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青麸杨病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地点

根据青麸杨在汉中的分布情况,调查地点选在产倍比较集中的城固县五堵镇和西乡县沙河坎镇。当地有悠久的产倍历史,老龄树较多,病虫发生较为普遍。

1.2调查方法

1.2.1病虫害种类调查。定期对选定的青麸杨树林进行调查,每10d观察1次,记载病虫的种类、发病情况、害虫的虫态、危害情况等,并将感病的枝干、叶片带回实验室进行培养鉴定;将采集的幼虫带回,用青麸杨叶片饲养,观察其生活习性和生活史。

1.2.2主要病虫发生规律调查。针对青麸杨主要枝干病害膏药病(septobsidiumpedicelltumschw),选定成年倍树30株作为固定观察对象,并对其所有病斑进行标记,定期检查已有病斑的扩展和新病斑的出现情况,确定该病害在不同季节的发生情况;选择不同年份栽植的青麸杨各80~120株,按树龄分类,分别在春季和秋季统计不同树龄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选择一至五年生枝条各100个,分别统计发病率;选择不同的青麸杨混栽林进行调查,统计不同类型的混栽林青麸杨膏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选择不同地势的青麸杨林,调查统计膏药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针对青麸杨主要害虫宽肩象(ectatorrhinusadamsipascoe),采取野外观察和室内饲养相结合,并将宽肩象危害的倍树移植到校园内守候观察其习性和生活史。

1.3防治试验

膏药病防治主要用菊酯类农药加柴油(菊酯类农药各取4ml,加入到96ml的0号柴油中,再对水30倍稀释)、4b石硫合剂涂抹病斑、等量式波尔多液、石灰乳(将新鲜生石灰对水5倍,调制为石灰乳)、桐油原液、泥浆涂抹病斑,用清水作对照,每种药剂及对照各涂抹病斑30个。涂抹时对每个病斑编号,测定其大小,列表记载,并对每个病斑挂牌标记,20d后第1次检查防治效果,50d后第2次检查防治效果。宽肩象防治采取人工防治成虫和药剂防治幼虫相结合的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青麸杨病虫害种类

通过多年的实地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确定青麸杨病害有10余种,常见病害有膏药病、枝枯病、角斑病、炭疽病、立枯病、毛毡病等,以膏药病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害虫30余种,常见害虫有:宽肩象、云斑天牛、星天牛、木蠹蛾、舞毒蛾、栎黄枯叶蛾、绿尾大蚕蛾、褐刺蛾、黄刺蛾、扁刺蛾、青刺蛾、缀叶丛螟、银杏大蚕蛾、樗蚕蛾、菱斑食植瓢虫、花潜等,蛀干害虫以宽肩象危害最重,云斑天牛次之。食叶性害虫以舞毒蛾和缀叶丛螟危害较为严重。

2.2主要病害和害虫发生规律

2.2.1膏药病的发生规律。膏药病是青麸杨的重要枝干病害,在秦巴山区倍林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发病率一般在30%左右,部分老倍林可达80%~100%,发病轻者树势衰弱,重者枝干枯死,对五倍子生产影响极大。调查表明:青麸杨膏药病主要发生在枝干上,在受害部位形成菌膜,象膏药贴附于青麸杨枝上,初呈圆形或近圆形,后扩展蔓延成不规则形,病部暗灰色,中央暗褐色,菌膜表面光滑,常形成明显的轮纹状,病斑边缘呈灰白色,老菌膜颜色较深,中部有龟裂纹,以后逐渐脱落。该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的隔担耳菌,菌丝吸取蚧壳虫分泌物而生长扩展[3,4]。病菌以菌膜在青麸杨枝干上越冬,翌年4~5月温湿度适宜时形成担孢子,借气流和蚧壳虫传播。春季4~5月及秋季9~10月是该病的2个发生高峰期,新病斑增加最多,老病斑扩展最快。各林龄的青麸杨都可发病,且随林龄的增长,膏药病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五至七年生青麸杨发病率为60.83%,八到十年生青麸杨发病率为71.67%,十年生以上青麸杨发病率为82.00%,这与病菌的连年积累和蚧壳虫连年发生有关。随着枝条生长年限的增加,发病率也相应增高。一年生枝条发病率为32.00%,二年生枝条发病率为55.33%,三年生枝条发病率为74.67%,四年生枝条发病率为84.00%。但一、二年生的枝条较细,受害后病斑横向扩展容易连接成环,使枝条枯死。不同的青麸杨混栽林都有膏药病发生,但以青麸杨与香椿混栽林膏药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发病率为86.68%,青麸杨茶树混栽林膏药病发生较轻,发病率为36.67%。通风不良、生境阴湿的条件下,膏药病发生较重,而在通风透光条件好的青麸杨林,发病率较低[5,6]。山梁地段的青麸杨林,环境干燥,发病率为22.50%,而在山洼潮湿地段的青麸杨林发病率高达82.50%。

2.2.2宽肩象的发生规律。宽肩象是青麸杨的主要蛀干害虫,受害株率达20%,死亡株率达10%以上。宽肩象在秦巴山区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树干内越冬[7]。越冬成虫次年4月由羽化孔钻出,即在主干上活动,并将口器刺入皮层取食汁液。5月上中旬是成虫觅偶的盛期,6月上旬是成虫产卵的盛期,卵产于青麸杨皮层下组织中。成虫活动期较长,从4月初到7月上旬在主干上都可以见到成虫活动。幼虫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出现,8月中旬老熟幼虫进入木质部作蛹室化蛹,蛹期8~17d,9月上旬羽化为成虫,成虫即在蛹室内越冬。成虫行动迟缓,多群集于树干基部,飞翔力差,有假死性,无趋光性。成虫有多次交配的习性,且多在中午交配,其产卵时先在皮层咬一个小孔至木质部,然后产卵于其中。卵单产,产卵处外观呈褐色小点,往往伴有流胶现象。幼虫孵化后先蛀食形成层,多在皮层下纵向连片蚕食,形成环割致使青麸杨死亡。该虫仅为害青麸杨,未发现其他寄主。青麸杨受害部位表皮呈灰褐色,手按有松软感,但不外露木丝,8月下旬幼虫蛀入木质部约1cm,再向上蛀2~3cm,形成蛹室,隧道直径5~8mm,底部稍大,内有新鲜木丝。据调查,宽肩象的发生与树龄、树势和立地条件有一定的关系。二至四年生的幼树及二十年生以上的青麸杨受害较轻,受害株率分别为14.28%和12.50%。以五至十年生的青麸杨受害最重,受害株率为56.10%,十一至二十年生的青麸杨受害次之,受害株率为25.00%。

2.3防治方法

试验表明,几种参试药剂对青麸杨膏药病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以桐油原液涂抹病斑防治效果最佳,20d检查防效达97.92%,菊酯类农药加柴油涂抹病斑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尤以5%氯氰菊酯乳油加柴油防效较高,20d检查防效达97.86%,4b石硫合剂涂抹病斑20d检查防效为85.47%,等量式波尔多液涂抹病斑20d检查防效为78.70%,石灰乳涂抹病斑20d检查防效为75.43%,泥浆涂抹病斑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0d检查防效达88.23%,且经济简便。宽肩象的防治应在冬季及时清除死亡的倍树,消灭树干内的越冬成虫,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利用成虫群集的习性,以五到十年生青麸杨为主,捕杀成虫。6月对未进入木质部的幼虫用小刀剜除,7月五倍子采收后而幼虫尚未进入木质部时可用20%杀灭菊酯乳油8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200倍液加适量柴油涂抹树干受害部位,8月幼虫进入木质部后,可将蘸有80%敌敌畏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10~30倍液的棉球,塞入洞内毒杀幼虫。其他食叶性害虫防治可在五倍子采收后使用触杀剂或胃毒剂农药喷雾防治。

3结论与讨论

五倍子生产受青麸杨、五倍子蚜虫、苔藓3个因素的影响,在防治青麸杨病虫害的同时也要确保五倍子蚜虫的安全。在对主要病虫防治时,尽量避免使用内吸性农药和残效期长的农药,或在施药时间上尽量避开五倍子蚜虫在青麸杨寄主上的活动时期。膏药病的药剂防治可在秋季五倍子采收后进行,春季是五倍子蚜虫从苔藓向青麸杨转移和五倍子形成时期,可用泥浆等涂抹病斑,既可控制膏药病的扩展蔓延,又能保护五倍子蚜虫。防治时如果能用竹板等刮除病斑,再用药剂或泥浆涂抹,防治效果更佳。其他害虫的防治可在8~10月进行施药。采用农业措施改变适于病虫害滋生的环境条件也是十分必要的,早春及时清理青麸杨树干上的杂物,可消灭越冬的鳞翅目害虫。

编辑推荐

旁遮普麸杨Rhus punjabensis Stewart


    中文学名旁遮普麸杨拉丁文名RhuspunjabensisStewart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目无患子目科漆树科属盐肤木属种旁遮普麸杨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云南(东北至西北部)、贵州、湖南、湖北、陕西、甘肃、四川、西藏,原变种产印度旁遮普。

旁遮普麸杨,漆树科盐肤木属植物。木材白色,质坚,可作家俱和农具用材。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或小乔木,高4-15米,树皮灰褐色,小枝被微柔毛。奇数羽状复叶有小叶3-6对,叶轴上部具狭翅,极稀不明显;叶卵状长圆形或长圆形,长5-12厘米,宽2-4.5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全缘,叶背疏被微柔毛或仅脉上被毛,侧脉较密,约20对,不达边缘,在叶背明显突起;叶无柄或近无柄。圆锥花序长15-20厘米,密被微绒毛;苞片钻形,长1-2厘米,被微绒毛;花小,径约3毫米,白色;花梗短,长约1毫米;花萼外面疏被微柔毛,裂片狭三角形,长约1毫米,宽约0.5毫米,边缘具细睫毛,花瓣长圆形,长约2毫米,宽约1毫米,两面被微柔毛,边缘具细睫毛,开花时先端外卷;花丝线形,长约2毫米,中下部被微柔毛,在雌花中较短,长约1毫米,花药卵形;花盘厚,紫红色,无毛;子房球形,密被白色柔毛,径约1毫米,雄花中有不育子房。核果近球形,略压扁,径约4毫米,成熟时暗紫红色,被具节柔毛和腺毛;种子小。

中国植物志:45(1):104

生长环境

主要生长于海拔460-3000米的石灰山灌丛或密林中。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云南(东北至西北部)、贵州、湖南、湖北、陕西、甘肃、四川、西藏,原变种产印度旁遮普。模式标本采自湖北宜昌。

桂花蚜虫的发生及防治规律


【别称】蚜虫为瓜蚜,又称腻虫或蜜虫等。

【危害】蚜虫分有翅、无翅两种类型,体色为黑色,以成蚜或若蚜群集于植物叶背面、嫩茎、生长点和花上,用针状刺吸口器吸食植株的汁液,使细胞受到破坏,生长失去平衡,叶片向背面卷曲皱缩,心叶生长受阻,严重时植株停止生长,甚至全株萎蔫枯死。蚜虫为害时排出大量水分和蜜露,滴落在下部叶片上,引起霉菌病发生,使叶片生理机能受到障碍,减少干物质的积累。

【形态特征】体长1.5~4.9毫米,多数约2毫米。有时被蜡粉,但缺蜡片。触角6节,少数5节,罕见4节,感觉圈圆形,罕见椭圆形,末节端部常长于基部。眼大,多小眼面,常有突出的3小眼面眼瘤。

喙末节短钝至长尖。腹部大于头部与胸部之和。前胸与腹部各节常有缘瘤。腹管通常管状,长常大于宽,基部粗,向端部渐细,中部或端部有时膨大,顶端常有缘突,表面光滑或有瓦纹或端部有网纹,罕见生有或少或多的毛,罕见腹管环状或缺。尾片圆椎形、指形、剑形、三角形、五角形、盔形至半月形。尾板末端圆。表皮光滑、有网纹或皱纹或由微刺或颗粒组成的斑纹。体毛尖锐或顶端膨大为头状或扇状。有翅蚜触角通常6节,第3或3及4或3~5节有次生感觉圈。前翅中脉通常分为3支,少数分为2支。后翅通常有肘脉2支,罕见后翅变小,翅脉退化。翅脉有时镶黑边。

【发生规律】蚜虫的繁殖力很强,1年能繁殖10~30个世代,世代重叠现象突出。当5天的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时,便开始繁殖。在气温较低的早春和晚秋,完成1个世代需10天,在夏季温暖条件下,只需4~5天。它以卵在花椒树、石榴树等枝条上越冬,也可保护地内以成虫越冬。气温为16~22℃时最适宜蚜虫繁育,干旱或植株密度过大有利于蚜虫为害。

【防治方法】在蚜虫的防治上,应利用各种手段,停止其危害活动,主要有以下各点:

(1)消灭蚜虫,要从花卉越冬期开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如单纯依靠在蚜害最严重的春、秋季进行,防治效果并不显著。

(2)对新引进的花种、花苗,应严格检查,防止外地新害虫的侵入,对土壤及旧花盆进行消毒,以杀死残留的虫卵。

(3)结合修剪,将蚜虫栖居或虫卵潜伏过的残花、病枯枝叶,彻底清除,集中烧毁。

(4)花卉的品种不同,其抗虫性也有所不同,应选用抗病虫品种,既减轻蚜虫危害又可节省药物费用。

桂花蚜虫的发生及防治规律

(5)发现少量蚜虫时,可用毛笔蘸水刷净,或将盆花倾斜放于自来水下旋转冲洗,既灭了蚜,又洗净叶片,提高了观赏价值和促进叶面呼吸作用;有条件的还可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进行防治。

(6)发现大量蚜虫时,应及时隔离,并立即选用药物或土法消灭虫害,其具体措施如下:

用1:15的比例配制烟叶水,泡制4小时后喷洒。

用1:4:400的比例,配制洗衣粉、尿素、水的溶液喷洒。

用10%乐果乳剂1000倍液或马拉硫磷乳剂1000~1500倍液或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洒。

对桃粉蚜一类本身披有蜡粉的蚜虫,施用任何药剂时,均应加1中性肥皂水或洗衣粉。

达摩凤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学名】PapiliodemoleusLinnaeus

【类属】属鳞翅目凤蝶科

【分布】国内主要分布于湖北、江西、浙江、云南、贵州、四川、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国外主要分布于锡金、印度,不丹、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几内亚。

【危害】主要危害芸香科的黄皮(Clausenalansium)、假黄皮(C.excavata)、食茱萸、光叶花椒等植物。幼虫食芽、叶,初龄食成缺刻与孔洞,稍大常将叶片吃光,只残留叶柄。苗木和幼树受害较重。

【形态特征】成虫翅展80~95mm,体侧黄白色,体背黑色或黑褐色。翅黑色或棕黑色,前、后翅的斑纹除后翅前缘中斑及臀斑颜色不同外,其他斑纹都呈黄白色或棕黄色。前翅基区及亚基区有由许多细碎黄点组成的多条细横纹,外缘及亚外缘有斑列,中区及中后区有许多排列不规则、大小不同的斑纹,亚顶角有1枚长斑,外缘波状,波谷有黄点。后翅外缘及亚外缘区有斑列,中前区及亚基区大斑相连成宽横带,带内侧弧形,外侧凹凸不齐;前缘中斑有蓝色瞳斑,臀角具红斑,外缘波状,波谷有黄点。翅反面前翅除基部有放射形条纹,亚顶角内侧有3~4枚黄褐色的斑外,其余大致与正面相似。后翅基部多3枚淡黄色斑;中区呈杏黄色斑,比其他斑列增大而清楚;其他斑纹排列大致与正面相似。

卵球形,黄色,将孵化时有黄褐色污斑。直径约1.1mm。

幼虫1~4龄幼虫鸟粪状:头部褐色,上有淡褐色云状斑;身体底色为黑色,胸部与7~9腹节的侧面有白纹;2~5腹节的侧面与背面形成V字形白带。老熟幼虫体呈绿色。后胸前缘及第1腹节后缘各有1条黄褐色的横带。第3、4腹节有1对褐色的斜带,带中有斑驳的紫色与白色细纹;第5腹节亚背部有1枚褐色小斑和2枚紫色小点,第6腹节亚背部有1枚紫色小点。气门褐色,臭角基部橙黄色,末端橙红色。

蛹体色因所处环境不同而有绿色与褐色两型。头顶及中胸中央各有1对短突起,腹部略向两侧突出,第4~7腹节亚背部每侧各有1个小瘤。体长约34mm。

【发生规律】生活史及主要习性在广州,成虫于11月中旬产卵于柑桔嫩芽上,经7天孵化。幼虫先食柑桔嫩叶,虫体渐长,食量增大,老叶变可取食。幼虫期26-30天。老熟幼虫于11月下旬在枝间化蛹,蛹尾端固着于枝上,身体上部环系丝带。蛹体与枝条作40度左右倾斜,触动时则左右摇摆。蛹期25-45天,至1月中旬羽化为成虫。第2代幼虫,大多3月发现。以蛹越冬。

【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人工捕捉幼虫和蛹,及时减少虫口发生基数。

2、生物防治。在达摩凤蝶发生不严重的时期或地区,应避免使用化学农药,以保护其寄生性无敌昆虫,例如凤蝶蛹期的天敌有:蝶蛹金小蜂(PteromaluspuparumLinnaeus)和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slasus(Walker)),其寄生率达30%以上,对凤蝶的发生、严重为害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3、药剂防治。化学防治应掌握在各代1~3龄幼虫期,喷施20%杀灭菊酯乳油或25%灭幼脲Ⅲ号悬浮剂1500倍液,由于凤蝶幼虫抗药性差,其防效可达到98%以上。

香樟筒天牛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香樟为樟科常绿乔木,树势高大雄伟,树冠广圆形,全株具樟脑香气,小枝绿色。现将香樟筒天牛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1代,在吉安市青源山幼虫于4月中旬开始化蛹,5月下旬化蛹结束。5月上旬在林内初见成虫,成虫出现盛期为5月中旬,末期为6月下旬。产卵期始于5月下旬,盛期在5月下旬与6月上旬之间,而末期为6月下旬。幼虫于6月上旬开始孵化为害新枝,直至11月上旬老熟幼虫钻入截断的枝内落地越冬。

成虫于5月上旬,平均温度21.3℃时开始羽化,羽化之成虫在当年和去年新生枝上或叶柄、叶脉上啃食补充营养。新枝皮部被啃食后嫩梢呈枯萎状。成虫白天活动,以上午8~12时为剧,阴雨天活动少或不活动,补充营养4~7天后,成虫在枝上、叶上交尾,交尾时间集中在6~12时,每次交尾13~30分钟,交尾后5~10时雌虫开始产卵于当年生枝干上的被害疤痕的皮下部,每处一粒卵,每只雌虫可产卵6~15粒。

卵初为淡黄白色,后渐变黄,10日左右孵化,幼虫初孵化时,在皮下部蛀食韧皮部,以后蛀食木质部,以髓部为中心蛀食形成蛀食道,在被害枝上有小孔通气和排出黄色粪粒。6月樟树被害枝上梢部开始枯萎,老熟幼虫至11月上旬,在被害枝顶部用木屑塞孔,以后幼虫转至被害枝下端成人字形环状咬断落地,脱落后的切干长度为41~76mm,一般为56mm,下端用木屑塞孔,幼虫栖于切干之一端,以幼虫越冬。4月中旬老熟幼虫在切干内化蛹。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17mm,体细长,橙黄或棕黄色,被淡金色绒毛。头部黄色,比前胸略宽;额部较阔,并有细密刻点,额中沟明显;上颚、复眼黑色。触角11节,柄节较粗,黑色,其他各节被黄棕色绒毛。

卵:长圆形,两端略尖,长3.2~3.7mm,淡黄色。

幼虫:初孵幼虫体长2~2.1mm,微黄白色,头部棕黄色,上颚黑褐色;前胸背面淡黄色,密生棕褐色麻点。老熟幼虫体长14~21mm,黄色头壳具光泽,前胸背部有排列较整齐的棕黑色麻点斑块。

蛹:黄色,触角淡黄色,微有光泽,长14~18mm。

防治方法

①在11月上旬至3月上、中旬为幼虫期,可在林地搜集切干烧灭。

②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成虫白天在树上交尾产卵,人工捕杀较易。

③5月下旬成虫开始在枝上产卵时,在产卵处的疤痕上用铁丝刷刺杀卵或初孵幼虫。

④幼虫已蛀入枝内为害时,可剪除初害枝,或在排泄孔注入药物毒杀。

枣大球蚧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枣大球蚧属同翅目蚧总科蚧科大球蚧属,别名枣大球蚧、瘤坚大球蚧等,是一种分布范围广、繁殖力强、危害严重的危险性害虫。

一、生活史及习性1.生活史枣大球蚧在农3师垦区1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固定在寄主枝干上越冬。翌年3月下旬~4月上旬树体萌动时开始刺吸危害,4月中旬雌雄开始分化,雄若虫4月10日左右开始化蛹,4月15日左右进入化蛹高峰及雄虫羽化期,5月初进入羽化高峰。

雄虫羽化后与雌虫交配,雄成虫寿命仅有1~2天。4月底~5月初为雌成虫盛发期,雌成虫寿命20~35天。

5月7日左右为产卵盛期,卵在5月27日左右开始孵化,6月5日左右为孵化盛期,6月10日进入孵化末期,卵期20~27天。7月中旬~8月上旬为若虫危害盛期,9月份逐渐下降。10月下旬在枣树落叶前逐渐转移到枝干及树皮裂缝处越冬。

2.生活习性枣大球蚧雄成虫有翅,能飞行,寿命较短,只有1~2天,交尾后不久即死亡。雌成虫性成熟后,交尾产卵,产卵前腹部分泌蜡丝,随着不断产卵,腹部不断向上收缩,直至腹背相连成为一薄壳而死。在雌成虫膨大期间,雌虫体长度、宽度、高度迅速膨大,此时为雌成虫危害盛期。在此期间,雌成虫又向外分泌胶状物,在其周围吸引了大量蚂蚁和苍蝇等昆虫。初孵若虫活动能力较强,在卵壳内滞留一段时间后爬出,出壳后分散到叶正反两面叶脉上,沿着主脉两侧取食危害,然后转移到1年生枝条和叶片上面固定危害。

二、分布与危害1.危害植物种类枣大球蚧主要寄主植物为红枣,此外还危害街道绿化槐树、刺槐树、爬山虎、合欢class=blacklink_line合欢树、榆树等,尤其对红枣危害较为严重。

2.分布及危害特点枣大球蚧在45团团部和50团15连严重发生,苗木种植技术而在其它点发生较轻,45团团部及周边地区和50团15连目前是农3师垦区枣大球蚧重点发生区,其它团场受害较轻。枣大球蚧发生危害的枣园80%为5年树龄以上,而近几年新栽植的枣园发生较少;从受害树种来看,小海子垦区各团场枣大球蚧仅在红枣树发生危害,麦盖提垦区除在红枣上发生外,还危害街道绿化槐树、刺槐树、爬山虎、合欢class=blacklink_line合欢树、榆树等。

3.寄主植物受害情况受害树平均有虫株率为62.0%,受害严重的50团15连红枣园,被害率高达100%,该园若虫虫口密度为10.9头/厘米,45团团部刺槐被害率达96.0%,若虫虫口密度为17.0头/厘米。

三、防治对策

1.提高防范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农3师垦区枣大球蚧仅在部分枣园和绿化树上发生偏重,新植枣园发生较少。此外,大部分枣农缺乏防治经验,虫害发生后不能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应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枣农对该虫的防治能力,对严重发生地区进行重点治理,保护无虫园区,以防其扩散蔓延。

2.加强检疫枣大球蚧主要靠寄主枝条、接穗、果品甚至树干携带而远距离传播。因此,对苗木、接穗和果品的采购、调运过程和保护区都应实施检疫,以防传播蔓延。

3.农业防治增施有机肥,合理灌水,满足果树对肥水的需要,促进生长,增强树体自身耐虫能力,提高树体抗性。结合整形修剪,集中烧毁带虫枝条,可大大减少虫口数量。

4.物理防治4月中下旬雌虫膨大期虫体较大,较容易发现,此期人工抹除或用硬刷刷除。

5.生物防治枣大球蚧的天敌有寄生蜂、瓢虫等,为保护利用天敌,在枣大球蚧成虫期不可盲目用药,避免杀伤天敌。

6.化学防治枣大球蚧有2个最佳化防时期,第1次在3月下旬~4月初,此时使用40%速扑杀乳油、40%蚧克特乳油、48%乐斯本乳油防治效果好;第2次为6月中下旬,此时使用48%乐斯本乳油、52.25%农地乐乳油、20%杀灭菊酯乳油和80%敌敌畏乳油防治效果好,且农药成本低。

山茶红蜡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形态特征】雌虫,椭圆形,背面有较厚的蜡壳覆盖。蜡壳呈暗红色,长约4毫米,高约2.5毫米,顶部凹陷,形似脐状。有4条白色蜡带,从腹面卷向背面。体极鼓起。虫体紫红色,触角6节,第三节长。雄成虫体长1毫米,翅展2.4毫米。卵椭圆形,淡红色,长0.3毫米,两端稍细。若虫初孵时呈扁平椭圆形,长0.4毫米,暗红色,腹端有2长毛。2龄时成广椭圆形,稍突起,暗红色,体表披白色蜡质,3龄时蜡质增厚。前蛹和蛹蜡壳暗红色,长形。蛹体长1.2毫米,淡黄色,茧椭圆形,暗红色,长1.5毫米。

【发生规律】1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虫越冬。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越冬雌虫产卵盛期。雌若虫蜕皮3次,龄约经20天;第二龄23天-25天;第三龄约30-35天。9月上旬成熟交尾后越冬。雄虫龄若虫期与雌虫同,第二龄若虫期40-45天,前蛹期1-2日,蛹期2-6日。雄成虫8月中旬至9月上旬羽化,寿命甚短,仅1-2天。越冬雌虫产卵于体下,产卵期长可达一个月。每雌可产卵200-500余粒。初孵若虫离母体后移至新梢。群集于新叶及嫩枝上,多在受阳光的外侧枝梢上寄生,树冠内膛枝叶较少。若虫孵化后,离母体移至新稍定居后,即吸取汁液,并由泌蜡器官在虫体背面和胸部两侧分泌蜡质,背面呈马蹄形,侧面呈斑点状,均粉白色。以后虫体逐渐长大,分泌物也逐渐长大,分泌物也逐渐增厚,雄虫在前蛹期停止分泌蜡质物。雄虫化蛹时,分泌一层较薄的白色蜡茧,化蛹其中。

【防治方法】药剂防治在1-2龄若虫时进行效果好,一般若虫孵化率达50%时进行次喷药,以后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3次。药剂可用松碱合剂18倍液,或80%敌敌畏乳剂15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剂3000倍液,或50%马拉松乳剂500倍液,在虫龄增大、蜡壳加厚后,可用茶饼松碱合剂10倍液。

小叶榕木虱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小叶榕榕木虱,是小叶榕的主要害虫,其主要危害小叶榕新梢和叶片,该虫全年几乎都可发生,但以4-9月为最盛,小叶榕在发新梢时危害特别严重。

4至5月初为小叶榕榕木虱第1代成虫出现的高峰时期,此时期气温回升,降雨增多,榕木虱繁殖生长快,是一年中防治的关键阶段。近年来由于榕木虱在小叶榕上发生危害,不但影响了小叶榕的健康生长及景观观赏价值,甚至因防治不及时而导致小叶榕死亡,已成为小叶榕主要虫害。

榕木虱若虫分泌白色的蜡丝,若虫一般潜居在白色蜡絮中,在嫩枝的顶端形成一个个白色的小团,将虫体严严实实包裹起来,若虫在白色的蜡絮内吸食树木的汁液;成虫多产卵于新抽出的嫩芽上,其产卵期与小叶榕的嫩梢抽梢期相吻合;树势越弱危害越重。严重时榕树枝条干枯,叶片脱落,叶片皱缩甚至脱落,使树木生长受阻,影响观赏价值。其排泄物还诱发煤烟病。

一、形态特征

若虫:1~2龄体较扁,1龄长0.4~0.6毫米,黄红色,2龄长1.2毫米。翅芽突凸.腹部分泌大量白色蜡丝。

卵:呈纺锤体形,一端较尖,初期黄白色半透明,后转变为浅褐色长约0.5毫米。

成虫:体长4~5毫米,全体棕绿色,头部前方较平,复眼向两侧凸,呈褐色。触角10节,前后翅透明,前翅前缘1/3处育一尖角状褐斑。胸腹部背面棕色.腹面绿色。雌虫腹部纺锤形,末端尖,卵鞘匕首状,坚韧。

二、发生规律

榕木虱在小叶榕上一年发生4代,越冬代木虱在上一年1O月上旬产卵,1O月下旬出现孵化盛期,到来年4月上旬开始出现成虫,5月上旬出现成虫高峰期;第l代木虱于5月上旬产卵,6月上旬出现孵化盛期,7月上旬为成虫高峰期;第2代木虱于7月上旬产卵,8月上旬出现孵化盛期,8月下旬出现成虫高峰期;第3代木虱于8月下旬产卵,1O月上旬出现成虫高峰期,4~1O月问世代重叠现象明显。

三、防治方法

(一)物理防治

1、修剪树枝:结合修枝,对虫害严重的小叶榕(树冠外部40%以上的叶片被若虫分泌的白色蜡絮包裹)树枝进行适当修剪,修剪下来的树枝全部拉到城外空地焚烧掩埋。以后每发现上述情况的小叶榕,均采取同样的方法处理。

2、树干涂白:可在每年11月底开始,对行道树和虫害特别严重的小叶榕进行树干涂白,树干涂白可以对榕木虱在小叶榕树之间转移进行适当遏制。

(二)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小叶榕榕木虱虫害在较大范围发生时,主要和有效的防治方法。由于榕木虱若虫有分泌的白色蜡絮严密包裹保护,同时若虫在白色的蜡絮内吸食树木的汁液,因此榕木虱化学防治应使用能被植物叶片吸收的内吸性化学药剂。

防治小叶榕榕木虱时主要使用的化学药剂有:2.5%大康乳油,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氧化乐果乳油。若虫害较严重,使用药液浓度均为800倍左右,为了防止榕木虱产生抗药性,每次用1种农药,3种农药交替使用,每次防治时均对小叶榕的所有叶面进行药液喷洒,在气候条件适合,同时虫害较严重时15~20d防治1次。

(三)注干法防治

在小叶榕树的树杆部用机动打孔注药机以45度角钻打一个小拇指粗的小孔,深度为4-20厘米(根据榕树的胸径大小来算),然后将输液瓶的嘴部插入小孔中。在配制药物时,先要测量榕树的胸径大小,然后按1:1配制药水,即0.1米胸径的榕树,配用10毫升药物。一般打1个多小时吊针,树上木虱就会被全部洗白。发现用注干法施用30%敌敌畏氧乐乳油和用环割法施用40%氧乐果乳油10倍液。

注干法优点是对环境污染小、防治彻底、持效长(20天有效);的缺点是因小叶榕树干多汁,注药孔易结水,孔口愈合困难,因此每年5月或10月打孔注药一次为宜,钻孔时钻孔不宜过大。

红枫叶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红枫叶枯病,是红枫生长过程中常见病害,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发病后不仅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和观赏效果,严重的会导致病株死亡。

症状

初发病时,叶尖及叶片上部的叶缘产生水渍状褪绿小斑点,此后随着病情发展,病部出现枯焦状,并逐渐向叶片下部和内部扩展,叶片上半部枯死。病部与健部交界处呈赤褐色,中为深赤色,最后整个叶片的3/4枯死,仅叶片基部呈绿色,枯死的部分叶尖卷曲,呈灰白色,全株叶片似火烧。由于叶片失去了叶绿素,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植株生长衰弱,失去观赏价值。

发生规律

该病由半知菌亚门单干槭叶点霉菌侵染所致,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中越冬,翌年春季气温上升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和气流传播侵染,特别是地面反溅的雨水,是重要的传播媒介。由于病害发生与雨水关系较为密切,多雨时节会反复侵染。一般710月发病最重,另外土壤排水性能差、湿度大以及偏施氮肥等情况下,也会导致病害严重发生。夏秋之交,在高温强光照条件下,植株暴晒,叶片受灼伤,会加剧病害的发展。

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

在施肥上,忌偏施氮肥,适量增施磷钾肥,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平时浇水不宜过量,更不能让盆土长时间积水,同时要结合施肥,经常松土,增强花盆透气性,确保根系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吸收功能。

秋末及时清除病落叶并集中烧毁,减少越冬病原菌。夏秋高温季节,要将花盆置于散射光下和通风良好的阴凉处,严防暴晒。

2、化学防治

病初尚未蔓延前先剪去病叶,减少再侵染源,再用50%多菌灵500倍液或65%代森锌、福美锌1000倍液或45%代森锌800倍液,每1015天交替喷雾1次,连喷23次。

桂花主要病虫发生及防治


桂花又名木犀,为我国特产的珍贵芳香植物。近年来,桂花的病虫害有上升的趋势,常见的病虫害有:炭疽病、叶斑病、腐烂病,吉丁虫、木虱、粉虱、介壳虫、刺蛾、卷叶蛾、蓑蛾和尺径等,结合近几年防治实践,现将其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简介如下。

一、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1、炭疽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易发生,在叶茎上产生近圆形紫褐色病斑,并在其上生有黑色小点,为害严重时枯叶。从6-7月开始,喷代森锌500-600倍液预防。同时注意树体通风透光,合理浇水与施肥。发现病叶及时摘除销毁,并喷洒50%代森胺800-1000倍液防治。冬季彻底清除田间枯枝落叶及杂草。

2、叶斑病: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易发生,在叶面上出现不规则的黑色斑点,斑点上生有黑霉,致使叶片早落。从6-7月开始喷洒14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预防,发病后喷70%托布津800-1000倍液防治;合理浇水及施肥;注意通风透光;清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减少侵染源。

3、腐烂病:多发生在根颈部,被害部位呈水浸状,病斑逐渐扩大后,造成植株生长衰弱乃至死亡。早春在植株周围撒施少量硫磺粉;患病严重处涂以福美砷煤油剂。

二、主要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

1、吉丁虫:成虫咬食嫩叶成缺刻,但主要是以幼虫在枝干皮层内蛀食为主,被害皮层有突出裂口,流出油点状褐色胶质,为害严重时,树皮爆裂,主枝或整株枯死。

⑴人工捕杀:成虫羽化期,利用其假死性,在清晨露水未干前振动枝干,落地后捕杀。

⑵枝干涂药:从成虫发生到幼虫为害期在枝干上涂刷20-30倍敌敌畏乳剂、氧化乐果乳剂或久效磷乳剂,重复3-4次(每次间隔7-10天)。用80%敌敌畏乳剂加10-20倍粘土,加适量水调成糊状,涂刷在枝干被害处,使羽化后的成虫在咬破树皮出洞时中毒死亡。

⑶喷药防治:可用90%敌百虫1000倍液进行树冠喷药2-3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防治成虫。

⑷毒杀幼虫:在幼虫孵化盛期刮除树皮,涂以80%敌敌畏乳剂20倍液。

2、木虱:成虫及若虫吸食芽、叶及嫩梢汁液,受害叶片发生褐色枯斑,严重时全叶变成褐色,引起早期落叶。若虫在叶片上分泌大量蜜液,诱发煤烟病。若虫盛发期喷洒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或50%久效磷2000-3000倍液。

3、粉虱:成虫和幼虫群集在叶背吸食汁液,造成叶片变黄、萎焉、甚至死亡。该虫分泌大量排泄物,污染叶片,可引起煤烟病。抓住低龄幼虫期喷药,可选用40%速扑杀1500倍液喷杀。

4、蚧壳虫:为害桂花的蚧壳虫有红蜡蚧、糠片蚧、吹绵蚧等。蚧壳虫的若虫和成虫用口针刺入寄主植物组织中吸取汁液,导致枝、叶枯萎而死亡。同时,多数蚧壳虫能分泌蜜露,诱发煤烟病,为害严重。掌握在低龄若虫期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40%速扑杀15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或40%亚胺硫磷每亩150毫升等。

5、刺蛾:主要有黄刺蛾、绿刺蛾、青刺蛾、扁刺蛾等。多以幼虫在茧内越冬,茧附着在树枝、树干或土中。成虫趋光性强,幼虫食叶,低龄幼虫群集为害,7-8月最重。人工摘除茧蛹及虫叶。低龄幼虫期及时进行化学防治,可选用10%氯氰菊酯2000倍液或50%杀螟松每亩150毫升防治。有条件还可进行灯光诱杀。

6、卷叶蛾:有褐卷叶蛾、苹小卷叶蛾及黄斑卷叶蛾等种类。其幼虫有卷叶、缀叶取食习性。在幼虫卷叶前,喷洒40%久效磷每亩80毫升或50%杀螟松每亩200毫升或50%倍硫磷每亩120毫升等。卷苞后及时摘除或将虫苞由下而上快速捏死。

7、蓑蛾:有大蓑蛾、茶蓑蛾、白囊蓑蛾等种类。幼虫能吐丝作茧,上面粘着各种断枝残叶,呈各种形式的囊袋。幼虫在囊袋内,移动时将头胸伸出,负囊前进。老熟幼虫在袋内化蛹,幼虫取食叶片。在幼龄幼虫期喷洒95%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50%杀螟松1000倍液或50%倍硫磷每亩120毫升等。

8、尺蠖:俗称拱拱虫,幼虫咬食叶片,初孵幼虫活跃,能吐丝下垂,借风力分散为害,成虫有趋光性,卵产在树木皮层缝隙内或枝丫间。

利用灯光诱杀成虫。4月上旬前用石灰水涂刷树木的树皮裂缝等,减少其产卵及卵的孵化率。低龄幼虫期喷洒95%敌百虫晶体1000倍液或40%亚胺硫磷每亩150毫升或50%杀螟松每亩200毫升等。

草履蚧在鲁北地区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草履蚧,属同翅目蛛蚧科。近几年来,草履蚧在滨州市杨树主栽区发生呈日趋严重之势,重度发生地块虫株率高达100%,虫口密度高者竟达每10cm210头。以雌成虫、若虫刺吸杨树的树干、幼芽和嫩叶等汁液,致使林木梢头枯死,树冠下部枝条发叶推迟,叶片细小,甚至不抽枝,造成树势衰弱,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一、形态特征

1、成虫:雄成虫体长4-5mm,翅展约10mm,复眼较突出,头、胸部黑色,腹部紫红色,翅淡黑色,触角黑色,丝状,由10节组成。雌成虫体长约10mm,宽约5-5.5mm,扁平椭圆,无翅,背面灰褐色,腹面黄褐色,背面稍隆起,肥大,形似草鞋,腹部有横皱褶和纵沟,体被薄层白粉状蜡质分泌物,触角黑色,鞭状,多为8节。

2、卵:椭圆形,初产时黄白色渐呈桔黄色,包被于白色絮状卵囊中。

3、若虫:与雌成虫相似,但体小色深。

4、雄蛹:圆筒形,褐色,长约4mm,外被白色蜡质絮状物。

二、发生规律

草履蚧在滨州市1年发生1代,以卵在卵囊中于树冠下土缝内、石块下及烂草中越冬。翌年2月中旬到3月上旬孵化,孵化后的若虫仍停留在卵囊内,随着气温升高,若虫开始出土上树,2月底3月初达盛期,3月下旬基本结束。个别年份,冬季气温偏高时,若虫孵化出土的时间会提前。若虫出土后沿树干上树,多集中在上午10∶00至下午2∶00在树的向阳面活动,如果虫口较少,便有选择地聚集在一年生枝条芽眼旁、叶痕处或12年生枝条交界处吸取树液,如果虫口较多,树木整个枝梢布满若虫。初龄若虫行动不活泼,喜在树洞或树杈处隐蔽群居。4月初若虫第1次脱皮,虫体增长,活动性增强,开始分泌蜡质物。4月中下旬为危害盛期。4月下旬第2次脱皮,雄若虫不再取食,潜伏于树皮裂缝、翘皮、土缝、杂草等处,分泌大量蜡丝缠绕化蛹,蛹期约10天。5月上中旬,雄成虫羽化,雌若虫第3次脱皮成为雌成虫。5月中下旬为交尾盛期。交尾后雄成虫死去,雌成虫继续取食危害,在5月下旬开始下树,钻入树干周围石块下、土缝等处分泌白色絮状卵囊,产卵其中而越夏越冬,每雌可产卵100粒左右。

三、防治方法

根据草履蚧的危害特点和发生规律,对草履蚧的防治应采取以下综合防治措施。

1、人工防治。在秋冬季树木落叶后,清扫树下树叶、烂草等杂物,集中烧毁,以消灭其中的虫卵;结合抚育管理,深翻林地,破坏虫卵越夏和越冬场所,并收集树干周围土壤中的卵囊集中烧毁;在雌成虫下树产卵前在树干周围挖宽30cm、深20cm的环状沟,在沟内放草诱杀。

2、物理防治。利用草履蚧上下树的习性,在早春若虫上树前,在树干基部刮除老皮,涂一圈约15-20cm宽的粘虫胶或用1份菊酯类农药、10份废机油混匀的药油,阻杀若虫上树。要经常查看,发现有风干现象及时增涂粘虫胶或药油,如果草履蚧死虫过多过厚时要及时进行清理。

3、药剂防治。发现已有上树的草履蚧若虫,应及时选用2.5%溴氰菊酯2000-2500倍液或10%吡虫啉3000倍液或25%蚧虱净800倍液,加用0.1%中性洗衣粉喷雾触杀,喷药最好在3月中旬之前虫体小、食量小、体被蜡质层少、抗药性小时进行。为防止害虫扩散蔓延,对发生区以外500米范围内也要喷药预防。对于高大树木,喷雾难以达到树冠,可在树干基部以45度角按不同方位打3-4个孔,用注射器注入氧化乐果、吡虫啉等内吸性农药,每孔注入2ml,有较好的杀虫防治效果。

4、保护天敌。草履蚧的天敌有黑缘红瓢虫、红环瓢虫、大红瓢虫等,对草履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防治时掌握好害虫与天敌的关系,在5-6月份瓢虫幼虫期、草履蚧也近老熟时,应注意保护利用天敌。

园林植物病虫害细角瓜蝽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2~14.6毫米,宽6.0~7.7毫米,体长椭圆形黑褐色,常有铜色光泽,头部边缘略卷曲;触角4节,圆柱形,基部3节黑色,4节多为黄色,复眼前方有刺;前胸背板表面凹凸不平,前角具弯长刺,向前伸且内弯似牛角状;小盾片表面粗糙,具微纵脊,基角处凹陷,黑色具闪光,基部中间具1小黄点,足腿节腹面具刺,胫节外侧有浅沟。腹侧缘具相同的大锯齿。卵长1毫米,初乳白色,后变粉红色;若虫体长12毫米,灰褐色,翅芽中间具灰绿色斑,斑上生红色小点,腹两侧有7个向外突的灰白色梨形斑。

【发生规律】江西、河南年生一代,广东年生3代,以成虫在枯枝丛中、草屋的杉皮下、石块、土缝等处越冬。翌年5月,越冬成虫开始活动,6月初至7月下旬产卵,6月中旬至8月上旬孵化,7月中旬末至9月下旬羽化,进入10月中下旬陆续蛰伏越冬。成、若虫性喜荫蔽,白天光强时常躲在枯黄的卷叶里,近地面的瓜蔓下及蔓的分枝处,多在寄主兜部至3米高处的瓜蔓、卷须基部、腋芽处为害,低龄若虫有群集性,喜栖息在茎蔓内,成虫把卵产在蔓基下、卷须上,个别产在叶背,多成单行排列,个别成2行,每雌产卵24~32粒,一般26粒。卵期8天,若虫期50~55天,成虫寿命10~20天。

【防治方法】(1)利用蝽象的群集性和假死性,振落地上,集中杀灭。

(2)人工摘除卵块。

(3)喷洒50%乙酰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5%喹硫磷乳油1500倍液。

素心腊梅常见病虫害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素心腊梅属真梅系腊梅品种群,花被纯黄,有浓香,为腊梅中最名贵的品种。晚秋观花蕾,冬季开金黄色花,花期12-1月,有浓芳香。素心腊梅花在霜雪寒天傲然开放,花黄似腊,浓香扑鼻,是冬季观赏主要花木。也是切花的好材料,盆栽地栽均可。那么素心腊梅常见的病虫害有哪些?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又是怎样的呢?

1、大蓑娥。此虫又名避债虫,民间称之为“吊死鬼”。是危害多种花卉的害虫。植株出现此虫时,可见叶片被其幼虫吃成孔洞或缺刻,甚至可将枝条上的叶子全部吃光,只剩叶脉,危害甚烈。

防治方法:

①大蓑蛾的护囊较明显,可以随时摘除,消灭其幼虫。

②7月中旬用90%敌百虫原药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较好。

2、日本龟蜡蚧。此虫可危害数十种花卉,其若虫和雌虫在叶片和枝条上吸食液汁,常造成植株枯叶黄或煤病孽生。在长江流域,其雌虫于5月中旬在大量产卵,6月中旬孵化。雄成虫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大量化蛹、羽化。此虫可随带虫苗木的调运而将虫子传到其他地方。

防治方法:

①如果少数植株受害,可用人工将其从枝干上刮除。

②在若虫大量孵化后,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较好。

③用红点唇瓢虫,置被害花木上捕食蚧虫。

④引种苗木时要认真检查,发现幼虫寄生,应彻底刮除。

3、蚱蝉。此虫可危害梅花、桂花等多种花卉。其若虫在土中吸食根部的汁液,成虫危害性更大,常造成枝条枯死。

防治方法:

①注意搜寻和杀灭刚出土的若虫和刚羽化的成虫。

②可于炎热的夜间在树干附近燃烧火堆;同时振动树枝,使虫投火自焚,并将落于火堆旁的虫捕杀。

③用面团洗出的粘性面筋放在竹竿竿头,粘捕成虫。

④在危害盛的季节及时剪除产卵枝烧毁。

《青麸杨病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及病虫害防治知识”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