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苦瓜枯萎病的防治种植》,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苦瓜枯萎病是真菌性病害,发生在主蔓茎节部,染病后初时发生水烫症状,病部很快向上下两头的节间扩展。以后的病部变褐腐烂收缩,患部以上茎叶失水下垂枯萎。此病也可在地面根须部发生,染病后初时也呈现水烫症状,随后病部变褐腐烂收缩,地上剖植株失水枯萎。如防治不及时,会使苦瓜造成严重减产。下面介绍苦瓜枯萎病的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品种。

2、土壤处理:整地时翻土暴晒5天-7天,让土壤充分晒白风化。每亩施石灰50公斤-75公斤,中和土壤酸性和抑制病菌生长。

3、高畦深坑:高温多湿容易发生枯萎病,采用高畦深坑种植法,降低地下水位,防止雨后积水,使畦面土壤通风,可减少病害。

4、剪疏叶片:病害开始发生时,疏剪基部叶片,使田间植株、畦面通风排湿,能抑制病菌的发育和传播,可减轻病害发生。

病害开始发生时,速将病株拔除,同时喷75%百菌清500倍-8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500倍-600倍液,或用70%敌克松原粉500倍-800倍液,每隔7天-10天喷一次,连续3次-4次。每次把药液喷在植株下半段的茎蔓上,以喷至叶片至湿不滴水为度,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编推荐

马铃薯枯萎病如何防治


马铃薯枯萎病初地上部出现萎蔫,剖开病茎,薯块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病部常产生白色至粉红色菌丝。

病原

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Schlecht.)称尖镰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座灰褐色;大型分生孢子在子座或粘分生孢子团里生成,镰刀形,弯曲,基部有足细胞,多3个隔膜,大小19—45×2.5—5(μm),5个隔膜的大小为30一60×3.5—5(μm)。小型分生孢子1一2个细胞,卵形或肾脏形,大小5—26×2—4.5(μm),多散生在菌丝间,一般不与大型分生孢子混生。厚垣孢子球形,平滑或具褶,大多单细胞,顶生或间生,大小5—15um。该菌还可侵染番茄、球茎茵香、甜瓜、草萄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在带菌的病薯上越冬。翌年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从伤口侵入。田间湿度大、土温高于28℃或重茬地、低洼地易发病。

防治方法

(1)与禾本科作物或绿肥等进行4年轮作。

(2)选择健薯留种,施用腐熟有机肥,加强水肥管理,可减轻发病。

红花枯萎病的防治办法


红花枯萎病亦称根腐病。浙江省红花产区发病较普遍,发病严重时,造成红花植株大量死亡。

症状病菌主要为害根部,一般十根茎部感病。初期根部呈现褐色斑点,茎基表面呈现粉红色的粘质物,终于导致茎基部皮层及须根腐烂,引起植株死亡。剖视病株根部,可见维管束变褐色,取病部进行保温保湿培养,则在病部变色处长出白色菌丝体,后期出现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堆。

病原菌FusariumoxysporumSchl.属半知菌亚门,丝孢菌纲.丛梗孢目.瘤座菌科,镰刀菌属真菌。大型分生孢子呈梭形至镰刀形,无色透明,两端逐渐尖削,微弯或近乎正直,多具3个隔膜,大小为19~46m3~5m;小型分生孢子卵形、椭圆形、无色透明,具1个隔膜或无隔膜,大小为2~4.5m6~24m。

侵染循环病菌系土壤习居菌,带菌土壤是本病的根本来源。病菌还可通过病株的维管束感染种子,故带病种子也可为次年发病的初次侵染源。

防治

1.轮作:病菌能长期于土壤中营腐生生活。随着红花的连作,可增加土壤中病菌的数量,不利下季栽培红花。因此必须实行轮作,以与禾本科作物轮作为好,可减轻发病u

2.选用健株上的种子,下种前进行种子消毒。此外,适期播种,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增强红花植株的抗病力,可减轻病害发生。

3.田间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并在病株穴内撒施石灰粉消毒土壤。

地黄枯萎病的防治办法


症状发病初期,在叶柄上出现水渍状揭色病斑,由外缘叶片迅速向同心叶蔓延,叶柄腐烂。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解剖叶柄,维管朿变褐,后根茎干腐,只剩下表皮和木质部,细根腐烂脱落。

病原引起地黄枯萎病的病厣菌比较复杂。据华南农大在广东省一些地区调查鉴定,有恶疫霉(Phy-tophthoracactonum)、腐皮镰孢(Fusariumsolani)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等。腐皮镰孢和恶疫霉是其主要病原,两者共同则症状更严重,损失极大。立枯丝核菌只为害长势较弱的植株,或是在前两种菌侵染后,它进一步为害较深层的根茎引起干腐。另外,还有一种腐霉菌(Pythiumsp.)虽不能直接造成枯萎,但可加速根茎腐烂。

侵染循环病菌能以菌丝体、孢子在被害株残体或土壤中存活。因此,种栽和土壤带菌是病害的侵染来源,也是传播的途径。

防治

1.实行与禾本科作物轮种。

2.选用无病健栽(种段)。

3.种栽要选自无病和无损伤的根茎,并用50%退菌特或多菌灵1000倍液浸泡3~5分钟消毒。置于通风处使切口愈合,或用草木灰涂蘸切口后栽种u

4.选离畦栽培,及时排除积水,保持土壤半干半湿状态。

5.种前土壤用50%退菌特15~22.5kg/hm2消毒,生长期用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浇灌,每隔10~15天1次,连续浇灌2~3次,可控制病害蔓延。

如何防治亚菊枯萎病


亚菊枯萎病又名疫病,是亚菊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发病率不高,但危害大,植株遭此病害侵染后,很快萎蔫枯死。发病初期,地上部顶端生长缓慢,一个分枝或数个变为淡灰色,失去光泽。发病后期,枝条萎蔫下垂,最后枯萎,叶片颜色变淡。常常是植株的一侧枯萎明显。幼株受害时,造成畸形。解剖病茎,可以看到维管束中有变褐色的条纹,条纹从根部一直扩散到茎的最上部。从下向上逐渐变淡。引起病害的主要原因是病原细菌在病残件中及土壤存活,来年随工具再修剪,摘心及搬运中扩散,自植株伤口侵入。病害发生最适合温度为27~32度,湿度90%~100%.温度15度以下,湿度低于80%时病害很少发生。夏季高温多雨季节该病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1.减少侵染源。发现病株立即拔除,集中烧毁。

2.选取无病害插穗进行繁殖。

3.加强栽培管理,发病较重的地区,要对土壤、花盆进行严格消毒。避免使用旧盆、旧土和不腐熟地基肥。小苗移植时要避免伤根,所用工具用70%酒精或1%甲醛水浸泡后使用。

4.扦插前将插条放于1000倍链霉素或(氯霉素、土霉素)溶液中浸泡4小时。

国兰枯萎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

枯萎病是兰属植物的严重病害,重病植株几个星期即枯死,一般的病株可生存一年或更长时间。镰刀菌枯萎病的地上植株症状与立枯丝核[RhizoctoniasolaniKuhn]引起的根菌病相类似,即叶变黄而萎蔫,假鳞茎变细而扭曲,最后导致根系腐烂。但镰刀菌引起现球状的紫红色彩,最后根茎也被侵害而变为紫红色。病情严重时假鳞茎发生深度腐烂。更多绿色尽在

发病条件

(1)土温28℃,土壤潮湿,连作盆,移栽或伤根多,植株生长势弱的发病重。

(2)酸性土壤及线虫取食造成伤口利于本病发生。21℃以下或33℃以上病情扩展缓慢。

病原

尖孢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属半知菌亚门。菌株白色、桃红色、堇色至紫色。小型分生孢子生于气生菌丝中,聚成假头状,数量很多,卵形、椭圆形、柱形,直或弯曲。大型分生孢子壁薄,生于气生菌丝上,极少生于分生孢子梗座或粘孢团中,纺缍形或镰刀形,镰状弯曲、椭圆形弯曲、近新月形或直,顶端细胞较细,脚胞带梗状。厚垣孢子壁光滑或粗糙,很多,生于菌丝间的和分生孢子间,顶生和间生,单生或成对。

防治方法

1.由于病原菌既能寄生又能腐生,因此感病植株及其残余物要全部烧毁,再种兰花必须另换新盆和新土。

2.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36%甲基硫菌悬浮剂500倍液、此外可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或10%治萎灵水剂300倍液或12.5%增效多菌灵浓可溶剂200倍液灌根。

翠菊的枯萎病


翠菊枯萎病是翠菊发生普遍的严重病害,自苗期至开花期均可发生。植株发病后迅速枯萎死亡。

症状:幼苗受侵染后,可能在1周内发病,也可能直到植株成年也不发病。幼小植株发病时,叶片全部萎蔫,根系常发生程度不同的腐烂。感病成株,发病初期叶片变为淡黄绿色,下部叶片首先萎蔫,茎上出现褐色长条斑,有时仅在植株的一侧表现症状,根系常全部腐烂,最后导致整株萎蔫死亡。剖开病茎基部,可见维管束变为褐色。湿度大时,茎基部产生大量的浅粉红色的粉末状物,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在近地表处或表土下的茎上更为明显。

病原:病原为尖孢镰刀菌变种(Fusariumoxysporumvar.callis-tephi),隶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孢目、镰孢屑真菌。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及厚垣孢子在土壤和病残体中越冬,病残体中的病原菌可存活数年。若将翠菊栽植在有病菌的土壤中,植株根部即可受侵染。幼苗出土后10-20天最易发病,苗木木质化后,病害明显减少。病原菌通过土壤和灌溉传播。在高温多雨的季节发病严重。此病的发生常与大水漫灌、施肥不当、连作、地下害虫有关。

防治:①减少侵染来源:及时拔除病株,集中销毁。②选择排水良好的地段种植。合理施肥,氮肥不要过多。避免连作。③用福尔马林和热力进行土壤消毒。④避免农具等将苗床上的病菌带到净土中。⑤选用抗病品种。⑥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灌根。

豇豆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


当前在长清等地,地膜种植的豇豆出现大范围的枯萎症状,要及时防治以减少危害,降低损失。

豇豆枯萎病一般从开花初期开始显症。病株先由下部叶片变黄,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到下中部叶片变黄时突然全株枯萎,或雨后转晴、浇水后遇晴日,病株萎蔫枯死,病株茎基部和主根部内部维管束组织变褐色或黑褐色。严重时病部外表变黑褐色,根部腐烂。湿度大时,病部表现粉红色霉层。

枯萎病为一种土传病害,在土温27℃-30℃、土壤偏酸性时易发生流行。多年连作地,高温高湿地发病重。

防治方法:1.选抗病品种:如早翠、901、早丰3号等品种较抗枯萎病和耐枯萎病。2.实行3年以上轮作换茬。3.种子消毒处理:用种子重量的0.4%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25℃左右的温水浸种4-6小时,后用福尔马林300倍液浸种20-3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再催芽或不催芽播种。4.播种前土壤用药水浇灌消毒处理:可用普力克、恶霉灵、DT、DTM、双效灵、苯菌灵等药物。5.发病初期上喷下灌植株:喷雾时可加些喷施宝等叶面肥和0.2%洗衣粉。灌根时可单用药剂或轮换使用,用药种类很多:恶霉灵、DT、DTM、双效灵、甲基立枯磷、强力苯菌灵等。6.病叶等要及时摘除,拿到田外深埋,病株严重时可拨出,株穴用生石灰消毒。7.抓好肥水管理,培育健壮植株:浇水避开高温时段,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热雨后及时用小井水冲浇一次。浇水时顺水冲肥,三元复合肥每亩每次15公斤即可。叶面喷施喷施宝、尿素、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以健壮植株,防止早衰。

棉花枯萎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棉花的枯萎病,农民朋友习惯地称之为癌症,又称半边黄、金金黄、萎蔫病凡是出现过此病的大田,以后再种棉花常易再显癌症,甚至年复一年更加严重,那么如何防治棉花癌症呢?

棉花枯萎病发病症状:

棉花枯萎病根据受害时期和严重程度,常见的症状类型有以下五种类型

1.黄色网纹型:叶脉变黄,叶肉部分保持绿色,叶片局部或全部呈黄色的网纹状。

2.紫红型:子叶和真叶变紫红色或出现紫红色斑块,略呈萎蔫状。

3.黄花型:子叶或真叶出现黄色或淡黄色斑块,随后逐渐变褐枯死。

4.青枯型:叶片急性失水,青枯萎蔫致死,有时仅半边植株青枯萎蔫。

5.皱缩型:植株节间缩短,株型矮小,叶片深绿变厚皱缩不平。

枯萎病株的共同特征:根、茎内部的导管变黑褐色。

棉花枯萎病防治方法:

对于棉花的癌症,除了选用抗病品种增强抗病性外,根据我对多年多点调查总结的经验,改善水系设施,改进施肥技术,可以增强抗病能力。

一、增施各类有机肥料。这是因为生物有机肥的分泌物,能抑制病菌的繁衍入侵。因此,一可每亩施用农家积造的有机肥3000~4000公斤;二可施用不同菌种的生物有机复合肥,每亩75公斤左右;三可施用高能有机复合肥,每亩100公斤左右,各地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二、增施钾肥用量。多年的棉花生产实践表明,常规棉对钾肥的需求量比抗虫棉相对要少,现在抗虫棉市场占有份额大,而抗虫棉对钾肥的需要量要比常规棉高出一倍以上。大田种植抗虫棉缺钾现象比较普遍,增施钾肥既可增强对枯萎病的防御能力,又可预防因为缺钾引发的生理性病害(凋枯病)及持续高温、暴雨之后常易爆发的红叶茎枯病,还可避免早衰。一般每亩施用钾肥不少于30公斤。

三、重施普施花铃肥、桃肥。棉花进入花铃期,是需肥的高峰期,每亩要施高含量的多元复合肥20公斤左右,单株结有3个左右成桃时,每亩还应施尿素15公斤左右。同时,根外喷施磷酸二氢钾、速乐硼等,能有效地防止棉花早衰垮杆。

四、播种前或收获后,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和农作物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原。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五、改善水系设施。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六、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高抗品种有新陆中2号。抗病品种有辽棉5号,辽棉10号,辽棉7号,中棉9号,中棉12号、19号,中棉99号,中3723,中8004,中8010,晋68420、864、86一12,晋棉21号、16号,湘棉16,鄂抗棉3号,临66610等。耐病品种有晋无2031、中棉18号、晋无252、鲁343等。在黄萎病、枯萎病混合发生的地区提倡选用兼抗(耐)黄萎病、枯萎病的品种。如陕1155,辽棉5号,辽棉7号,中棉12号(381),豫棉4号,冀棉15号,中棉17号,中棉16号等。七、及时防治害虫,减少植株伤口,减少病菌传播途径;发病时及时清除病叶、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病穴施药或生石灰。

七、一旦发现枯黄萎病株,使用《青枯立克》50ml兑水30斤,进行全株喷雾,连喷2次,5天左右1次;同时使用《青枯立克》50ml+《大蒜油》15-20ml兑水30斤,对发病区及病区周围3米内区域(下游区域适当扩大)进行灌根,每株灌液200ml左右,5天左右1次,连灌2次。

嫁接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方法


为解决黄瓜枯萎病,这几年无论是室内黄瓜栽培还是露天黄瓜种植,大都采取嫁接的办法,即用黒子南瓜或南砧1号为砧木,以优良黄瓜品种作接穗栽培嫁接苗,通过采取嫁接方式栽培黄瓜,枯萎病防治效果可达99%以上。

可最近有不少瓜农反映,今年他们采取嫁接的黄瓜也发生了枯萎病,许多黄瓜大棚发生在10%~30%,个别达到50%。由于黄瓜枯萎病一般在结瓜期发生比较严重,一旦发生,直接造成死秧,往往造成大幅度减产。

为什么采取嫁接黄瓜还会发生枯萎病呢?

黄瓜枯萎病也叫黄瓜镰刀枯萎病,也叫萎蔫病、蔓割病、毁棵病。该病最典型的症状是植株萎蔫,切开根、茎部,可见维管束变为黄褐色或黑褐色。

黄瓜从幼苗到成株均可感病,幼苗期子叶、幼嫩真叶呈失水状萎蔫,茎基部变褐色并收缩,植株呈猝倒状。成株期发病时,叶片自上而下逐渐由绿变黄。初期中午萎蔫,早晚恢复,几天后整棵枯死。茎基部常出现半边纵裂,有胶质溢出,潮湿时病部常长出白色或粉红色霉层(分生孢子)。

造成黄瓜枯萎病的主要原因是在黄瓜栽培时,前期没有做好清根处理,导致黄瓜次生根下扎,从而失去了嫁接的应有作用。黄瓜易产生不定根,嫁接的黄瓜苗在育苗或定植时,如果栽培偏深而把接口处理在土壤中,或整架落蔓时茎蔓着地接触土壤,往往因嫁接的茎节处产生不定根而扎入土壤中,失去嫁接防病的意义。

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方法:

①当嫁接苗移栽时不要栽培过深,在生长前期要做好清根工作,防止黄瓜产生不定根扎入土壤,一旦发病要及时采取清理断根(黄瓜根)手术。

②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此病侵染适宜温度为24~25℃,最高34℃,最低14℃,土温15℃潜育期15天,20℃潜育期9~10天,25~39℃潜育期4~6天。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最易发病。连作、有机肥未腐熟,土壤过分干旱或土质黏重和呈酸性时易发病,且发病重。

③对土壤进行处理。嫁接苗移栽之前,每667平方米用金微微生物菌剂50千克,采取沟施和穴施的办法把金微微生物菌剂提前施入土壤中,当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富余时,枯萎病发生率可大大降低。

④药剂防治。应掌握早期用药,以防为主。可用12%的绿乳铜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对水350~400倍液,每株灌药水300克,5~10天灌1次,连灌2~3次。也可用金微多用途300倍液灌根,用50%多菌灵500倍液灌根。

紫罗兰枯萎病的防治方法


症状

紫罗兰感染枯萎病后,全株发病,初为下叶的叶脉退色变黄,叶脉变黄的顺序是由下叶往上叶发展,下叶整个黄化枯死,低温栽培时,下叶症状与缺乏营养元素症状相似。温度高时,可转成急性症状,整株枯萎或植株一半凋萎,接着枯死。横切茎基部可看到维管束变为褐色。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为镰孢菌FusariumoxysporumSchlechtendahlf.sp.Conglutinans(Wollenweber)-SnyderetHansen

发病条件

(1)该病菌在土温28℃时易侵染植株发病,在33℃以上或21℃以下时不利发病。

(2)土壤板结,透水性差,及有根线虫为害的伤口,枯萎病加重。

防治方法

(1)轮作与施肥实行3-4年的轮作。基肥要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撒施放均匀,以免发生烧根造成伤口。

(2)在初见病株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灌注植株根部周围土壤,每株灌药液300毫升,每隔10天左右灌一次。

甜椒枯萎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枯萎病为甜椒常见病害之一,对甜椒的危害较大,现将甜椒枯萎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症状特征

局部侵染,全株发病。病株外观叶片萎垂,剖检茎基部维管束变褐色,湿度大时茎基部表面出现粉霉状物,为本病病征(病菌分孢梗及分生孢子)。本病与细菌性青枯病外观一样,均呈凋萎,两者症状区别参看辣椒枯萎病。

发病规律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尖镰孢菌辣椒专化型〔Fusariumoxyspourmf.sp.vasinfectum(Atk.)SynderetHansen〕,病原与辣椒枯萎病相同,其发病特点参看辣椒枯萎病。

品种间抗病差异尚缺调查,在国内推介的一般表现适应性和抗病性较强的甜椒品种中,如茄门甜椒(上海)、中椒系列(北京、甜杂系列(北京)、农发(北京)、湘椒系列(湖南)、哈椒杂1号(黑龙江)、世界冠军(山西、外引)、辽椒4号(辽宁)、苏椒系列(江苏)、特大甜椒(美引)、九椒4号(吉林)、天椒2号和兰椒2号(甘肃)等,是否也抗枯萎病则尚无明确定论,有待各地进一步观察。

防治方法

防治甜椒枯萎病应采取以耕作栽培防病为基础,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具体应抓好下述环节:

(1)选用抗病品种,实行水旱轮作是做好本病防治工作的前提。

(2)全面整治排灌系统,实行高畦、窄畦、深沟栽培;改沟灌为小水泵淋灌;改深水长时间沟灌为浅水、短时间沟灌;做好雨后清沟排渍工作,提高根系活力;避免施用未经充分腐熟的土杂肥等,是防治本病的基础。

(3)定植后至门椒坐果期病害发生前,主动出击定期或不定期淋灌药剂预防病害2~3次或更多,是发挥药剂为辅助、提高药剂防病控病效果的重要一着。使用药剂除参照辣椒枯萎病防治外,还可选用40%三唑酮多菌灵600~1000倍液,10%双效灵水剂300~500倍液,视植株大小决定淋灌量,做到治早治少,淋透淋足。

榆树枯萎病的症状及防治


榆树枯萎病是榆树最危险的病害,分布在荷兰、比利时、法国等欧美各国。近几年来,美国因该病每年损失约1亿美元以上,不仅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而且破坏了公园、道路等地的绿化。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发现该病,已列为对外检疫对象。

症状

本病症状常表现为2种类型。急性枯萎型:上层个别枝条突然失水萎蔫,并迅速扩展到其他枝梢,叶片内卷稍褪绿,干枯而不脱落,嫩梢下垂枯死。慢性黄化型:个别枝条上的叶片变黄色或红褐色,萎蔫,逐渐脱落,并向周围枝梢扩展,病枝分叉处常有小蠹虫蛀食的虫道。以上2种类型在病枝的横切面上,均有褐色环纹。在剖面上,可见到外层木质部上有黑褐色条纹。变色导管被一些填侵物和一些胶状物所堵塞。幼树发病常表现为急性型,易当年枯死。更多绿色尽在

病原

病原为榆长喙壳(Ceratocystisulmi(Buis)Moreau=Ophiostomaulmi(Buism)Nannf),隶属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菌目真菌。

发生规律

病原菌侵入榆树导管后,通过纹孔从一导管扩展到另一导管,导管内菌丝能产生类酵母菌状的芽孢,可在导管中随树液的流动而扩散。孢子的存活期很长,在伐倒病株的原木上可存活2年之久。病原菌对活榆树的侵染主要由带菌的小蠹虫危害引起。该病亦可通过根接触传染。炎热干旱的年份,病害会加速发展。所有欧洲榆和美洲榆都易感病,亚洲榆抗病性较强。

防治方法

①严格执行对外检疫,严禁调运榆树苗木。

②培育和选用抗病树种。

③对病株(枝)应及早彻底砍除并烧毁,减少侵染来源。

④对感病植株的树干基部注入内吸杀菌剂如苯来特、多菌灵等,有抑制病害发展的疗效。

《苦瓜枯萎病的防治种植》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