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高粱柱黑穗病防治方法》,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为害症状

(1)叶片。幼苗叶片上常出现隆起的条斑,初为乳白色,后变为棕褐色,条斑的条数不等,长度可与叶片等长。

(2)茎秆。抽穗后病穗有2种症状一是柱状,二是分枝状,田间表现柱状黑穗居多。部分黑穗只能半截抽出、半截留在苞叶内。

(3)穗部。茎秆发病主要发生在穗柄上或叶鞘的苞叶上,生成瘤节状孢子堆,孢子堆内无丝,外具膜易破裂,散出黑粉。

高粱柱黑穗病属系统侵染性病害。冬孢子在种子表面、室内、室外、冰箱中均能越冬。在潮湿土壤中不利于越冬。种子表面带菌是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和初侵染来源。这是防治该病的理论依据。

发生因素

据悉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春季是易发季节。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土壤湿度不利于该病发生。

防治方法

足底墒的农业措施达到防治该病的目的。在生产上可采取适期早播和浇。高粱柱黑穗病除侵染高粱外,未见侵染小麦、玉米、谷子及苏丹草。化学药剂处理种子对该病有较为理想的田间防治效果。另外,不同高粱材料对它有明显的抗病性差异,而且抗源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开展抗病育种是可行的。

编辑推荐

高粱黑葱花霉根腐病防治方法


高粱黑葱花霉根腐病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苗期染病出现似缺水状的萎蔫,病苗皮层、维管束呈褐色水渍状,细根软化并腐烂。成株染病叶片下垂稍卷曲,老叶片黄化,从叶尖端和叶缘开始干枯。根部染病根、根冠部变褐腐烂。

病原

Periconiacircinata(Mangin)Sacc.称高粱黑葱花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直立,2—3根束生或单生,褐色至深褐色,壁厚,大小l50—300×6—8(um),近顶端旋转状,顶端细胞膨大,上面生3个产孢细胞,顶端细胞能分裂,每分裂1次,形成1个产孢细胞,其上串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密集成头状,黑色,球状,表面光滑或有刺,直径12—27u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菌是腐生菌,能诱发植株地上部或根部发病。

防治方法

(1)实行3年以上轮作。

(2)加强管理,密度适当,采用高垄或高畦栽培,不要在低洼地种植高粱。

(3)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雨后排水要及时,严禁大水漫灌。

燕麦坚黑穗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燕麦坚黑穗病遍布国、内外燕麦种植区。主要发生在抽穗期。病、健株抽出时间趋于一致。现将其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症状

染病种子的胚和颖片被毁坏,其内充满黑褐色粉末状厚垣孢子,其外具坚实不易破损的污黑色膜。厚垣孢子粘结较结实不易分散,收获时仍呈坚硬块状,故称坚黑穗病。有些品种颖片不受害,厚垣孢子团隐蔽在颖内难于看见。

病原

Ustilagolevis(Kell.etSwing)Magn.称燕麦坚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异名有U.hordeiKelletSw.;U.hordei(Pers.)Lagerh.孢子堆生在花器里。厚垣孢子球形至椭圆形,黑褐色,表面光滑无刺突,大小69m。寄生于大麦和燕麦上。病菌发育温限434℃,适温为1528℃。该菌有不同的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收获或打场时散出厚垣孢子附在种子上或落入土壤及混在肥料中越冬或越夏。孢子抗逆性强,可在土中存活25年,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春播种子萌发时,冬孢子也随这发芽产生具3个横隔的圆棒形担子,在担子顶端产生4个担孢子。担孢子萌发后产生次生小孢子,异宗小孢子萌发后相互质配,产生具双核的菌丝,侵入寄主的幼芽。后随植株生长而向上扩展。开花时进入花器中,子房被破坏,产生大量厚垣孢子,形成病穗。厚垣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434℃,适温为1528℃。温度高、湿度大于发病。大莜麦、小莜麦、华北1号、尖莜麦、秃莜麦等易感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内蒙古的燕麦2号(品1163)、黑龙江海伦县2001品种、河北张北县2031野生种、新疆额敏2056品种、新疆沙弯2131、2132、2151品种、青海黄燕麦、黑珠子燕麦、竹子燕麦、红燕麦、苏联品种和苏联燕麦1号、苏联燕麦2号、苏维埃339、匈牙利君士坦、普遍野麦、澳大利亚夫尔马克、维多利亚品种阿缓等。

(2)药剂处理种子:用种子重量065%1%的细硫磺粉拌种或用1%福尔马林液均匀喷在种子上,充分拌匀后盖上草袋,放置5小时后马上播种。此外也可选用50%多菌灵湿性粉剂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禾穗胺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0.2%拌种,防效优异。

(3)抽穗后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携至田外集中烧毁。

薏苡黑穗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本病在吉林、河北、山东、四川、贵州、福建等省薏苡产区发生普遍。因黑穗病的为害,产量下降,历年受到一定损失。

症状在苗期一般不表现典型症状,在植株有9~10片叶,穗分化期后,植株叶部开始发病,而常在上部2~3片嫩叶上。叶片上及叶鞘上形成单一或成串的瘤状突起,呈紫红色,以后逐渐干瘪呈褐色,内含有黑粉。在花序、子房上都有症状表现,受害子房膨大成近圆形或卵圆形,顶端稍尖细,部分隐藏在叶鞘内;最初带紫红色,以后逐渐变暗褐色,内部被黑粉状孢子充满,外有子房壁包围,壁不易破裂。凡患病植株,无论主茎及分蘖茎,其每个生长点都变成1个黑粉病疱,病株多不结实而成菌瘿。

病原UstilagocoicisBref.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黑粉菌科,黑粉属真菌。冬孢子散生,卵圆形至椭圆形,有时稍呈不规则形,其大小为7~12m6~10.5m。壁厚,密生小瘤或刺,呈黄褐色。冬孢子萌发产生有隔的初生菌丝。从初菌丝的1个细胞上侧生及顶生出担孢子。担孢子萌发产生次生担孢子。本菌只侵染薏苡,不侵染玉米和高粱。

侵染循环以冬孢子沾附在种子表面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当土温上升至10~18$时,遇到土壤湿度适宜时,冬孢子萌发侵人薏苡幼芽,以后菌丝随植株生长达到穂部,最后侵人种子,破坏组织,变成黑穗。黑穗上的小褐疱破裂后,散出黑褐色粉末,随风传播到其他种子上或落人土壤中,引起翌年薏苡发病。连作、常年土壤不翻耕,有利发病

防治

1.种子处理:用50%多菌灵、80%粉锈宁、50%托布津等农药,按种子重量的0.4%~0.5%进行拌种;变温处理种子:用70℃温水浸种4小时(水量为种子重量的4倍),温度随时间降下来,晾干后播种。

2.建立无病留种田,在无病植株上采种。

3.经常进行田间检查,发现红色瘤状体的病株,及时拔除并烧毁。

4.避免施用带菌瘘的肥料,同时也勿用未腐熟的堆肥和厩肥。

禾草腥黑穗病的防治方法


禾草腥黑穗病是1887年在美国华盛顿州首次记录。1902年在羊茅草上流行,至20世纪50年代病菌广泛分布在美国西北部的羊茅草和雀麦草上,寄主发病后,子房变为黑粉病粒,不能食用,严重时造成颗位无收。下面小编就来介绍一下禾草腥黑穗病的防治措施。

寄主范围

多种野生与栽堵的雀麦属、羊茅属及早熟禾、早熟埃若禾等。

症状识别

羊茅草罹病后植株矮化,花序、小花都变短,较易识别,黑色的病粒在颖片内很明显,并从内外俘间突出,不易脱落,而健株种子成熟后很快掉落。罹病的雀麦革与健株难区分,最显著的特点是花序稍紧密,小穗变宽,病粒包裹在内外俘之中很饱满,而健株种子较细长。此菌在美国常与雀麦黑粉菌同时发生,但后者的孢子堆包括内外俘,成熟后成粉末状。

发病规律

病菌孢子通过种子或土壤传播,其中带病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初侵染源。

禾草腥黑穗病菌属系统侵染,随着种子的萌发侵入植物体内,引起全株发病。影响孢子萌发的决定因素是温湿度,孢子萌发适温为5℃,约2周开始萌发.3周萌发最多,15℃不萌发。有的菌株在lO℃萌发快,5℃萌发率高。光照刺激萌发。秋季(温、湿度适宜)是孢子萌发侵入的最佳时期。冬季在病株体内越冬。

防治方法

(1)严格履行检疫法:绝对杜绝从病区引种,严格进行种子检验。

(2)药剂拌种:利用粉锈宁、特普唑或立克秀等三唑类内吸性杀菌剂拌种。

小麦黑穗病如何防治


小麦黑穗病又称腥乌麦、黑麦、黑疸。病症主要有现在穗部,一般病株较矮,分蘖较多,病穗稍短且直,颜色较深,初为灰绿,后为灰黄。颖壳麦芒外张,露出部分病粒(菌瘿)。病粒较健粒短粗,初为暗绿,后变灰黑,包外一层灰包膜,内部充满黑色粉末(病菌厚垣孢子),破裂散出含有三甲胺鱼腥味的气体,故称腥黑穗病。

病原病原菌有二种,一种是Tilletiacaries(DC.)Tul.小麦网腥黑偻菌,另一种是Tilletiafoetida(Wallr.)Liro称小麦光腥黑粉菌,有报道TilletiacontraversaKühn称小麦矮腥黑粉菌也能引起腥黑穗病发生。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小麦网腥黑粉菌孢子堆生在子房内,外包果皮,与种子同大,内部充满黑紫色粉状孢子,具腥味。孢子球形至近球形,浅灰褐色至深红褐色,大小14—20μm,具网状花纹,网眼宽2—4μm。小麦光腥黑粉菌孢子堆同上。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有的长圆形至多角形,浅灰色至暗榄褐色,大小15—25μm,表面平滑,也具腥味。小麦矮腥黑粉菌成群的孢子为暗黄褐色,分散的孢子近球形,浅黄色至浅棕色,大小14—18μm,具网纹,网脊高2—3μm,网目直径3—4.5μm,有的可达9.5—10μm,外面包被厚1.5—5.5μm的透明胶质鞘。主要引致小麦矮腥黑穗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外表或混入粪肥、土壤中越冬或越夏。当种子发芽时,厚垣孢子也随即萌发,厚垣孢子先产生先菌丝,其顶端生6—8个线状担孢子,不同性别担孢子在先菌丝上呈“H”状结合,然后萌发为较细的双核侵染线。从芽鞘侵入麦苗并到达生长点,后以菌丝体形态随小麦而发育,到孕穗期,侵入子房,破坏花器,抽穗时在麦粒内形成菌瘿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小麦腥黑穗病菌的厚垣孢子能在水中萌发,有机肥浸出液对其萌发有刺激作用。萌发适温16—20℃。病菌侵入麦苗温度5—20℃,最适9—12℃。湿润土壤(土壤持水量40%以下)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染。一般播种较深,不利于麦苗出土,增加病菌侵染机会,病害加重发生。

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常年发病较重地区用2%立克秀拌种剂10—15g,加少量水调成糊状液体与10kg麦种混匀,晾干后播种。也可用种子重量0.15%—0.2%的20%三唑酮(粉锈宁)或0.1%—0.15%的15%三唑醇(百坦、羟锈宁)、0.2%的40%福美双、0.2%的40%拌种双、0.2%的50%多菌灵、0.2%的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0.2%—0.3%的20%萎锈灵等药剂拌种和闷种,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对带菌粪肥加入油粕(豆饼、花生饼、芝麻饼等)或青草保持湿润,堆积一个月后再施到地里,或与种子隔离施用。(3)农业防治春麦不宜中过早,冬麦不宜播种过迟。播种不宜过深。播种时施用硫铵等速效化肥做种肥,可促进幼苗早出土,减少侵染机会。冬麦提倡在秋季播种时,基施长效碳铵1次,可满足整个生长季节需要,减少发病。

大麦黑穗病如何防治


大麦黑穗病俗称旦疽,每年大麦黑穗病平均发病率均在10%以上,是我国大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

发病症状

发生在大麦上的有散黑穗病和坚黑穗病,病株常较健株略矮。坚黑穗病发病病穗上的小花、小穗均被破坏,变成一团黑粉状物,外被一层银白色至灰白色薄膜,有的残存芒,膜较坚硬,风吹不坏,孢子间具油脂类物质相互粘结着。散黑穗病刚发病的病穗外面包一层灰色的薄膜,但薄膜很快会破裂,黑粉随风吹散,只剩下光秃的穗轴。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系幼苗侵染型病害,每年只在苗期侵染一次,主要靠种子带菌传播。每年大麦收获脱粒时,散出的冬孢子粘附在麦粒上,播种后,冬孢子萌发,产生先菌丝从大麦幼芽鞘侵入,后进入生长点,菌丝体随麦苗生长向上扩展。大麦抽穗前,病菌为害花器或种子,又形成大量冬孢子,出现病穗。这时湿度适宜,部分孢子很快萌发,用先菌丝侵入颖壳及种皮内,以休眠状态越夏或越冬。

防治方法

主要采取种子处理,多菌灵浸种或伴种,用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5千克加水125千克和麦种70千克,浸种48小时,捞出后即可播种。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5千克加水5千克搅匀后用喷雾器均匀喷洒在125千克麦种上,堆闷6小时,干后即可播种。

黍稷丝黑穗病的病害防治方法


黍稷丝黑穗病又称黍黑穗病、黍小孢黑粉病。俗称灰穗、火穗等。是我国糜、黍生产上重要病害。主要分布在北方糜、黍产区。现将黍稷丝黑穗病的病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危害

为害糜子花序,一般抽穗前很难识别,抽穗后才现典型症状。病株抽穗迟,健株大部分进入乳熟期以后,病穗才抽出心叶。病株矮小,一直保持绿色,整个穗子变成一团黑粉。孢子堆从苞叶中抽出后外露,所有分蘖上的小穗均已染病。染病株可以形成多个病瘦,病瘿外包一层由菌丝组织形成的乳白色薄膜。薄膜破裂后散出黑褐色冬孢子或称厚垣孢子,最后残留丝状物。

病原

hacelothecadestrue(Schl.)Steve.etA.G.Joh.称程轴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孢子堆初在叶鞘里,后伸出,长3?5cm,孢子块混有丝状的寄主组织。冬孢子球形至卵形,长径6.5?10um,壁红褐色,平滑或有细点。主要为害糜、黍。此外有报道,S.manchurica(Ito)Wang称黍小包黑粉菌,也是该病病原。

两种病原菌所致症状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病菌孢子大小和膜的形态。前者孢子堆呈长椭圆形、圆柱状或角状,暗褐色,表面有微刺。后者孢子堆长4cm,宽3cm,厚垣孢子球形或近球形,有时呈不规则形,具棱角,直径6?8um或9?106?7(um),表面平滑,暗褐色,厚垣孢子内夹杂有透明无色、表面平滑的不育性细胞。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厚垣孢子粘附在种子上或遗落在土壤中传播。种子萌发时厚垣孢子即萌发,产生先菌丝,先菌丝上产生小孢子,不同性系的小孢子融合后形成侵染丝侵入幼芽鞘,在组织内蔓延至穗部而发病。据试验,湿土中播种较干土中发病重。甘肃农民经验,将糜种贮藏于潮湿处较挂藏发病重。浸种后阴干较晒干的发病重。地温较高的砂地和下午播种者较地温稍低或上午播种者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甘肃会宁的保安红糜子,内蒙的慢慢红黍子,狼山462,米仓155等品种,均较抗病,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2)糜子成熟前在田间选大穗单收挂藏作为种子,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3)在糜黍抽穗后,发现47病株及时拔除,减少病源。

(4)种子处理一般可采用清水洗种、温汤浸种、开水炸种,都有一定防病效果。药剂拌种可参照其它禾谷类黑穗病拌种方法,可有效控制为害。

高粱蚜特征和防治方法


高粱蚜,学名Melanaphissacchari(Zehntner),异名Longiunguissacchari(Zehntner),同翅目,蚜科。别名甘蔗蚜、甘蔗黄蚜。俗名蜜虫、腻虫、油汗。分布北、东、南三个方位基本至国境线,西限甘肃,由此折入四川、云南。

寄主

东北、华北寄主为高粱,华中、华南寄主为甘蔗。

为害特点

多以成、若蚜聚集在高粱叶背,由下部叶片向上蔓延,刺吸汁液,并排出大量蜜露,滴落在茎叶上,油亮发光,致寄主养分大量消耗,影响光合作用和产品质量。轻的叶片变红,重的叶枯,穗粒不实或不能抽穗,造成严重减产或绝收。高粱蚜主要寄生在寄主叶片背面,由下向上扩展,主要为害高粱。而玉米蚜主要寄生在心叶或穗部,除为害高粱外,还可为害玉米、谷子、小麦及其他禾本科植物。

形态特征

高粱蚜分为两性世代和孤雌胎生世代。前者雌蚜无翅,较小,与雄蚜交尾后产卵,又称无翅产卵雌蚜。雄蚜有翅,较小,触角上感觉孔较多,行动迅速,东北于9月后大量出现。卵长卵圆形,初黄色,后变绿至黑色,有光泽。孤雌胎生世代无翅孤雌胎生母蚜长卵形,米黄色至浅赤色,触角细长6节,等于或略长于体长1/2,复眼大,棕红色。腹背中央3—6节间县长方形大斑,腹管褐色,圆筒形。尾片圆锥形,钝,中部稍粗。口器黑色4节,末节最长。有翅孤雌胎生母蚜体长卵形,米黄色,具暗灰紫色骨化斑。腹部l一7节背板各具1深色横带,2—5节背中线的两旁各具1条深色纵带,有时不清楚。触角6节,约为体长2/3,第3节上具圆形次生感觉孔8—12个。

生活习性

吉林公主岭年生16代,沈阳19—20代。以卵在获草的叶鞘或叶背上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地表气温高于10℃以上时,越冬卵陆续孵化为干母,沿根际土缝爬至获草根部为害嫩芽,繁殖1—2代后,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高粱出苗后,开始产生有翅胎生雌蚜,迁飞到高粱上为害,逐渐蔓至全田。7月中下旬为害严重。进入9月上旬后,随气温下降和寄主衰老,有翅蚜迁回到获草上,产生无翅产卵雌蚜,与此同时在夏寄主上产生有翅雄蚜,飞到获草上与无翅产卵雌蚜交配后产卵越冬。高梁蚜繁殖力强。每头无翅胎生雌蚜可生70—80头若蚜,多时高达180头,夏季3—5天即可繁殖一代。其发生程度与当年气候和天敌数量密切相关。当6—8月大气干旱,气温24—28℃,旬均相对湿度60%—70%,旬降雨量低于20mm,高粱蚜易大发生。当高粱未封垄之前,旬降雨量高于50mm,相对湿度高于75%,气温低,会抑制高粱蚜的发生和蔓延。常见天敌有瓢虫类、食蚜蝇、草蛉、蚜茧蜂等。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采用高粱与大豆6:2间种栽培法,可明显减少高梁蚜发生及为害。冬麦区可在冬小麦中套种高粱,利用麦田中蚜虫天敌,控制高粱蚜,效果显著。

(2)掌握在高粱蚜点片发生阶段,及时用40%氧化乐果乳油涂高粱茎秆。当田间蚜虫株率为30%—40%,出现起油株时,每667m2用40%乐果乳油50ml,对适量水稀释,喷拌细干土10kg,撤施在植株叶片上;也可用50%异丙磷乳油50ml拌潮湿细土10kg,隔5—6垄撒施1垄,效果显著。

(3)必要时喷洒40%乐果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9000倍液。

(4)喷撤1.5%乐果粉剂或1.5%甲基1605粉剂,每667m22kg。

高粱苗枯病的防治方法


高粱苗枯病称串珠镰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染病叶片生紫红色条斑,渐联合,致叶片从顶端逐渐枯死,种子很变褐。早春和初夏阴雨连绵,昼暖夜凉的天气有利发病。植地低洼积水,田间郁闭高湿,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会加重发病。

症状

高粱生长到4—5片叶子时即可发病。始于下部叶片,后向上扩展。染病叶片生紫红色条斑,渐联合,致叶片从顶端逐渐枯死,种子很变褐。

防治方法

(1)实行3年以上轮作。收获后及时处理病残体,进行深翻把病残体翻入土壤深层,以减少初侵染源。采用高粱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2)加强管理,密度适当,采用高垄或高畦栽培,不要在低洼地种植高粱。同时应选用优良抗病品种。下种前用种衣剂加新高脂膜拌种,可驱避地下病虫,隔离病毒感染,不影响萌发吸胀功能,加强呼吸强度,提高种子发芽率。

(3)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或日本酵素菌沤制的堆肥,雨后排水要及时,严禁大水漫灌。在田间第三次中耕除草时追施硝酸铵等,做到后期不脱肥,增强抗病力。在孕穗期要喷施壮穗灵,可强化作物生理机能,增强植株对病害的免疫能力,提高授粉、灌浆质量,增加千粒重。

粟粒黑穗病如何防治


粟粒黑穗病又叫谷子黑穗病、乌霉、黑疸。它是幼苗侵染的系统性病害。在我国谷产区普遍发生。粟粒黑穗病病症表现在穗部,穗部受病菌侵害后,种子形状变大,成卵圆形,内部充满黑褐色粉末,最后颖片破裂,散出黑粉。黑穗病侵染以种子带菌为主,土壤温度20-25℃,土壤含水量30%-50%,最适宜病菌侵染,播种过早,覆土过厚,出土时间延长都利于发病。

危害症状:

被害籽粒稍大,卵形,包以灰膜,膜较坚实不易破裂,内含大量黑粉,通常全穗发病,少数情况下仅部分籽粒发病。在田间病株的穗常直立。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选留无病种子。

3.种子消毒处理可选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用药量均按种子重量的0.2%进行拌种;如需同时兼治谷白发病,可采用甲霜灵和拌种双按1:1或l:2混合均匀后,用种子重量的0.3%拌种,可同时防治白发病和粒黑穗病。至于民间习惯使用的清水洗种5次,据河北承德农科所试验,田间发病率仍可达15%以上,此法应予以淘汰。

黍稷黑穗病如何防治


症状:

又称黍黑穗病、黍小孢黑粉病。俗称灰穗、火穗等。是我国糜、黍生产上重要病害。主要分布在北方糜、黍产区。为害糜子花序,一般抽穗前很难识别,抽穗后才现典型症状。病株抽穗迟,健株大部分进入乳熟期以后,病穗才抽出心叶。病株矮小,一直保持绿色,整个穗子变成一团黑粉。孢子堆从苞叶中抽出后外露,所有分蘖上的小穗均已染病。染病株可以形成多个病瘦,病瘿外包一层由菌丝组织形成的乳白色薄膜。薄膜破裂后散出黑褐色冬孢子或称厚垣孢子,最后残留丝状物。

病原:

Sphacelothecadestruens(Schl.)Stevens.etA.G.Johns.称程轴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孢子堆初在叶鞘里,后伸出,长3—5cm,孢子块混有丝状的寄主组织。冬孢子球形至卵形,长径6.5—10um,壁红褐色,平滑或有细点。主要为害糜、黍。此外有报道,S.manchurica(Ito)Wang称黍小包黑粉菌,也是该病病原。两种病原菌所致症状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病菌孢子大小和膜的形态。前者孢子堆呈长椭圆形、圆柱状或角状,暗褐色,表面有微刺。后者孢子堆长4cm,宽3cm,厚垣孢子球形或近球形,有时呈不规则形,具棱角,直径6—8um或9—10×6—7(um),表面平滑,暗褐色,厚垣孢子内夹杂有透明无色、表面平滑的不育性细胞。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厚垣孢子粘附在种子上或遗落在土壤中传播。种子萌发时厚垣孢子即萌发,产生先菌丝,先菌丝上产生小孢子,不同性系的小孢子融合后形成侵染丝侵入幼芽鞘,在组织内蔓延至穗部而发病。据试验,湿土中播种较干土中发病重。甘肃农民经验,将糜种贮藏于潮湿处较挂藏发病重。浸种后阴干较晒干的发病重。地温较高的砂地和下午播种者较地温稍低或上午播种者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甘肃会宁的保安红糜子,内蒙的慢慢红黍子,狼山462,米仓155等品种,均较抗病,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2)糜子成熟前在田间选大穗单收挂藏作为种子,有良好的防治效果。(3)在糜黍抽穗后,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减少病源。(4)种子处理一般可采用清水洗种、温汤浸种、开水炸种,都有一定防病效果。农药拌种可参照其它禾谷类黑穗病拌种方法,可有效控制为害。

大麦坚黑穗病如何防治


形态特征

冬孢子圆形或椭圆形,大小5~9μm,褐色,半边色较浅,表面光滑无刺。冬孢子萌发适温20℃,52℃温水中15分钟致死。该菌有5个生理小种,其中C-1、C-2分布很广。

为害症状

病株常较健株略矮。病穗上的小花、小穗均被破坏,变成一团黑粉状物,外被一层银白色至灰白色薄膜。有的残存芒,膜较坚硬,风吹不坏,孢子间具油脂类物质相互粘结着。

防治方法

用2%立克秀拌种剂(德国拜耳公司)10g拌大麦种子10kg。

传播途径

该病系幼苗侵染型病害,每年只在苗期侵染一次,主要靠种子带菌传播。

发病条件

每年大麦收获脱粒时,散出的冬孢子粘附在麦粒上,播种后,冬孢子萌发,产生先菌丝。先菌丝分成4个细胞,每个细胞的近隔膜处产生一个担孢子,由担孢子萌发产生次生小孢子。小孢子萌发形成菌丝,不同性别的菌丝结合形成双核侵染菌丝,从大麦幼芽鞘侵入,后进入生长点,菌丝体随麦苗生长向上扩展。大麦抽穗前,病菌为害花器或种子,又形成大量冬孢子,出现病穗。这时湿度适宜,部分孢子很快萌发,用先菌丝侵入颖壳及种皮内,潜伏在其中越夏或越冬。

《高粱柱黑穗病防治方法》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