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小麦散黑穗病要如何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小麦散黑穗病俗称黑疸、灰包等,在我国许多小麦产区都普遍发生,一般发病率在1—5%,严重可达10%以上。近年来,特别是在农民自留麦种的地区,小麦散黑穗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症状:主要危害穗部,茎和叶等部分也可发生。穗部受害形成一包黑粉,外部包有一层浅灰色薄膜,随后表皮破裂,黑粉散出,最后残留一条弯曲的穗轴。有时穗的上部有少数健全小穗,下部变为黑粉。在大多数情况下,病株主杆及分蘖全部抽出病穗,但有时部分分蘖未受到病菌的危害而生长正常。茎部受害在田间不易看到,病部多发生在邻近穗轴的基部,孢子堆成疱状和条纹状,灰黑色。叶部受害,症状多出现在叶片的基部,其症状类似于茎部,发生也很少。散黑穗病菌侵染小麦后,除外部表现典型的症状外,其内部组织也发生变化,使细胞增大,气孔增大且数目增多,叶肉栅栏组织变得紧密,细胞变短。

预防小麦散黑穗病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药剂处理:50%和穗安可湿性粉剂、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量的0.2%拌种均能收到良好效果。上述处理后的种子和包衣剂混合然后拌种,可以提高防治效果。有些药剂在拌种时注意不要超过规定量,以免发生药害。

二、物理消毒

1、温汤浸种:

变温浸种:先将种子在冷水中预浸4—6小时使菌丝萌动,在49℃的水中浸1分钟,然后在52—54的水中10分钟。此方法防治效果较好,但需严格掌握温度,且操作较繁,大面积推广应用不太方便。

恒温浸种:将种子于44—46℃水中浸3小时,然后捞出,冷却并晾干备用。恒温浸种比较安全,并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以将发病率降低到0.5%以下,便于大面积处理。

2、生理杀菌处理:用生石灰和消石灰0.5公斤,加清水50公斤,可浸麦种30—50公斤,水温在20℃时浸3—4天,25℃时浸2—3天,35℃时只需1天。浸完后晾干播种。此方法操作简便,取材容易,效力也很高,明显优于温汤浸种。在浸种过程中,麦种不易不过多,以种子厚度2尺为宜,以防底部种子发热霉变。

三、石灰水浸种的菌丝作用,是一种生理杀菌。种子在无氧的情况下,产生乙酸或乙醛,杀死潜伏在种子内部的菌丝体。在处理过程中,石灰只起防腐作用,与杀死种子内潜伏的病菌并无关系。

四、繁殖无病种子:在良种场或种子繁殖基地繁殖无病种子。种田距离大田至少在100米以外,所用种子,必须经过严格的处理,保证全部无病。做好无病种子的繁殖工作是防治此病的根本措施,可以免去种子处理的繁重工作。

五、选育抗病品种:小麦散黑穗病菌生理小种变异速度较为缓慢,小麦对散黑穗病抗性是单基因显性遗传,抗原也丰富,有利于抗原品种的选育。在选育抗病品种中,可以利用病菌不能进入胚内,或进入胚内但在分生组织发育上有差异,以及闭花授粉避病的特点进行选育工作。

精选阅读

小麦散黑穗病症状及防治方法


小麦散黑穗病俗称黑疸、乌麦等。在冬、春麦区均有发生。小麦散黑穗病是发生在小麦穗的一种病害,变现为病穗上部表出腥黑穗,下部为散黑穗。病穗比健穗较早抽出。最初病小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成熟后破裂并散出黑粉,黑粉吹散后,只残留裸露的穗轴。

症状

小麦散黑穗病主要在穗部发病,病穗比健穗较早抽出。最初病小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成熟后破裂,散出黑粉(病菌的厚垣孢子),黑粉吹散后,只残留裸露的穗轴。病穗上的小穗全部被毁或部分被毁,仅上部残留阔数健穗。一般主茎、分蘖都出现病穗,但在抗病品种上有的分蘖不发病。小麦同时受腥黑穗病菌和散黑穗病菌侵染时,病穗上部表出腥黑穗,下部为散黑穗。散黑穗病菌偶尔也侵害叶片和茎秆,在其上长出条状黑色孢子堆。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散黑穗病是花器侵染病害,一年只侵染一次。带菌种子是病害传播的唯一途径。病菌以菌丝潜伏在种子胚内,外表不显症。当带菌种子萌发时,潜付的菌丝也开始萌发,随小麦生长发育经生长点向上发展,侵入穗原基。孕穗时,菌丝体迅速发展,使麦穗变为黑粉。厚垣孢子随风落在扬花期的健穗上,落在湿润的柱头上萌发产生先菌丝,先菌丝产生4个细胞分别生出丝状结合管,异性结合后形成双核侵染丝侵入子房,在珠被未硬化前进入胚珠,潜伏其中,种子成熟时,菌丝胞膜略加厚,在其中休眠,当年不表现症状,次年发病,并侵入第二年的种子潜伏,完成侵染循环。刚产生厚垣孢子24小时后即能萌发,温度范围5-35℃,最适20-25℃。厚垣孢子在田间仅能存活几周,没有越冬(或越夏)的可能性。小麦扬麦化期空气湿度大,常阴雨天利于孢子萌发侵入,形居病种子多,翌年发病重。

防治方法

建立无病种子田

由于散黑穗病菌依靠空气传播,其传播的有效距离有100-300米,故无病繁种田,应设在大田300米以外。繁种田的种子应使用严格处理后的无菌种子。及早拔除病株,在小麦抽穗前,加强田间检查,发现病穗立即拔除,以减少病菌传播,减轻下一年病害的发生。

种子处理

①变温浸种先将麦种用冷水预浸4-6小时,涝出后用52-55℃温水浸1-2分钟,使种子温度升到50℃,再捞出放入56℃温水中,使水温降至55℃浸5分钟,随即迅速捞出经冷水冷却后晾干播种。

②恒温浸种把麦种置于50-55℃热水中,立刻搅拌,使水温迅速稳定至45℃,浸3小时后捞出,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

(2)石灰水浸种用优质生石灰0.5kg,溶在50kg水中,滤去渣滓后静浸选好的麦种30kg,要求水面高出种子10-15cm,种子厚度不超过66cm,浸泡时间气温20℃浸3-5天,气温25℃浸2-3天,30℃浸1天即可,浸种以后不再用清水中洗,摊开晾干后即可播种。

(3)冷水温汤浸种先将麦种放在冷水中浸4-6小时后,捞出放到49度的热水中浸1分钟,然后放到54度的热水中浸10分钟,随即取出迅速放入冷水中,冷却后捞出晾干。此法杀菌效果较好,但要求严格掌握规定的浸种温度和时间。

(4)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63%的75%萎锈灵可湿性粉剂拌种,或用种子重量0.08%-0.1%的20%三唑酮乳油拌种。也可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0.1kg,拌麦种50kg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1kg,对水5kg,拌麦种50kg,拌后堆闷6小时,可兼治腥黑穗病。

小麦黑穗病如何防治


小麦黑穗病又称腥乌麦、黑麦、黑疸。病症主要有现在穗部,一般病株较矮,分蘖较多,病穗稍短且直,颜色较深,初为灰绿,后为灰黄。颖壳麦芒外张,露出部分病粒(菌瘿)。病粒较健粒短粗,初为暗绿,后变灰黑,包外一层灰包膜,内部充满黑色粉末(病菌厚垣孢子),破裂散出含有三甲胺鱼腥味的气体,故称腥黑穗病。

病原病原菌有二种,一种是Tilletiacaries(DC.)Tul.小麦网腥黑偻菌,另一种是Tilletiafoetida(Wallr.)Liro称小麦光腥黑粉菌,有报道TilletiacontraversaKühn称小麦矮腥黑粉菌也能引起腥黑穗病发生。均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小麦网腥黑粉菌孢子堆生在子房内,外包果皮,与种子同大,内部充满黑紫色粉状孢子,具腥味。孢子球形至近球形,浅灰褐色至深红褐色,大小14—20μm,具网状花纹,网眼宽2—4μm。小麦光腥黑粉菌孢子堆同上。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有的长圆形至多角形,浅灰色至暗榄褐色,大小15—25μm,表面平滑,也具腥味。小麦矮腥黑粉菌成群的孢子为暗黄褐色,分散的孢子近球形,浅黄色至浅棕色,大小14—18μm,具网纹,网脊高2—3μm,网目直径3—4.5μm,有的可达9.5—10μm,外面包被厚1.5—5.5μm的透明胶质鞘。主要引致小麦矮腥黑穗病。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外表或混入粪肥、土壤中越冬或越夏。当种子发芽时,厚垣孢子也随即萌发,厚垣孢子先产生先菌丝,其顶端生6—8个线状担孢子,不同性别担孢子在先菌丝上呈“H”状结合,然后萌发为较细的双核侵染线。从芽鞘侵入麦苗并到达生长点,后以菌丝体形态随小麦而发育,到孕穗期,侵入子房,破坏花器,抽穗时在麦粒内形成菌瘿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小麦腥黑穗病菌的厚垣孢子能在水中萌发,有机肥浸出液对其萌发有刺激作用。萌发适温16—20℃。病菌侵入麦苗温度5—20℃,最适9—12℃。湿润土壤(土壤持水量40%以下)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染。一般播种较深,不利于麦苗出土,增加病菌侵染机会,病害加重发生。

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常年发病较重地区用2%立克秀拌种剂10—15g,加少量水调成糊状液体与10kg麦种混匀,晾干后播种。也可用种子重量0.15%—0.2%的20%三唑酮(粉锈宁)或0.1%—0.15%的15%三唑醇(百坦、羟锈宁)、0.2%的40%福美双、0.2%的40%拌种双、0.2%的50%多菌灵、0.2%的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0.2%—0.3%的20%萎锈灵等药剂拌种和闷种,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提倡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施用腐熟的有机肥。对带菌粪肥加入油粕(豆饼、花生饼、芝麻饼等)或青草保持湿润,堆积一个月后再施到地里,或与种子隔离施用。(3)农业防治春麦不宜中过早,冬麦不宜播种过迟。播种不宜过深。播种时施用硫铵等速效化肥做种肥,可促进幼苗早出土,减少侵染机会。冬麦提倡在秋季播种时,基施长效碳铵1次,可满足整个生长季节需要,减少发病。

燕麦散黑穗病的病害防治


燕麦散黑穗病是我国南、北方燕麦种植区常见传病害。主要侵害种子。大部分整穗发病,个别中、下部穗粒发病。病株矮小,仅是健株株高的1/31/2,抽穗期提前。病状始见于花器,染病后子房膨大,致病穗的种子充满黑粉,外被一层灰膜包住,后期灰色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的厚垣孢子粉末,剩下穗轴。

1、病原

Ustilagoavenae(Pers.)Rostr.称燕麦散黑偻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异名U.nigraTapke。病菌孢子堆生于花器中,一般只破坏部分小穗。穗轴和芒颖受害较轻。厚垣包子圆形至椭圆形,大小5679(m),橄榄褐色,表面具细刺,孢子萌发产生担子和担孢子。

2、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厚坦孢子存在于颖片与种子之间或孢子萌发后,以菌丝潜伏在颖片与种子之间或孢子萌发后,以菌丝潜伏在颖片与种皮之间越冬或越夏。带病种子播种后,包子萌发或休眠菌丝恢复活动后,随之侵入幼苗。

该菌是以双核菌丝从寄主幼苗的胚芽基部胚芽短于2.5cm时侵入,后随植株生长,向生长点和穗部扩展,在燕麦籽实里形成厚垣孢子。燕麦开花期,病株上的厚垣孢子散布降落在健株的花上,以菌丝体侵入护颖和种皮,使种子染病成为外观上看不出来的带菌种子。病菌在种子内越冬。病菌发育温限434℃,适温为1826℃。生产上播种期降雨少,土壤含水量低于30%,幼苗出苗慢,生长缓慢,病菌侵入期拉长,当年易发病。播种过深发病重。

3、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内蒙古的二虎头莜麦、山西北部的五寨莜麦。

(2)温汤浸种用55℃热水浸种10分钟也可先用冷水预浸3小时,然后用52℃热水浸种5分钟,再放入冷水中冷却,捞出晾干备用。

(3)把40%福尔马林配成1%溶液,均匀喷到种子上,充分拌匀后盖上麻袋或塑料薄膜,永种5小时后马上播种;也可用280倍液40%福尔马林浸种60分钟后晾干播种。

(4)用5%皂矾液浸种46小时或用种子重量0.5%1%的细硫磺粉拌种。

(5)因地制宜适时早播,把地整平,提高播种质量。

大麦黑穗病如何防治


大麦黑穗病俗称旦疽,每年大麦黑穗病平均发病率均在10%以上,是我国大麦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

发病症状

发生在大麦上的有散黑穗病和坚黑穗病,病株常较健株略矮。坚黑穗病发病病穗上的小花、小穗均被破坏,变成一团黑粉状物,外被一层银白色至灰白色薄膜,有的残存芒,膜较坚硬,风吹不坏,孢子间具油脂类物质相互粘结着。散黑穗病刚发病的病穗外面包一层灰色的薄膜,但薄膜很快会破裂,黑粉随风吹散,只剩下光秃的穗轴。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系幼苗侵染型病害,每年只在苗期侵染一次,主要靠种子带菌传播。每年大麦收获脱粒时,散出的冬孢子粘附在麦粒上,播种后,冬孢子萌发,产生先菌丝从大麦幼芽鞘侵入,后进入生长点,菌丝体随麦苗生长向上扩展。大麦抽穗前,病菌为害花器或种子,又形成大量冬孢子,出现病穗。这时湿度适宜,部分孢子很快萌发,用先菌丝侵入颖壳及种皮内,以休眠状态越夏或越冬。

防治方法

主要采取种子处理,多菌灵浸种或伴种,用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5千克加水125千克和麦种70千克,浸种48小时,捞出后即可播种。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5千克加水5千克搅匀后用喷雾器均匀喷洒在125千克麦种上,堆闷6小时,干后即可播种。

小麦矮腥黑穗病菌的防治方法


小麦矮腥黑穗病是麦类黑穗病中危害最大、防治最难的一种病害。病菌系统侵染使植株矮化,病穗上的籽粒被黑粉所取代,通常发病率约等于产量损失率。

症状特点

1.病株矮化。高度为健株的1/4-2/3,最矮的病株仅高10-25cm。在重病田可明显见到健穗在上面病穗在下面,形成二层楼的现象。

2.分蘖增多。病株分率一般比健株多一倍以上,健株分蘖2-4个,病株4-10个,甚至可多达20-40个分蘖。矮化与多分蘖的症状变化很大,除取决于寄主与病菌的基因型外,与侵染的时间及程度密切相关。

3.小花增多。一般健穗每小穗的小花为3-5个,病穗小花为5-7个,甚至11个,使病穗宽大、紧密。有芒品种芒外张。

4.粒近球形,较硬,不易压破,破碎后呈块状。在小麦生长后期,如水分多病粒可胀破,使孢子外溢,干燥后形成不规则的硬块。

生物特性

冬孢子萌发需要长期低温与光照、萌发温度为最低-2℃,最适3-8℃,最高低于15℃。在最适宜的5C光照条件下,至少3周才开始萌发,最高萌发率出现在6-8周。孢子若先在5C培育3-4周,再移至0--2℃,在短时间内便可大量萌发。孢子萌发不需游离水,在土壤最大持水量35%-88%时都可萌发。

用萌发的冬孢子接种小麦,在0-10℃,甚至15-20℃,可获得成功,但侵染的适温为5℃。接种期湿度大利于侵染,在空气相对湿度67%-100%时都能侵染。

冬孢子萌发长出很短的先菌丝,其顶端轮生8-20个(最多达28-66个)线形小施于,小孢子可成对进行H形结合,产生纤细的侵染丝次生小孢子、当条件不适宜时,冬孢子萌发不规则,先菌丝很长,并且分枝,延迟了小孢子的产生。病菌存在生理分化,美国1976年报道有17个生理小种,以后又鉴定出许多其他的致病类型。

传染途径

病菌主要随土壤传播,带菌的种子、粮食也能进行远距离传播。冬孢子粉在土壤中至少存活3年,完整病粒中的冬孢子可存活3-10年。孢子经家畜消化道仍能萌发。病粒经120℃30min干热处理仍有萌芽力,80℃20min湿热处理能杀死孢子。

落入土壤表层的冬孢子,在冬麦播种后陆续萌发侵染麦苗,侵染期可延续3-4个月(美国西部从12月至次年4月,多集中在l-2月)。在雪下土表温-2-2℃范围内冬孢子能继续萌发侵染,温度不利时前发暂停或延缓。萌发的冬孢子遇干燥条件,30天仍保持侵染力。小孢子在-5-5℃可存活8-12周。在小麦生长期中,只要具有幼嫩的分蘖就较为感病。

病菌的双核菌丝穿透幼嫩麦苗进行系统侵染,菌丝在细胞间生长,于小麦拔节前到达生长点,并遍及顶端组织,不干扰寄主正常生理,寄主子房组织分化时,病菌从缓慢营养生长转为快速生殖生长,使小麦籽粒完全被各孢子所取代。

小麦矮腥的发生是突发性的,凡降雪早、雪层厚、积雪期长的地区和年份病害大量发生。在大多数病区这种条件不是每年都有,因此发病率可从多数年份的微量发生到流行年份的发病率60%以上。矮腥的发生、流行与降雪密切相关,但是在虽无积雪,有持续低温(5℃)的地区也可发生。在北京室外播种冬小麦,土表接种冬孢子获得病穗。土壤板结、浅播、早播利于发病,迟播病轻,春麦不发病。

防治方法

1.病症检查。样品经长孔筛(l.75mm20mm)或圆孔套筛(1.5mm、2.5mm)过筛,仔细检查有无病粒及其碎片,对可疑物进行镜检。

2.洗涤检查。取50g样品放入三角瓶内,加100ml灭菌水振荡5min,将是浮液倒入离心管,以1000r/min离心5min弃去上清液,加入数滴席尔氏液(Shear),制片镜检。洗涤时加入l-2滴吐温20则效果更好;制片时须用席尔氏液为浮载剂,以避免孢子的胶质鞘变形;测量孢子时最好用油镜(1000倍)可减少误差。每个样品检查25-30个孢子,记录孢子的网脊高、胶鞘厚、网目大、孢子及不育孢的大小。一般矮腥孢子的网脊高在l.5pm以上.而网腥孢子的网脊高多在1.2pm以内。

3.冬孢子自发荧光鉴定。发现病粒或碎片时,以灭菌水制成孢子悬液滴至载玻片上,自然干燥后以无荧光浸没油为浮载剂制片,在落射荧光显微镜(激发滤片485nm,屏障滤片520nm)下观测200个冬孢子的自发荧光。一般矮腥冬孢子的网纹立即发出澄黄至黄绿色荧光,而网腥冬孢子的网纹无荧光或荧光率很低。

4.冬孢子萌发检查。当冬孢子的形态测量结果交叉重叠不易区分矮腥、网腥,而孢子量又充足时,可进一步用孢子萌芽方法来鉴别。将孢子悬液接种到3%水琼脂平板上,分别放置在5℃光照和17℃黑暗下培育。小麦矮腥冬孢子在17℃无光条件下不萌发,在5℃光照条件下至少3周才开始萌发,而网腥冬孢子在17℃无光及5℃光照条件下,1周左右便可萌发。

燕麦坚黑穗病如何防治


症状

燕麦坚黑穗病遍布国、内外燕麦种植区。主要发生在抽穗期。病、健株抽出时间趋于一致。染病种子的胚和颖片被毁坏,其内充满黑褐色粉末状厚垣孢子,其外具坚实不易破损的污黑色膜。厚垣孢子粘结较结实不易分散,收获时仍呈坚硬块状,故称坚黑穗病。有些品种颖片不受害,厚垣孢子团隐蔽在颖内难于看见。

病原

Ustilagolevis(Kell.etSwing)Magn.称燕麦坚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异名有U.hordeiKelletSw.;U.hordei(Pers.)Lagerh.孢子堆生在花器里。厚垣孢子球形至椭圆形,黑褐色,表面光滑无刺突,大小6—9μm。寄生于大麦和燕麦上。病菌发育温限4—34℃,适温为15—28℃。该菌有不同的生理小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收获或打场时散出厚垣孢子附在种子上或落入土壤及混在肥料中越冬或越夏。孢子抗逆性强,可在土中存活2—5年,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春播种子萌发时,冬孢子也随这发芽产生具3个横隔的圆棒形担子,在担子顶端产生4个担孢子。担孢子萌发后产生次生小孢子,异宗小孢子萌发后相互质配,产生具双核的菌丝,侵入寄主的幼芽。后随植株生长而向上扩展。开花时进入花器中,子房被破坏,产生大量厚垣孢子,形成病穗。厚垣孢子萌发温度范围为4—34℃,适温为15—28℃。温度高、湿度大于发病。大莜麦、小莜麦、华北1号、尖莜麦、秃莜麦等易感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内蒙古的燕麦2号(品1163)、黑龙江海伦县2001品种、河北张北县2031野生种、新疆额敏2056品种、新疆沙弯2131、2132、2151品种、青海黄燕麦、黑珠子燕麦、竹子燕麦、红燕麦、苏联品种和苏联燕麦1号、苏联燕麦2号、苏维埃339、匈牙利君士坦、普遍野麦、澳大利亚夫尔马克、维多利亚品种阿缓等。

(2)药剂处理种子用种子重量065%—1%的细硫磺粉拌种或用1%福尔马林液均匀喷在种子上,充分拌匀后盖上草袋,放置5小时后马上播种。此外也可选用50%多菌灵湿性粉剂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禾穗胺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0.2%拌种,防效优异。

(3)抽穗后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携至田外集中烧毁。

粟粒黑穗病如何防治


粟粒黑穗病又叫谷子黑穗病、乌霉、黑疸。它是幼苗侵染的系统性病害。在我国谷产区普遍发生。粟粒黑穗病病症表现在穗部,穗部受病菌侵害后,种子形状变大,成卵圆形,内部充满黑褐色粉末,最后颖片破裂,散出黑粉。黑穗病侵染以种子带菌为主,土壤温度20-25℃,土壤含水量30%-50%,最适宜病菌侵染,播种过早,覆土过厚,出土时间延长都利于发病。

危害症状:

被害籽粒稍大,卵形,包以灰膜,膜较坚实不易破裂,内含大量黑粉,通常全穗发病,少数情况下仅部分籽粒发病。在田间病株的穗常直立。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选留无病种子。

3.种子消毒处理可选用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或50%福美双可湿性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用药量均按种子重量的0.2%进行拌种;如需同时兼治谷白发病,可采用甲霜灵和拌种双按1:1或l:2混合均匀后,用种子重量的0.3%拌种,可同时防治白发病和粒黑穗病。至于民间习惯使用的清水洗种5次,据河北承德农科所试验,田间发病率仍可达15%以上,此法应予以淘汰。

黍稷黑穗病如何防治


症状:

又称黍黑穗病、黍小孢黑粉病。俗称灰穗、火穗等。是我国糜、黍生产上重要病害。主要分布在北方糜、黍产区。为害糜子花序,一般抽穗前很难识别,抽穗后才现典型症状。病株抽穗迟,健株大部分进入乳熟期以后,病穗才抽出心叶。病株矮小,一直保持绿色,整个穗子变成一团黑粉。孢子堆从苞叶中抽出后外露,所有分蘖上的小穗均已染病。染病株可以形成多个病瘦,病瘿外包一层由菌丝组织形成的乳白色薄膜。薄膜破裂后散出黑褐色冬孢子或称厚垣孢子,最后残留丝状物。

病原:

Sphacelothecadestruens(Schl.)Stevens.etA.G.Johns.称程轴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孢子堆初在叶鞘里,后伸出,长3—5cm,孢子块混有丝状的寄主组织。冬孢子球形至卵形,长径6.5—10um,壁红褐色,平滑或有细点。主要为害糜、黍。此外有报道,S.manchurica(Ito)Wang称黍小包黑粉菌,也是该病病原。两种病原菌所致症状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病菌孢子大小和膜的形态。前者孢子堆呈长椭圆形、圆柱状或角状,暗褐色,表面有微刺。后者孢子堆长4cm,宽3cm,厚垣孢子球形或近球形,有时呈不规则形,具棱角,直径6—8um或9—10×6—7(um),表面平滑,暗褐色,厚垣孢子内夹杂有透明无色、表面平滑的不育性细胞。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厚垣孢子粘附在种子上或遗落在土壤中传播。种子萌发时厚垣孢子即萌发,产生先菌丝,先菌丝上产生小孢子,不同性系的小孢子融合后形成侵染丝侵入幼芽鞘,在组织内蔓延至穗部而发病。据试验,湿土中播种较干土中发病重。甘肃农民经验,将糜种贮藏于潮湿处较挂藏发病重。浸种后阴干较晒干的发病重。地温较高的砂地和下午播种者较地温稍低或上午播种者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甘肃会宁的保安红糜子,内蒙的慢慢红黍子,狼山462,米仓155等品种,均较抗病,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2)糜子成熟前在田间选大穗单收挂藏作为种子,有良好的防治效果。(3)在糜黍抽穗后,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减少病源。(4)种子处理一般可采用清水洗种、温汤浸种、开水炸种,都有一定防病效果。农药拌种可参照其它禾谷类黑穗病拌种方法,可有效控制为害。

大麦坚黑穗病如何防治


形态特征

冬孢子圆形或椭圆形,大小5~9μm,褐色,半边色较浅,表面光滑无刺。冬孢子萌发适温20℃,52℃温水中15分钟致死。该菌有5个生理小种,其中C-1、C-2分布很广。

为害症状

病株常较健株略矮。病穗上的小花、小穗均被破坏,变成一团黑粉状物,外被一层银白色至灰白色薄膜。有的残存芒,膜较坚硬,风吹不坏,孢子间具油脂类物质相互粘结着。

防治方法

用2%立克秀拌种剂(德国拜耳公司)10g拌大麦种子10kg。

传播途径

该病系幼苗侵染型病害,每年只在苗期侵染一次,主要靠种子带菌传播。

发病条件

每年大麦收获脱粒时,散出的冬孢子粘附在麦粒上,播种后,冬孢子萌发,产生先菌丝。先菌丝分成4个细胞,每个细胞的近隔膜处产生一个担孢子,由担孢子萌发产生次生小孢子。小孢子萌发形成菌丝,不同性别的菌丝结合形成双核侵染菌丝,从大麦幼芽鞘侵入,后进入生长点,菌丝体随麦苗生长向上扩展。大麦抽穗前,病菌为害花器或种子,又形成大量冬孢子,出现病穗。这时湿度适宜,部分孢子很快萌发,用先菌丝侵入颖壳及种皮内,潜伏在其中越夏或越冬。

黍稷丝黑穗病如何防治


症状

又称黍黑穗病、黍小孢黑粉病。俗称灰穗、火穗等。是我国糜、黍生产上重要病害。主要分布在北方糜、黍产区。为害糜子花序,一般抽穗前很难识别,抽穗后才现典型症状。病株抽穗迟,健株大部分进入乳熟期以后,病穗才抽出心叶。病株矮小,一直保持绿色,整个穗子变成一团黑粉。孢子堆从苞叶中抽出后外露,所有分蘖上的小穗均已染病。染病株可以形成多个病瘦,病瘿外包一层由菌丝组织形成的乳白色薄膜。薄膜破裂后散出黑褐色冬孢子或称厚垣孢子,最后残留丝状物。

病原

hacelothecadestrue(Schl.)Steve.etA.G.Joh.称程轴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孢子堆初在叶鞘里,后伸出,长3?5cm,孢子块混有丝状的寄主组织。冬孢子球形至卵形,长径6.5?10um,壁红褐色,平滑或有细点。主要为害糜、黍。此外有报道,S.manchurica(Ito)Wang称黍小包黑粉菌,也是该病病原。www.nongye.com收录两种病原菌所致症状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病菌孢子大小和膜的形态。前者孢子堆呈长椭圆形、圆柱状或角状,暗褐色,表面有微刺。后者孢子堆长4cm,宽3cm,厚垣孢子球形或近球形,有时呈不规则形,具棱角,直径6?8um或9?10×6?7(um),表面平滑,暗褐色,厚垣孢子内夹杂有透明无色、表面平滑的不育性细胞。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厚垣孢子粘附在种子上或遗落在土壤中传播。种子萌发时厚垣孢子即萌发,产生先菌丝,先菌丝上产生小孢子,不同性系的小孢子融合后形成侵染丝侵入幼芽鞘,在组织内蔓延至穗部而发病。据试验,湿土中播种较干土中发病重。甘肃农民经验,将糜种贮藏于潮湿处较挂藏发病重。浸种后阴干较晒干的发病重。地温较高的砂地和下午播种者较地温稍低或上午播种者发病重。

防治方法

(1)甘肃会宁的保安红糜子,内蒙的慢慢红黍子,狼山462,米仓155等品种,均较抗病,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2)糜子成熟前在田间选大穗单收挂藏作为种子,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3)在糜黍抽穗后,发现47病株及时拔除,减少病源。

(4)种子处理一般可采用清水洗种、温汤浸种、开水炸种,都有一定防病效果。药剂拌种可参照其它禾谷类黑穗病拌种方法,可有效控制为害。

薏苡黑穗病的防治办法


分布为害本病在吉林、河北、山东、四川、贵州、福建等省薏苡产区发生普遍。因黑穗病的为害,产量下降,历年受到一定损失。

症状在苗期一般不表现典型症状,在植株有9~10片叶,穗分化期后,植株叶部开始发病,而常在上部2~3片嫩叶上。叶片上及叶鞘上形成单一或成串的瘤状突起,呈紫红色,以后逐渐干瘪呈褐色,内含有黑粉。在花序、子房上都有症状表现,受害子房膨大成近圆形或卵圆形,顶端稍尖细,部分隐藏在叶鞘内;最初带紫红色,以后逐渐变暗褐色,内部被黑粉状孢子充满,外有子房壁包围,壁不易破裂。凡患病植株,无论主茎及分蘖茎,其每个生长点都变成1个黑粉病疱,病株多不结实而成菌瘿。

病原UstilagocoicisBref.属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黑粉菌科,黑粉属真菌。冬孢子散生,卵圆形至椭圆形,有时稍呈不规则形,其大小为7~12m6~10.5m。壁厚,密生小瘤或刺,呈黄褐色。冬孢子萌发产生有隔的初生菌丝。从初菌丝的1个细胞上侧生及顶生出担孢子。担孢子萌发产生次生担孢子。本菌只侵染薏苡,不侵染玉米和高粱。

侵染循环以冬孢子沾附在种子表面或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当土温上升至10~18$时,遇到土壤湿度适宜时,冬孢子萌发侵人薏苡幼芽,以后菌丝随植株生长达到穂部,最后侵人种子,破坏组织,变成黑穗。黑穗上的小褐疱破裂后,散出黑褐色粉末,随风传播到其他种子上或落人土壤中,引起翌年薏苡发病。连作、常年土壤不翻耕,有利发病

防治

1.种子处理:用50%多菌灵、80%粉锈宁、50%托布津等农药,按种子重量的0.4%~0.5%进行拌种;变温处理种子:用70℃温水浸种4小时(水量为种子重量的4倍),温度随时间降下来,晾干后播种。

2.建立无病留种田,在无病植株上采种。

3.经常进行田间检查,发现红色瘤状体的病株,及时拔除并烧毁。

4.避免施用带菌瘘的肥料,同时也勿用未腐熟的堆肥和厩肥。

小麦豚草如何防治


小麦豚草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艾叶破布草。分布在长江流域、东北、山东等地。是一种影响人类健康和农牧业生产的危险性杂草。

形态特征

茎直立,株高20—150cm,具分枝,有糙毛。叶对生或互生,1—2回羽状分裂,裂片条状具短糙毛。头状花序单性,雄头状花序居多,在枝顶形成总状花序,总苞碟形,有波状圆齿;雌头状花序无梗,生在雄头状花序下部叶腋处,2—3朵簇生或单生,各具一没有花被的雌花。瘦果包在总苞内,总苞倒卵形,周围具短喙5—8个,先端有锥状喙。以种子随作物、水流及交通工具携带进行传播。

生态特点

生于荒地、路边、水沟旁、田块周围或农田中。该草生活力强,适应性广,种子产量高,耗水量和营养物质高,生长旺盛,遮盖和压抑作物,阻碍农业操作。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主要措施为人工拔除和人工割除。可根据不同地区气候差异造成的豚草长势不同,确定铲除适宜时期,即豚草开花结实之前。但人工拔除费工大,难以全面清除,且处理不当,易造成人为携带和传播的危险。

2、化学防治:针对非农田与农田不同地域,喷施草甘磷、农达、灵达或氟磺胺草醚水剂等灭生性除草剂杀死豚草。

3、生物防治:引进豚草天敌昆虫——豚草卷蛾和广聚萤叶甲进行生物防治,有良好效果。

4、植物替代:利用紫穗槐、早熟禾等进行替代控制;利用紫穗槐、早熟禾等进行替代控制,消灭荒地,种植作物,勤于管理。这些对豚草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小麦散黑穗病要如何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