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粟红叶病的病害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粟红叶病会使得植株红化或黄化,影响结实。是我国北部粟、黍分布区发生普遍的病毒性病害。现将粟红叶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为害症状

植株红化或黄化,影响结实。是我国北部粟、黍分布区发生普遍的病毒性病害。发病株率0.2%一5%。苗期染病重的枯死,轻的生长异常。抽穗前后染病植株呈现紫红色或不正常黄色,穗颈变短,植株矮化,造成部分小穗或全株不实。

发生规律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主要靠玉米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传毒。

防治要点

(1)选用抗病品种。

(2)喷药消灭传毒蚜虫。

(3)必要时喷洒抗毒丰(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3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播种春蚕豆适当晚播,冬蚕豆避免晚播。

(4)加强田间管理,避免土壤过干过湿,增施过磷酸钙,提高寄主抗病力。

(5)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3%的40%拌种双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

(6)育苗床可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与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1混合,每m28g与1015kg细土混匀,播种前取1/3铺底,2/3盖在种子上。

(7)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一7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1001200倍液、72.2%普力克水溶性液剂6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4050mg/kg,隔7天1次,防治1次或2次。

精选阅读

粟胡麻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粟胡麻斑病在谷子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颖果。叶片染病初生许多黄色至黄褐色斑点,斑点椭圆形或纺锤形,边缘不明显,色较暗,后变为褐色至黑褐色,大小3~52~3(mm)。

病斑两端钝圆,别于谷瘟病。后期病斑表面生黑色丝绒状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情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枯死。

病原

病原Bipolarissetariae(Saw.)Shoem.=HelminthosporiumsetariaeSaw.称狗尾草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Cochliobolussetariae(ItoetKurib)DrechsleretDastur称狗尾草旋孢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发生规律

连作地、田间几四周杂草多、管理粗放、肥力不足易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植株柔嫩易发病。栽培过密,株行间通风透光差;施用的农家肥未充分腐熟易发病。上年秋冬温暖、干旱、少雨雪,翌年温暖、重雾、重露、高湿、多雨或长期连阴雨的气候易发病。

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播种或移栽前,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原。

(2)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3)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4)育苗移栽或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病的关键。

(5)适时早播,早移栽、早间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时中耕培土,培育壮苗。

(6)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7)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撒施或穴施灭菌杀虫的药土,

(8)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9)地膜覆盖栽培;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及时摘除茎部最低处23片叶子,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清除病株、老叶,集中烧毁,病穴施药。

二、生物防治:

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0%抗菌剂401乳油1000倍液、80%抗菌剂402乳油8000倍液。

燕麦红叶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燕麦红叶病是燕麦在种植养护管理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为害症状

植株染病后一般上部叶片先表现病症。叶部受害后,先自叶尖或叶缘开始,呈现紫红色或红色,逐渐向下扩展成红绿相间的条纹或斑驳,病叶变厚、变硬。后期叶片桔红色,叶鞘紫色,病株有不同程度的矮化现象,病株表现十分明显。近年该病间歇性地流行,有的年份造成很大损失。

2、形态特征

病毒粒子为等轴对称的正20面体。病叶韧皮部组织的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病毒粒体直径24nm,病毒在汁液中致死温度为65~70℃。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毒只能经麦蚜传染。传毒蚜虫有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麦长管蚜(Sitobionavsnae)、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dirhodum)、玉米缢管蚜(Rhopalosiphummaidis)等。这些蚜虫以持久性方式传毒。蚜虫获毒后10天内传毒率高,10天后下降,20天后仅有少数个体还能传毒。病毒由蚜虫传到燕麦植株后,经过一段时间潜育即发病。

4、病原介绍

病毒粒子为等轴对称的正20面体。病叶韧部组织的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病毒粒体直径24nm,病毒在汁液中致死温度为65-70℃。可侵染燕麦、小麦、大麦、黑麦、玉米等。

5、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改善栽培条件,加强管理。

(3)播种前种子用75%甲拌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浸种,用药量为1kg对水100kg喷拌燕麦种子1000kg,晾干后播种,是一项简便易行的有效防蚜措施。

粟瘟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粟瘟病使粟的叶、叶鞘、穗颈、小穗柄和籽粒各部均可被害。要注意一旦发现粟瘟病便需采取措施及时防治,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为害症状

叶片上典型病斑为梭形,中央灰白色至灰褐色,边缘深褐色,潮湿时,叶背面生灰霉状物;叶鞘上病斑亦呈梭形,较大,严重时茎节变黑,易折断。穗颈和小穗柄被害时,均为暗褐色,组织坏死,致使上部谷穗或小穗失去养分供给而成为死穗或死码。在华北地区粟出苗2~3片真叶时,即能引起苗枯,而在东北苗期发病极少

2、病原菌

病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5根束生,无色或基部淡褐色,不分枝,2~3个隔膜,顶端稍尖,有时屈膝状,孢痕显著;分生孢子洋梨形或梭形,无色透明,基部饨圆至较圆,有小突起,顶端较尖,2个隔膜。

3、发病特点

病菌在病草、病株残体和种子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以病草最重要,病草体内的菌丝体在室外干燥环境堆放,经过两年仍有72%存活率。田间残留病残组织越冬后,组织内的菌丝尚有40%以上存活率。种子带菌侵染率极低,田间发病后,叶片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重复侵染。本病发生发展的适温为25℃左右,阴雨多雾,空气湿润时为害严重。不同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抗病性有较大差开;氮肥过多,加重发病。

4、防治方法

(1)选用适合当地的抗病良种。

(2)及时处理病草、病残株,进行种子消毒,以减少菌源。带病谷草远离田间,最好堆在棚(室)内,进行探耕灭茬,在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方法同粒黑穗病。

(3)合理密植,勿过量施用氮肥。

(4)有条灯件的地方,于叶瘟发病初期喷药防治。或抽穗期施药预防穗瘟。①40%克瘟散乳油500-800倍液,对水喷雾;②0.4%春雷霉素粉剂2-2.5公斤,喷粉。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0倍喷雾。需施药两次,间隔7天。

粟胡麻斑病如何防治


地理分布:全国谷子各产区均有发生

主要寄主:谷子、水稻等禾本科作物

危害部位:叶片、叶鞘和颖果

传播因子:种子、病残体、风雨

危害症状

谷子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和颖果。叶片染病初生许多黄色至黄褐色斑点,斑点椭圆形或纺锤形,边缘不明显,色较暗,后变为褐色至黑褐色,大小3~5×2~3(mm)。病斑两端钝圆,别于谷瘟病。后期病斑表面生黑色丝绒状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情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枯死。

病原

Bipolarissetariae(Saw.)Shoem.=HelminthosporiumsetariaeSaw.称狗尾草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Cochliobolussetariae(ItoetKurib)DrechsleretDastur称狗尾草旋孢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座烧瓶状,大小240~500×220~315(μm),喙长60~125μm。子囊梭形,大小130~150×22~32(μm),内含子囊孢子1~8个。子囊孢子线形,具5~9个隔膜,大小200~315×6~7(μm)。分生孢子梗多数单生,少数2~5根丛生,直立或稍弯曲,有膝状曲折,2~5个隔膜,褐绿色,大小105~156×7.5~10(μm)。分生孢子深橄榄色,梭状至倒棍棒形,略弯,具5~8个隔膜,大小40~120×10~18(μm),两端生芽管。

发生规律

连作地、田间几四周杂草多、管理粗放、肥力不足易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潮湿;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植株柔嫩易发病。栽培过密,株行间通风透光差;施用的农家肥未充分腐熟易发病。上年秋冬温暖、干旱、少雨雪,翌年温暖、重雾、重露、高湿、多雨或长期连阴雨的气候易发病。

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1)播种或移栽前,清除田间及四周杂草,集中烧毁或沤肥;深翻地灭茬,促使病残体分解,减少病原和虫原。

(2)和非本科作物轮作,水旱轮作最好。

(3)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无病、包衣的种子,如未包衣则种子须用拌种剂或浸种剂灭菌。

(4)育苗移栽或播种后用药土覆盖,移栽前喷施一次除虫灭菌剂,这是防病的关键。

(5)适时早播,早移栽、早间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时中耕培土,培育壮苗。

(6)选用排灌方便的田块,开好排水沟,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雨停无积水;大雨过后及时清理沟系,防止湿气滞留,降低田间湿度,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7)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虫严重的田块,在播种前撒施或穴施灭菌杀虫的药土,

(8)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不用带菌肥料;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有利于减轻病害。。

(9)地膜覆盖栽培;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及时摘除茎部最低处2—3片叶子,增加田间通风透光度;清除病株、老叶,集中烧毁,病穴施药。

二、生物防治:

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10%抗菌剂401乳油1000倍液

80%抗菌剂402乳油8000倍液

三、化学防治:

(1)拌种剂:

用种子重量0.3%的15%粉锈灵粉剂、或50%福美双或70%甲基托布津或12.5%速保利拌种;

用种子重量0.3%的40%多菌灵超微可湿粉拌种,。

用种子重量0.7%的50%萎锈灵或50%敌克松或40%拌种双或50%多菌灵拌种。

拌种方法:先把药剂加适量水喷在种子上拌匀,再堆闷4—8小时后直接播种

(2)喷施用药:

25%咪鲜胺乳油1500倍液

40%稻瘟灵可湿性粉400倍液

50%四氯苯酞可湿性粉剂400倍液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20%稻曲克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

20%毒菌锡胶悬剂400倍液

绿帮98水稻专用型600倍液

50%稻瘟肽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40%克瘟散乳剂iooo倍液

50%异稻瘟净乳剂500~800倍液

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

30%克瘟散乳油500倍液

50%消菌灵水溶性粉剂500倍液

40%克百菌悬浮剂500倍液

在以上药液中加2%春雷霉素水剂500—700倍液或展着剂效果更好。

桉树红叶枯稍病的防治方法


桉树红叶枯稍病是一种生理病害,主要是严重缺乏植物正常生长结籽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B引起。

病因:

B在植物的生长开花过程中,起到影响植物的碳水化合物合成运输、细胞分裂、细胞成熟、细胞壁和花粉管形成等作用。缺B时,碳水化合物运输受阻,大量碳水化合物在叶片中积累,植物叶片变厚、变脆、畸形,叶绿体退化,叶色失绿变紫,光合作用效率降低;植物顶端优势减弱,生长点如顶梢、根尖等伸展部分生长受抑制,出现褐腐或死亡,但同时又会造成腋芽萌动,侧枝丛生;植物果胶含量减低,纤维素含量增加,细胞壁结构异样,薄壁细胞增厚,导致这些组织变脆、容易撕裂;开花时花粉管难以形成,出现花而不实或籽实不能正常发育等现象。更多绿色尽在

诊断桉树红叶枯梢病的主要表象依据是以下三点:

1.叶色出现浅红色斑点,直至大量全叶紫红,叶片肥厚,向内卷曲;

2.顶梢纤弱、呈褐色甚至枯萎死亡,质脆易于撕裂;

3.腋芽萌动抽生新枝,且纤弱向下弯曲,又重复以上症状,严重时整枝呈多头丛状灌木型。

防治方法:

1、在砂质或石灰岩地区的土壤中缺B严重,易于出现桉树红叶枯梢病。补充土壤中的B元素,一般是使用含有效硼11%的硼砂(化学名称为Na2B4O7﹒10H2O十水合四硼酸钠),与基肥混合均匀,种植前施用;也可以与化肥溶液混匀进行浇施,或进行叶面喷施。用量为每公顷3~5公斤,或每株5克左右。

砂质土壤严重缺硼,在其种植桉树,极易患红叶枯梢病,病株顶部嫩梢肿胀变脆,极易风折,形成丛枝,严重影响桉树生长。

2、结合硼元素的补充,采用代森锰锌500倍液、百菌清800倍液、多菌灵1000倍液及敌克松5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

3、用量:硼砂为每公顷35公斤,或每株5克左右;代森锰锌每亩用33克;百菌清每亩用100克;多菌灵每亩用33克;敌克松每亩用200克。

粟假黑斑病如何防治


为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谷子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叶上病斑长椭圆形,褐色,中间草黄色,背生褐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物

分生孢子梗淡褐色,多屈曲状,少数直不分枝或少有不规则分枝,孢痕明显,基细胞膨大,具2~8个分隔。在病组织上分生孢子梗单生或3~4根丛生。分生孢子褐色至淡褐色,形状多样,有梭形、椭圆形、卵形、倒棒状。大小为(13~68)m×(7~13)m,具横隔膜1~7个,多为4~5个,隔膜处缢缩,纵隔膜0~3个。分生孢子光滑或具瘤,常3~6个串生。孢痕明显,无喙或喙短,喙长不超过孢子的1/3,大小为(0~20.8)m×(0~5.2)m,分隔数0~1个。

防治方法

(1)培育、选择抗病品种。

(2)按配方施肥要求,充分施足基肥,适时追肥。

(3)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5天1次,防治2~3次。

桉树红叶枯梢病的防治方法


桉树红叶枯稍病是一种生理病害,主要是严重缺乏植物正常生长结籽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B引起。

病因:

B在植物的生长开花过程中,起到影响植物的碳水化合物合成运输、细胞分裂、细胞成熟、细胞壁和花粉管形成等作用。缺B时,碳水化合物运输受阻,大量碳水化合物在叶片中积累,植物叶片变厚、变脆、畸形,叶绿体退化,叶色失绿变紫,光合作用效率降低;植物顶端优势减弱,生长点如顶梢、根尖等伸展部分生长受抑制,出现褐腐或死亡,但同时又会造成腋芽萌动,侧枝丛生;植物果胶含量减低,纤维素含量增加,细胞壁结构异样,薄壁细胞增厚,导致这些组织变脆、容易撕裂;开花时花粉管难以形成,出现花而不实或籽实不能正常发育等现象。更多绿色尽在

诊断桉树红叶枯梢病的主要表象依据是以下三点:

1.叶色出现浅红色斑点,直至大量全叶紫红,叶片肥厚,向内卷曲;

2.顶梢纤弱、呈褐色甚至枯萎死亡,质脆易于撕裂;

3.腋芽萌动抽生新枝,且纤弱向下弯曲,又重复以上症状,严重时整枝呈多头丛状灌木型。

防治方法:

1、在砂质或石灰岩地区的土壤中缺B严重,易于出现桉树红叶枯梢病。补充土壤中的B元素,一般是使用含有效硼11%的硼砂(化学名称为Na2B4O7﹒10H2O十水合四硼酸钠),与基肥混合均匀,种植前施用;也可以与化肥溶液混匀进行浇施,或进行叶面喷施。用量为每公顷3~5公斤,或每株5克左右。

粟纹枯病防治方法


表现状态

英文名Milletsheathblight病原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的AG-1-IA菌丝融合群和AG-4菌丝融合群,为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Frank)Donk,在自然界不常见。寄主玉米、水稻、大豆、大麦、小麦和棉花等43科263种植物。但不同寄主上的病菌在菌落形态和菌核形成等性状上均有明显差异。危害发病率可达10%~50%,重病区发病株率高达70%以上。分布各粟产区普遍发生。

为害症状

为害茎部叶鞘,也可为害叶片。发病初期近地面叶鞘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云纹状病斑,褐色与灰白色相间,边缘暗褐色,中间浅褐色。董志平提出了粟纹枯病分级标准,发病高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为:0级,健株;1级,全株仅在茎基部轻微发病,其产量损失在5%以内;3级,植株从上至下有7~8片健叶,产量损失为10%左右;5级,植株从上至下有4~6片健叶,产量损失为25%左右;7级,植株从上至下有2~3片健叶,产量损失为40%左右;9级,全株发病或只有1片健叶,产量损失为50%左右。

病原物

参见玉米纹枯病。①菌丝。初无色,较细,分枝处多缴缩,近分枝处有隔膜。随菌龄增长,菌丝细胞渐变粗短,并纠结成菌核。②菌核。形状各异,初为白色,后变为褐色,表面粗糙。③担子。担子桶形或亚圆筒形,较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上具3~5个小梗,梗上着生担孢子。④担孢子。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基部较宽,大小(7.5~12)微米×(4.5~5.5)微米。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形成2次担子。

发生原因

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菌源数量大发病重;温度22℃,湿度达90%以上,开始发病,最适温度28℃-32℃,湿度96%以上,湿度在90%以下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发育;长期深灌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发病重;矮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感病,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最感;生育短、早熟比生育期而迟熟的品种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纹枯病的品种。如冀谷14号。(2)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合理施肥,合理密植。(3)发病初期用1%井冈霉素水剂0.5kg对水40kg,用粗喷雾器喷浇。

红叶石楠球病害虫的综合防治方法


红叶石楠球是市场推广并已经热销和被市场认可的新品种,红叶石楠球抗性较强,未发现有毁灭性病虫害。

常见的红叶石楠球病虫害有猝倒病、立枯病、叶斑病、炭疽病、灰霉病、叶斑病或受介壳虫危害等,这些侵染性疾病往往会在短期内造成红叶石楠球的大规模死亡,给苗农带来严重的损失。现将其综合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选好圃地

应选水源较好而地势较高的轻粘壤土或沙壤土作圃地,坚持轮作制,不在同一块圃地连续培育同一种红叶石楠球。

育苗时苗圃土壤要事先消毒,主要方法有以下4种:

①福尔马林消毒:每平方米苗圃用福尔马林50毫升加水10公斤均匀喷洒地表,然后用塑料薄膜或草袋覆盖,闷10天左右揭开覆盖物,使气体挥发,两天后可播种。

②多菌灵消毒:用50%的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拌1.5克。也可按1∶20的比例配制成药土撒在苗床上,均能有效防治苗期病害。

③五氯硝基苯消毒:每平方米苗圃地用75%五氯硝基苯4克、代森锌5克,混合后再与12公斤细土拌匀,播种时下垫上盖,对炭疽病、立枯病、猝倒病、菌核病等有特效。

④硫酸亚铁消毒:用3%的硫酸亚铁溶液处理土壤,每平方米用药液0.5公斤,可防治针叶花木的苗枯病,桃、梅的缩叶病,兼治花卉缺铁引起的黄化病。圃地最好冬季深翻,第二年播种时浅翻一次。

二、种子消毒

播前应精选种子,淘汰病、弱种。播种时要将种子进行药物处理,可用0.3%~0.5%的高锰酸钾溶液浸种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或将种子用50摄氏度温水浸种24小时,然后将下沉的种子取出用0.2%的福尔马林溶液浸种30分钟,取出后再闷2小时。也可用0.5%~1%硫酸铜溶液浸种1个小时~2小时,然后捞起种子用清水冲净药液,阴干后适时播种。播种时注意深度,盖土不宜过厚,以便种子萌发出苗。

三、药剂治疗

从出红叶石楠球苗期开始,每隔7天~10天每亩红叶石楠球苗床用0.5%~1%的波尔多液50公斤~75公斤喷洒林木幼红叶石楠球苗,使幼红叶石楠球苗外部形成保护膜,防止病菌侵入。同时,要把好施肥关,肥料应以施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垃圾肥、堆肥和厩肥可能带病菌,应堆置发酵腐熟后才能使用。

发病后,及时清除病红叶石楠球苗,在病红叶石楠球苗穴周围撒石灰粉,以防止蔓延,并每隔10天~15天施药1次,可每亩用敌克松500倍~800倍液100公斤,或65%的代森锌300倍~800倍液100公斤喷雾,也可用1∶100的甲基硫化砷药土150公斤,或8∶2的草木灰石灰粉混合后适量撒施于红叶石楠球苗床上,进行治疗。也可用铜铵合剂喷施治疗。

灰霉病可用50%多菌灵1000倍液喷雾预防,发病期可用50%代森锌800倍液喷雾防治。叶斑病可用60%多菌灵300400倍液或托布津300400倍液防治。介壳虫可用乐果乳剂200倍液喷洒或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土蚕的防治宜在栽植前进行,地要适当深耕,并撒含磷类杀虫剂如土虫必杀。如栽后遇土蚕危害,需要及时进行补救处理,否则蔓延起来危害很大,尤其对幼苗期的红叶石楠球,可能造成大面积的死亡。

燕麦红叶病如何防治


为害症状

植株染病后一般上部叶片先表现病症。叶部受害后,先自叶尖或叶缘开始,呈现紫红色或红色,逐渐向下扩展成红绿相间的条纹或斑驳,病叶变厚、变硬。后期叶片桔红色,叶鞘紫色,病株有不同程度的矮化现象,病株表现十分明显。近年该病间歇性地流行,有的年份造成很大损失。

形态特征

病毒粒子为等轴对称的正20面体。病叶韧皮部组织的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病毒粒体直径24nm,病毒在汁液中致死温度为65~70℃。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毒只能经麦蚜传染。传毒蚜虫有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麦长管蚜(Sitobionavsnae)、麦无网长管蚜(Metopolophiumdirhodum)、玉米缢管蚜(Rhopalosiphummaidis)等。这些蚜虫以持久性方式传毒。蚜虫获毒后10天内传毒率高,10天后下降,20天后仅有少数个体还能传毒。病毒由蚜虫传到燕麦植株后,经过一段时间潜育即发病。

病原介绍

病毒粒子为等轴对称的正20面体。病叶韧部组织的超薄切片在电镜下观察,病毒粒体直径24nm,病毒在汁液中致死温度为65-70℃。可侵染燕麦、小麦、大麦、黑麦、玉米等。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改善栽培条件,加强管理。

3、播种前种子用75%甲拌磷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浸种,用药量为1kg对水100kg喷拌燕麦种子1000kg,晾干后播种,是一项简便易行的有效防蚜措施。

红叶李小苗常见病及防治方法


红叶李小苗常见的病虫害主要有褐斑穿孔、细菌性穿孔等.

褐斑穿孔褐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病菌借助风雨传播,一般从6月开始发病,8月份为高峰期。多风多雨时发病严重。病叶初期产生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同心状病斑,直径3毫米左右。病斑中央黄白色或褐色,边缘紫褐色。后期病斑脱落形成穿孔。该病多危害老叶。

防治方法:秋冬季清除,烧掉枯枝残叶,减少传染源;用药剂防治可在紫叶李萌芽前喷洒波美3度至5度石硫合剂或1:1:12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展叶后喷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7天至10天喷1次,连喷3次即可。

细菌性穿孔一般由细菌引起,致病细菌在枝梢或病叶上越冬。来年春季借雨水或昆虫传播侵染。叶片发病时,初为水渍状小点,后扩大成圆形病斑,病斑周围有紫色晕环,之后,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有的多个病斑相连形成焦枯状大班,干燥脱落后形成大的穿孔,严重时造成叶片脱落。枝条受害后形成溃疡,受害部位成暗紫色病斑,病斑上常发生大小不同程度的裂纹。该菌发育的适宜温度是24℃至28℃,华北地区一般5月发病,夏季高温高湿季节发病高峰期。严重时8月至九月份整理树的叶子都会千疮百孔、斑斑驳驳,影响观赏效果。

防治方法: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性;春季合理修剪,增加植株透风、透光性;注意防治蚜虫、草履蚧等刺吸式害虫,减少传染机率;春季发芽前可喷3度石硫合剂进行杀菌预防;发病期间喷95%细菌灵或65%的代森锌500倍液,效果较好。

香红叶白粉病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黄栌白粉病为北京香山公园黄栌树(即香山红叶)的一种主要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嫩枝,严重时叶片布满白粉层,秋季叶片焦枯,不但影响树木生长,而且受害叶片秋天不能变红,影响

观赏红叶。

叶片感病后初期症状为叶片上出现白色小斑点,逐渐扩大为近圆形病斑,表面有白色粉状物,严重时病斑相连成片,叶正面布满白粉,叶片褪绿以至干枯。8月底以后病斑白粉层上陆续生出由黄至黄褐最后变为黑褐色的颗粒状子实体,即闭囊壳。

病菌以闭囊壳在落叶上或附在枝干上过冬,也有些以菌丝在病枝上过冬。次年5、6月当气温20℃左右,雨后湿度较大时闭囊壳即开裂,放出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借风吹、雨溅等传播。多先从近地面的叶片开始侵染,病害由下往上发展,子囊孢子萌发最适温为25~30℃。

子囊孢子萌发后,菌丝在叶表面生长,以吸器插入寄主表皮细胞吸取营养菌丝上不断生出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借风、虫等传播,多次进行再侵染,条件适宜时,形成病害大发痼。7、8月降雨多,种植过密,通风透凼?,病害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如下:

勿种植过密,老树过密处应进行疏剪或更新,以通风透光,创造不利于发病的条件。

秋冬季彻底清除落叶处理。

于6月下旬初发病期喷1次1000~1500倍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粟红叶病的病害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