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黄皮梢腐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黄皮梢腐病,又称为黄皮死顶病。在广州、南海、东莞、三水、惠州、汕头等地普遍发生。发病轻者减产,重者无收,甚至全园被毁,严重的病梢率达70~90%。现将黄皮梢腐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症状

梢腐:嫩芽幼叶受害变褐色坏死、腐烂,顶部嫩梢受害呈黑褐色至黑色,病部收缩呈烟头状。潮湿时表面生有大量白霉及橙红色粘孢团。

叶腐:受害叶片通常从叶尖、叶缘开始变褐腐烂,后扩展到叶片的大部分或全部,病健部分界处常有深褐色的波纹。

果腐:受害果实形成圆形、褐色、水渍状的病斑,潮湿时表面生有大量白霉。果实腐烂。

枝条溃腐:在受害的枝条上形成梭形、褐色、隆起而中央凹陷的病斑,长约3~12毫米,表面木栓化。

二、病原

黄皮梢腐病的病原为砖红镰刀菌长孢变种(FusariumlateritiumNeesexLK.Var.LongumWollenw.),属半知菌亚门。气生菌丝稀疏,初无色后为砖红色,菌落中央产生橙红色粘孢团,分生孢子以5个隔膜最多。柑桔的嫩梢和幼果人工接种后均感病。

三、侵染循环、发病条件

黄皮梢腐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在病部上越冬。第二年春天长出大量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至黄皮的嫩梢上为害。在新的病部上再长出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造成果腐及枝条溃腐。

随着带菌苗木,病害可扩展到新区。病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4~8月为发病高峰期,但春梢发病重于秋梢。刚抽出的嫩芽、嫩梢易感病,老熟的芽及老梢较抗病。

四、防治方法

防治黄皮梢腐病主要抓好两个环节:

(1)冬季抓好清园。结合修剪,把病梢、病叶、病枝条彻底剪除。喷施1~2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2)在黄皮出新梢、新芽时加强检查,发现上述病害症状,应及时喷药防治,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40%氧氯化铜胶悬剂500倍液等。

精选阅读

甘蔗梢腐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甘蔗是一种一年生或多年生宿根热带和亚热带草本植物,属C4作物。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出产甘蔗,最大的甘蔗生产国是巴西、印度和中国。甘蔗在养护管理过程中可能会遭遇梢腐病的危害,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主要病状:梢腐病菌最初是侵入生长点附近的嫩叶,出现缺绿黄化,继而形成死尾蔗,最后梢部坏死,生长点的病菌从蔗梢一边向下侵害,被害蔗茎的组织大部分变黑褐色腐烂,没有受害的一边继续生长,致使节间弯曲变形。

(2)发病规律:甘蔗梢腐病是真菌性病害,病菌的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落到梢头心叶上,便萌发侵入幼嫩叶基部,再侵入生长点附近的蔗茎,随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重复侵染。高温、高湿天气,种植过密,过量施氮肥,生长过旺,组织柔嫩,均有利于病害流行。久旱遇雨或干旱后灌水,

(3)防治方法

①种植抗病品种。对甘蔗稍腐病抗性较好的有台糖134、选3,粤糖63-237发病也较少。

②施肥要注意氮肥、磷肥、钾肥适当搭配,磷肥、钾肥全部与有机肥混合做基肥。在甘蔗生长期,视生长情况适施氮肥,避免过多施用或迟施速效氮肥。

③不在发病蔗地留种,尤其不留感病植株的蔗茎做种,以减少带菌传染。

④及时剥叶、排水、降低蔗地湿度。

⑤高温多雨季节,生长旺盛的蔗地在发病初期喷药防治。可用50%多菌灵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稀释液,或1:1:100的波尔多液喷雾心叶。选择晴天用药,如喷后24小时内遇大雨,需补喷1次。

植物细菌性茎腐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


症状主要为害中部茎秆和叶鞘。玉米l0多片叶时,叶鞘上初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叶鞘上病斑不规则形,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干燥条件下扩展缓慢,但病部也易折断,造成不能抽穗或结实。江苏、河南、山东、四川、广西均有发生。近年四川受害较重。河南新乡也有发生严重的报导。(右)

病原Erwiniachrysanthemipv.zeae(Sabet)Victoria,Arb01edaetMunoz异名E.carotovoraf.sp.zeaeSabet称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属细菌。菌体杆状,两端钝圆,单生,偶成双链,革兰氏染色阴性,周生鞭毛68根,无芽孢,无英膜,大小0.851.6(um)。菌落圆形,低度突起,乳白色,稍透明。此外,有报道PseudomonaszeaeHsi.etFang.称玉蜀黍假单胞菌,也是该病病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可能在土壤中病残体上

越冬,翌年从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玉米60cm高时组织柔嫩易发病,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此外害虫携带病菌同时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如玉米螟、棉铃虫等虫口数量大则发病重。高温高湿利于发病;均温30℃左右,相对湿度高于70%即可发病;均温34℃,相对湿度80%扩展迅速。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伤口多发病重。轮作,高畦栽培,排水良好及氮、磷、钾肥比例适当地块植株健壮,发病率低。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实行轮作,尽可能避免连作。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将病残株妥善处理,减少菌源。加强田间管理,采用高畦栽培,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2)及时治虫防病苗期开始注意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及时喷洒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3)田间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携出田外沤肥或集中烧毁。(4)必要时于发病初期剥开叶鞘,在病部涂刷石灰水。用熟石灰1kg,对水510kg涂刷有效。(5)在玉米喇叭口期喷洒25%叶枯灵或20%叶枯净可湿性粉剂加60%瑞毒铜或瑞毒铝铜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有预防效果。(6)发病后马上喷洒5%茵毒清水剂600倍液或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防效较好。

三七根腐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三七根腐病的症状

该病的田间症状表现常有两种:(1)地上部初期叶色不正,叶片萎蔫,叶片发黄脱落,地下部腐烂;(2)地下根部局部根系受害,叶片向一边下垂,萎蔫,及时拔除,还可加工利用,否则整个块根腐烂。发病规律:种苗、病根残体、土壤带菌浸染,全年均可发生,34月和810月为两个发病高峰期。由于该病是土传性病害,致病因素复杂,现查明的病原菌就达4种,其中有细菌和真菌。在4种病原菌中,细菌的致病性最强,从早春幼苗出土至枯萎均能感染发病。

整地不细、土壤粘重、排水不良和种苗损伤、有病史都可能导致根腐病的发生。

三七根腐病的发生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条件,当温度为1520℃,相对湿度大于95%时,就会引起根腐病大发生或流行,荫棚透光率过大,发病严重。连作地较轮作地和新栽地发病重,且连作地年限越长病情越重。肥料种类、施肥方法以及田间管理措施都直接影响病害的发生和扩展,故单一化学防治措施在生产上往往很难奏效。目前最理想的办法是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

三七根腐病的防治措施

1、选择适宜地块

最适宜种植三七的土壤为砂壤土,PH值为67(中偏微酸性土壤)。地块要有一定坡度,以利雨季排水;不要选择5年内种过三七的地块种植。

2、选择健康种苗移栽

种苗带菌或起挖后贮藏时间过长,是导致根腐的一大原因,因此,选择健康种苗,适时移栽非常重要。健康种苗的选择还要查看种苗中是否有腐烂病株,种苗地是否有病株残体存在,如有应及时清除,并用1∶300倍的瑞毒霉锰锌+甲基托布津或多菌灵进行种苗处理30分钟后带药移栽。

3、施用腐熟肥料、适时浇灌

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是造成烂根烂芽的原因之一。因此若是用猪粪、油枯等农家肥,一定要堆沤3个月以上,使之充分腐熟,少施用氮素化肥。

4、加强冬季管理

及时清除病残体并进行消毒处理,可用多菌灵、瑞毒霉锰锌1∶500倍液处理。

5、化学防治

是防治三七根腐病的辅助性措施,可采用杀细菌药剂叶枯净、叶枯宁和杀真菌药剂敌克松、多菌灵等复配使用。据试验:每亩用10%叶枯净(叶枯宁)+70%敌克松各1公斤制成药土撒施,防效达70%以上。

油桐根腐病的症状及防治


分布及危害

油桐根腐病是油桐(Aleuritusifordii)的一种毁灭性新病害。此病在四川桐区发生年代可追溯至1957年。1978年以后,四川全省发病枯死桐林19300ha。贵州黔西南州桐梓60公顷发生病害。

地上部分病变进程是由根系腐烂状况所支配。Ⅰ级病株的须、侧根腐烂1/3左右,Ⅱ级病株为2/3至2/3以上。须根和侧根腐烂后,病株已为Ⅲ级,处于枯萎状态。根系腐烂失水,导致全株枯亡。在腐烂根系表面上,产生菌丝体和大、小型分生孢子。根部维管束未见阻塞现象。更多绿色尽在

过氧化物同工酶测定表明,油桐健株与Ⅰ~Ⅲ级病株酶谱的差异极为显著,揭示了随着桐株衰亡程度的加剧,代谢失调严重,某些酶带消失,活性减弱,Ⅰ~Ⅲ级病株酶带依次为健株分别减少2,3和6条。

此病为害结果最终导致桐株死亡,以万县地区而言,桐籽减产55.7%。仅1979~1986年四川枯死桐株49.25万株,直接经济损失82.25万元,累计损失达657.98万元,给油桐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症状

初期,感病桐株叶片变小,浅红色,稍下垂,为Ⅰ级病株,继而叶片下垂,浅褐色,呈现失水状态,为Ⅱ级病株。随着病情进展,至Ⅲ级病株,叶片已明显下垂,红褐色,叶、芽停止生长,果小而干缩,全株濒死。

病原

根据Nelson等1983年关于镰刀菌分类标准,病原为腐皮镰孢[Fusariumsolani(Mart.)App.etWollenw.emend.SnyderetHans.](笔者最初报道为F.solanif.sp.aleuritus)。

小型分生孢子卵圆形、椭圆形及长椭圆形,多为一胞,4.6~25.3m1.84.6m,平均12.8m3.1m,着生于不规则的分枝或不分枝的瓶梗上,聚合成假头状。孢子梗细而长,向顶端稍窄,38~78m2.5~3m。

大型分生孢子生于简单分枝的瓶梗上,或在分生孢子座上形成。纺缍形、棱形,两端对称,微弯曲,顶端钝圆,胞壁较厚,分隔明显,0~5分隔,以3分隔为主,占76.0%,23.0~43.7m3.8~5.2(30.64.7)m。厚垣孢子在菌丝顶生,或间生,球形或长椭圆形,单胞或双胞,6.9m11.5m。有时呈短串,平滑或粗糙。

大型分生孢子萌发适温范围为24~32℃,最适温度28℃,最适pH6~7,最适相对湿度93~100%。菌丝生长适温范围20~32℃,最适温度28℃,pH适宜范围6~8,最适pH为7。

银杏茎腐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此病在各银杏育苗区均普遍发生。多出现于1~2年生的银杏实生苗木,尤以一年生苗木更为严重,常造成幼苗大量死亡。

症状

发病初期幼苗基部变褐,叶片失去正常绿色,并稍向下垂,但不脱落。感病部位迅速向上扩展,以至全株枯死。病苗基部皮层出现皱缩,皮内组织腐烂呈海绵状或粉末状,色灰白,并夹有许多细小黑色的菌核。此病病菌也能侵入幼苗木质部,因而褐色中空的髓部有时也见小菌核产生。此后病菌逐渐扩展至根,使根皮皮层腐烂。如用手拔病苗,只能拔出木质部,根部皮层则留于土壤之中。银杏扦插苗在高温或低温的条件下,茎腐病也能发生,可使插穗表皮呈筒状套在木质部上,韧皮部薄壁组织则全部发黑腐烂。

病原菌

银杏茎腐病的病原菌为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大茎点属的炭腐病菌Macrophomiaphas~oli(Maubl)Ashby。此菌喜高温,适宜。的生长温度为30~32℃;而对酸碱度要求不严,在pH4~9之间均能很好生长。

发病规律

茎腐病菌通常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属于弱寄生真菌。在适宜条件下自苗木伤口处侵入。因此,病害发生与寄主和立地环境条件有关。苗木受害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地表温度过高,苗木基部受高温灼伤后造成病菌侵入。苗木木质化程度越低此病的发病率越高。在苗床低洼积水时,发病率也明显增加。银杏扦插苗,在6~8月份当苗床高温达30℃以上时,插后10~l5d即开始发病,严重时大面积接穗发黑死亡。试验证明,拮抗性放线菌能有效的抑制该病病菌的蔓延扩散。

防治方法

根据银杏茎腐病发病的原因,目前应以预防为主。

A.提早播种争取土壤解冻时即行播种,此项措施有利于苗木早期木质化,增强对土表高温的抵御能力。

B.合理密播密播有利于发挥苗木的群体效应,增强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抗力。试验证明,苗木密度愈小发病率愈高,密度愈大发病事愈低。实践还证明,过去每亩播种25~40kg种子,如改为每亩80~l00kg种子的播种量之后,不仅发病率降低,而且单位产苗量增加,既节约了土地又减少了发病。

C.防治地下害虫苗木受地下害虫的危害之后;极易为茎腐病菌所感染,因此,播种前后一定要时刻注意消灭地下害虫。

D.防止苗木的机械损伤当年生播种苗或一年生移植苗在松土除草或起苗栽植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损伤苗木的根茎,否则极易引起茎腐病的发生。

E.遮荫降温为防止太阳辐射地温增高,育苗地应采取搭荫棚、行间覆草、种植玉米,插枝遮阳等措施以降低对幼苗的危害。

F.灌水喷水在高温季节应及时灌水喷水以降低地表温度,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喷溉,更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G.药物和生物防治结合灌水可喷洒各种杀菌剂如托布津、多菌灵、波尔多液等。也可6月中旬追施有机肥料时加入拮抗性放线菌,或追施草木灰/过磷酸钙(1/0.25)并加入拮抗性放线菌。

鸡冠花茎腐病的症状及防治


鸡冠花茎腐病(俗称灿脖子病)是影响鸡冠花的观赏价值与供应数量的主要病害之一。

症状危害鸡冠花、菊花、杜鹃、芍药、香石竹、一串红、茶花、君子兰、秋海棠、郁金香、松柏等。发病初期,在近地面茎基产生水渍状小褐点,而后逐渐扩展成黑褐色病斑。发病初期不易引人注意,病斑在适宜的条件下,迅速环绕茎部,并明显溢缩。受害苗株生长势弱,易倒伏死亡。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担子菌门瓜王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无性态为半知菌类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ǖhn.。

发病规律病菌可长期生活于土壤中,虽寄生性不强,但寄主范围很广,是土壤中常见菌。在花卉播种后小苗长出2片真叶时,病菌开始侵染,以后病斑扩大,颜色加深并溢缩,病部易腐烂,导致倒伏死亡。

防治方法

1.播种期要阳光充足,土壤排水性好,合理施肥,增强生长势。

2.实行轮作。

3.播种前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处理土壤。

4.发病期喷施50%福美双500液。

毛竹秆基腐病的症状及防治


毛竹秆基腐病又称毛竹烂脚病。该病为害轻者影响竹秆材质,重者引起退笋、嫩竹枯萎折倒及下年度出笋。

症状:初发病时,在竹笋基部笋箨包被的几节笋壁上出现星星点点紫褐色的病斑。笋箨脱落后,斑点连成小块或不规则的条状斑,褐色或酱紫色,水渍状,有恶臭。5-6月,病部表面满布白色或略呈粉红色的菌丝体及红色的分生孢子堆。嫩竹木质化后,病斑停止扩展,中部稍凹陷或纵裂,色泽由酱紫色转为苍白色。9-10月,病斑干枯。

病原:是真菌中的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孢目的串珠镰刀菌。小型分生拖子生于气生菌丝中,成串,卵形。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至柱形,星月形或被针形,具长而窄的顶端细胞和带梗的脚胞。大型抱子0-5隔,个别6-7隔。在纯琼脂培养基上产生生、间生或串生的厚垣抱子。

发生特点:以病菌在土壤里或带病菌的针、蒲头、根和箨里越冬越夏,具有腐生兼寄生的特性,能寄生在毛竹的活体上。春季沿土表蔓延,从嫩笋表皮的微小伤口侵入或直接侵入为害。发病盛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即大量出笋期。笋期阴天多雨,竹笋木质化缓慢,发病重;少雨则轻。笋期土壤含水量高或低洼积水,土温低,病情重。土壤含水量低,排水良好,土温高,不易发病。

防治方法:

1.低凹积水竹林,应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可以减轻病情。

2.清除林内病竹及残体,运出林外烧毁,以减少侵染源。

3.出笋前,即3月下旬,于竹林内撤生石灰每亩250斤,并浅翻一遍,有防病效果;出笋后,约4月中旬,用15%氟硅酸水剂100倍液,喷洒林地和笋,有保护及治疗作用。

墨兰根腐病的症状及防治


1.症状

根腐病是南方栽植兰花苗期严重的病害,轻者烂根,影响植株生长势和开花;重者全株死亡。植株肉质根初期出现水渍状斑,后渐腐烂变黑,叶片干枯。有时在茎基土表长出黄褐色大小不一的菌核。更多绿色尽在

2.病原

墨兰根腐病原菌为Pelliculariafilamentosa(Pat.)Rogers,无性世代为Rhizoctoniasolani:菌丝粗状,分枝处缢缩,近直角,不产生孢子。

3.发生规律

主要以菌丝体繁殖传染,老菌丝可交织形成粒状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病菌发育温度为20~24℃。温度较高、通风不良、盆内积水的兰花容易遭受病菌侵染危害。

4.防治方法

(1)繁殖器官药剂处理:分株繁殖时,用清水将肉质根洗净,剪除断根和病根,用50%多菌灵500~600倍液,或高锰酸钾1000倍液浸泡,然后剪口涂以木炭粉,可防止病菌感染。

(2)圃地土壤药物处理:育苗前选择地无病土或经消毒的土壤作盆土,预防病原侵染。发病后可用上述分株方法处理或换土,并淋洒铜铵合剂。铜铵合剂配方如下:硫酸铜2份,碳酸铵11份,充分混合后,放在密闭的容器内24小时即成。使用时取药粉1份,溶解在400份水中淋洒,7~10天1次,连续2~3次。

桉树红叶枯梢病的防治方法


桉树红叶枯稍病是一种生理病害,主要是严重缺乏植物正常生长结籽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B引起。

病因:

B在植物的生长开花过程中,起到影响植物的碳水化合物合成运输、细胞分裂、细胞成熟、细胞壁和花粉管形成等作用。缺B时,碳水化合物运输受阻,大量碳水化合物在叶片中积累,植物叶片变厚、变脆、畸形,叶绿体退化,叶色失绿变紫,光合作用效率降低;植物顶端优势减弱,生长点如顶梢、根尖等伸展部分生长受抑制,出现褐腐或死亡,但同时又会造成腋芽萌动,侧枝丛生;植物果胶含量减低,纤维素含量增加,细胞壁结构异样,薄壁细胞增厚,导致这些组织变脆、容易撕裂;开花时花粉管难以形成,出现花而不实或籽实不能正常发育等现象。更多绿色尽在

诊断桉树红叶枯梢病的主要表象依据是以下三点:

1.叶色出现浅红色斑点,直至大量全叶紫红,叶片肥厚,向内卷曲;

2.顶梢纤弱、呈褐色甚至枯萎死亡,质脆易于撕裂;

3.腋芽萌动抽生新枝,且纤弱向下弯曲,又重复以上症状,严重时整枝呈多头丛状灌木型。

防治方法:

1、在砂质或石灰岩地区的土壤中缺B严重,易于出现桉树红叶枯梢病。补充土壤中的B元素,一般是使用含有效硼11%的硼砂(化学名称为Na2B4O7﹒10H2O十水合四硼酸钠),与基肥混合均匀,种植前施用;也可以与化肥溶液混匀进行浇施,或进行叶面喷施。用量为每公顷3~5公斤,或每株5克左右。

霞草茎腐病有哪些症状及防治方法


症状

发病部位以主茎及主茎基部的分枝为主,发病时茎及分枝上出现大量白色霉层,茎内有多数黑色菌核(病原菌的休眠体)。

生长在粘重潮湿土壤上的植株受到侵害后,常常突然出现萎蔫,甚至枯死。幼小的植株被害后呈明显的水渍样症状,随即萎蔫而腐烂。

病原

核盘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属子囊菌亚门。此菌形成菌核,由菌核生子囊盘,再形成子囊孢子,间或亦生小型分生孢子。

传染途径

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来年春季形成子囊盘,由此产生孢子而传染,或自菌核上生菌丝而侵害植株。

发病条件

相对湿度高于85%,温度在15-20℃有利发病。因此,低温、湿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1)将菌核翻入土壤下层10厘米深处;2)定植时覆盖地膜,抑制菌核萌发;3)及时清除病叶、老叶等病株残体,带出田外深埋,减少病源;4)保护地加强温湿度控制,结合防治其他病害,利用生态防治,在生长期间,注意放风排湿,夜间温度下降闭棚时,不要闭的太快,减少叶面结露;5)改变浇水时间,过去由下午或晚上浇水改为早晨或上午点前浇水,浇后闭棚升温,当温度达32-33℃时,维持2小时,再放风,能有效地降低大棚(温室)空间湿度。

2、药剂防治

大棚、温室地面发现子囊盘时,开始喷药保护植株免受侵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以下2-3种药剂轮换使用。

可用药剂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40%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和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等。施药间隔期视病情而定,每7-10天喷1次,连续防治3-4次。

铅笔柏梢枯病的防治方法


分布及危害

铅笔柏梢枯病又称柏疫病。1983年在江苏省首先发现,而后安徽、上海等省市相继发生。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地均有为害。铅笔柏梢枯病主要为害苗木,10年生以上林木为害甚轻或很少为害。该病除为害铅笔柏(Sabinavirginiana)外,接种成功的寄主尚有桧柏(Juniperusformosana)、蜀桧、河南桧(S.chinensisvar.henanbai)、柏木(Capressus.funebris)、绿干柏(C.arizonica)、墨西哥柏(C.lusitanica)、中山柏(C.lusitanicacv.Zhongshon)、意大利柏(C.sempervirens)、藏柏(C.torulosa)、巨柏、日本扁柏、绒柏、日本香柏、侧柏(Platycladusorientalis)、以及刺柏、福建柏、柳杉(Cryptomeriafortunei)、日本柳杉(C.japonica)、池杉(Taxodiumascendens)等,但普遍发生引起严重为害的是铅笔柏和蜀桧。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铅笔柏梢枯病是一种危险性苗期病害。主要为害1~3年生苗木,引起嫩梢枯萎直至幼苗死亡,病害的最终症状与其他非侵染性原因致死的苗木相似。病菌一般是先由小侧枝开始侵染,然后扩展到主茎上。初期在嫩梢某部位出现溃疡状病斑,逐渐扩展围绕嫩梢,病斑周围针叶失绿并迅速枯黄。其他部位针叶,尤其梢端针叶仍保持绿色。当病斑继续蔓延扩展并深入皮层内部,皮层腐烂,整个被害梢枯死。病斑向下蔓延扩展,数天内导致全株死亡。病斑呈灰白色,后期在病斑上和周围枯死的针叶上可见黑色小颗粒状子实体。遇阴雨天气,在子实体部位可见奶油色孢子堆或卷须状孢子角,干后变脆。此种症状发生在铅笔柏生长期间,称为嫩梢枯萎型。另一种症状为半枯型,主要发生在初春苗木开始萌动时,受害苗木为2年生以上移植苗,苗木的上半端整段枯死,在上年新梢基部可见灰白色病斑及黑色颗粒状子实体。剪除枯死部分,苗木仍可继续生长。

病原

病原菌是桧柏拟茎点菌(PhomopsisjuniperovraHahn)。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为凸镜形或圆锥形,初埋生于寄主体内,成熟时其上部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器单生,开口部位组织加厚,褐色或黑色,有不规则的孔口,在孢子座下方有时可见其组织增生出来的不完全的隔壁组织。分生孢子器为134~378m,分生孢子梗短,丝状呈圆锥形,大小为10~15m1~2m。a型孢子单胞无色,长圆形至椭圆形或为二端不尖的纺锥形,具有2~3个油点,大小为6.4~11.6m2.5~3.9m。b型孢子单胞,无色,丝状,常略弯曲呈S型或上端弯成钩状,大小为18~24m1m。在潮湿条件下,孢子混在胶质中自分生孢子器孔口排出奶油色的分生孢子堆或卷须状分生孢子角。病菌在PDA或玉米粉培养基上都能生长良好。一般能产生橙黄色色素和桔红色结晶体,色素在基质中扩散,常常超出菌落边缘。a型分生孢子发芽最适温度20~23℃,30℃时虽有发芽但芽管不正常,在相对湿度90%时有部分发芽,100%时发芽最好。低于90%相对湿度则不发芽。菌丝体生长最适温度23~25℃,35℃时基本停止生长。菌丝体在pH值3.2~8.0时都能生长,但以pH值4.0~5.5时为最好,病菌a型孢子发芽的酸度要求同菌丝体生长基本一致。

发病规律

桉树枯萎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


桉树是一种经济树种,有着药用、经济、观赏等多种价值,因此,种植桉树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我们在种植桉树的时候,经常会引发枯萎病的危害,枯萎病会危害桉树的指尖,从而慢慢感染更多,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桉树枯萎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

【症状】

感病植株先由枝尖干枯,逐渐延至整枝,其上的叶片亦随之变褐干枯。发病严重时全株枯死。树干部表面无明显症状,树干横断面上可见边材的年轮上有绿褐色的变色条斑。纵剖时可见条斑由根向上蔓延。剖面保湿3-5天,即可长出暗褐色霉层,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发生规律】

病原菌为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以厚垣孢子在土中或树干上越冬,翌年多由地下根部侵入,然后向上蔓延。秋季在树皮脱落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由昆虫或其他动物传播。菌丝可在导管内蔓延,堵塞导管,并分泌毒素,引起树木萎蔫。地势低洼,土壤湿度大,易发病。在土壤略呈碱性、线虫多时,病害常较严重。

【防治方法】

严格实行苗木检疫,严禁使用带病苗木植树;防治地下害虫;砍除、烧毁病株,然后用200倍福尔马林液进行土壤消毒。

《黄皮梢腐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