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马铃薯早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马铃薯早疫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广泛,发生普遍,常造成枝叶枯死,明显影响马铃薯的产量。除危害马铃薯外,还可侵害其他几种茄科蔬菜。现将马铃薯早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危害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亦危害块茎。叶片染病,初在叶面出现水渍状小点,以后发展成圆形或近圆形具有同心轮纹的黑褐色坏死斑,大小约3~4毫米,与健康组织界限明显,病斑外围多具1个褪绿窄晕环。

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发病严重时,多个病斑相互连接形成不规则形大斑,导致病叶坏死干枯脱落。块茎染病,多产生暗褐色圆形至近圆形凹陷斑,边缘明显,皮下组织呈浅褐色海绵状干腐;到贮藏期,病斑增大,严重时导致块茎干腐、皱缩。

2、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属半知菌茄链格孢霉Alternariasolani(E11.etMart.)JonesetGrout.侵染引起。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或带病薯块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病菌经气孔、伤口或穿透表皮侵入植物组织,形成初侵染,后在病部组织产生分生孢子借助于风雨等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扩展蔓延。

病菌喜高温、高湿条件,其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6~30℃,当叶面结露或有水滴时,温度适宜,分生孢子萌发和侵入均很快,发病潜育期只有2~3天。马铃薯生长期连续阴雨或湿度连续高于70%,此病发生严重且易流行。土壤贫瘠、氮肥不足、长势衰弱,后期植株脱肥早衰的田块发病较重。

3、防治要点

①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良种。重病地块实行2~3年与非茄科蔬菜轮作。

②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底肥,增施有机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③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组织,深翻晒土,减少越冬菌源。

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药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视病情防治1~3次。药剂可选用70%品润干悬浮剂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阿米西达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8%科博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超微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扑海因悬浮剂1000倍液等。病害快速增长期,要加大用药量,均匀喷雾整张叶片。

精选阅读

甜椒早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甜椒是非常适合生吃的蔬菜,含丰富维他命C和B及胡萝卜素为强抗氧化剂,可抗白内障、心脏病和癌症。现将甜椒早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症状特征

叶斑深褐色,有轮纹,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明显。空气潮湿时,上生黑色霉层。病斑多时可使叶片干枯;还可引起茎斑和果斑,病斑黑色或褐色,下陷,表面生大量黑霉,边缘明显。甜椒早疫病,属半知菌类,暗梗孢科,砖隔孢亚科,交链孢霉属,马铃薯早疫交链孢霉。

发病规律

甜椒早疫病与西红柿、茄子、马铃薯等蔬菜的早疫病为同一病原。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可从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从而形成初侵染。经2~3天潜育后出现病斑,3~4天产生分生孢子,并通过气流、雨水进行重复侵染。

当甜椒进入旺盛生长及果实迅速膨大期,基部叶片开始衰老,气温在21℃左右,空气相对湿度大于70%,即开始发病。每年雨季到来迟早,降雨日数多少,雨量大小与分布,都会影响甜椒早疫病发生迟早、流行与否和病性指数。

马铃薯早疫交链孢霉为兼性腐生菌,两年内栽种过马铃薯、西红柿、茄子、甜椒、或与重茬茄科蔬菜作物邻作,常因植株瘦弱或田间管理不当而造成甜椒早疫病大流行。

防治方法

①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不与茄科重茬蔬菜邻作。

②精耕细作,施足腐熟有机肥,适时追肥,喷洒植保素7500倍液。

③选用中椒4号等耐病品种。

④高畦栽培,覆盖地膜,合理密植,不宜过稠。

⑤发病前开始喷洒500倍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水液,或40%三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水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水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水液,或600倍异菌脲50%可湿性粉剂水液。7~10天喷1次,共喷3~4次。

芹菜早疫病的病害防治要点


芹菜早疫病是芹菜在种植养护管理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病害,芹菜早疫病主要危害叶片和叶柄。叶片发病开始出现黄绿色水渍状小斑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边缘黄褐色,一般不明显,中央灰褐色。

后期病斑连片,叶片焦枯死亡。湿度大时,病部长有灰色霉层。叶柄病斑水渍状,圆形或条斑状,灰褐色凹陷,常常引起叶柄折倒,病部常有灰白色霉层。芹菜早疫病是由芹菜尾孢菌侵染所致的真菌性病害,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流行。

防治措施:

1、育秧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处理,可用48℃温水浸种30分钟,再置于冷水里5~15分钟,然后捞出催芽播种。移栽后,喷施新高脂膜,可有效防止地上水分不蒸发,苗体水分不蒸腾,隔绝病虫害,缩短缓苗期,快速适应新环境,健康成长。

2、加强肥水管理,适时放风调节温、湿度,避免重茬,实行两年以上轮作。

3、合理密植,培育壮苗,并及时使用植物细胞免疫因子,提升植物抗逆性,可使病毒DNA断裂凋亡。强大免疫功能,诱生干扰素和活性细胞介素,抑制残余病毒复制,促进植物正能量生态生长。以寄主植物抗病机理及利用病菌毒性变异原理,控制植物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繁衍。

4、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枝败叶,喷施护树大将军,控制气传性病毒滋生和扩散,保护植株树体自我防卫反应本能,破坏有害病菌给养源,渗透式消灭病毒,封闭病毒复制和传播路径,减少病源。

番茄早疫病的防治方法


番茄早疫病的防治方法

番茄早疫病又称为轮纹病,各地普遍发生,是危害番茄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一些地区由于推广抗病毒病而不抗早疫病的番茄品种,导致早疫病严重发生。茄早疫病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西南等地区都有发生。番茄早疫病的发病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也可危害幼苗、茎和果实。幼苗染病,在茎基部产生暗褐色病斑,稍凹陷有轮纹。成株期叶片被害,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向上发展,初呈水浸状暗绿色病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轮纹斑,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的晕环,中部呈同心轮纹,潮湿时病斑上长出黑色霉层(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严重时叶片脱落。茎部染病,病斑多在分枝处及叶柄基部,呈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凹陷,具同心轮纹,有时龟裂,严重时造成断枝。青果染病,多始于花萼附近,初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或黑色斑,凹陷,后期果实开裂,病部较硬,密生黑色霉层。叶柄、果柄染病,病斑灰褐色,长椭圆形,稍凹陷。

番茄早疫病的传染方式:疫病是由茄链格孢菌侵染所致,在真菌分类中,属于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除发生在番茄上外,还可侵染马铃薯、茄子、辣椒等作物,其主要侵染体是分生孢子。这种棒状的分生孢子晕暗褐色,通过气流、微风、雨水溅流,传染到寄主上,通过气孔、伤口或者从表皮直接侵入。在体内繁殖多量的菌丝,然后产生孢子梗,进而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一季作物收获后,病原以形成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随病残组织落入土壤中进行越冬。有的分生孢子可残留在种皮上,随种子一起越冬。分生孢子比较顽固,通常条件下可存活1-1.5年。同时产生的活体菌丝可在1-45℃的广泛温度范围中生长,在26-28℃时,生长最快。侵入寄主后,2-3天就可形成病斑。形成病斑后3-4天,在病斑上就可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由此而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在发病的各种条件中,主要条件是温度和湿度。从总的情况看,温度偏高、湿度偏大有利于发病。28-30℃时。分生孢子在水滴中35-45分钟的暂短时间内就可萌芽。初夏季节,如果多雨、多雾,分生孢子就形成的快而且多,病害就很易流行。在浙江地区一般是5月中、下旬为盛发期,在山东地区一般是6月上、中旬为盛发期。除去温、湿度条件外,发病与寄主生育期夫系也很密切。当植株进入1-3穗果膨大期时,在下部和中下部较老的叶片上开始发病,并发展迅速,然后随着叶片的向上逐渐老化而向上扩展,大量病斑和病原都存在于下部、中下部和中部植株上。当然,肥力差、管理粗放的地块发病更重。另外土质粘重者出土质砂性强的地块发病重。

番茄早疫病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方法:

1.品种的选择一般早熟品种、窄叶品种发病偏轻,高棵、大秧、大叶品种发病偏重。

2.注意轮作鉴于病原能有一年以上的存活期,所以要注意轮作。一般是与非茄科作物进行两年以上的轮作。在选择育苗床时,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种子的处理在注意从无病地块、无病植株上选留种子的基础上,对采后的种子除结合其他病害的预防,用70℃干热处理72小时法进行处理外(注意采后对种子给予一定的后熟转化期),在播前可用52℃温水、自然降温处理30分钟,然后冷水浸种催芽。

番茄早疫病的防治


番茄早疫病

异名

番茄轮纹病、番茄夏疫病。

病原

茄链格孢herbaria(EUiselMarlin)JonesetGrout,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寄主

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

危害

番茄的主要病害。常引起落叶、落果和断枝,因病减产30%以上,尤其大棚、温室中发病重。

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发生。

为害症状

番茄苗期、成株期都可发病,为害叶片、茎、花、果等部位,以叶片和茎叶分枝处最易发病。(1)叶部:叶片初期出现水溃状暗褐色病斑,扩大后近圆形,有同心轮纹,边缘多具浅绿色或黄色晕环。潮湿时病斑长出黑霉。发病多以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发展。严重时,多个病斑可联合成不规则形大斑,造成叶片早枯。番茄早疫病病斑的轮纹表面生毛刺状物,别于番茄圆纹病。叶柄病斑呈椭圆形,稍凹陷,暗褐色,有轮纹,不将萑包住。(2)茎部:茎部发病,多在分枝处产生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凹或不凹,表面生灰黑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幼苗期茎基部发病,严重时病斑绕茎1周,引起腐烂。(3)果实:靑果发病多在花萼处或脐部形成黑褐色近圆凹陷病斑,后期从果蒂裂缝处或果柄处发病,在果蒂附近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暗褐色病斑,病斑凹陷,有同心轮纹,斑面着生黑色霉层,病果易开裂,提早变红。

病原物

(1)形态: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呈放射状生长,菌丝发达,气生菌丝灰白色。将其平铺于培养基上,菌落初为淡灰色,后转为青褐色、褐色,菌丝生长快:,在25℃下培养7天,菌落直径一般在8cm以上u该病原菌在PDA等一般培养基上较难产孢,经诱导处理可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长不超过llOm,分生孢子单生,褐色,倒棍棒形至长椭圆形,大小(150-300)m(15~19)m一般有多个纵横隔膜,有长喙(一般不短于孢身长度),极少数孢子喙有分叉。(2)特性:PDA、PSA是其最适合培养基,PH2~12菌丝均能生长,pH6~8生长较快。该菌在5~35℃均能生长,其中,最适温度为25~30℃;在5~35℃分生孢子均能萌发,适宜温度为25~30℃;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0℃。10分钟该菌对多种单糖、双糖和多糖等碳源及有机、无机氮等氮源都能利用。葡萄糖、蔗糖和甘露糖为最适碳源;酪氨酸、甘氨酸、天门冬酰氨为最适氮源。该菌在一般培养基上不经过特别处理。一般不产孢或很难产孢紫外线照射促进产孢,番茄汁培养基结合紫外线照射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侵染循环

病原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或种子表面越冬,附着在种子上的病原可存活2年,播种带菌种子,种子萌发时即可发病,病原从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人形成初次侵染,潜育期2~3天后出现病斑,3~5天产生分生孢子,并可通过气流、雨水、昆虫和农事操作进行多次侵染。在大捆内,病原主要是种子携带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土壤中带有分生孢子,或者从通风口处,风携带分生孢子迸人大棚,完成初侵染。

番茄早疫病的防治

番茄早疫病-2

发生因素

:早疫病的发生与气温、相对湿度、降雨贵、叶片生理年龄及品种耐病性有直接关系,(1)坏境:湿度是病害发生与流行的主导因素,田间发病前5天均温为21℃,相对湿度大于70%的时间超过2天,早疫病即可发生。湿度80%以上,温度20-25℃最易发病。(2)栽培:番茄连作,栽种密度过大,基肥不足,灌水多或低洼积水,或阴雨天气造成环境高湿,结果过多,植株生长衰弱等,都有利于该病暴发流行。春手-棚室栽培,番茄定植后,昼夜温差大,塑料薄膜上常结有小水珠,并落在叶片上,形成一层水膜,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如茄抗5号、西粉3号、早丰、北京早红、密植红、满丝、苏抗11、佳粉10号、佳粉15号、毛粉802、毛粉903、烟粉1号、陇番5号、粤胜、奇果、矮立元等②重病区实行轮作,与其他非茄科作物进行2~3年以上的轮作。③清洁田园,及时摘除病、老、黄叶,摘除病果,拔除重病株带出棚室外深埋或烧毁。④髙畦覆地膜栽培。合理密椬,施足粪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盛果期后为防止早衰加重病情,要及时追肥或喷叶面肥。⑤灌水采用膜下暗灌、滴灌或渗灌,上午灌水,灌水后适时放风,防止湿度过大。尽S采用滴灌,禁止大水漫灌,更不能用喷灌,防止随水传播。⑥按配方施肥要求,充分施足基肥,适时追肥,提高寄i抗病力。施肥以腐熟的有机肥为主,或施用酵菌素调制的堆肥和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重施底肥,控制氮肥,适量增施磷、钾肥,不用硝态氮肥,提倡使用专用肥,以达到壮苗的目的。⑦加强管理,调整好棚内温湿度,尤其是定植初期,闷棚时间不宜过长。防止棚内湿度过大,温度过高,做到水、风有机配合,减缓该病发生蔓延。(2)药剂防治:①用10%磷酸三钠浸种20分钟,将种子洗净药液后再浸种,水温50~55尤,加热水保持水温10分钟,然后加凉水冷却到30℃种,捞出种子催芽。②用25%嘧菌酯SC360-480ml/hm,或10%苯醚甲环唑WG50~70g/hm2,加水均匀喷雾。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其中嘧菌酯SC与苯醚甲环唑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效果,以保护作用为主。③发病初期喷50%多霉威WP600-8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WP500-750倍液,或每间隔7天喷1次药,共喷3次。可以兼治晚疫病。或用25%嘧菌酯(阿米西达)SC360-lOOOml/hm2,或10%苯醚甲环唑(世高)750~11OOg/hm2,或68.75%恶唑锰锌(易保)1200~1500g/hm2,加水均匀喷雾,其中阿米西达与世高具有保护和治疗双重效果,易保以保护作用为主。③棚室栽培的,发病初期每次喷撒5%百菌清DP15kg/hm2。隔9天喷撒1次,连续3~4次;或用45%百菌清FU或10%腐霉利FU3-3.75kg等烟雾剂在傍晚熏蒸,并注意先开棚排湿20分钟再进行闷棚熏蒸;綱20%二氣异氰尿酸钠sp300~400倍液防治。

香菜早疫病病情防治


症状识别:

属真菌病害,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发病,幼苗的茎基部生暗褐色病斑,稍陷,有轮纹。成株期发病一般从下部叶片向上部发展。初期叶片呈水渍状暗绿色病斑,扩大后呈圆形或不规则轮纹斑,边缘具有浅绿色或黄色晕环。中部具同心轮纹,潮湿时病部长出黑色霉层.主要症状是病部有(同心)轮纹。

发生特点: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通过气流、灌溉水以及农事操作从气孔、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传播,病菌生长适温26~28℃,高温高湿发病重。

预防用药:

在预期发病时,采用奥力克霜贝尔500倍液喷施或采用霜贝尔30ml+金贝40ml兑水15公斤,每710天1次。

香菜早疫病病情防治

治疗用药:

1、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及严重病枝,然后根据作物该时期并发病害情况,采用霜贝尔50ml+金贝40ml或霜贝尔50ml+霉止30ml或霜贝尔50ml+青枯立克30ml,兑水15公斤,57天用药1次,连用2-3次。

2.发病较重时,清除中心病株、病叶等,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方法,

如:霜贝尔50ml+氰霜唑25g或霜霉威盐酸盐20g,3天用药1次,连用23次,即可有效治疗。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防治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危害叶片,先在容易积露水的叶尖或叶边缘产生水渍状黄褐色斑点,病斑周围有浅绿色晕圈。天气潮湿时病斑会迅速扩大直至全叶腐烂变黑,在扩展前缘有白色霉层。病菌也侵染茎和薯块,在茎部和叶柄造成褐色条斑,使植株萎蔫,叶片下垂,块茎受害,形成褐色大斑,稍凹陷,内部变为褐色腐烂。重病田散发出腐败的气味。

病菌主要以菌丝在薯块中越冬。在南方双季作薯区,病残组织、自生病苗以及番茄晚疫病病株上的病菌也可以随风雨传播到健康的马铃薯植株上并引发病害,几天就能繁殖一代。

晚疫病的发生和气象因素、栽培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降雨和结露。雨季来得早、雨日多、持续期长以及冷暖起伏大,多雾天气;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植株郁闭、湿度过高的年份或地区病害很容易流行成灾。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是选育、利用抗耐病品种;其次是轮作和不与茄科作物连作;三是选用无病种薯或建立无病留种地,播种时严格剔除病薯;四是合理密植、施肥和灌水,提高植株抗耐病能力;五是田间出现发病中心后及时喷洒药剂。可轮换使用72.2%霜霉威(普力克)水剂800倍液、64%恶霜灵(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丙森锌(安泰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10%氰霜唑悬浮剂2000~2500倍、1∶1∶200倍式波尔多液,或复配剂如4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72%克露(霜脲氰+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安克锰锌(烯酰吗啉+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氟吗锰锌(氟吗啉+代森锰锌)可湿性粉、68.75%氟菌霜霉威悬浮剂。要根据天气和病情,间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番茄早疫病如何防治


叶片及果实危害症状

危害症状:主要侵染番茄幼苗和成株的叶、茎、花、果。

苗期受害:茎部变黑褐色。成株叶片受害:初期呈针尖大的黑点,后扩展为黑褐色轮纹斑,边缘有浅绿色或黄色晕环,中间有同心轮纹,且轮纹表面生毛刺状物;潮湿时,病部有黑色霉物。茎和叶柄受害:茎部多发生在分枝处,产生褐色稍凹陷病斑,表面生灰黑色霉状物。

青果受害:始于花萼附近,初为椭圆形凹陷褐色斑,有同心轮纹,后期果实开裂,病部较硬,密生黑色霉层。

防治方法:

①选种较抗性品种;实行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长势;合理密植;合理浇水,及时排水,保证通风透气;及时清除残枝败叶,集中处理,减少病源。

②种子处理:种子要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或可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ml加水150~200ml,混匀后可拌种3~5kg,包衣晾干后播种。温室大棚处理:在定植前密闭棚室后按每立方米用硫磺0.25kg、锯末0.5kg,混匀后分几堆点燃熏烟一夜,或采用45%百菌清烟剂,标准棚每棚100g喷洒。

③发病初期,可选用以下药剂防治:丙森锌;代森锰锌;百菌清,或异菌脲。

南瓜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南瓜疫病主要危害南瓜根茎部,还可危害叶片、茎蔓和果实。受害严重时,致果实倒囊腐烂,收成大减。现将南瓜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发病特征

根茎部染病,初始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病斑迅速扩展、茎呈软腐状,有时长达10厘米以上,植株萎蔫、青枯而死亡,但维管束不变色。幼苗染病,多始于嫩尖,产生水渍状病斑,病情发展较快,萎蔫枯死,但不倒伏。

叶片染病,初始产生暗绿色水浸状斑点,扩展为近圆型或不规则大型的黄褐色病斑;天气潮湿时全叶腐烂,并产生白色霉层;干燥时病斑极易破裂。茎染病,多在近地面茎基部开始,初始呈暗绿色水渍状斑病部缢缩,成株期往往有几处节受害,俗称节节烂。

南瓜果实染病,初始出现水渍状浅褐色小斑,潮湿时病斑凹陷,并长出一层稀疏的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以后软化腐烂,迅速向各方向扩展,在病部产生白色霉层,最终导致病瓜局部或全部腐烂。

病菌及发病条件

此病由真菌鞭毛菌亚门甜瓜疫霉PhytophthoramelonisKatsura侵染引起。病菌以菌丝体、卵孢子和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翌年春通过风雨、灌溉水传播。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很广,在5~37℃之间,最适温度为28~30℃,高湿是发病的决定性因素。雷雨过后,田间积水不能及时排出易诱发此病。多雨季节发病重,大雨过后暴晴最易发病流行。连作地、排水不良、浇水过多、施用未腐熟栏肥、通风透光差的田块发病较重。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为发病盛期。

防治要点

①实行非瓜类作物轮作3年以上,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深沟高畦种植,施用充分腐熟有机栏肥。

②种子处理:可用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30分钟后催芽。

③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田块,注意控制浇水次数,雨后及时排水,加强通风换气,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并销毁。

④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选用50%安克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25%阿米西达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69%金雷水分散粒剂600~8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溶性液剂800倍液,或70%品润干悬浮剂5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2.5%抑快净水分散剂30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5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喷雾,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豇豆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豇豆疫病主要为害茎蔓、叶片和豆荚。茎蔓染病,多发生在节部或节附近。要注意及时进行防治。

1、发病症状

病部初呈水浸状不定形暗色斑,后绕茎扩展,茎蔓呈暗褐色缢缩,病部以上茎叶萎蔫枯死,湿度大时皮层腐烂,表面产生白霉。叶片染病,初生暗绿色水浸状斑,周缘不明显,扩大后呈近圆形或不规则的淡褐色斑,表面生稀疏白霉,即孢子囊梗和孢子囊。豆荚染病多腐烂。

2、病原及传播

由豇豆疫霉引起。病菌生长适温为25--28℃,最高35℃,最低13℃,只为害豇豆。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芽管,芽管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

以后,病部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生育后期形成卵孢子越冬。连阴雨或雨后转晴,湿度高,易发病。地势低洼、土壤潮湿、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条件下发病重。

3、防治方法

①实行2a(年)以上轮作。低洼湿地采用垄作,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水。采收后将病枝集中烧毁。

②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或70%乙?锰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600倍液,或72%霜霸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69%安克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10d(天)左右喷1次,共喷2--3次。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是常见的一种粮食作物病害,马铃薯晚疫病是什么样的症状?

晚疫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马铃薯的叶、叶柄、茎和薯块。染病植株,一般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初始产生水渍状斑点,天气潮湿时病斑快速扩大,在病斑边缘有一层白色霉状物,在叶的背面长有茂密的的白霉。染病植株茎部和叶柄变细呈黑褐色,重病植株萎蔫或折倒,使田间一片枯焦。薯块染病,发病初期产生褐色或带紫色的小病斑,逐渐向周围和内部扩展,使病薯有怪味,不能食用。

3月下旬至4月上旬,我县连阴雨日数较常年偏多1成,温度较低光照不足,特别是近期的降雨有利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和和蔓延。据我站4月15-20日在洋州、七氏、贯溪、谢村等地调查,共调查147个田块,发病16块,病田率10.9%,病株率1.86%。望各乡(镇)及广大农户加强田间检查,及时用药防治。

防治措施:

1、发病前亩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隔7天喷药1次。

2、发病初期亩用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750倍液喷雾防治。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技术


晚疫病是影响我省马铃薯生产最大的病害。受早春低温冷害影响,不少地方马铃薯地上部叶面受创,植株抗病力下降,加上我省春季多雨高湿、气温逐渐回升的气候特点,今年晚疫病极有可能大流行。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措施防治晚疫病,尽量减轻晚疫病造成的损失。

一、健身栽培管理

1、及时培土。处于生长中前期的,要于苗期、封垄期分别及时培土,减少病菌侵染薯块的机会。

2、生长剂控长。未过现蕾期的的,于花蕾初期喷施90mg/kg多效唑溶液,健壮矮化地上部植株生长。

3、清沟排渍。于雨后、灌水后,及时清沟排渍、排水排灌,降低田间湿度,减少晚疫病流行发生的可能。

4、及时清除中心病株。中心病株出现应立即清除,病害较轻的植株应摘去病叶就地深埋。

二、药剂防治

这是目前控制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的主要措施。晚疫病防治掌握三个主要时期:在齐苗期、结薯期和后期遇阴雨特别是阴雨加有雾的天气,在转晴后等3个时期要及时防治。常用药剂有克露600倍液、2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雷多米尔500倍液、杀毒矾500倍液、代森锰锌500倍液等。

使用方法:

(1)叶面喷施。在病害发生前或发生初期施第一次药,以后每隔7~10天喷1次。发病前可用保护剂,可用2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发病后应用内吸治疗剂或内吸治疗剂与保护剂的复配制剂。为减少抗药性的产生,最好多种药剂交替使用。

(2)根灌甲霜灵药液。在中心病株出现后,或在现蕾期至开花期,每亩用58%甲霜灵锰锌WP200~250g。

注意事项:

(1)由于封垄后很难使杀菌剂到达地面,所以在封垄前至少施用1-2种杀菌剂。

(2)避免灌溉障碍。

(3)采用不同喷施方式,避免漏喷。

(4)在快速生长阶段和利于晚疫病浸染的天气,要严格按照严密的防病日程进行防病。

(5)如果施用杀菌剂间隔大于7天,就应该施用较高浓度的杀菌剂。

板栗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板栗疫病学名Endothiaparasitica(Murr.)P.J.etH.W.Anders.又称干枯病、胴枯病、溃疡病,腐烂病,属于世界性病害。欧洲板栗和美洲板栗易受害。我国板栗品种较抗病,但是也有为害,我国的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湖南、广东等省都有发生,是我国检疫对象。

1、症状

本病可危害幼苗和大树的主干及侧枝。最初树干上病斑出现红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带有水渍状,略隆起。湿度大时,有黄褐色汁液溢出。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逐渐扩展,包围整个树干。

早期蓝皮有浓厚的酒糟味,后期病斑失水后,树皮干缩,下陷,有纵裂现象,病皮呈灰白色或青黑色,且病皮下产生小黑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逐渐突破表皮外露。雨水天气或空气潮湿时,产生浅棕黄色瘤状子座,从中涌出橙黄色或黄褐色胶质卷丝状的分生孢子角。在秋季子座由变为茶褐色,内部形成子囊壳。严重时病菌进入木质部的表层,使其变褐腐败。

2、病原

属于真菌性病害,子囊菌寄生隐丛壳菌引起的。

3、发病特点

该病菌主要以菌丝和子座在病残体上越冬。3月在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开始为害,3-4月为害最为严重,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昆虫传播,可经过带病苗木进行远距离的传播。从寄主伤口侵入,侵入后5-8天出现病斑,产生分生孢子后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温度超过30℃,病害发展减慢。果园土壤瘠薄、管理粗放、树势较弱的果园发病较重。不同的品种发病情况不同,明栗、长安栗发病较少;薄皮栗、丰花栗、大底青栗、新抗迟栗发病较重。

4、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增施腐熟有机肥,合理灌溉,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力。科学修剪,剪除病残枝及茂密枝,调节通风透光,雨季注意果园排水措施,保持果园适当的温湿度,减少果树伤口。结合修剪,清理果园,减少病源。

(2)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病品种。明栗、长安栗发病较少。

(3)严格进行检疫,防止带菌苗木、接穗、种子传到无病区。新进苗木最好进行消毒,在萌芽前用30%波尔多粉300-400倍液消毒,清水冲洗后播种。

(4)秋末冬初在干基部培土,翌年解冻后扒开,保护主干基部。冬夏季将茎干涂白,以防日灼和冻害。加强蛀干害虫的防治。

(5)化学防治重病株及时砍除,进行果树刮治,发病轻者可刮除病部皮层后涂抹5%菌毒清100-200倍液。

《马铃薯早疫病的病害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