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洋葱黄矮病的病害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洋葱在中国分布很广,南北各地均有栽培,而且种植面积还在不断扩大,是目前中国主栽蔬菜之一。现将洋葱黄矮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一、发病症状

首先在新叶基部出现淡黄绿色的花叶斑驳、黄色条纹或长短不一的条斑,严重时布满叶面,有的叶片扁而扭曲。

另一种症状是叶片变黄,继而整株生育不良,黄化矮缩,分蘖多,叶片细。洋葱多在育苗后期开始发病,病株生长缓慢,叶片扁平,波状,出现花叶症状或长条形黄斑,病株明显矮小。

二、发生规律

传毒介体昆虫为蚜虫。苗期高温、干旱,有翅蚜迁飞多,附近有葱类毒源植物,则发病早而重。春季早播病轻,晚播病重。带毒葱苗和鳞茎也能传病。

三、防治方法

1、不在葱类采种地或葱类栽植地附近育苗。春季育苗要适当早播,育苗期间若遇到蚜虫迁飞,应在苗床上覆盖尼龙纱或白塑料纱网避蚜。育苗期和栽苗前拔除病株,苗期喷杀虫剂防蚜。不栽植带毒葱苗和鳞茎。加强检查,严防病毒由发病地区传入无病区。

2、用0.5%抗毒剂1号水剂300倍液,或20%病毒净5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病毒克星5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500倍。

精选阅读

玉米矮花叶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玉米矮花叶病已上升为玉米的一种主要病害,全国各玉米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现将玉米矮花叶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1、发病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但以幼苗至抽雄前为主。最初在心叶基部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其断断续续地沿叶脉发展排列成虚线状,以后向叶尖扩展。随着病情的发展,叶脉间叶肉逐渐失绿、变黄,而两侧叶脉仍保持绿色,因而呈现黄绿相间的条纹状花叶。

感病后植株均表现不同程度的矮化,早期感病植株矮化严重,后期感染植株矮化较轻,一般较正常植株矮化10%30%,感病较重的矮化50%以上。重病株抽雄后雄穗不发达,分枝减少甚至退化,果穗变小,秃顶严重或不结实。

2、发病条件

玉米矮花叶病是一种病毒病害。该病可由蚜虫和汁液摩擦传毒,种子也可以带毒。传毒蚜虫主要有麦二叉蚜、缢管蚜、玉米蚜,其中以麦二叉蚜对病害流行的影响最为重要。蚜虫在毒源植物上吸食530分钟即可获取病毒,再转移到玉米苗上刺吸心叶即完成传播过程。

在种子带毒率高的情况下,春季苗期毒源量大,传毒介体蚜虫在这期间的数量对玉米矮花叶病流行起决定作用。适宜的气候条件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5月中上旬前的低温会使玉米播期拉长,幼苗生长缓慢,相对延长了玉米植株的感病期,从而导致玉米受害严重。此外,田间病害的分布,靠近蚜源的地边较地中心严重;土壤贫瘠,玉米生长不良,杂草多或缺株断行地比管理精细、肥水好的严重。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矮花叶病的根本途径。从近几年试验示范结果看,玉米品种沈单10号、农大3138、中单9409等对矮花叶病抗性较强,且抗旱性好、产量高,应扩大其种植面积,取代感病品种。同时,为确保繁殖的种子不带毒,制种田和亲本繁殖田均应安排在无病区。

(2)防蚜治蚜:5月上旬是我区麦蚜大量向玉米田迁飞的前期,此时应集中力量消灭传毒介体蚜虫,以减轻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程度。同时,植保部门应做好小麦蚜虫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治工作。

(3)改进栽培技术,加强田间管理。从田间调查情况看,玉米适期早播,病害相应减轻,因为早播玉米出苗早,可避开介体蚜虫迁飞高峰期。早期结合间、定苗拔除病株,根除毒源,减少再侵染,可有效地控制该病害的流行。栽培上应施足底肥、合理追肥、及时中耕除草、全面推广包衣种子和药剂拌种。

(4)药剂防治:矮花叶病是病毒病,用一般的杀菌剂防治效果不佳,宜选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灭毒灵600700倍液喷雾,每7天喷1次,共喷3次。此外,喷施0.30%DHT效果也比较好,可以配合使用。

水稻黄矮病如何科学防治


水稻黄矮病又叫黄叶病、暂黄病。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西南、长江中下游等稻区。由水稻黄矮病毒(RYSV)引起,主要危害水稻,也可为害大黍及李氏禾等。

水稻黄矮病症状

水稻黄矮病的水稻,矮缩、花叶、黄枯为本病的主要特征。多从顶叶下1-2叶开始发病,病斑从叶尖向基部发展,叶肉鲜黄色,叶脉绿色,病叶与茎秆夹角增大,叶鞘仍为绿色株形松散病株显著矮缩,不分蘖,多不能抽穗。

水稻黄矮病发病规律

水稻黄矮病由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和二条黑尾叶蝉传播。能连续传毒,终身保毒,不经卵传毒。病毒主要保存于虫体内越冬,次年再传染。水稻在苗期和返青分蘖期最易感病,一般早稻发病轻,而晚稻受害重。

水稻黄矮病稻田的预防

1、农业措施: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淘汰感病品种。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实行连片种植。改进栽培管理措施,加强肥水管理,适时晒田,清除田边杂草。

2、药剂防治:病害流行的秧田用3%呋喃丹颗粒剂l.5-2千克,拌细土20千克,在稻谷播种后撒施。选用50%混灭威乳油每666.7平方米用100毫升,或20%叶蝉散乳油每666.7平方米用150-200毫升,对水40-50千克,在秧苗露青后每隔5-7天施药1次,共施2-3次。

菠菜矮花叶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菠菜矮花叶病是菠菜在种植养护管理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现将菠菜矮花叶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症状

染病株畸形,叶片出现深绿与浅绿或黄色相间的花叶,叶片变小,植株严重矮缩。

病原

Broadbeanwiltvirus简称BBWV称蚕豆萎蔫病毒一株系,属病毒。用1%醋酸双氧铀负染,在H一500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粒体球形,直径24~25纳米,稀释限点100000倍,致死温度70℃经10分钟,病汁液的侵染性在室温下保持3天。该病毒用汁液摩擦接种能侵染5科19种植物。如豆科的蚕豆、豌豆、豇豆、四季豆,藜科的菠菜、昆诺藜、苋色藜、甜菜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可由桃蚜进行非持久性传毒,发病率一般为20~30%,此外可通过汁液摩擦及农事操作传毒。干旱及蚜虫发生量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菠杂10号、春秋大叶、大鸟叶等抗(耐)病品种。据日本和美国报道:BBMV曾在菠菜上造成毁灭性为害,后选育出抗病品种,值得借鉴。

(2)加强田间管理,提高菠菜对病毒病抵抗力。

(3)及时防治蚜虫,以减少传毒。

(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或7.5%克毒灵水剂700倍液、3.8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20%病毒宁水溶性粉剂5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采收前3天停止用药。

青稞黄矮病、条纹病如何防治?


青稞在植物分类学上属大麦种,称为裸大表。青稞黄矮病,即大麦黄矮病由病毒侵染所引起,通过蚜虫为传毒介体。大麦黄矮病在中甸高原地区主要侵染青稞、小麦、燕麦、禾本科牧草及杂草。其危害症状为:植株黄化、红化、矮化、分蘖增多,叶片变硬变脆,从叶尖开始发黄,逐渐沿叶脉扩展到叶片基部。重发生年份可造成青稞减产40%以上,局部村社可造成60----90%减产。中等发生年份可造成20---30%的减产,轻发生年份一般损失10%左右。

如何防治黄矮病:

消除介体寄主,减少虫源。利用冬闲时间对田边地角的植物残体、杂草及枯枝进行清除焚烧,特别是对酸模(阿崩叶)应彻底清除,以减少蚜虫的越冬场所。

加强田间管理,促进青稞生长,增强青稞自身的抗病虫性。小中甸镇田间土质属砂壤土和高山草甸土,土壤贫瘠肥力不足,所以播种前要施足底肥(腐熟的农家肥2500kg/亩),精细整地,在分蘖期和拔节期施用尿素5kg/亩,出苗后要加强田间管理,以促作物健壮生长,增加对病虫的抵抗能力。

使用病毒抑制剂。在青稞出苗后2---3叶期,选择病毒抑制剂---多元微肥喷雾,从而加强植株自身抗病力,预防黄矮的发生。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青稞3---4叶期,用云大120或多效唑喷雾,促进青稞分蘖,增强自身的抗病能力。

青稞条纹病

条纹病又名条斑病,属系统侵染病害,自幼苗至成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发病初期,出苗后1~2个叶子时,幼叶上产生淡黄色斑点或与叶脉平行的短小条纹,以后逐渐扩展;至分蘖期,从叶片基部直到尖端形成与叶脉平行的细长条纹,病斑颜色逐渐由黄变褐,至拔节抽穗期,大多数老病斑中央草黄色,边缘褐色,并长出黑色霉层(病菌的分生孢子)。后期病叶逐渐干枯,沿叶脉破裂。受害病株一般矮小,多不能抽穗,少数抽穗,但不能结实,抽穗结实的,粒粒瘦秕。

【青稞条纹病防治方法】

条纹病主要以种子带菌传染,因此带菌种子是发病的初次侵染源,一年侵染1次。因此,在防治上应播种无病种子,或进行种子处理为主,辅以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和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措施。

1、建立青稞无病留种田,繁育无病种子

青稞播种前精选种子,选择籽粒饱满、生活力强、发芽率高的种子,播种后采取促进植株尽快出苗,减少病菌侵染机会,及时拔除感病植株等措施。

2、种子处理

晒种播种前晒种1~2d,可提高青稞发芽势和发芽率,早出苗。

1%石灰水浸种用生石灰浸种,对青稞条纹病防效较好,而且对青稞种子的发芽和出苗有促进作用。浸种方法为:生石灰1kg,加水100kg,浸种60kg。水温30℃时,浸种24h;27~28℃,浸种48h;水温24℃时,浸种72h,然后晾干播种。

温汤浸种用52~54℃温水浸种5~10min,然后立即将青稞种子捞出晾干播种。

冷水温汤浸种先将青稞种子在冷水中浸4~5h,然后移入53~54℃温水中浸5min,浸后立即捞出来摊开冷却,晾干后播种。

3、药剂防治

药剂拌种用青稞种子量0.10%羟锈宁可湿性粉剂或0.30%的粉铬宁拌种,防效可达90%以上,且有增产作用,或用0.10%的适乐时拌种进行防治。

药剂喷施青稞条纹病发病严重的地区,防治的关键时期是青稞抽穗至灌浆阶段。第1次喷药在抽穗期至盛花期,第2次及第3次的喷药时期,根据药剂的药效水平、残效长短及病情的发展趋势决定,常用的药剂为多菌灵、托布津、灭菌丹等。

豌豆黄顶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豌豆(学名:Pisumsativum)是豆科豌豆属一年生或二年生攀缘草本植物,豌豆的豆荚在许多地区中被用作蔬菜烹制。现将豌豆黄顶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病害症状

病株矮缩,新抽出的顶叶黄化,变小.皱缩卷曲,质脆,叶腋抽出多个不定芽,呈丛枝现象。早期感病值株多不结荚,甚者病株很快枯死。

发病规律

病毒在活体寄主上存活越冬,借豆蚜传染-蚜虫在病株上吸毒最短时间3小时,病毒在蚜虫体内的潜育时间含蚜虫吸毒时间在内最少8~12小时,带毒蚜虫在健株上取食时间最少达15分钟方可传毒,自此可持续传毒5~9天,但其于代不能传毒,本病在豌豆上的潜育期为5~20天,其长短视温度和品种而异、除侵染豌豆外,菜豆。黄豆,紫云英亦可受侵害.在毒源存在的条件下,利于传毒虫媒繁殖活动的天气或生态条件均利于本病发生。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早期发现并拔除病株。

(3)及时全面喷药杀蚜。可选用20丸高氯马乳油2000倍液,或50%抗蚜威乳油2000倍液,50%辟蚜雾可湿性粉刺2500倍液、2.5%功夫乳油3000~4000倍液,5%来福灵乳油3000倍液。上述药剂注意轮用与混用。隔7~10天1次,连喷2~3次,尽可能大面积联防,杀蚜防病效果才明显。

大麦黄矮病防治


大麦黄矮病是我国流传较广、为害最大的大麦病毒病害,黄矮病流行年,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

发病症状

苗期感病植株,生长缓慢,拔节时从基部叶尖褪绿变黄,来重矮化,分孽很少,旗叶明显变小,根系入土浅,易拔起,结实数减少,千粒重下降不明显,严重的不能抽穗。拔节期发病,一般从新叶下1~2片叶开始黄化,自上而下,自叶尖沿叶脉向叶身扩展,叶色稍深,变窄、变厚、质脆,叶背有蜡质光泽。植株不矮化。孕穗期发病,仅叶发黄,自尖端向下逐渐延伸,根系不健全,主根短,次生根少,不矮化。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大麦黄矮病传播方式主要通过麦二叉蚜传播,带毒蚜后代还能继续传播,使病毒不断扩大,具有间歇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其发生与流行,同当地传毒蚜虫数量呈正相关,蚜虫数量又受到雨量及气温的影响。秋季麦苗出土后降水多,有翅蚜少,则秋苗发病少;反之发病就多。秋苗发病多少是春季发病的主要依据。一般来讲,秋季天旱温度高,春季气温回升快,为重病流行年;秋季多雨而春季旱,为轻病年;如秋春季都多雨,则一般发病较轻。

防治方法

①药剂防治拌种:用75%3911乳油150毫升加水5千克拌麦种50千克闷种8~12小时;大田喷药:可于麦苗返青前后,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每亩用5~8克,或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5%来福灵乳油或20%速灭杀丁乳油3000~4000倍液,每亩用60~75千克药液作茎叶喷施;洒毒土,每亩用40~60毫升氧乐果乳油,或辛硫磷、杀螟松、乐果等均匀拌入15~25千克细干土中,然后撒施。

②加强田间耕作、肥水、栽培管理,提高大麦抗耐病能力,达到控制虫害、减轻危害的目地,如适期晚播,搞好冬灌,增施磷钾肥等。

小麦黄矮病预防措施


小麦黄矮病是一种病毒病,蚜虫和灰飞虱是病毒传染的主要载体,小麦黄矮病主要表现为叶片黄化,植株矮化。叶片典型症状是新叶发病从叶尖渐向叶基扩展变黄,黄化部分占全叶的1/3~1/2,叶基仍为绿色,且保持较长时间,有时出现与叶脉平行但不受叶脉限制的黄绿相间条纹。病叶较光滑。发病早植株矮化严重,但因品种而异。冬麦发病不显症,越冬期间不耐低温易冻死,能存活的翌春分蘖减少,病株严重矮化,不抽穗或抽穗很小。拔节孕穗期感病的植株稍矮,根系发育不良。抽穗期发病仅旗叶发黄,植株矮化不明显,能抽穗,粒重降低。与生理性黄化区别在于,生理性的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整叶发病,田间发病较均匀。黄矮病下部叶片绿色,新叶黄化,旗叶发病较重,从叶尖开始发病,先出现中心病株,然后向四周扩展。

黄矮病本来并不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但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的改变、设施农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等因素,使得传毒昆虫的越冬条件改善,年繁殖代数增加,虫口密度增大。因而,黄矮病的危害也相应的逐年加重,甚至出现暴发流行的现象。

冬麦播种早、发病重;阳坡重、阴坡轻,旱地重、水浇地轻;粗放管理重、精耕细作轻,瘠薄地重。发病程度与麦蚜虫口密度有直接关系。有利于麦蚜繁殖温度,对传毒也有利,病毒潜育期较短。冬麦区早春麦蚜扩散是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的主要时期。小麦拔节孕穗期遇低温,抗性降低易发生黄矮病。小麦黄矮病毒病流行与毒源基数多少有重要关系,如自生苗等病毒寄主量大,麦蚜虫口密度大易造成黄矮病大流行。

防治小苗黄矮病可以鉴定选育抗、耐病品种一些农家品种有较好的抗耐病性,因地制宜地选择近年选育出的抗耐病品种。

1化学防治黄矮病的治疗虽有困难,但预防却不难做到,关键是掌握好用药的时间。

1.1出苗后用药冬小麦出苗后的10月中旬左右,气温尚高,正是传毒蚜虫从玉米、洋芋等大秋作物上向冬小麦迁移危害时期,而偏偏这一时期又是农民朋友认为“无虫可防无病可治,一年的植保工作应该到此结束”的时期。为此,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预防。药剂选择以蚜虫为主要灭杀对象的内吸性农药为宜。如氧乐菊酯,氰久等。

1.2翌年返青后用药冬小麦返青后,传毒蚜虫又从越冬地向麦田迁移。此时,又是一个预防的关键时期,用药原则同于上年秋季。

2农业防治根据黄矮病总是从坟地、草滩、草埂向地块中央扩展蔓延的特征来看,带毒蚜虫在冬小麦返青前必定栖息在杂草(尤其是禾本科杂草)丛中,待冬小麦返青之后,便迁移危害。因此,田边地埂上的杂草必须挖除干净。小麦地边坟地、草滩内的蚜虫也要进行灭杀。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3补救措施田间如发现植株有明显矮化、丛生、花叶等病状时,应即行拔除,及早改种其他作物,以免贻误农时。

总而言之,冬小麦“黄矮病”的防治,必须把握“防重于治”的原则。而预防的关键措施又是在秋季冬小麦出苗后和来年拔节前灭杀传毒蚜虫。

冬小麦黄矮病防治的措施


小麦黄矮病主要表现叶片黄化,植株矮化。叶片典型症状是新叶发病从叶尖渐向叶基扩展变黄,黄化部分占全叶的1/3~1/2,叶基仍为绿色,且保持较长时间,有时出现与叶脉平行但不受叶脉限制的黄绿相间条纹。病叶较光滑。发病早植株矮化严重,但因品种而异。冬麦发病不显症,越冬期间不耐低温易冻死,能存活的翌春分蘖减少,病株严重矮化,不抽穗或抽穗很小。拔节孕穗期感病的植株稍矮,根系发育不良。抽穗期发病仅旗叶发黄,植株矮化不明显,能抽穗,粒重降低。与生理性黄化区别在于,生理性的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整叶发病,田间发病较均匀。黄矮病下部叶片绿色,新叶黄化,旗叶发病较重,从叶尖开始发病,先出现中心病株,然后向四周扩展。

当前影响黄矮病发病与流行的因素主要有气象条件、介体蚜虫以及小麦品种,其中以气象条件(温度与降水最为关键)对病害的流行与否起主导作用。据研究,7月份气温偏低有利于蚜虫越夏;9——10月份小麦出土前后降水少,气温偏高容易使秋苗感染、发病;冬季气温偏暖可提高蚜虫的越冬率。冬小麦黄矮病的病状多在拔节后(特别是拔节期灌水以后)发生。其显著特征是病株叶片呈条状失绿发黄,丛生匍匐,不能拔节起身,而处于不断分蘖的状态,掘根检查发现,原有根系不断死亡,而又长出一些畸形的不定根。感染较晚者,虽能勉强抽穗,甚至扬花,但由于代谢紊乱,营养不良。植株的长势衰弱,发育节奏后移。最终仍然不能正常灌浆成熟,而造成籽粒空秕。在现阶段尚无特效药,所以小麦一旦被黄矮病毒感染(尤其是在抽穗以前),则多数“于后不良”。

防治方法:

1、化学防治:黄矮病的治疗虽有困难,但预防却不难做到,关键是掌握好用药的时间。

①出苗后用药冬小麦出苗后的10月中旬左右,气温尚高,正是传毒蚜虫从玉米、洋芋等大秋作物上向冬小麦迁移危害时期,而偏偏这一时期又是农民朋友认为“无虫可防无病可治,一年的植保工作应该到此结束”的时期。为此,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预防。药剂选择以蚜虫为主要灭杀对象的内吸性农药为宜。如氧乐菊酯,氰久等。

②翌年返青后用药冬小麦返青后,传毒蚜虫又从越冬地向麦田迁移。此时,又是一个预防的关键时期,用药原则同于上年秋季。

2、农业防治:根据黄矮病总是从坟地、草滩、草埂向地块中央扩展蔓延的特征来看,带毒蚜虫在冬小麦返青前必定栖息在杂草(尤其是禾本科杂草)丛中,待冬小麦返青之后,便迁移危害。因此,田边地埂上的杂草必须挖除干净。小麦地边坟地、草滩内的蚜虫也要进行灭杀。以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3、补救措施:田间如发现植株有明显矮化、丛生、花叶等病状时,应即行拔除,及早改种其他作物,以免贻误农时。总而言之,冬小麦“黄矮病”的防治,必须把握“防重于治”的原则。而预防的关键措施又是在秋季冬小麦出苗后和来年拔节前灭杀传毒蚜虫。

洋葱核盘菌菌核病的防治方法


洋葱核盘菌菌核病主要危害叶、花梗和球茎。菌核遗留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冬或越夏。现将洋葱核盘菌菌核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发病条件

本病对水分要求较高;相对湿度高于85%,温度在15-20℃利于菌核萌发和菌丝生长、侵入及子囊盘产生。因此,低温、湿度大或多雨的早春或晚秋有利于该病发生和流行,菌核形成时间短,数量多。连年种植葫芦科、茄科及十字花科蔬菜的田块、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或霜害、冻害条件下发病重。

危害症状

病株的叶和花梗先端变黄,逐渐向下扩展几,后枯死下垂,后期病部变为灰白色,管状叶和根部长出白色至黑色不规则形菌核,有时数个菌核粘合成一片。

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以提高温度的生态防治为主,辅之以药剂防治,可以控制该病流行。

1.农业防治。有条件的实行与水生作物轮作或夏季把病田灌水浸泡半个月,或收获后及时深翻,深度要求达到20cm,将菌核埋入深层,抑制子囊盘出土。同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增强寄生抗病力。

2.物理防治:播前用10%盐水漂种2-3次,汰除菌核,或塑料棚采用紫外线塑料膜,可抑制

子囊盘及子囊孢子形成。也可采用高畦覆盖地膜抑制子囊盘出土释放子囊孢子减少菌源。

3.种子和土壤消毒。定植前用20%甲基立枯磷配成药土耙入土中,每667平米用药0.5kg对细土20kg拌匀;种子用50℃温水浸种10min,即可杀死菌核。

水稻齿矮病的防治措施


症状又称裂叶矮缩病。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海南、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等省。染病株矮化,叶尖旋转,叶缘有锯齿状缺刻。苗期染病心叶的叶尖常旋转10多圈,心叶下叶缘破裂成缺口状,多为锯齿状。分蘖期染病植株矮化,株高仅为健株1/2,叶片皱缩扭曲,边缘呈锯齿状,缺刻深约0.1-0.5cm,一般不超过中脉,一片叶上常现3-5个缺刻,有时多达13个。有些品种于拔节孕穗期发病,在高节位上产生1至数个分枝,称“节枝现象”,分枝上抽出小穗,多不结实。有时叶鞘叶脉肿大,病株开花延迟,剑叶缩短,穗小不实。

水稻齿矮病的防治措施

1、因地制宜选育和换种抗病品种,在播种前用新高脂膜拌种,隔离病毒感染,提高种子发芽率;并合理作物布局,早播要种植抗病品种,实行连片种植,尽可能种植熟期相近的品种,尽量减少单、双季稻混栽面积;收获时要背向割稻。

2、改进栽培管理措施。加强肥水管理,适时深翻晒田,清除田边杂草,在水稻生长期及时追肥,同时在拨节孕穗期喷施壮穗灵能强化农作物生理机能,提高受粉、受精、灌浆质量,增加千粒重。

3、治虫防病。在发病初期应根据植保要求喷施2.5%扑虱蚜可湿性粉剂、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等针对性药剂进行防治,同时配合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提高药剂有效成分利用率,巩固防治效果。

小麦红矮病毒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症状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麦区。病株矮化严重,分蘖少或减少,严重时病株在拔节前即死亡,轻病是能拔节,多不抽穗,有的虽抽穗,但籽粒不实。病株叶片变红,有的品种变黄,一般红秆品种出现红叶,青秆品种多现黄叶,有的波及到叶鞘。

病原

Wheatreddwarfvirus简称WRDV,称小麦红矮病毒,属病毒。病毒粒体线状,大小100190015(n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毒由稻叶蝉(Deltocephalusorgzae)、条沙叶蝉(Psammotellixstriatus)、四点叶蝉(Macrostelesmasatonis)进行持久性传毒,可经叶蝉卵传毒。此外,麦双尾蚜(Diruaphisnoxia)为害后,加重病情。干燥温暖地区及早播麦田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红矮病的小麦品种70年代至80年代以来,选育出的抗病品种有应选15号、庆选27号、庆丰1号、静宁6号、7537、昌乐5号、平凉35号、榆林8号等。

(2)栽培防病山地在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基础上,科学播种,防止早播,是防治该病关键技术之一。要精耕细作,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麦收后马上灭茬深翻,麦苗越冬期搞好镇压耙耱,使麦苗安全越冬。

小麦丛矮病发病特征及防治方法


小麦丛矮病又称小麦病毒病、坐坡病。小麦丛矮病主要危害小麦,由北方禾谷花叶病毒引起。小麦、大麦等是病毒主要越冬寄主。套作麦田有利灰飞虱迁飞繁殖,发病重;冬麦早播发病重;邻近草坡、杂草丛生麦田病重;夏秋多雨、冬暖春寒年份发病重。

为害症状

染病植株上部叶片有黄绿相间条纹,分蘖增多,植株矮缩,呈丛矮状。冬小麦播后20天即可显症,最初症状心叶有黄白色相间断续的虚线条,后发展为不均匀黄绿条纹,分蘖明显增多。冬前染病株大部分不能越冬而死亡,轻病株返青后分蘖继续增多,生长细弱,叶部仍有黄绿相间条纹,病株矮化。一般不能拔节和抽穗。冬前未显症和早春感病的植株在返青期和拔节期陆续显症,心叶有条纹,与冬前显症病株比,叶色较浓绿,茎秆稍粗壮,拔节后染病植株只有上部叶片显条纹,能抽穗的籽粒秕瘦。

病原

Wheatrosettevirus称北方禾谷花叶病毒,属弹状病毒组。病毒粒体杆状,病毒质粒主要分布在细胞质内,常单个或多个,成层或簇状包在内质网膜内。在传毒介体灰飞虱唾液腺中病毒质粒只有核衣壳而无外膜。病毒汁液体外保毒期2~3天,稀释限点10~100倍。丛矮病潜育期因温度不同而异,一般6~20天。

发病规律

小麦丛矮病毒不经汁液、种子和土壤传播,主要由灰飞虱(Laodel-phaxstriatellus(Fallon)传毒。灰飞虱吸食后,需经一段循回期才能传毒。日均温26.7℃,平均10~15天,20℃时平均15.5天。1~2龄若虫易得毒,而成虫传毒能力最强。最短获毒期12小时,最短传毒时间20分钟。获毒率及传毒率随吸食时间延长而提高。一旦获毒可终生带毒,但不经卵传递。病毒随带毒若虫且在其体内越冬。冬麦区灰飞虱秋季从带病毒的越夏寄主上大量迁飞至麦田为害,造成早播秋苗发病。越冬带毒若虫在杂草根际或土缝中越冬,是翌年毒源,次年迁回麦苗为害。小麦成熟后,灰飞虱迁飞至自生麦苗、水稻等禾本科植物上越夏。

防治方法

(1)清除杂草、消灭毒源。

(2)小麦平作,合理安排套作,避免与禾本科植物套作。

(3)精耕细作、消灭灰飞虱生存环境,压低毒源、虫源。适期连片播种,避免早播。麦田冬灌水保苗,减少灰飞虱越冬。小麦返青期早施肥水提高成穗率。

(4)药剂防治用种子量0.3%的60%甲拌磷拌种堆闷12小时,防效显着。出苗后喷药保护,包括田边杂草也要喷洒,压低虫源,可选用40%氧化乐果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或50%对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也可用25%扑虱灵(噻嗪酮、优乐得)可湿性粉剂750~1000倍液。小麦返青盛期也要及时防治灰飞虱,压低虫源。

《洋葱黄矮病的病害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病害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