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黄瓜蔓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蔓枯病是黄瓜常见病害之一,对黄瓜威胁较大,接下来介绍一下黄瓜蔓枯病的防治方法。

危害症状

该病可发生在茎、蔓各个部位,多在近节部的地方先发病。也危害叶片和果实。病部初时为椭圆形或棱形、稍凹陷、黄褐色病斑,并有琥珀色树脂物分泌出来,后期病部扩展至较长一段,干缩、表面散生许多小黑点,发病部位茎叶萎蔫枯死,一般不出现全株枯死,维管束不变色,瓜条、叶片均能受害,叶片上产生10~35毫米甚至更大的在叶边缘呈V字形或半圆形的病斑,上面也生许多小黑点。

后期病部叶片多破碎,果实受害,产生近圆形、灰白色、边缘褐色病斑,上面生有小黑点,后多干燥星状开裂,病斑下果肉干腐,稍发黑,瓜条受病瓜尾变细,有2~3条纵沟,纵剖从尖部向内果肉变褐色干腐。

防治技术

1、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深翻晒透,最好不要与瓜类连作。

2、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合理密植。避免大水漫灌,浇水后及时中耕,适当控水,全生育期应多次追肥并施以多种微量元素增加抗病力,防止早衰。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3、黄瓜定植前,大棚内没有栽培作物时,可用300毫升福尔马林对等量水,加热熏蒸37立方米容积的棚室,每次熏蒸6小时。

药剂防治:可使用25%嘧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喷雾,间隔期为3天;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900~1500倍液喷雾,间隔期为7~10天;或12.5%腈菌唑乳油2500倍液喷雾;或50%乙烯菌核利干悬浮剂800倍液喷雾,间隔期为4天。

编辑推荐

黄瓜蔓枯病防治方法


黄瓜蔓枯病症状叶片染病,多从叶缘开始发病,形成黄褐色至褐色V字型病斑,其上密生小黑点,干燥后易破碎。茎蔓染病,主要在茎基和茎节等部位,初始产生油浸状小病斑,逐渐扩大后往往围绕茎蔓半周至一周,纵向可长达几十厘米,病部密生小黑点,后期病斑变成黄褐色。田间湿度大时,病部常流出琥珀色胶质物,干燥后纵裂,造成病部以上茎叶枯萎。此病在病部产生小黑点为主要识别特征,茎部发病后表皮易撕裂,引起瓜秧枯死,但维管束不变色,也不危害根部,可与枯萎病相区别。

黄瓜蔓枯病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也可带菌传播。翌春条件适宜时,病菌从水孔、气孔、伤口等处侵入,引起发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甜瓜球腔侵染引起。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种子也可带菌传播。病菌喜温暖、高湿条件,适宜温度20℃~25℃,相对湿度85%以上。保护地栽培通风不及时、种植密度过大、光照不足、空气湿度过高时发病重。露地栽培主要在夏秋雨季发生,雨水多或忽晴忽雨,天气闷热等气候条件下易流行。平畦栽培、排水不良、缺肥以及瓜秧生长不良等情况会加重病情。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黄瓜蔓枯病发病盛期5~6月和9~10月。

冬瓜节瓜蔓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冬瓜节瓜蔓枯病在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茎,叶。苗期发病,子叶变黄,不久干枯,幼茎、叶片、叶柄及生长点萎蔫或根茎基部变褐,缢缩或猝倒。

成株发病茎基部纵裂或部分叶片中午萎蔫,早晚恢复,叶色变淡,后全部萎蔫,最后植株枯死。干燥后呈黑褐色,有的出现纵裂,常溢出琥珀色胶状物。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横剖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

病原

尖镰孢菌冬瓜专化型,属半知菌类真菌。该型强侵染冬瓜和西瓜,弱侵染瓠瓜、甜瓜、黄瓜。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两端较尖,无色,具隔膜1-5个,小型分生孢子卵形或梭形,无色。此菌是新发现的专化型,致病性不同。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成为初侵染源。厚垣孢子在土中可存活5-10年,萌发后先长芽管,从根部伤口或根冠细胞间隙侵入,地上部重复侵染主要靠灌溉水;地下部当年很少重复侵染。

种子带菌和带有病残体的有机肥,是无病区的初侵染源。在带菌土上培育的冬瓜或节瓜苗发病重;土温15℃以上始发,20-30℃盛发;土壤过分干旱、重茬、根结线虫及地下害虫为害发病重。

防治措施

(1)选用抗枯萎病品种,如绿丰节瓜。与非瓜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

(2)种子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60%多菌灵盐酸盐(防霉宝)可溶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洗净后催芽播种,或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每2kg种子用绿亨1号1-1.5g拌种。

(3)无病土营养钵育苗,定植时不伤根,高畦、地膜栽培,地温低时少浇水,多施腐熟有机肥,增加根际微生物拮抗作用。

(4)苗床土消毒,每m2苗床土用50%多苗灵可湿性粉剂10g,拌匀播种。定植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67平米3.5kg,掺细土施用。

厚皮甜瓜蔓枯病的防治方法


我国的甜瓜栽培已有300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栽培甜瓜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国家。随着保护地栽培的发展,病害发生也越来越重。

蔓枯病是厚皮甜瓜栽培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其危害程度远高于枯萎病和疫病,如不注意及早防治,病株死亡率可达30%~40%,减产严重。

一、发病症状

蔓枯病俗称烂秧子,该病病菌主要危害甜瓜的根茎基部、主蔓、侧蔓、主侧蔓分枝处及叶柄,也危害叶片和果实。染病初期病部现浅绿色油渍状,湿度大时分泌红褐色胶质物。干后变成黑褐色,其上有黑色小粒点。叶部染病一般在叶缘成V字形症状,或圆形带有轮纹的病斑,干后有黑色小粒点。果实染病主要在残花部侵染脐部,初期呈水浸状病斑,中央褐色,干枯后呈星状破裂,引起甜瓜腐烂。

甜瓜蔓枯病与枯萎病的区别在于前者病情发展较缓慢,剖视病茎,病菌主要侵害表皮层,维管束不变色,病部生黑色小粒点。

二、发病条件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壳二孢属真菌瓜蔓割病菌。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种子也可带菌,条件适宜时,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和气流传播,或由种子带菌引起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生长适温20℃~24℃,病菌由茎蔓节间、叶、叶缘的水孔和伤口侵入。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密度过大时发病严重。

三、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2.种子消毒:用颗粒丰杀菌型或田除1500倍液浸种30分钟。

3.若是保护地栽培,则要加强通风,减少棚室内空气湿度,采用小高垄地膜覆盖栽培,浇水时在膜下暗灌,切勿大水漫灌茎基部,浇水后大通风。

4.合理整枝:由于病菌主要由伤口侵入,因此整枝、打蔓须在晴天进行,在打侧蔓时基部应留有少半截,避免病菌由伤口直接向主蔓侵染。

5.药剂防治:防治蔓枯病用药时需喷洒、灌根、涂茎相结合。发病初期喷洒50%菌成杀菌剂1000倍液+颗粒丰3000倍液,每5~7天喷1次,连喷3~4次。茎蔓部得病后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用菌线威(的确灵)3500倍灌根,结合菌线威(的确灵)200倍液涂茎。另外,在打侧蔓之后立即将菌线威(的确灵)200倍液涂抹于伤口的断截面上,可有效防止病害发生。

厚皮甜瓜蔓枯病综合防治


甜瓜蔓枯病是保护地厚皮甜瓜栽培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无论是冬春日光温室,还是早春和秋后大棚栽培均有发生,其危害程度远高于枯萎病和疫病。有时如不注意及早防治,病株死亡率可达30%~40%,减产严重。

一、发病症状

该病病菌主要危害甜瓜的根茎基部、主蔓、侧蔓、主侧蔓分枝处及叶柄,也危害叶片和果实。在蔓上病斑初呈油浸状,灰绿色,略凹陷,椭圆形、梭形或条斑形蔓延。在患病部位会分泌出黄褐色、橘红色至黑红色胶状物。后期病部干枯龟裂,呈灰白色,表面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病斑绕蔓扩展1周后患病部位逐渐缢缩凹陷,导致患病部位上部叶片萎蔫,最后全株枯死。

叶片染病在叶缘形成V字形褐色病斑,外缘淡黄色,有不明显的同心轮纹。果实受害初期呈水浸状病斑,中央褐色,干枯后呈星状破裂,引起甜瓜腐烂。

甜瓜蔓枯病与枯萎病的区别在于病情发展较缓慢,剖视病茎,病菌主要侵害表皮层,维管束不变色,病部生黑色小粒点。

厚皮甜瓜蔓枯病综合防治

二、发病条件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壳二孢属真菌瓜蔓割病菌。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子囊壳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种子也可带菌,条件适宜时,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和气流传播,或由种子带菌引起发病形成中心病株。生长适温20~24℃,病菌由茎蔓节间、叶、叶缘的水孔和伤口侵入。保护地栽培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密度过大时发病严重。

三、综合防治措施

1.与非瓜类作物轮作前茬收获后彻底清洁田园,清理病株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

2.种子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种30min。

3.加强通风,减少棚室内空气湿度采用小高垄地膜覆盖栽培,浇水时在膜下暗灌,禁止大水漫灌,浇水后大通风。

4.科学施肥有机肥经腐熟后才能施入;生长前期氮、磷、钾肥要配合施用,忌偏施氮肥生长后期增施磷钾肥,对提高甜瓜的含糖量也有作用。

5.合理整枝由于病菌主要由伤口侵入,因此整枝、打蔓须在晴天进行,在打侧蔓时基部应留有少半截,避免病菌由伤口直接向主蔓侵染。

6.药剂防治防治蔓枯病较有效的药剂是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使用浓度为800~1000倍液,其次是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和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用药时需喷洒、灌根、涂茎相结合。发病初期喷洒上述农药,每5~7天喷1次,连喷3~4次。茎蔓部得病后最为有效的方法是灌根、涂茎,涂茎可用甲基托布津加水和成面糊状(约20倍)涂抹于病蔓患处。另外,在打侧蔓之后立即将药剂涂抹于伤口的断截面上,可有效防止病害发生。

豇豆青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豇豆青枯病发病多从抽蔓上架初花期开始,即植株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转折期。现将豇豆青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症状表现

病株叶片青绿就凋萎下垂,中午烈日当空时最为明显。初期病株早晚尚可恢复正常,稍后不再恢复,终致全株枯死。拔起病株不易断头;部检根茎部可见褐色病变;切取病变部薄片(半米粒大)用夹玻片法对光观察,可见薄片周围渗出乳白色混浊液(菌脓),可作为确诊本病的佐证。

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粪肥也可带菌。病菌借助雨水、灌溉水、施肥,甚至人畜活动等而传播,从根茎伤口侵入,在寄主维管束内繁殖扩展。

病菌喜高温、高湿、偏酸条件,土壤偏酸、植地连作和高温高湿特别是时晴时雨的天气易诱发本病。病菌有生理分化。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尚缺调查。一些一般表现较强抗病性的豇豆品种是否也抗青枯病,有待于各地进一步调查鉴定。

防治方法

(1)在常发病地区注意寻找抗病良种。

(2)重病田勿连作,最好水旱轮作,至少也要引水浸田一段时间(20天以上)再整地种植。

(3)适当增施石灰,调整土壤酸碱度。

(4)常发病地区提倡药土营养杯育苗并带杯移植(20%喹菌酮可湿粉∶肥土=1∶50O配成药土),或穴播时用药土护种(苗)。

(5)出苗后至初花期,淋喷药液预防控病。可试用青枯颉颃菌MA-7或NOE-104(南京农大培育)淋苗,或用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以上均按说明书使用),或77%可杀得500~800倍液,或50%代森胺1000倍液,或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连淋2~3次或更多,隔7~10天1次,淋足喷透(0.25~0.5千克/株)。

(6)管好水,切勿深灌或大水漫灌。

柳杉赤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柳杉栽植越来越广,近年来由于赤枯病的危害,有些地区造成苗木大量死亡,已成为我国严重的林木病害之一。现将柳杉赤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症状

柳杉赤枯病主要危害1~4年生苗木的枝叶。一般要苗木下部首先发病,初为褐色小斑点,后扩大并变成暗褐色。病害逐渐发展蔓延到上部枝叶,常使苗木局部枝条或全株呈暗褐色枯死。在潮湿的条件下,病斑上会产生许多稍突起的黑色小霉点,这便是病菌的子座及着生在上面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病害也可直接危害绿色主茎或从小枝、叶扩展到绿色主茎上,形成暗褐色或赤褐色稍下陷的溃疡斑,如果发展包围主茎1周,则其上部即枯死。有时主茎上的溃疡斑扩展不快,但也不易愈合,随着树干的直径生长逐渐陷入树干中,形成沟状病部。这种病株虽不一定枯死,但易遭风折。

2、病原

(1)分类地位及形态:柳杉赤枯病由真菌中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的CercosporasequoiaeEv.(C.cryptomeriaeShirai)所引起,分生孢子梗聚生于子座上,稍弯曲,黄褐色。分生孢子鞭状,但先端较钝,有3~5个分隔(少数有6~9个分隔),淡褐色,表面有微小的疣状突起。

(2)病菌生态学特性:孢子于15~30℃下发芽良好,25℃为发芽最适温度;在92%~100%的相对湿度下才能萌发。

3、发生规律

(1)越冬、传播与侵染:病菌主要以菌丝在病组织内越冬,第二年春(约4月下旬至5月上旬)产生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萌发后经气孔侵入,约3周后出现新的症状,再经7~10天左右病部即产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

(2)影响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因素:柳杉赤枯病发展快慢除和温度有一定的关系外,主要和当年大气湿度和降雨情况密切相关。春夏之间降雨持续时间长的年份,发病常较重。在梅雨期和台风期最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另外,苗木过密,通风透光差,湿度大或氮肥偏多等,都易促使苗木发病。柳杉赤枯病在1~4年生的实生苗上最易发生。随着树龄的增长,发病逐渐减轻,7~10年生以上便很少发病。扦插苗一般较实生苗抗病力强。

4、防治方法

(1)清除侵染来源,如果是连作或邻近有病株,必须尽可能彻底清除和烧毁原有病株(枝),或冬春深耕把病株(枝)叶埋入土中,新区发现病苗,应立即烧毁,减少初次侵染来源,严格禁止病苗外调。

(2)合理施肥,培育无病状苗:施肥要合理,氮肥不宜偏多,提高苗木抗性,培育无病状苗。

(3)药剂防治:发病期间用0.5%的波尔多液、401抗菌剂800倍液及25%的多菌灵200倍液,每2周喷1次。

芦笋枯梢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芦笋枯梢病在国内外芦笋栽培地区均可发生。1954年葡萄牙首先报道此病,接着美国、新西兰、瑞士、法国、日本等国均有报道。现将芦笋枯梢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症状

在拟叶、分枝及茎秆上形成小斑点。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长出黑色霉状物。在嫩茎上形成的病斑顔色较浅。病拟叶提前早落,嫩梢枯死,潮湿时枯死嫩梢呈黑褐色腐烂症状。

病原

由半知菌亚门葱叶枯匐柄霉Stemphyliumvesicarium侵染引起。分生孢子梗暗色,单生或丛生,短小,偶有分枝,梗顶端膨大,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卵形至长方圆形,大小为13-56微米7-29微米。分生孢子均由多个细胞组成。在显微镜下观察分生孢子有横、竖隔膜3-4个。分隔处稍缢缩,中部隔膜的缢缩更明显。孢子橄榄褐色,表面有小瘤突。病菌有性世代为Pleosporaherbarum。病菌除为害芦笋外,还可为害洋葱、大葱、紫苜蓿及番茄等。

发病规律

病原菌的芦笋病残体上越冬。也可在洋葱、大葱等寄主作物上越冬。开春气温回升后,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侵入芦笋的嫩茎或茎秆、分枝及拟叶出现症状,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潮湿多雨及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有利病害发生。各种不同的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芦笋田内或邻近洋葱、大葱等作物有利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主要采取化学药剂防治。早在1985年瑞士报道使用代森锌、代森锰锌、百菌清及扑海因等防治效果良好。国内报道,使用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有防治效果好。防治主要是搞好冬春季清园工作,注意田间通风透光,在芦笋大田内或附近不要种植洋葱及大葱。

西红柿芽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西红柿芽枯病发生部位一般在植株第二、第三穗果的着生处附近。发病株腋芽处出现纵缝,形成裂痕,呈竖一字形或Y形,裂痕边缘有时不整齐,但没有虫粪,芽枯病发生严重的植株,生长点枯死不再向上生长,而是出现多分枝向上长的情况。

防治措施:

1、西红柿定植后及时喷施新高脂膜可有效防止地上水分不蒸发,苗体水分不蒸腾,隔绝病虫害,缩短缓苗期,同时注意中午放风,不使棚室内温度超过35℃;或及时采用遮阳网覆盖,以降低光照强度,避免造成高温危害;也可以在高温的中午,在叶面喷洒清水,以降低周围温度。

2、在番茄生长期实行配方施肥技术,并适当增加硼、锌等微肥的施用,适时中耕除草,合理浇水,喷施促花王3号抑制主梢旺长,促进花芽分化;同时在开花结果期及时喷施菜果壮蒂灵增强花粉受精质量,提高循环坐果率,促进果实发育,防裂果、畸形果发生,使西红柿品质提高,连连丰产。

3、芽枯病发生后,要注意培养出新的结果果穗,去掉一些徒长枝杈,并喷施新高脂膜形成保护膜,防止病菌侵入;同时在适当的位置留一穗生长较好的花序,用它代替失去的果穗,以减少产量损失,必要时用浓度为0.1%至0.2%的硼砂溶液加新高脂膜800倍液对植株进行叶面喷洒,每隔7至10天一次,连喷2至3次,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板栗芽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板栗又名栗、中国板栗,是壳斗科栗属的植物,原产于中国,分布于越南、台湾以及中国大陆地区,现将板栗芽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板栗芽枯病为害症状

该病危害芽、叶片、新梢和花穗。全年发病时期为4月至7月下旬左右。栗芽绽开时,病芽呈水渍状,后变褐枯死。幼叶发病,产生水渍状暗绿色病斑,以后整个小叶变黑褐色,枯死。

叶片发病,产生水渍状小斑点,不久变成褐色,周围有黄绿色晕圈。叶脉发病,叶片呈扭曲状,最后叶片变褐,向内卷曲。叶柄也可受害。主脉和叶柄发病,往往蔓延到着生的新梢上。新梢发病时,往往引起花穗枯死、脱落,在新梢上留下疮痂状痕迹。

2、板栗芽枯病发病规律

病菌在枝梢病组织中越冬,借助雨水传播。品种间发病有明显差别。

3、板栗芽枯病防治方法

1、栽培抗病品种,剪除病梢,收集病叶,集中烧毁。

2、发芽前往树上喷洒1:1:160倍波尔多液。

3、生长季节,于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50~100ppm。

扁豆茎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扁豆茎枯病是扁豆在养护管理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现将扁豆茎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症状

扁豆茎枯病主要为害茎部。初在茎部表面生灰色条状或不规则形斑,病斑扩展茎粗的2/3以上时,植株往往在下午呈现萎蔫状,早晚尚可恢复,当病部扩展绕茎一周后,可致病部以上或全株枯死,病部变为灰白色至暗灰色,表面生出很多小黑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

2、病原

Macrophominaphaseoli(Maubl.)Ashby称菜豆壳球孢,属半知菌类真菌。分生孢子器暗褐色球形,初埋生、分散,直径89~275微米;产孢细胞葫芦形,无色,大小5~134~6微米;分生孢子单胞无色,圆柱形或纺锤形,大小16~325~10微米;菌核黑色,坚硬,直径5~100微米。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或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孢子萌发进行初侵染,引起幼苗或成株发病,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田间高温多湿、地势低洼及土壤湿度大利于该病发生。

4、防治方法

(1)选用特嫩1号、1409、极早生豆角等蔓生菜豆,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菌源。

(2)有条件的可与稻、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轮作。

(3)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注意增施钾肥,以增强寄主抗病力。

(4)木素木霉对此菌抑制作用强,可将其与饼肥混合制成抗生菌肥料施用,无公害。

枇杷芽枯病的病害防治


在许多枇杷栽培资料中,芽枯病属于细菌性病害,叉叫枇杷癌肿病;以细菌性病害防治无效的情况下,有的专家认为可能是真菌性病害,但防治效果甚微。笔者认为芽枯病大多发生在土地耕层较浅,土壤瘠薄,缺水、缺肥的山地:排水不畅、土壤板结的园地也有发生,且大量吸收根死亡。因此,芽枯病是在水肥条件不能满足生长需要的前提下,导致大量吸收根死亡而引发的生理性病害。

治疗措施

断腐促根:由于吸收根的大量死亡,主根感染,甚至腐烂。因此,治愈芽枯病的根本在于根系的恢复。应在6月结合控梢促花措施,切除主根腐烂部位,于好根处开挖宽40~50厘米、深30~40厘米沟穴改土,促进新根生长。

培育壮梢:在攀枝花地区,受害枇杷在雨季(6~8月)会从枯死顶芽下萌发丛生状态的丛状侧枝。顶芽下枝条破裂。应于7月作回缩处理,剪到破裂处以下。待再生枝长至5~8厘米时抹芽后留单芽,抹芽后应施人复合肥1~1,5千克,确保枝梢生长健壮,为第二年产量打好基础。若顶芽下枝条未破裂。可不用回缩,对丛生枝进行抹芽后留单芽。

扩穴改土:于雨季后期的湿润季节(9~11月),在树冠滴水线以内50厘米处四周开挖宽40~50厘米、深30~40厘米沟穴,每株施人厩肥、秸秆等腐熟有机物10~100千克或油枯20千克,过磷酸钙4~8千克。

预防措施

摘心:芽枯病主要在高温干旱的4~5月为害停梢状态顶芽,必须严格实施枇杷控花成熟技术规程,于上年12月至次年2月摘心,促发新梢再生结果母枝。使树体处于生长状态,维护根系正常生长。

增施微肥:3~5月结合灌水,施人含锰、铁、镁、锌、钼等微量元素肥料,提高树体营养水平,保护根系生长活性。

水肥处理:当地枇杷水肥管理存在两个误区,一是灌跑马水。二是在下雨前表土撒施肥料。由于根系有向水向肥性,导致吸收根系向土壤表层生长,在高温干旱时期大量死亡。根系死亡是芽枯病的重要诱因,应在已改土壤的施肥区开挖施肥穴,深20~30厘米,引根深入。

黄瓜黑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黑斑病是近年来保护地黄瓜新发生的病害,俗称烤叶病、烧叶病,幼株、成株均可发病,主要侵染黄瓜叶片。现将黄瓜黑斑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症状

通常中下部先发病,后逐步向上发展。初期叶背呈水浸状圆形或不规矩病斑,中间黄白色,边缘黄褐色,后期外表粗糙,稍隆起,且有褪绿色晕圈,病斑多数在叶脉之间,很少发生在叶脉上,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成一片,使叶肉组织枯死,似火烤状,不脱落。

湿度大时,可看到黑褐色霉层。重病田经常株株发病,每株病叶除心叶和未展开的幼嫩叶外,其余叶片均发病。此病发病在结瓜期,如防治不及时,会造成绝产。

二、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播种前进行种子消毒,用50℃60℃水恒温浸种15分钟,或用50%多菌灵粉剂500倍浸种20分钟后用水冲净后催芽。施腐熟的有机肥,并增施磷、钾肥,加强植株抗病能力。采取高垄地膜覆盖栽培。节制浇水量,避免大水浸灌。与非瓜类作物履行23年轮作。

2、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黑斑病的关键是必须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进行。保护地在发病初期可用粉尘剂和烟雾剂防治。于黄昏喷撒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地每次用1公斤;或于黄昏点燃45%百菌清烟剂,每亩地每次用250300克;或每亩地每次用15%杀毒矾烟剂300400克,隔79天喷1次,视病情延续与粉尘剂交替使用。还可在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或40%克菌丹可湿粉剂500600倍液或50%扑海因粉剂1500倍液,79天喷1次,交替使用,延续34次。当病情迅速扩展时,可用20%施宝灵胶悬剂1万1、5万倍液喷1次后,再用其余药剂延续防治。

《黄瓜蔓枯病的病害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