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如何防治黄瓜霜霉病和西红柿白粉病》,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黄瓜霜霉病防治

大致有三类药剂:

(1)烟熏防治。可用15%霜疫清烟剂或45%百菌清烟剂熏杀,傍晚进行。每亩每次250克,先关闭温室,药剂分放4~5个点,用火点燃冒烟后关上门进行熏杀。每隔7天熏1次,连熏4~5次。

(2)粉尘防治。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或10%防霉灵粉尘剂,每亩每次喷1千克,用喷粉器喷,不加水,早上或傍晚进行,间隔9~11天喷1次,连喷4~5次。喷时不能直接对黄瓜植株喷,应喷在植株上面,让粉尘飘落在黄瓜植株上。

(3)药液防治。发病初期,可喷80%或90%疫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600~8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或72.2%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隔7天喷1次,连喷4~5次。

西红柿白粉病防治

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茎及果实。初在叶面现褪绿色小点,扩大后呈不规则粉斑,上生白色絮状物。初霉层较稀疏,渐稠密后呈毡状,症斑扩大连作或覆满整个叶面。有的病斑发生于叶背,则病部正面现黄绿色边缘不明显斑块,后整叶变褐枯死。

防治方法:选育抗白粉病品种,加强棚室温湿度管理,发病初期用武夷菌素水剂或农抗120水剂、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兑水喷雾。隔7~10天喷一次,连续防治2~3次。

精选阅读

葡萄白粉病和霜霉病的区别与防治方法


一、霜霉病与白粉病如何区别

1、白粉病感染后,叶脉和叶肉都会感染;而感染霜霉病菌后叶片叶脉清晰可见。

2、白粉病一般在叶片正面看到病菌孢子;而霜霉病一般在叶片背面可以看到白色的病菌孢子。

3、白粉病病菌孢子和霜霉病病菌孢子的形状以及感染症状不一样。白粉病病菌孢子几乎像牙黄色粉末一样,密密地铺在叶片和果实上;而霜霉病病菌孢子直立性较强,颜色白。

4、白粉病一般是相对干燥的天气发生严重,叶片发病初期是在叶片的正面开始发病,一般发病叶片不会出现坏死,只是叶片覆盖白色粉末而已,严重是才导致叶片发黄或者干枯,果实上的白粉病一般是覆盖薄薄的粉,后期导致果实干枯;

霜霉病一般发生在多雨季节,主要是叶片正面出现黄色角状斑,一般正面没有霉层,一旦背面出现霉层,正面已经明显的出现了黄色的角状黄斑,严重时整个叶片枯死,霜霉病具有发展速度快,防治难度高,为害严重等特点,果实上的霜霉病霉层为霜状,容易导致果实干枯病坏死。

5、白粉在果实上发病用手涂抹掉后,果实表面有黄褐色网纹(永不退),主要危害叶片正面,严重时后期也会变为灰白色,但是白粉病菌一旦在相对湿度90%就会逐渐死亡。霜霉病先从下部叶片背面开始,果实染病后早起附一层白色絮状物,就算用药控制住了,退去絮状物,葡萄会变色似提早成熟,变软、掉果。

二、白粉病防治措施

(1)结合修剪,剪除病蔓、病叶、病芽、病果,清除或减少病菌来源。

(2)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摘心绑蔓,剪除副梢,使枝蔓分布均匀,保持通风透光,合理平衡施用嘉美赢利来、内钾德,防治枝蔓旺长。

(3)开花前、谢花后至套袋前,是防治白粉病的关键时期。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栽培方式及上年的病害发生情况,结合其他病害的防治,采取适当的措施。可选用的防治药剂有:多菌灵、腈菌唑、苯醚甲环唑、乙嘧酚等。白粉病发生严重时,加大药量或混和使用,隔3-5天喷施一次,连续施药2-3次。

同时注意用水量充足。加强栽培管理,通过水分和温度的调节,创造良好的果园生态小气候(尤其设施栽培中),限制病害发生。同时,增施有机肥,磷、钾、钙肥与微量元素有机活化营养肥料如嘉美红利、赢利来、核动力,适当减少氮素肥料的施用量,提高植株本身的抗病能力。

三、霜霉病防治措施

(1)加强果园管理。晚秋收集病叶、病果,剪除病梢,烧毁或深埋。扫集落叶的工作宜于清晨露水未干前进行,叶片不易破碎。冬季园地深翻、掩埋地面的病残组织。

生长期间要注意排水和夏季修剪;篱架要提高结果部位至60厘米以上,尽量剪除与地面过近的不必要枝蔓,以降低地面湿度,减少发病。下半年控制氮肥,增施磷、钾、钙、微肥,施用赢利来2-3次,促进枝叶健壮,提高植株抗病力。生长旺盛的品种宜采用棚架,或采用“高、宽、垂”整形,缓和枝蔓生长势及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2)喷药防治。用银法利(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1000倍液,间隔20-30天喷1次;或普力克(72.2%霜霉威盐酸盐)1000倍液,隔15天左右喷1次,对防治葡萄霜霉病有极好的效果。波尔多液防治霜霉病也有较好效果。也可以前期用波尔多液保护,发病后使用普力克防治。此外用50%福美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喷洒,均有良好效果。

霜霉病、白粉病研究获新进展


美国花卉种植者基金会最新发布了两项研究报告,一项是关于彩叶草的霜霉病研究,一项是关于非洲菊的白粉病研究。这些研究报告都可在基金会的官网上免费获得,同时还可免费获取另外150余项研究报告。

彩叶草霜霉病

彩叶草霜霉病研究报告编号为134,来自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布莱尔哈伦和玛丽豪斯波克对彩叶草霜霉病进行实验研究,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病虫害综合管理计划,可防治彩叶草被霜霉病感染。

彩叶草因明丽的叶色自维多利亚时期起就受到园艺家的喜爱。近期一项调查显示,彩叶草小苗是全美第二大受欢迎的植物,每年的销售额为2.5亿美元左右。霜霉病2005年首次在纽约和路易斯安那州被检测出来,2006年几乎全美的彩叶草产品中都被检测到该病害。

试验中,在测量霜霉病孢子量与环境的关系时发现,上午10点至下午3点时,温室内的霜霉病孢子捕捉量最大。同时相对湿度在95%以上时,空气中的孢子量也会增加,特别是在5月和6月份,孢子数量增加明显,8月数量开始下降。温室内温度与孢子感染性密切相关,以彩叶草火山为例,当室温在15℃至20℃时,最易受感染,但室温25℃时,孢子感染性下降,当室温30℃时,植株仍能保持健康。

试验证明,当室温在15℃至20℃时植物霜霉病最易发病,把带病植株置于25℃至30℃的高温环境时,病毒孢子会进入休眠状态,此时植株表面看起来十分健康,可是一旦气温适宜,病害会迅速爆发。

非洲菊白粉病

美国的非洲菊产业正在迅速发展,单鲜切花非洲菊每年销售额就达到3400万美元,但白粉病成了威胁非洲菊产业的杀手。在编号为135的《了解非洲菊白粉病》文件中,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利亚格兰克和玛丽豪斯波克检查了可能导致病害爆发的各种环境因素,提出了一个病虫害综合管理框架,可使产品更健康、售价更高。

白粉病由真菌引起,能通过空气和水传播。在测量孢子量与环境的关系时发现:在薄膜大棚中,上午8点至下午4点是孢子量最大的时段;在玻璃温室中则为上午9点至下午2点。试验中孢子量出现两个峰值,分别为上午9点和下午3点。在两种类型的温室中,病害严重性与湿度呈正相关,但与叶面湿度呈负相关。病害与平均温度也呈负相关,这可能因为温度高时,叶面湿度比较大。而人的活动与病害传播呈正相关,这可能是因为人的活动会导致空气流动,增加空气中的孢子量。

研究显示,种植者应为植物提供更大的空间,并且加强通风以降低湿度,这对于防止灰霉病同样适用。对种植者来说,降低空气湿度对预防病害很重要,经常检测病害状况、使用真菌型杀菌剂防治病害是可取的。

链接:

美国花卉种植者基金会是由生产商、经销商、行业贸易同盟、协会及个人捐资成立的非盈利性机构,成立于1961年。

基金会致力于通过提供研究基金、教育助学金和奖学金推进花卉产业发展,现已向科研项目提供超过1500万美元的资助,研究成果惠及整个行业,同时还提供了超过50万美元的奖学金来吸引和留住行业人才。

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黄瓜白粉病俗称白毛,是黄瓜生产中常发性病害之一。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其次是茎和叶柄,一般不危害瓜。发病初期叶面、叶背及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星状小粉斑,以叶面居多,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全叶布满白粉。发病后期白色霉斑变为灰色,叶片黄枯,病斑上长出很多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闭囊壳。该病由黄瓜白粉病菌浸染致病。黑龙江黄瓜白粉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地上,或以菌丝体在棚室瓜类作物上、或在花房及住宅的月季花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源。病菌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病害潜育期5天左右。高温、干旱、植株生长不良发病重。

黄瓜白粉病防治方法:

1.选择抗病品种:一般抗霜霉病的品种也抗白粉病,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

2.棚室消毒:保护地黄瓜定植前,采用硫磺熏烟消毒,每100立方米棚室用硫磺粉0.25千克,加锯末0.5千克混合后,盛于花盆内分放几点,傍晚密封棚室,暗火点燃锯末熏一夜。也可采用45%百菌清烟剂熏烟,用药量为每公顷3.75千克,熏一夜。

3.药剂防治:每公顷用400克/升氟硅唑(福星)乳油0.12-0.14升;或20%三唑酮乳油0.6-0.7升;或250克/升丙环唑(敌力脱)乳油0.5升;或10%苯醚甲环唑(世高)水分散粒剂0.75-1.25千克;或75%百菌清(达科宁)可湿性粉剂1.5-1.8千克,对水喷雾。保护地可用三唑酮烟剂,每公顷4.5千克熏烟。喷药时,加入芸苔素内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病株尽快恢复生长,每公顷加0.01%天丰素150毫升或0.1%硕丰481可溶粉60克或0.003%爱增美75毫升,提高防治效果。同时按每公顷药液量加入有机硅助剂杰效利或透彻75毫升,可提高防治效果节省用药量。

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黄瓜白粉病俗称白毛,是黄瓜生产中常发性病害之一。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其次是茎和叶柄,一般不危害瓜。发病初期叶面、叶背及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星状小粉斑,以叶面居多,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全叶布满白粉。发病后期白色霉斑变为灰色,叶片黄枯,病斑上长出很多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闭囊壳。该病由黄瓜白粉病菌浸染致病。黑龙江黄瓜白粉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地上,或以菌丝体在棚室瓜类作物上、或在花房及住宅的月季花上越冬,成为初侵染源。病菌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病害潜育期5天左右。高温、干旱、植株生长不良发病重。

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1.选择抗病品种:一般抗霜霉病的品种也抗白粉病,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

2.棚室消毒:保护地黄瓜定植前,采用硫磺熏烟消毒,每100立方米棚室用硫磺粉0.25千克,加锯末0.5千克混合后,盛于花盆内分放几点,傍晚密封棚室,暗火点燃锯末熏一夜。也可采用45%百菌清烟剂熏烟,用药量为每公顷3.75千克,熏一夜。

3.药剂防治:每公顷用400克/升氟硅唑(福星)乳油0.12-0.14升;或20%三唑酮乳油0.6-0.7升;或250克/升丙环唑(敌力脱)乳油0.5升;或10%苯醚甲环唑(世高)水分散粒剂0.75-1.25千克;或75%百菌清(达科宁)可湿性粉剂1.5-1.8千克,对水喷雾。保护地可用三唑酮烟剂,每公顷4.5千克熏烟。喷药时,加入芸苔素内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

南瓜白粉病如何防治


南瓜白粉病是南瓜发生最普遍而严重的一个病害,南瓜是瓜类白粉病中受害最大的一种瓜类。主要危害叶片,被害叶片表面多被白粉状物覆盖,致光合作用明显受阻,严重的叶片枯黄乃至焦枯,影响南瓜结实。南瓜白粉病如何防治?小编给大家讲讲。

南瓜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叶片染病,发病初期在叶面或叶片背面产生白色粉状小圆斑,后逐渐扩大为不规则形的白粉状霉斑,逐渐多个粉斑连接成整张叶片。发病叶片的细胞和组织被侵染后并不死亡,抹去病斑上的粉层,叶片表现为褪绿或变黄,发病后期病斑呈灰色或灰褐色,上有黑色的小粒点(即为病菌的闭囊壳),发病末期病叶组织变为黄褐色而枯死。茎部受害时过程类似叶片,但发病后期很少有枯死现象发生。南瓜白粉病如何防治

发生特点

此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单丝壳白粉病Sphaerothecafuliginea和二孢白粉菌Erysiphecucurbitacearum侵染引起。北方地区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地上或花房月季花或保护地瓜类作物上越冬,南方地区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越夏。翌年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借助气流或雨水传播到寄主叶片上,5天后形成白色菌丝状病斑,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浙江地区南瓜白粉病发生盛期主要在4月上中旬至6月下旬危害保护地南瓜,长江流域秋植南瓜9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亦有发生危害。田间流行适温在1625℃,相对湿度80%以上。保护地栽培南瓜因通风不良、栽培密度过高、氮肥施用过多、田块低洼而发病较重。

防治要点

①因地制宜选用耐病品种。目前种植较多的日本夷香南瓜、锦栗南瓜、桔红南瓜有一定的抗病性,但要做好提纯复壮工作,选用无病种苗。

②种子消毒:播前先在阳光下晒种1-2天,以杀灭表皮杂菌,提高发芽势;用50℃-55℃温水搅拌浸种30分钟,温度降低到30℃继续浸种8-10小时,再放入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20-30分钟,冲净后在28℃-30℃下催芽48-72小时,露白时播种。

③加强管理:合理密植,开沟排水,及时摘除病叶、老叶,加强通风透光,以增强植株长势,增施磷钾肥,提高抗病力。

④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50%凯泽水分散性粒剂1200倍液,或50%翠贝干悬浮剂30003倍液,或40%福星乳油4000倍液,或10%世高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62.25%仙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进行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注意交替使用。保护地还进行烟熏处理,每50立方米用硫磺120克,锯末500克拌匀,分放几处;或用45%百菌清烟熏剂每亩250克进行熏蒸,傍晚开始熏蒸一夜,第二天清晨开棚通风。

大麦白粉病如何防治


为害症状

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形态特征

菌丝体表寄生,蔓延于寄主表面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寄主营养。在与菌丝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串生10~20个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5~30×8~10(um),侵染力持续3~4天。病部产生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黑色球形,大小163~219um,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18~52根,内含子囊9~30个。子囊长圆形或卵形,内含子囊孢子8个,有时4个。子囊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无色,单核,大小18.8~23×11.3~13.8(um)。子囊壳一般在小麦生长后期形成,成熟后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开裂,放射出子囊孢子。该菌不能侵染大麦,大麦白粉菌也不侵染小麦。小麦白粉菌在不同地理生态环境中与寄主长期相互作用下,能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种,毒性变异很快。

传播途径

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遇有温湿度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后在菌丝丛中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该病菌可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渡过夏季,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病菌越冬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二是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春麦区,除来自当地菌源外,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

发病条件

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

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选用早熟3号、早熟5号、黄金爪、关东中生等抗病品种。

白粉病该如何防治?


农作物和果树最容易得的病害就是白粉病,为什么这样这样说呢?在农村的人都下过地,许多作物叶片都会出现一层白粉,当然果树叶片上也是出现一层白粉的。许多老百姓没有这方面的常识,所以很容易忽略这个病的存在。作物不像我们人,人病了知道哪里难受就会去医院看看,作物是需要人去观察的,它不会告诉您“我哪里难受,也不知道哪里疼”。所以说作物病害需要人去注意观察才能发现,发现病害就马上进行治疗,只要把病害治疗好了,作物和果树才能够帮助您创造更大的利益。下面就简单说什么是白粉病。

白粉病,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为害茎和穗子。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

那么白粉病如何防治呢?

1)栽培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及肥水管理,增施磷、钾肥,随时保持土壤湿润。

3)药剂防治:使用广谱型的杀菌剂土巴克品牌三刹稀释800-1000倍液,叶面均匀喷雾即可。(如果作为还苗期,用量减半即可)

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


小麦白粉病在我国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发生普遍,为害也重。近年来该病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该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占,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病原Blumeriagraminis(DC.)SpeerErysiphegraminisDC.E.graminisDC.f.sp.triticiMarchal称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丝体表寄生,蔓延于寄主表面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寄主营养。在与菌丝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串生10—20个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5—30×8—10(μm),侵染力持续3—4天。病部产生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黑色球形,大小163—219μm,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18—52根,内含子囊9—30个。子囊长圆形或卵形,内含子囊孢子8个,有时4个。子囊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无色,单核,大小18.8—23×11.3—13.8(μm)。子囊壳一般在大小麦生长后期形成,成熟后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开裂,放射出子囊孢子。该菌不能侵染大小,大麦白粉菌也不侵染小麦。小麦白粉菌在不同地理生态环境中与寄主长期相互作用下,能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种,毒性变异很快。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遇有温湿度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线,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后在菌丝丛中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

该病菌可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上麦上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渡过夏季,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病菌越冬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二是以菌线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越冬病菌先侵染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后向中上部叶片发展,发病早期发病中心明显。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春麦区,除来自当地菌源外,还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

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区当年

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可选用郑州8915、郑州831,豫麦9、15、16、21、24号,中育4号,北农9号,冀麦23、24、26号、84-5418、138号,鲁麦1、5、7号,城辐752,高38、贵阿1号、贵丰1号、贵农19、20、21、22,黔丰3号,81-7241,冬丰1号,BT8812,BT-7032,京核883,8814,花培28,鲁麦14、22号,中麦2号,京农8445等。此外新选育的抗白粉病冬小麦品种还有百农64,温麦4号,周麦9号,新宝丰,冀审4185,6021新系,皖麦25,26,扬麦158,川麦25,绵阳26,劲松49号,上麦5号,京华1号,3号,京核3号,京411,北农白等。春小麦抗白粉病的品种有垦红13号、垦九5号、定丰3号等。上述抗病新品种,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如北京冬小麦现在以京411为主栽品种,高肥麦田搭配种植京冬8号、京冬6号、中麦9号。中肥及水浇条件差的种植京437、京核1号、轮抗6号等抗旱、耐瘠的品种。稻茬麦及晚播麦田可选用京411、京冬8号、京双18等。

(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增施磷钾肥,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南方麦区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北方麦区适时浇水,使寄主增强抗病力。

(3)自生麦苗越夏地区,冬小麦秋播前要及时清除掉自生麦,可大大减少秋苗菌源。

(4)药剂防治①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25g拌667m2麦种防治白粉病,兼治黑穗病、条锈病等。②在小麦抗病品种少或病菌小种变异大抗性丧失快的地区,当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以上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也可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一次用药,,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小麦生长中后期,条锈病、白粉病、穗蚜混发时,667m2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g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g加磷酸二氢钾150g;条锈病、白粉病、吸浆虫、粘虫混发区或田块,667m2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g加40%氧化乐果2000倍液加磷酸二氢钾150g。赤霉病、白粉病、穗蚜混发区,667m2用多菌灵有效成分40g加粉锈宁有效成分7g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g加磷酸二氢钾150g。

如何防治悬铃木白粉病


二球悬铃木,别称英国梧桐、法国梧桐、法桐,是悬铃木科、悬铃木属落叶大乔木,是优良的庭荫树种和行道树种。二球悬铃木常会发生一种病害悬铃木白粉病。

悬铃木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植物的新梢、叶片和芽。

防治方法:

1.一般在湿冷、闷热、栽植过密和通风不良的环境条件下,悬铃木白粉病会更加严重。在土壤黏重、施肥不足以及管理粗放的情况下,该病害的更易发生,故平时应当加强苗木栽培管理,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增加植株的通风和透光。同时重视增施磷、钾肥,并节制氮肥的施用量,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在购买苗木的时候,要重视植物检疫工作。

2.平时还应当多从养护、管理等多个环节上面着手,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冬季,可结合悬铃木冬剪工作,开展清除病叶和疏枝,减少侵染源。在冬季休眠期修剪以后,喷施一次石硫合剂浓液。在春季植物展叶初期,普遍喷施一次波尔多液,做好早期防备工作。为了有效增强二球悬铃木叶间的通风透光,增强树木的生长势,春季适时开展剥芽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剪除下来的病枝、病芽、病梢和病叶丛,一定要带离种植区域,再集中处理。

3.药剂防治:要依据病害发生特点,在春、秋两季病害发病初期,科学选择药剂。可选择喷施的药剂有: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12.5%腈菌唑乳油3000至3500倍液,或30%氟菌唑可湿性粉剂3000至35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或20%粉锈宁乳油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7000倍液等药剂。一般每隔10天至15天可施药1次,连续施药3次至4次,就可以有效控制住该病害的发生与蔓延。需要注意的是,几种药剂应当交替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金盏菊白粉病如何防治


为害植株:金盏菊(CalendulaofeinalisL.)。

分布与为害:该病在河北、辽宁、云南等地发生普遍,为害较严重。

症状:叶和茎受侵染后,叶片出现0.5~1.2mm的粉状圆形病斑,不规则分布,以后遍及全叶,使叶面覆盖一层白粉。茎上亦覆盖白粉,重病植株茎叶发黄,甚至枯死。

病原:病原为菊科白粉菌。菌丝体一般叶两面生,少数叶背生。分生抱子桶形至柱形。子囊果扁球形.暗渴色。聚生至近散生,壁细胞不规则,呈多角形。有附属丝II-85根,多为18~40根,一般不分枝.大多粗细不均匀.具隔膜,深褐色。子囊卵形、矩形至椭圆形5~24个,多为10~20个有柄或少数近无柄。子囊抱子卵形、矩圆至卵形,带黄卵,一般2~3个,极少4个。

发病规律:病菌以子囊果(闭囊壳)或病组织中的菌丝体越冬,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主要通过风雨传播。在气候干燥,且气温为17~25℃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发现病株应拔除并集中烧毁,以减少侵染来源。加强管理,注意通风透光,少施氮肥,增施磷肥和钾肥,控制湿度。勿过密栽植。发病初期,可用15%粉锈宁叮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0%抗霉菌素12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

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方法


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方法

黄瓜霜霉病又称跑马干、黑毛,各地黄瓜产区均有发生,其中尤以保护地黄瓜危害为重,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30-40%。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偶尔也危害茎、卷须和花梗。叶上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黄绿色,后为淡褐色,病斑连合成片,全叶卷缩干枯,潮湿条件下病斑背面长出灰黑色霉层。该病由黄瓜霜霉病菌侵染致病。黄瓜霜霉病菌为专性寄生菌,离开黄瓜植株不能长期存活。黑龙江省为北方寒冷地区,可在冬季温室生产的黄瓜植株上越冬。冬季没有黄瓜生产的地区,最初菌源来自于邻近早发病的地区。孢子囊借风、雨传播,高湿是发病的有利条件,从中心病株形成到扩展全田,只需10-15天,形成暴发流行,故有跑马干之名,形容其叶片发病和枯死速度之快。

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方法:

1.选种抗病品种:选用适合当地栽培条件的抗病品种。

2.生态防治:对保护地黄瓜,利用黄瓜霜霉病发病要求的湿度和温度条件,通过通风换气,进行人为调节加以控制,使环境条件不利于病害发生,而有利于黄瓜生长。

3.高温闷棚:保护地黄瓜普遍发病后可采用此法。选择晴天上午关闭棚室,升温到45℃持续2小时,可控制病害蔓延。注意在闷棚前一天必须浇透水,温度计必须挂在黄瓜龙头即生长点相同高度的位置,摘掉近地面20厘米内的重病叶,闷棚结束后应缓慢降温到正常的温度。闷棚的温度不可随意提高,严格按以上要求操作,防止高温灾害。4.药剂防治:保护地应采用烟剂,在发病初期,每公顷45%百菌清烟剂3.0-3.75千克熏烟,隔9~10天防治1次,连防4-5次。露地黄瓜用72%霜脲锰锌(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722克/升霜霉威盐酸盐(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或68%精甲霜锰锌(金雷)水分散粒剂800倍液;或64%噁霜锰锌(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9%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隔7-10天喷一次,连喷3-5次。上述农药宜交替使用。喷药时,加入芸苔素内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病株尽快恢复生长,每公顷加0.01%天丰素150毫升或0.1%硕丰481可溶粉60克或0.003%爱增美75毫升,提高防治效果。同时按每公顷药液量加入有机硅助剂杰效利或透彻75毫升,可提高防治效果节省用药量。

黄栌白粉病的发病规律 怎么防治白粉病


黄栌白粉病是危害黄栌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发生于在北京、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四川等地,其中北京、西安的黄栌发病最严重。受白粉病危害可导致叶片干枯或提早脱落;有的被白粉病覆盖后影响光合作用,致使叶色不正,不但使树势生长衰弱,而且导致秋季红叶不红,变为灰黄色或污白色,严重影响红叶的观赏效果。更多绿色尽在

症状

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感病叶片上产生白色针尖状斑点,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斑。病斑周围呈放射状,至后期病斑连成片,叶面上布满了白粉。受白粉病危害的叶片组织褪绿,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使叶片干枯早落。秋季叶片上逐渐形成黄色至黄褐色,最后变黑褐色的颗粒状物,为病原菌的闭囊壳。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闭囊壳在落叶上或枝条上越冬,亦可以菌丝形式在芽内越冬。翌年夏初闭囊壳吸水开裂放出子囊孢子,菌丝体直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传染,生长季节以分生孢子进行再传染。一般五六月降雨早,发病亦早,反之则延迟。七八月降雨量的多少,决定当年病害的轻重,黄栌白粉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之后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期至8月上旬,病情发展缓慢,8月中旬至9月上、中旬,病情发展迅速。

黄栌白粉病由下而上发生。病斑首先出现在1米以下枝条的叶片上,之后逐渐向树冠蔓延。黄栌植株根部往往萌生许多分蘖,幼嫩组织多,下部叶片离越冬菌源最近。植株密度大,通风不良发病重;生长在山顶的树比生长在窝风的山谷中的树发病轻;黄栌生长不良发病重;分蘖多的树发病重。

防治措施

①减少侵染来源。秋季结合清园彻底扫除病落叶,剪除病枯枝条并烧毁;地面喷撒硫磺粉,以消灭越冬病原。加强水肥管理提高树势,增强抗病性;春季及时剪除分蘖,减少发病部位。

②药剂防治:黄栌喷洒波美5度石硫合剂,以杀死越冬菌源。发病初期,喷施15%可湿性粉锈宁800倍液,可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

《如何防治黄瓜霜霉病和西红柿白粉病》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