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米扁虫改如何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米扁虫,是一种锯谷盗科的昆虫,分布在中国大部分省区,华南尤为普遍。

露尾甲,米扁虫

简介

寄主:开始发霉的粮食、中药材等储藏品中。

为害特点:主要为害不洁净或开始发霉的粮食等储藏物。

地理分布:分布在我国大部分省区,华南尤为普遍。

特征描述

米扁虫

米扁虫成虫体长2.5mm,长卵形,红褐色;头五边形,前沿窄,具小刻点和淡色微毛,半缩入前胸内;复眼黑色外突;触角有细毛,共11节,末3节膨大成锤状;前胸背板近方形,布有小刻点和微毛,微毛向背中央倒伏,侧缘微向外突,具深色边和细齿,前侧角各具1向外突的圆形凸起,后侧角为直角,后缘具边,中部向后弯伸。小盾片色深且宽扁;鞘翅向上供,黄褐色,具排列成行的较大刻点和浅色倒伏的细毛;足赤褐色。幼虫体长3mm,灰白色,细长,两侧平行,后端较宽,头部、胸部褐色,前胸近方形,约长于中胸,6后胸之和,全体具稀毛。

发生规律

成虫寿命一年多,全年均可见到成虫,条件适合经20—30天可完成一个世代,成虫活泼,爬行迅速,能飞翔。成虫、幼虫喜食霉菌,开始发霉的各种储藏物中易发生此虫。

防治方法

保持仓库和储藏品干燥清洁,即可防止该虫发生。

编辑推荐

米象如何防治


米象,是米谷中的小黑甲虫[riceweevil],俗称蛘子。学名SitophilusoryzaeLinne。主要寄主在玉米、稻米、小麦、高粱、面粉、等各种贮藏的谷物中。木地板的家庭出现的也较多。

为害特点

其一生经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形态,是贮藏谷物的主要害虫,主要寄生在贮存2~3年的陈粮中,如玉米、水稻、小麦、高粱和面粉等谷物,其成虫啃食谷物颗粒,幼虫在谷物内部蛀食。由于其生长繁殖速度很快,为害甚广,地理分布可以遍布全世界,而在我国,则主要分布在南方。近年来米象的为害较为严重。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4—2.9mm,宽0.9—1.5mm,体卵圆形,红褐至沥青色,背无光泽或略具光泽。头部刻点较明显,额前端扁平。喙基部较粗。触角着生于基部1/3—1/4处,顶端圆形。前胸长宽约相等,基部宽,向前缩窄,背面密布圆形刻点。小盾片心形,有宽纵沟。鞘翅肩明显,两侧平行;行纹略宽于行间,行纹刻点上各具1根直立鳞毛;每鞘翅基部和翅坡各有1椭圆形黄褐至红褐色斑。腿节棒状:胫节刻点与毛排列成纵列,端部有钩。雄虫阳茎背面无纵沟,雌虫“丫”形骨片两臂钝圆。本种与玉米象很相似,不同的是米象体瘦小,后翅骨片完全呈三角形,雄阳茎背面无纵沟,雌虫“丫”,形骨片两臂钝圆。而玉米象体较胖大,后翅骨化片呈菱角形,个别为长靴形,雄阳茎背面有2条纵沟,雌虫“丫”形骨片的两臂端部尖锐。卵长椭圆形,长约0.65—0.7mm,宽约0.28—0.29mm,乳白色,半透明。幼虫头壳短卵形,头顶区较宽;内隆脊直,且两端等粗,近乎线状;唇基侧突较小,前端略尖;口上片侧隆线长,几乎伸达额区3、5刚毛间;上唇基近基部至近端处骨化程度深,呈折扇形;上唇杆棍棒状,中叶突出不明显。

防治方法

米象是重要的仓储害虫之一,主要为害存储2~3年的陈粮,繁殖能力强,食量大,因此对粮食的储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目前主要的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点:

(1)改善粮食贮存条件,保持仓库清洁,堵塞缝隙防止米象及其它存储害虫的进入,从而减少对粮食的为害;

(2)改进贮藏技术,如用草木灰、塑料膜或牛皮纸隔离贮藏害虫。如虫害已发生,要把米象从粮食中通过曝晒驱赶出来,使有虫害的与无虫害的粮食分开;

(3)通过喷洒药剂触杀或者磷化氢熏蒸;

(4)若保存粮食的量小也可以通过防虫包装或者是在包装袋中加入长效的气味驱虫剂保护粮食免受米象的为害。其中,大型的粮库主要是通过熏蒸来实现粮食的存储安全,而磷化氢(PH3)则是我国目前应用的最多、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熏蒸剂。磷化氢(PH3)熏蒸可以杀虫的机理通常认为是磷化氢在氧气的参与下进入害虫体内并被氧化生成其他物质,并且氧化具有不可逆性,这种物质作用于害虫的靶标部位,学者一般认为在该部位磷化氢氧化产物与该位置存在的酶如: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P450酶等发生反应,从而使害虫机体失调而导致其死亡。

由于熏蒸剂长期使用,米象开始形成选择性的抗性,抗性的产生使得米象的防治成为粮食储藏的有一大难题。针对米象的抗性有一下几个方面防治:

(1)采用非化学的方法,研究米象的熏蒸剂抗性敏感基因,并对其进行稀释,这样就可以延长熏蒸剂的寿命;

(2)轮换、替代或者混用熏蒸剂,这样就可以防止并延缓熏蒸剂抗性的产生;

(3)提高和改进熏蒸技术,必须采用新技术,减少熏蒸次数,提高单次熏蒸效果;

(4)开展综合防治技术,通过对米香产生的环境条件进行改良,结合熏蒸技术从而实现米象的防治。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因组学的发展,可以在整体水平上通过研究米象在某一特定组织或发育阶段细胞中基因转录情况、转录调控规律,从RNA水平研究米象抗性基因表达的情况,基因组学已成为发掘昆虫抗性的有效工具,加快了探索重要仓储害虫的杀虫剂靶标和抗性基因的鉴定,全面分析昆虫的杀虫剂基因的抗性,从而全面的揭示昆虫的抗性,指导新药的开发和避免昆虫抗性的产生。

巴西铁蔗扁蛾应如何防治


巴西铁蔗扁蛾是世界范围的检疫性的鳞翅目害虫。南方各省区均有发生,近几年来迅速向北方蔓延。据调查,蔗扁蛾除为害巴西铁(木)外,还为害发财树、一品红、铁树、袖珍椰子、海南铁、龙血树、棕竹等50多种花木和经济作物。蔗扁蛾是蛀干害虫,一般农药喷杀不死,防治难度大,因而这种害虫蔓延较快,是目前花卉生产中主要毁灭性害虫之一。蔗扁蛾以幼虫蛀食巴西铁的表皮,输导组织全部被破坏,受害部位只剩下薄层外表皮和木质部,树皮与木质部极易分开,危害症状轻者不易察觉,会严重阻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植株干枯,不发芽,甚至整株死亡。

形态特征

成虫黄褐色,前翅深棕色,中室和后缘各有1黑色斑,后翅黄褐色,后缘有长毛,卵浅黄色,圆形,幼虫体长30毫米左右,头部红棕色,体背有成排矩形斑,体侧有毛片,蛹棕色。

生活习性

在广东等地1年发生约5至6代,在北方地区1年发生3至4代。以幼虫在大温棚、温室盆栽花卉的盆土中越冬。翌年温度、湿度适宜时幼虫爬在花卉上为害,一般蛀食皮层,有时也蛀入木质部表皮,少数幼虫从伤口蛀入髓部,将植株食成空心。幼虫约有7龄,幼虫期1个多月,老熟幼虫夏季多在木桩上部,秋季多在土中结茧化蛹,蛹期约15天。成虫有补充营养习性。卵散产或集中成块状,卵期约4天。初孵幼虫吐丝下垂,即钻蛀皮层为害,尤其以3年以上的巴西铁木桩受害最严重。

防治方法

①加强检疫。必须认识此虫危害性,加强花木交流流和调运的检疫管理,严禁把带虫的巴西铁木桩扩大蔓延,发现虫害木桩应及时烧毁。

②消灭虫源。必须加强大温棚、温室盆栽巴西铁换土工作,发现盆土中的越冬幼虫、蛹,应及时喷药消灭,以防止其繁殖与发育。

③药剂防治。掌握各代虫卵的孵化期,其间喷药1至2次,可用20%喹硫磷乳油1500倍,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喷洒茎杆。夏季发现虫害应及时喷药防治。秋冬季至开春前用20%喹硫磷乳油1500倍、50%辛硫磷乳油1000倍、50%杀螟松乳油1000倍、80%敌敌畏乳油1000倍、80%敌百虫800倍、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每7天喷1次,连续喷洒茎杆2至3次,或用75%辛硫磷乳油1500倍、40%甲基异柳磷乳剂1000倍液灌入盆中,也可用50%西维因粉剂1∶200倍混土,撒在花盆表土内,每隔15天施1次,连续2至3次,可杀死越冬幼虫。

玉米钻心虫如何防治


概述

玉米钻心虫是危害玉米的主要害虫,其幼虫蛀入玉米主茎或果穗内,能使玉米主茎折断,造成玉米营养供应不足,授粉不良,致使玉米减产降质。

玉米钻心虫狭义专指亚洲玉米螟,广义的指蛀入玉米主茎或果穗内的虫类,主要有:1、玉米螟,2、高粱条螟,3、桃蛀螟,4、大螟

在南京地区玉米钻心虫主要有下列3种即:玉米螟(PyraustanubilalisHubn.)、高粱条螟(DiatraeavenosataWalk.)、桃蛀螟(DichocrocispunctiferalisGuen.),各占百分率依次为3.22%,61.98%,34.8%,因此高粱条螟在南京地区为玉米钻心虫主要害虫。2.玉米螟在南京一年发生3代,各代发蛾高峯如下:第1化蛾高峯:5月31日-6月12日第2化蛾高峯:7月24日-7月28日第3化蛾高峯:8月24日-8月31日而其中以第3化蛾之高峯最盛。3.三种玉米钻心虫越冬耐寒力以玉米螟最强,高粱条螟次之,桃蛀螟最弱。

防治

为夺取玉米的丰产丰收,可采取两项措施防治。一是心叶期防治,这是前期防治玉米钻心虫第一代的最佳时期。主要采用撒颗粒剂的防治方法,常用药剂主要有50%的1605,每亩用药剂200克,对水适量,拌灰渣10公斤,灰渣大小要均匀,拌药后不宜过干或过湿,撒入叶心内。或者使用3%甲基异柳磷微粒剂撒施,一般每亩用量不超过1公斤,且宜在阳光充足、露水干后撒施。二是穗期防治,雌穗灌浆中后期防治钻心虫咬粒。这个时期的钻心虫已钻入雌穗内,可用50%敌敌畏乳油0.4公斤对水10公斤制成药液,或用50%甲胺磷乳油800~1000倍液,用棉球或毛刷将药剂均匀涂抹在雌穗顶端和花丝中,或用去掉针头的注射器把药剂注入雌穗内。

柑橘爆皮虫如何防治?


柑橘爆皮虫如何防治?

柑橘爆皮虫别名柑橘旋皮虫、橘长吉丁虫、锈皮虫主要为害柑橘类。

分布较广泛,在我国各柑橘产区普遍存在。为害特点主要为害主干树皮的韧皮部和木质部,成虫取食柑橘嫩叶,幼虫在主干和主枝的皮层内蛀害许多蜿蜒虫道,造成千疮百孔,严重迫害韧皮部,大量流胶,虫道内塞满虫粪,使养分不能正常运输,树皮枯死,成片脱落或环状爆裂,导致全株枯死。老年树及树皮粗糙的橘树受害重,并且还可以诱发流胶病。

一年发生一代,也有二年一代,低龄幼虫在树干皮层下越冬,老熟幼虫在木质部内越冬。越冬幼虫于2月中旬开始取食和老熟化蛹,4月下旬为盛期,同时开始羽化为成虫,开始活动,5月为盛期,成虫出洞后5-7天开始交尾,一生交尾2或3次,交尾后1-2天产卵。幼虫刚孵化后,在树皮浅处为害,受害处先出现分散芝麻状油滴,继后流褐色透明胶质物。此后幼虫向深层蛀食。

防治方法

(1)加强果园管理增施有机肥,合理灌溉,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低抗力。结合修剪,刮除老、翘皮,彻底清除果园。

(2)在成虫活动前应彻底清除枯死树及死树。集中处理,消灭虫源。可用稻草绳捆扎为害严重和邻近被害橘树的主干,外涂稀泥,以防止成虫飞出和迁飞来树干上产卵为害。在8月下旬即可解除草绳,分别于3、6、9月削除流胶被害的树皮,以消灭卵、幼虫和蛹。

(3)保护和利用天敌。

(4)化学防治刮除被害部翘皮后,用40%氧化乐果、25%亚胺硫磷、80%敌敌畏乳油3-5倍液,涂抹被害部位,杀死虫、卵。也可用乐果、亚胺硫磷等5倍液涂抹全树干和主枝,以毒死出洞成虫和防止外来的成虫产卵。

小麦金针虫如何防治


一、危害特点及发生条件

金针虫是叩头虫科幼虫的统称,主要有金针虫种类有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褐纹金针虫三种,为多食性地下害虫,常为害小麦、玉米等多种作物的幼芽和幼苗,能咬断刚出土的幼苗,也可钻入较大的玉米苗根茎部取食为害,造成缺苗断垄。金针虫每3年完成1代,以成虫及不同龄期幼虫越冬。幼虫可咬断刚出土的小麦幼苗,也可外入已长大的幼苗根里取食为害,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剂。小麦抽穗以后金针虫幼虫还能钻蛀到小麦根部节间内,蛀食根节维管组织,呈碎屑状,被害株则干枯而死亡。成虫喜啃食小麦苗的叶片边缘或叶片中部叶肉,残留相对一面的叶表皮和纤维状叶脉,被害叶片干枯后,呈不规则残缺破损,并喜欢吮吸折断小麦麦茎秆中流出的汁液。

二、金针虫发生危害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①土壤温度土壤温度平均在10-15℃时活动危害最盛,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机,土壤温度上升到20℃时,则向下移动,不再危害,冬季潜居于深层土壤之中越冬。越冬幼虫早春即上升活动为害,10厘米土温7-12℃时是为害盛期,超过17℃停止为害。细胸锥尾金针虫适宜于在较低温度下生活,越冬土层浅,早春回升为害期早,秋后也较耐低温,入蛰期迟。因此,一年内为害期长。对小麦一年两度为害(秋后苗期及早春返青期),而以早春正值越冬幼虫长期饥饿之后,所以受害严重。

②土壤湿度金针虫喜湿润环境,在干旱土壤里为害很轻。细胸锥尾金针虫不耐土壤干燥环境,其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20-25%。

③耕作栽培制度精耕细作地区一般发生较轻。麦收后及时伏耕,可加重机械损伤,破坏蛹室及蛰后成虫的土室,并可将部分成虫、幼虫、蛹翻至地表,使其遭受不良气候影响和天敌的杀害,增加死亡率。而耕作粗放地区或者是间作套种面积较大地区及荒地、杂草丛生的地段较多,耕翻机会少,滋生的金针虫各虫态能比较安全地完成生活史,这些地方金针虫普遍发生较重。

三、近年来豫北地区金针虫危害呈扩大趋势原因的分析

根据金针虫的发生规律,结合近几年来豫北的实际情况,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小麦播种后至冬前这段时间气温偏高,有利于金针虫地下活动。

2、近年来10月份降雨偏少,土壤湿度利于其活动。同时由于受暧冬气候的影响,小麦越冬期间气温相对偏高,土壤温度有利于金针虫活动。

3、随着机械化的普及推广,全县秸秆还田面积大不断增大。秸秆还田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确实有一定的益处,但也给地下害虫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特别是那些不能精耕细作的地块更是遭受危害严重。

4、土壤处理面积小。

5、广大农民朋友对金针虫发生条件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源头上进行防治。

四、防治措施

金针虫幼虫长期在土壤中栖息为害,防治较为困难。根据金针虫的发生规律及田间管理特点,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采取成虫防治与幼虫防治与结合,播种期防治和生长期防治相结合,人工诱杀与药剂治虫相结合,可起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1、农业技术措施。

(1)精细整地,粗耕细耙,杀伤虫源;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轮作倒茬或水旱轮作。

(2)浇水可减轻金针虫为害。当土壤湿度达到35-40%时,金针虫即停止为害,下潜到15-30厘米深的土层中。在早春小麦拔节后,气温回升,金针虫开始活动并危害小麦的基部节间,此时也适逢小麦生长需水时期,因此及时进行浇水,可起到即防虫又能促进小麦高产的效果。

2、化学药剂防治。

(1)药剂拌种。采用目前高效无公害的拌种剂丰洽或者农洽三合一或者氟虫腈进行药剂拌种,减少危害。

(2)毒土、毒饵治虫。在黄昏时撤在田间麦行,利用地下害虫昼伏夜出的习性,将其杀死。

(3)灌根。对于冬前小麦出现因金针早危害造成的死苗,要及早进行灌根,防止虫害的漫延。可用48%毒死蜱每100-150m1兑水100-150斤灌根或在浇地浇水的时候进行冲施。对于出现虫害的地段要适当增加灌根面积,提高防治效果。

3、灯光诱杀。

利用金针虫成虫趋光性,于成虫发生期在田间地头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减少田间虫卵数量。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冬前未进行用药防治的麦田,在返青期还要密切关注虫害,因为3月中下旬仍有一次虫害高峰期,一旦有虫害发生,要立即采取措施,尽快用药,早控制,尽量减轻损失。金针虫幼虫经过2至3年才能孵化为成虫,在地下活动的时间较长,所以还要克服松懈思想,对于出现危害的地段,应立即药剂灌根,严控虫害的扩大。

玉米旋心虫如何防治?


很多种植户都知道玉米旋心虫是玉米苗期比较常见的虫害,受害的玉米生长点损伤,引起植株矮化,叶片失绿,分蘖丛生,又称“君子兰”苗。

叶片心叶沿叶脉由下而上产生褪绿黄条斑,基部节间缩短变粗,扒开叶鞘可见蛀孔和裂痕。植株生长后期呈小老苗,基本上不结实。每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以幼虫苗期为害为主,5月末6月初玉米旋心虫开始在地表面2-3厘米的根茎基部或交界处蛀入。蛀孔近圆形或长条状裂痕,呈褐色,土壤中有害病菌易从蛀孔侵染植株。6--8叶期受害最重,中上部叶片逐渐出现黄绿色条纹,严重时个别叶片卷曲或出现排孔,心叶萎蔫。受害植株与玉米病毒病和缺锌症相似。区别在于有无褐色蛀孔或裂痕,幼虫转株性强,多顺垄为害。一般情况待植株出现明显症状后,害虫已转移为害。所以,很难见到幼虫。一般情况下,低洼地、砂土地、晚播田及多年重茬旋耕田受害重。

玉米旋心虫防治方法:

1、选用抗虫品种,实行轮作倒茬,避免连作。

2、使用内吸性较强的杀虫剂拌种,如:克百威有效成分含量在8%以上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防治效果在95%以上。

3、药剂防治:用2.5%的敌百虫粉剂1-1.5公斤,拌细土20公斤,在幼虫危害初期(玉米幼苗期)顺垄撒在玉米根部周围、防治转株为害的害虫。也可在生长期用90%晶体敌百虫3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或用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喷雾,每亩喷药液60-75公斤。

4、灌根防治:用40.7%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喷施植株下部或灌根防治。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灌根,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灌根,50%辛硫磷1000倍液灌根,每亩用药液200公斤。

多肉植物介壳虫如何防治


多菌灵只是预防,万一防不住霉菌爆发了,必须挑掉土,撒上多菌灵干粉,千万不要用多菌灵泡水喷撒,万一杀不掉这种菌类就会造成蔓延,最后整盆都是霉斑了,大棚不使用。

高锰酸钾用是用,但一般并不是用来浸土的,而是泡种子,仙人球等比较大的种子播种前泡半小时,然后清水再泡泡减低药浓度再播种,可防止种子发霉,女王芦荟、龟甲龙等大型种子亦可这样处理,这类种子发芽时间较长容易发霉(最近看到论坛有人将女王芦荟种皮磨破助发芽的,很不错,大家可以搜索相关帖子)。

大棚播种所用杀菌药一般是恶霉灵、小苗期也用链霉素等,土虫丹,表示从来没用过,大棚用的是呋喃丹,砍头扦插可以用托布津,提高成活率各种叶片花斑黑斑结痂病都可以用它解决(菌核病克星)。

以上药,大棚使用的都是价格低廉,效果又是最好的,唯一的坏处可能就是毒性大了点,使用时需带口罩。

最后提醒一下,以防为主,然后才是杀。每年3-4月温度10度以上时就可以先用一次药,8-9月,高温刚过,气温下降到35度以下时也可以防了,喷洒时间为晴天太阳刚下山时效果最好,最利于植物吸收。生长期一个月左右一次,如果错过打药时间用晚了没防住虫爆发,隔1周再用一次。

如何防治园林植物介壳虫


介壳虫群集于枝、叶和果实上,刺吸汁液,除虫害导致枝叶枯萎死亡外,还能诱发煤污病。一般药剂较难透过介壳虫的蜡层,加上有效防治若虫的时期较短,很容易错过防治机会,防治难度较大。因此,如不及时防治在园林植上发生的介壳虫害,将会大大影响园林植物的观赏价值。

近年来,用40%融介乳油(又名40%杀扑磷)防治园林植物上的多种介壳虫均有明显的防效,它具有良好的胃毒、触杀和渗透作用,可以溶解介壳虫的蜡质层,能渗透到植物组织内,持效期高达30天,一般药后30天,防效仍可达85%以上。还能兼治粉虱,蚜虫等危害园林花木的刺吸式害虫。具体使用方法是在第一代若虫孵化高峰期,用40%融介乳油1500倍至2000倍液喷雾防治。冬季或早春喷3至5波美度石硫合剂进行清园,以消灭越冬介壳虫产的卵。介壳虫成虫发生高峰期时,用40%融介乳油800倍至1000倍液加杰效利20毫升喷雾防治。一定要注意:不能与碱性农药混用;观赏类花木避免花期用;高温季节,对敏感植物必须先试验,再应用;喷雾时在早晨9点以前及下午6点以后为佳;喷雾时力求将树干树叶树枝喷周到,以有水点滴为佳。

介壳虫自身传播扩散能力差、虫口密度小时,可用刷子蘸农药直接涂抹在有虫的枝上,休眠期涂95%机油乳剂30倍至50倍液、45%结晶石硫合剂50倍液等。也可先刮去茎干表皮再涂药,在离地面50厘米处刮去一圈表皮,环宽10厘米左右,深度稍达韧皮部,再用利刀纵割数刀,深达木质部,而后把药刷在刮皮处,涂抹药剂有氧化乐果、吡虫啉等,每厘米胸径用10倍至20倍稀释液1.5毫升至2毫升。但要注意花木种类,做到安全施用。

还可以在根区埋药,具体做法是在植株周围细根最多的地方挖放射沟或弧形沟,或沿树冠垂直投影的外缘挖环形沟,沟内施15%铁灭克,每厘米胸径用5克,灌木按每厘米冠丛直径用5克;成片花木可在株行间开沟,每亩施4千克。介壳虫若虫孵化后,先群聚取食,爬行一段后即固定危害,一般固定3天至7天后就可形成介壳,介壳形成后的几天体壁柔弱,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可选用化学农药1.8%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2.5%溴氰菊酯2500倍至3000倍液,或50%杀螟松或50%马拉硫磷1000倍液等,喷施效果最佳。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在调运过程中,发现苗木上有介壳虫必须彻底清除,防止带入苗圃或种植园区。苗木移植时尽量稀植,并利用自然天敌小蜂类、瓢虫类等控制虫口密度。介壳虫喜阴湿,冬季花木修剪后通风透光性好,湿度降低,可控制介壳虫的繁殖。如果无法修剪,被害树又有明显的落叶休眠期,冬季可以试喷柴油液。柴油能直接破坏介壳虫的蜡壳,杀死介壳虫。另外,枝干冬季涂白也是简易有效的防治介壳虫的措施。

巴西铁蔗扁蛾防治方法


巴西铁蔗扁蛾是世界性检疫性的鳞翅目危险害虫。南方各省区均有发生,近几年来迅速向北方蔓延。据调查,蔗扁蛾除为害巴西铁(木)外,还为害发财树、一品红、铁树、袖珍椰子、海南铁、龙血树、棕竹、喜竹芋、凤梨、百合、鹤望兰、鹅掌柴、甘蔗、香蕉、菠萝等50多种花木和经济作物。蔗扁蛾是蛀干式害虫,一般农药喷杀不死,防治难度大,因而这种害虫蔓延较快,是已成为目前花卉生产主要毁灭性害虫之一。蔗扁蛾以幼虫蛀食巴西铁的表皮,输导组织全部被破坏,受害部位只剩下薄层外表皮和木质部,树皮与木质部极易分开,危害症状轻者不易察觉,但严重时会阻碍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导致木段干枯,不发芽,甚至全株死亡,完全失去观赏价值。

1、形态特征:成虫以9毫米左右,体黄褐色,前翅深棕色,中室和后缘各有1黑色斑,后翅黄褐色,后缘有长毛,卵浅黄色,卵圆形,幼虫体长30毫米左右,头部红棕色,体背有成排矩形斑,体侧有毛片,蛹棕色。

2、生活习性:在华南地区广东等地1年发生约5-6代,在北方地区1年发生3-4代。以幼虫在大温棚、温室盆栽花卉的盆土中越冬。翌年温度、湿度适宜时幼虫爬在花卉上为害,比较快在皮层内上下左右蛀食,有时也蛀入木质部表皮,少数幼虫从伤口蛀入木段髓部,食成空心。幼虫约有7龄,幼虫期1个多月,老熟幼虫夏季多在木桩上部,秋季多在土中结茧化蛹,蛹期约15天。成虫有补充营养习性。卵散产或集中成块状,卵期约4天。初孵幼虫吐丝下垂,即钻蛀木桩皮层为害,尤其以3年以上的巴西铁木桩受害最严重。

3、防治方法:

①加强检疫:必须认识此虫危害性,加强花木交流和调运的检疫管理,严禁把带虫的巴西铁木桩扩大蔓延,发现虫害木桩应及时烧毁。

②消灭虫源:必须加强大温棚、温室盆栽巴西铁换土工作,发现盆土中的越冬幼虫、蛹,应及时喷药消灭,以防止繁殖与发育。

③药剂防治:掌握各代卵的孵化期喷药1-2次,可用20%喹硫磷乳油1500倍,或50%杀螟松乳油1000倍喷洒茎杆。夏季发现虫害应及时喷药防治,尤其是秋冬季至开春前用20%喹硫磷乳油1500倍、50%辛硫磷乳油1000倍、50%杀螟松乳油1000倍、80%敌敌畏乳油1000倍、80%敌百虫8000倍、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每7天喷1次,连续喷洒茎杆2-3次。或用75%辛硫磷乳油1500倍、40%甲基异柳磷乳剂1000倍液灌入盆中,也可用50%西维因粉剂1:200倍混土,撒在花盆表土内,每隔15天施1次,连续2-3次,可杀死越冬幼虫。

柿蒂虫防治


柿蒂虫(Stathmopodamassinissa)别名:柿实虫、柿食蛾、钻心虫,属鳞翅目,举肢蛾科。分布于华北、华中及河南、山东、陕西、安徽、江苏等地。近年来在河北中南部柿产区发生日趋严重,尤其在山区栽植分散、管理粗放的园区,柿蒂虫蛀果率达50%70%,有的园区甚至绝产。

柿蒂虫幼虫

【为害特点】

主要以幼虫为害果实,多从柿蒂处蛀入,蛀孔处有虫粪并用丝缠绕,幼果被蛀早期干枯,大果被蛀比正常果早变黄20多天,俗称黄脸柿或红脸柿。被害果早期变黄,变软脱落,致使小果干枯,大果不能食用,造成减产。

【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头部黄褐色,略有金属光泽,复眼红褐色,触角丝状;全体呈紫褐色,但胸部中央为黄褐色;前后翅均狭长,端部缘毛较长;前翅前缘近顶端处有1条由前缘斜向外缘的黄色带状纹;足和腹部末端呈黄褐色;后足长,静止时向后上为伸举。卵乳白色,近椭圆形;卵壳表面有细微小纵纹,上部有白色短毛。

幼虫:老熟幼虫头部黄褐色,前胸背板及臀板暗褐色,胴部各节背面呈淡暗紫色;中、后胸背面有X型皱纹,并在中部有1横列毛瘤,毛瘤上有白色细长毛;胸足淡黄色。

蛹全体褐色,化蛹于污白色的茧内。

茧椭圆形,污白色。

【发生规律】

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里或树干基部附近土里结茧过冬。越冬幼虫于4月中、下旬化蛹,5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盛期在5月中旬。5月下旬第1代幼虫开始为害幼果,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虫老熟,一部分老熟幼虫在被害果内,一部分在树皮裂缝下结茧化蛹。第1代成虫在7月上旬到7月下旬羽化,盛期在7月中旬。第2代幼虫自8月上旬至柿子采收期陆续为害柿果。自8月上旬以后,幼虫陆续老熟越冬。成虫自天多静伏在叶片背面或其他阴暗处,夜间活动,交尾产卵。卵多产在果蒂与果梗的间隙处。第1代幼虫孵化后,多自果蒂与果梗相连处蛀入幼果内为害,粪便排于蛀孔外。第2代幼虫般在柿蒂下为害果肉,被害果提前变红、变软,脱落。多雨高温的天气,幼虫转果较多,造成大量落果。

【防治方法】

1、冬季或早春刮除树干上的粗皮和翘皮,清扫地面的残枝、落叶、柿蒂等与皮一起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幼虫。

2、在幼虫为害期及时连同被害果的果柄、果蒂全部摘除,幼虫脱果越冬前,在树干及主枝上束草诱集越冬幼虫,冬季在刮皮时将草解下烧毁。

3、越冬代成虫羽化初期,清除树冠下杂草后,在树冠下地面撒施4%敌马(敌百虫马拉硫磷)粉剂0.40.7kg,10天后再施药1次,毒杀越冬幼虫、蛹及刚羽化的成虫。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正值幼虫发生高峰期,应各喷2次药,每次药间隔1015天。如虫量大,应增加防治次数。可用下列药剂:20%菊马(氰戊菊酯马拉硫磷)乳油150025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10002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30005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40%杀扑磷乳油15002000倍液;50%杀螟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5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等,着重喷果实、果梗、柿蒂,毒杀成虫、卵及初孵化的幼虫,均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枇杷扁刺蛾的虫害防治方法


枇杷扁刺蛾是枇杷在种植养护管理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虫害,现将枇杷扁刺蛾的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可供参考。

枇杷扁刺蛾形态特征

成虫:雌蛾体长13--18毫米,翅展28--35毫米。体暗灰褐色,腹面及足的颜色更深。前翅灰褐色、稍带紫色,中室的前方有一明显的暗褐色斜纹,自前缘近顶角处向后缘斜伸。雄蛾中室上角有一黑点(雌蛾不明显)。后翅暗灰褐色。

卵:扁平光滑,椭圆形,长1.1毫米,初为淡黄绿色,孵化前呈灰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1--26毫米,宽16毫米,体扁、椭圆形,背部稍隆起,形似龟背。全体绿色或黄绿色,背线白色。体两侧各有10个瘤状突起,其上生有刺毛,每一体节的背面有2小丛刺毛,第四节背面两侧各有一红点。

蛹:长10-15毫米,前端肥钝,后端略尖削,近似椭圆形。初为乳白色,近羽化时变为黄褐色。

茧:长12-16毫米,椭圆形,暗褐色,形似鸟蛋。

枇杷扁刺蛾发病规律

扁刺蛾在四川、广西等地1年发生2代;少数3代,江西1年发生2代。均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树干周围土中结茧越冬。越冬幼虫4月中旬化蛹,成虫5月中旬至6月初羽化。

第一代发生期为5月中旬至8月底,第二代发生期为7月中旬至9月底。少数的第三代始于9月初止于10月底。第一代幼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至7月中旬,盛期为6月初至7月初;第二代幼虫发生期为7月下旬至9月底,盛期为7月底至8月底。

成虫羽化多集中在黄昏时分,尤以1820时羽化最多。成虫羽化后即行交尾产卵,卵多散产于叶面,初孵化的幼虫停息在卵壳附近,并不取食,蜕第一次皮后,先取食卵壳,再啃食叶肉,仅留1层表皮。幼虫取食不分昼夜。自6龄起,取食全叶,虫量多时,常从一枝的下部叶片吃至上部,每枝仅存顶端几片嫩叶。

幼虫期共8龄,老熟后即下树入土结茧,下树时间多在晚8时至翌日清晨6时,而以后半夜2--4时下树的数量最多。结茧部位的深度和距树干的远近与树干周围的土质有关:粘土地结茧位置浅,距离树干远,比较分散;腐殖质多的土壤及砂壤土地,结茧位置较深,距离树干较近,而且比较集中。

枇杷扁刺蛾防治方法

①冬耕灭虫。结合冬耕施肥,将根际落叶及表土埋入施肥沟底,或结合培土防冻,在根际30cm内培土6~9cm,并稍予压实,以扼杀越冬虫茧。

②生物防治。可喷施每毫升0.5亿个孢子青虫菌菌液。

③化学防治。可喷施90%晶体敌百虫、50%马拉松、25%亚胺硫磷乳剂1000~1500倍液、50%杀螟松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1500倍液。发生严重的年份,在卵孵化盛期和幼虫低龄期喷洒1500倍25%天达灭幼脲3号液、或20%天达虫酰肼2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0.5亿/毫升芽孢的青虫菌液。

扁刺蛾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名称:扁刺蛾

症状:属于鳞翅目刺蛾科。成虫灰褐色,体长约16毫米,前翅靠外缘有1条暗褐色横宽带,带内侧翅面颜色较浅,后翅灰褐色。雄蛾前翅中央有一个黑点。狼为扁平状,长椭圆形,黄绿色至灰褐色。老熟幼虫体长约24毫米,体扁,椭圆形,背中央稍隆起,虫体绿色或黄绿色,背中有一条白色线,明显易见,体边缘蓝色,体侧有白斜纹,身体各节枝刺不发。茧椭圆形,黑褐色,较坚硬,表面粗糙。

病原及发病规律:北京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木附近土中做茧过冬。每年6月份成虫出现,成虫有趋光性,白昼潜伏阴处,夜间出来活动,卵散产于叶片上,。6月中,下旬幼虫孵化危害,初孵幼虫有集中栖息习性,在取食叶肉时,在叶片背面形成许多透明小网点,篚后把叶片咬成缺刻、窟窿,或整个吃掉仅留叶柄。8月下旬幼虫老熟入土作茧过冬,较分散;在腐殖质多的土壤挖沙壤地较深,离树干较近,较集中

防治办法:(1)初冬季在树木附近树干基部、墙根等松土里挖虫茧消灭老熟幼虫(包括褐边绿刺蛾、桑褐刺蛾的虫茧)。(2)黑光灯诱杀成虫。(3)初孵幼虫分散危害前,可摘除带虫叶片。(4)药物防治(幼虫危害期)见黄刺蛾防治方法。

《米扁虫改如何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