢子团,似挤牙膏状。

三、防治方法

姜斑点病应采取以加强和改善栽培控病措施为主,配合喷药保护的综防措施。

1、忌连作:因病残体是主要的初侵染源,故播前应彻底搞好清园工作以及避免连作。与水稻轮作一年效果较好。

2、整地施肥:结合整地晒土起高畦,施足优质有机肥料,整平畦面以利灌排;避免单独或过量施速效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有增强抗性作用。

3、喷药保护:发病初期可选喷:(1)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3)30%氧氯化铜悬浮剂300-400倍液,隔7-8天喷一次,连续喷3-4次。

《大豆豆天蛾的发生与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