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了解植物百科?小编带你了解下植物百科的知识。感谢您的阅读,植物59网小编向您推荐《茶树茶丽绞象甲的防治》,欢迎您参考,希望您喜欢!

茶树茶丽绞象甲学名Myl10cerinusaurolineatusVoss鞘翅目,象甲科。别名茶叶象甲、黑绿象虫、小绿象鼻虫、长角青象虫、花鸡娘。

分布北起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南至福建、广东、广西;东面滨海,西达四川、云南。安徽、湖北、浙江、江苏、福建、江西、湖南茶区常年发生重。

为害特点成虫咀食嫩叶成不规则缺刻,造成减产;幼虫在土中取食茶树须根和有机质。全年以夏茶受害重。寄主茶、油茶、苎麻、柑桔、苹果、梨、桃、栗、刺槐等。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6—7mm,灰黑色,体背覆有黄绿色鳞片集成的斑点及条纹。腹面散生黄绿至绿色鳞毛。触角11节,膝状,柄节长,端部3节膨大。鞘翅上生黄绿色纵带,近中央处黑色横纹较宽。卵长0.48一0.57mm,乳白色至暗灰色。末龄幼虫体长5—6.2mm,无足,头黄褐色,体乳白色至黄白色,肥大多皱纹,上生黄白色毛。蛹长5.4—6mm,黄白色,长椭圆形。茧长6—7mm,椭圆形。(图右)

防治方法

1、冬季或春季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及时耕翻,可杀灭部分幼虫。

2、成虫盛发期震落成虫,集中杀灭。

3、在成虫盛发前或幼虫低龄期喷洒80%敌敌畏乳油或90%晶体敌百虫、50%马拉硫磷乳油800倍液或50%倍硫磷乳油1000倍液、95%巴丹可溶性粉剂1000一1500倍液、50%乙酰甲胺磷乳油800倍液、90%杀螟丹可溶性粉剂1500倍液。zW59.CoM

最好在黄昏前把上部茶蓬喷湿喷透。8—9月防治幼虫时,每667m2用50%辛硫磷乳油0.5一0.6kg,对水3000k8泼浇树冠下表土层,也可用95%巴丹可溶性粉剂每667m20.2—0.3kg,拌土后撤施。

精选阅读

植物的病虫害防治之怎样防治茶丽纹象甲


茶丽纹象甲又称黑绿象虫、小绿象鼻虫、花鸡娘等,国内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苏、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省,是我国茶区夏茶期间的主要害虫。茶丽纹象甲在我国茶区一年1代,以幼虫在茶园土壤中越冬。在浙江杭州越冬幼虫在4月下旬开始化蛹,成虫在5月中旬初见,成虫出土盛期在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初成虫终见。成虫咀食嫩叶,被害叶呈现不规则的缺刻,大发生时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幼虫取食茶树及杂草根系。影响茶丽纹象甲种群数量的主导因子有茶园耕作、气候条件及天敌。防治措施:茶园耕锄:在7--8月或秋末结合施基肥进行清园及行间深翻,其防效可达46%-71%,对于虫量在防治指标上下的茶园,可通过这一措施,次年免于施药防治。人工捕杀:利用成虫高峰期用振落法捕杀成虫,以减少发生量和减轻危害程度。农药防治:投产茶园每亩虫量在10000头以上的均应施药防治。施药适期掌握在成虫出土盛末期,此时成虫大多数仍处在产卵前期,可取得优异的防治效果。施药方式采用低容量蓬面扫喷为宜。药剂可选用2.5%联苯菊酯(天王星)(每亩60毫升)、98%巴丹(每亩50-60毫升),以上农药的安全间隔期分别为:6天和7天。

茶树虫害--茶树绿鳞象甲


学名HypomecessquamosusFabricius属鞘翅目,象甲科。别名蓝绿象、绿绒象虫、棉叶象鼻虫、大绿象虫等。分布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四川、云南、贵州。

寄主茶、油茶、柑桔、棉花、甘蔗、桑树、大豆、花生、玉米、烟、麻等。

为害特点成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为害新植茶树叶片,致植株死亡。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5一18mm,体黑色,表面密被闪光的粉绿色鳞毛,少数灰色至灰黄色,表面常附有橙黄色粉末而呈黄绿色,有些个体密被灰色或褐色鳞片。头管背。

面扁平,具纵沟5条。触角短粗。复眼明显突出。前胸宽大于长,背面具宽而深的中沟及不规则刻痕。鞘翅上各具10行刻点。雌虫胸部盾板茸毛少,较光滑,鞘翅肩角宽于胸部背板后缘,腹部较大;雄虫胸部盾板茸毛多,鞘翅肩角与胸部盾板后缘等宽,腹部较小。卵长约1mm,卵形,浅黄白色,孵化前暗黑色。末龄幼虫体长15?17mm,体肥大多皱褶,无足,乳白色至黄白色。裸蛹长14mm左右,黄白色

生活习性长江流域年生1代,华南2代,以成虫或老熟幼虫越冬。4?6月成虫盛发。广东终年可见成虫为害。浙江、安徽多以幼虫越冬,6月成虫盛发,8月成虫开始入土产卵。云南西双版纳6月进入羽化盛期。福州越冬成虫于4月中旬出土,6月中、下旬进入盛发期,8月中旬成虫明显减少,4月下旬至10月中旬产卵,5月上旬至10月中旬幼虫孵化,9月中旬一10月中旬化蛹,9月下旬羽化的成虫仅个别出土活动,l0月羽化的成虫在土室内蛰伏越冬。成虫白天活动,飞翔力弱,善爬行,有群集性和假死性,出土后爬至枝梢为害嫩叶,能交配多次。卵多单粒散产在叶片上,产卵期80多天,每雌产卵80多粒。幼虫孵化后钻入土中10?13cm深处取食杂草或树根。幼虫期80多天,9月孵化的长达200天。幼虫老熟后在6?10cm土中化蛹,蛹期17天。靠近山边、杂草多、荒地边的茶园受害重。

防治方法(1)在成虫出土高峰期人工捕杀。成虫盛发期振动茶树,下面用塑料膜承接后集中烧毁。(2)用胶粘杀用桐油加火熬制成牛胶糊状,涂在树干基部,宽约10cm,象甲上树时即被粘住。涂一次有效期2个月。(3)必要时喷洒90%巴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棉油皂50倍液。喷药时树冠下地面也要喷湿,杀死坠地的假死象虫。(4)注意清除茶园内和茶园周围杂草,在幼虫期和蛹期进行中耕可杀死部分幼虫和蛹。

水稻稻象甲如何防治


水稻稻象甲,学名EchinocnemussquameusBillherg属鞘翅目,象甲科。别名稻象。分布在全国各产稻区。主要为害水稻、棉花、瓜类、甘薯、番茄、麦类、玉米等。

为害特点

幼虫在土中食害稻根,致稻株变黄,严重时整株枯死。成虫咬食稻苗近水面的心叶,受害叶长出后,出现一行横排小孔,遇风折断浮在水面上。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约5mm,体灰黑色,密被灰黄色细鳞毛,头部延伸成稍向下弯的喙管,口器着生在喙管的末端,触角端部稍膨大,黑褐色。稍翅上各具10条细纵沟,内侧3条色稍深,且在2—3条细纵沟之间的后方,具1长方形白色小斑。卵长0.6—0.9mm,椭圆形,半透明具光泽,初白色,后变深黄色。末龄幼虫体长9mm左右,头褐色,体乳白色,肥壮多皱纹,弯向腹面,无足。蛹长5mm,腹面多细皱纹,末节具1对肉刺,初白色,后变灰色。

生活习性

浙江年生1代,江西、贵州部分1代,多为2代,广东2代。一代区以成虫越冬,一、二代交叉区和2代区也以成虫为主,幼虫也能越冬,个别以蛹越冬。幼虫、蛹多在土表3—6cm深处的根际越冬,成虫常蛰伏在田埂、地边杂草落叶下越冬。江苏南部地区越冬成虫于翌年5—6月产卵,10月间羽化。江西越冬成虫则于5月上中旬产卵,5月下旬一代幼虫孵化,7月中旬—8月中下旬羽化。二代幼虫于7月底—8月上中旬孵化,部分于10月化蛹或羽化后越冬。一般在早稻返青期为害最烈。一代约2个月,二代长达8个月,卵期5—6天,一代幼虫60一70天,越冬代的幼虫期则长达6—7个月。一代蛹期6—10天,成虫早晚活动,白天躲在秧田或稻丛基部株间或田埂的草丛中,有假死性和趋光性。产卵前先在离水面3cm左右的稻茎或叶鞘上咬一小孔,每孔产卵13—20粒,幼虫喜聚集在土下,食害幼嫩稻根,老熟后在稻根附近土下3—7cm处筑土室化蛹。生产上通气性好,含水量较低的沙壤田、干燥田、旱秧田易受害。春暖多雨,利其化蛹和羽化,早稻分蘖期多雨利于成虫产卵。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注意铲除田边、沟边杂草,春耕沤田时多耕多耙,使土中蛰伏的成、幼虫浮到水面上,再把虫涝起深埋或烧毁。

(2)成虫有趋光性,可用点灯诱杀。

(3)可用南瓜、红薯切成片,或用香蕉皮、米糠等置于稻行间进行诱杀。(4)喷施有效化学农药,如每亩用杀虫双200克兑水60~75公斤或甲胺磷1000倍液喷杀。

幼虫防治方法主要有:

(1)插秧前进行沤田。每亩施石灰50公斤进行耙沤,可大量杀死幼虫,此法经试验,死虫率达84%。

(2)施药中耕。本田出现幼虫为害时,每亩施用呋喃丹3公斤进行中耕,可收到良好效果。

害虫杨干象甲的防治方法


杨干象甲是国内检疫性害虫,主要危害杨、柳。是杨树中、幼龄林的毁灭性害虫,在苗圃地很少见到。近几年由于气候原因,杨干象在我市部分幼林有抬头趋势。

危害特征:幼龄幼虫在韧皮部开始活动时,从树皮表面针状小孔排出黑褐色丝状物,并随风飘动。随着虫龄的增大,虫道表面颜色变深呈油浸状,形成刀砍状疤痕。幼虫进入木质部向上钻蛀时,树皮表面的孔最大,从此孔排出木丝,落于树木根部。

防治方法:

1、对调运的寄主苗木须经过严格的检疫,防止将此虫传入非发生区,特别是调拨3年以上的幼树更应从严检疫。

2、对带有杨干象幼虫或卵的苗木,应一律进行销毁。对多年生杨树育苗地,杨干象甲被害率达到20%以上,除对被害苗木进行销毁外,其它苗木必须向树干喷洒2.5%溴氰菊酯乳油100-200倍液进行除害处理。

3、在8年生以下中幼龄林发生杨干象甲,可采用40%的杀虫优50-100倍液或4.5%的氯氰菊酯100倍,于5月上中旬涂抹危害部位,杀死杨干象甲幼虫。在7月中旬成虫开始出现前在危害部位喷洒600倍绿色微雷或600-800倍绿野旺Ⅰ、Ⅱ毒杀成虫。8年生以上林分发生杨干象甲,由于防治难度较大,可采取卫生伐的方法降低虫口密度。伐下的虫害木要集中烧毁,以防害虫人为传播。

4、人工捕杀:发生面积不大时,在应用其他防治方法的同时,可利用成虫的假死性,于早晨振动树干捕杀坠落的成虫。

棕榈树虫害红棕象甲的防治方法


红棕象甲是一种毁灭性害虫。一旦发生为害,常常使整个种植园毁灭,其为害椰子幼树较严重。2000年海南文昌椰子树受红棕象甲危害,死亡椰子树近2万株。近年在深圳为害正逐年加重。红棕象甲成虫一般不直接为害,主要以幼虫钻蛀茎干取食柔软组织为害,影响养分输送,造成流胶,使树干成仅残留破碎纤维的空壳,茎杆顶端渐次变细,叶色变黄,树冠缩小,树势衰弱,导致死亡。该虫能为害不同树龄的椰子树,尤其对3-15龄椰子树为害较严重。该虫对油棕、大王棕、假槟榔、海枣、糖棕等棕榈科植物为害也较严重,能导致成片椰子林或棕榈科植物死亡,而且有不断蔓延的趋势。

生物学特性

红棕象甲在热带地区1年大约发生3代,世代重叠。该虫属于完全变态昆虫,有卵、幼虫、蛹、成虫4个发育阶段。成虫1年有两个明显的交配产卵高峰6月和11月。产卵在植株树冠附近的伤痕、裂口、裂缝,尤其是受伤的幼嫩组织,以幼虫钻蛀为害顶端茎干的幼嫩组织。一头雌虫一生可产卵162~350粒,平均为221.40粒,卵孵化率为85.2~93.9%,平均为89.6%。雌成虫寿命约39~72天,雄成虫约63~109天。幼虫孵出后,即向四周钻洞取食柔软组织的汁液,并不断向深层部位取食,在树体内形成纵横交错的隧道,剩下的纤维被咬断后遗留在虫道的周围。早期不易看出。为害时,新叶残缺不全,中心叶干枯,蛀孔排出纤维屑或褐色粘稠液体。受害严重时新叶凋萎,树干只剩下空壳。成虫具有迁飞性、群居性、假死性,常在晨间或傍晚出来活动。

防治措施

防治难点:

隐蔽性:红棕象甲大多从生长点侵入危害,蛀食,造成隧道,导致被害组织很快坏死腐烂。而不少棕榈科植物在叶片发黄前很难发现被危害,一旦发现心叶发黄枯死,生长点及附近的茎干已坏死腐烂,严重时已无法挽救。

难度大:有不少棕榈科植物长得比较高大,而危害部位多在生长点,喷药时操作难度大,灌药防治难度更大。药物难渗透,红棕象甲在化蛹前结茧,茧很厚,加上其在蛀食棕榈科植物时排出树屑、虫粪等堵住洞口,灌药时药液很难渗透到虫茧并浸泡虫蛹,因而红棕象甲的蛹还能存活,下一代又造成危害。

因此,防治此虫应采用“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苗木引进的检疫监测工作,切断虫源传播

加强对龙岗区棕榈科植物,特别是苗木场、园艺场的检疫监测工作,防止扩散蔓延,避免出现新的疫区。对从外地,尤其是从疫区引进的棕榈科植物苗木按照制度严格检疫。禁止带虫植株远距离迁移;移栽过程中,一经发现,立即就地销毁。新移栽植株修剪后,要用内吸性较强的杀虫剂喷灌预防被害。

2、清除或减少园内虫源

开展棕榈科植物的疫情普查,发现被害植株,立即进行药剂处理。对难以救活植株,及时砍除,烧毁,减少虫源,同时对周围植株喷施内吸性杀虫剂,预防受害。

3、严防植株受伤

选用内吸性杀虫剂对伤口及周围进行喷药或涂药处理。针对成虫喜欢在植株上的孔穴或伤口产卵的习性,可用沥青涂封或用泥浆涂抹,防止成虫产卵。

4、神奇的诱杀方法

昆虫信息素是昆虫用来表示聚集、觅食、交配、警戒等各种信息的化合物,是昆虫交流的化学分子语言。红棕象甲聚集素是调控昆虫吸引行为的化合物,既敏感又专一,作用距离远,诱惑力强。红棕象甲聚集素是模拟自然界的昆虫信息素,通过释放器释放到田间来诱杀害虫的仿生高科技产品,采用聚集素诱杀,降低虫口密度。该技术诱杀害虫不接触植物和农产品,没有农药残留之忧,不污染环境是现代农业生态防治害虫的首选方法之一。

茶树茶灰色膏药病的病害防治


茶灰色膏药病是茶树枝干部病害之一。中国各产茶省均有分布,为害茶、油茶、桑、梨、杏、桃、板栗、苹果、柑桔等林木和果树。

症状

主要发生在茶树枝干上的介壳虫残体上,先产生白色绵毛状物,中央呈暗色,四周不断的延伸丝状物,圆形,中央厚,周围薄,形似膏药。老熟后呈紫黑色,干缩龟裂,逐渐剥落。

病原学名

为Septobasidiumpedicellatum(SchwPat),属木耳目隔担子耳科隔担子耳属。初生菌丝无色,有分隔。老的菌丝褐色或栗褐色。分枝繁杂密集成膜状菌丝层。基部有短柄,顶端长出突起,形成担子。担子圆筒形或棍棒形,初直,后来显著弯曲,有隔膜3个,无色,单胞,丝状,直或略弯曲。担孢子长圆筒形或长椭圆形,向一方弯曲成镰刀形,两端圆,无色,单胞,长宽为19-264-5微米。

侵染规律

冬季以菌丝在有病枝叶上越冬。翌年春、夏之交,温、湿度适宜时,菌丝继续生长形成子实层,担孢子借气流或随介壳虫传播,孢子萌发,以介壳虫分泌物为营养,形成新的菌膜,不侵入寄主体内。

防治

(1)发病重的茶园,提倡重剪或台刈,剪掉的枝条集中烧毁。

(2)防治茶树蚧壳虫至关重要。在孢子盛发期间,可喷施0.7%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保护健康茶树免受侵染。

杜仲茶翅蝽象的虫害防治方法


目前发现的杜仲刺吸类害虫是茶翅蝽象。茶翅蝽象属半翅目,蝽科。又名臭板虫、臭大姐。主要危害杜仲嫩梢和杜仲果实。那么杜仲茶翅蝽象的防治措施有哪些呢?

发生规律

在河南省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墙缝、石缝,树洞和草堆等处越冬。翌年5月中旬开始活动,先危害杜仲幼嫩顶梢,6月中旬开始产卵,卵多产于叶背,常20余粒排列成一卵块。卵期4~5天,若虫孵化后,先静伏于卵壳周围或上面,以后分散危害。

成虫及若虫以刺吸式口器刺吸嫩梢和果实的果柄;危害嫩梢时被害株率可达100%,被害株高生长或新梢生长量下降:危害果实,严重时被害果率可达25%以上,使杜仲果实大幅度减产,也影响杜仲种子的质量和发芽率,7月中旬出现当年成虫,发生不整齐。8月中旬越冬代成虫尚有产卵,9月上旬仍能危害果实。9月下旬以后当年成虫飞向房屋、石缝及其他场所潜伏越冬。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毫米左右,宽8毫米左右。体扁平,略呈椭圆形。全体黄褐色至茶褐色。触角褐色,5节,第4节的两端和第5节的基部为黄褐色。前胸背板前缘有4个黄褐色排列斑。小盾片有5个小黄斑,两侧的斑点明显。卵短圆筒形,顶平坦,中央稍鼓起,周缘环生短小刺毛。卵初产时乳白色,接近孵化时变褐色,常20余粒排列成块。若虫形似成虫,无翅。初孵化时体为白色。腹背有黑斑,体长约2毫米,胸部及腹部第l~2节两侧有刺状突起。腹部第3~5节各有一红褐疣突。

茶翅蝽象食性根杂,除危害杜仲外,还危害梨、苹果、桃、李、杏、樱桃、山楂、石榴、柿、梅、柑桔、榆、桑等树种。广泛分布于河南、河北、北京、山东、江苏、安徽、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四川、贵州等省(市)。

危害症状

以成虫、若虫吸含平茬幼树和嫁接苗幼嫩顶梢、果实果柄部位的汁液。嫩梢被誉后顶梢,干枯变黑,顶梢暂时停止生长,10~15天后由危害部俭以下侧芽萌发2~4个新梢,呈丛生状;危害杜仲果实,主要从果柄处刺吸果实汁液为主,被刺吸危害的果实逐渐干缩变黑,甚至脱落。

防治方法

1、虫越冬期在集中发生地进行人工捕捉。

2、季在炎热的中午前后,该虫多群集于杜仲枝干背阴处,也可采取人工捕杀。

3、翅蝽象危害杜仲嫩梢或果实较轻时,一般不进行化学防治。当危害果实严重时,喷施50%氧化乐果800~10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芒果的病虫害防治之象甲预防与治理


1.芒果切叶象甲分布较广,成虫取食芒果嫩叶,导致叶片干枯;或雌虫在嫩叶上产卵,并将嫩叶从基部咬断,影响植株生长。防治方法: ①在嫩梢生长期间,对受害株每3天捡拾1次被咬断的落叶,晒干烧毁,杀灭幼虫; ②在嫩梢生长期每隔7天喷药一次,用40%乐果乳油15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25%杀虫双500~800倍液和2.5%的敌杀死2004~3000倍液均可。 2.果实芒果象甲和果肉芒果象甲前者是一种小甲虫,体长约7毫米,黑色。其幼虫蛀食芒果种子,影响果实品质;果肉芒果象甲是一种比果实芒果象甲更小的黄褐色的小甲虫,其幼虫潜食果肉,形成隧道并充满虫粪,使果实不能食用。这两种虫主要发生于云南、越南、柬埔寨至印度尼西亚一带,属检疫对象。但据反映近年广西与云南的交界地区发现此虫。由于这两种虫为害严重,但仅发生于局部地区,必须加强检疫,防止其向新区扩展。近年未经检疫就通过民间渠道大量从越南运入芒果的做法是危险的。 防治方法: ①在未发现此虫的地区严格检疫制度,严防在新区扩展; ②在有虫害区搞好果园卫生,及时捡拾落果,集中毒杀; ③秋冬结合清园除尽杂草,精细翻耕,清除在土层裂缝越冬的害虫; ④在谢花后30~45天的幼果期,用乐果和敌百虫与水1:1:1500的混合液喷洒树冠,每隔7~10天喷一次,连续3~4次可收有显著的防效。

稻水象甲综合防控技术


稻水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成虫:体长2.8~3.2mm,体壁褐色,密被灰绿色鳞片,喙短阔,端部环绕灰白色刚毛,前胸背板肩突明显,从背板中区至鞘翅末端1/3处的背部鳞片黑色,组成明显的广口瓶状的黑色大斑。鞘翅长宽比为1.5∶1,有6条纵纹,鞘翅不能覆盖臀板。3对足基节基部鳞片黄色,中足胫节两内侧各有1排长的游泳毛,跗节3和2等宽。雄虫后足胫节无前锐突,锐突短而粗,深裂呈二叉形。雌虫的锐突单个,长而尖,具前锐突。幼虫:白色,无足,头部褐色,共4龄,腹节背面2~7节各有1对向前伸的钩状呼吸管,气门位于管中,4龄虫体长约8mm。蛹:白色,大小、形状近似成虫。居于土茧中,土茧灰褐色,近椭圆形,直径约5mm,粘附于根上。

稻水象甲主要为害水稻、稗。成虫喜食稻叶,有明显的趋嫩绿习性,多在叶尖、叶缘或叶间沿叶脉方向啃食嫩叶的叶肉,留下表皮,形成宽约0.09cm的长条白斑,长短不等,长度一般不超过3cm,全斑粗细一致且直,两端平整,偶有粗细不一致而弯曲,两端不很平整者(特别在幼嫩稻叶上)。造成水稻损失的主要因素是幼虫对根的危害。幼虫密集水稻根部,在根内或根上取食,根系被蛀食,变黑并腐烂,造成断根,形成浮秧或影响植株生长发育,导致减产。该虫引起的产量损失一般10%~20%,严重田块减产50%。

防治

(1)检疫措施。目前我省尚未发生稻水象甲,因此加强检疫措施是防控的最重要措施。严禁未经检疫从发生区调入稻谷、稻秧、稻种等。疫区的稻草、芦苇及制品和包装填充材料、谷糠等需经杀虫处理,检疫合格方能调入。

(2)农业防治。在发生区,水稻收割后至土壤封冻前对稻田进行翻耕或耕耙,可大大降低田间越冬成虫的成活率。在发生区推行水稻旱育秧可减轻秧田受害,增强植株抵抗力。结合积肥和田间管理,清除田边、沟边、堰埂、荒地、林带杂草并烧毁,以消灭越冬成虫。

(3)物理防治。发生区稻田利用田灯光诱杀稻水象甲成虫;对小片孤立稻田设置防虫网阻止稻水象甲迁入稻田,减少稻株落卵量。

(4)化学防治。以防治越冬代成虫为主,针对越冬场所、秧田期和大田期分3个阶段施药防治,药剂可选用毒死蜱、丙溴磷、除虫脲等。

茶树虫害--茶树茶芽瘿蚊


学名Contariniasp。双翅目,瘿蚊科。分布广东、广西、海南等南方茶区。山区或近山区发生较多。

寄主茶树。

为害特点幼虫侵害茶芽,刺激茶芽发育畸形、肿胀,形成虫瘿,影响茶树生长发育及茶的质量。形态特征雌成蚊体长2.5?3mm,翅展4?4.8mm,体黄褐色,被有黑褐色细毛。头扁圆形,复眼黑色,两复眼相接,没有单眼。触角14节,柄节、梗节圆且短小,鞭节圆柱状,第一鞭节长于其它各节。胸背隆起,背板黑褐色发达,近三角形。翅黄褐色,翅面上具不规则近黑褐色斑驳5?6个,翅脉简单。足细长,跗节5节。产卵管针状。雄蚊体长2.2mm,黑色。触角14节,基部2节与雌蚊相似,余各节呈哑铃状,好象2节,整个触角似为26节。翅面无斑纹,色较深。腹部肉红色,细小。卵长0.12mm左右,长椭圆形。幼虫共3龄,三龄虫体长2?3.2mm,长纺锤形,黄白色,老熟后变黄。蛹长2?2.5mm,长圆形,乳白色至黄褐色。

生活习性广东年生3代,以幼虫在瘿苞内或土中越冬。各代成虫羽化盛期分别出现在4月下旬一5月上旬、7月中旬和9月下旬。各代瘿苞出现盛期分别在5月下旬一6月上旬、7月下旬一8月中旬、10月上旬一10月中旬。入土幼虫在土中建一土室于翌年3月化蛹,羽化后的成虫日伏夜出,飞翔力不强,有趋光性,羽化的当天就可交尾,把卵产在桑树刚萌动的幼芽上,每雌常产卵60一80粒。成虫寿命l一6天。初孵幼虫在产卵芽中为害,取食生长点,致受害芽形成瘿苞,不转移,老熟后从瘦苞基部向外爬,弹跳入土,在土中结茧化蛹进行休眠。幼虫共3龄。高温、日照较少阴凉的山地茶园或海拔较高的茶园易受害。大叶种茶树上虫瘿多,密度也大。天敌有广腹细蜂、黑蚂蚁等。

防治方法(1)幼虫发生期间采茶时,注意摘除瘿苞,集中烧毁,可减轻下一代为害。

(2)在幼虫出苞后进入土中阶段于茶丛下撒施5%辛硫磷颗粒剂或2.5%敌百虫粉剂2?3kg,也可制成毒土撒在表土层毒死入土幼虫。(3)在成虫出土盛期于茶丛下层或土表喷洒80%敌敌畏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1000一1500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3000倍液。

米象如何防治


米象,是米谷中的小黑甲虫[riceweevil],俗称蛘子。学名SitophilusoryzaeLinne。主要寄主在玉米、稻米、小麦、高粱、面粉、等各种贮藏的谷物中。木地板的家庭出现的也较多。

为害特点

其一生经历为: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形态,是贮藏谷物的主要害虫,主要寄生在贮存2~3年的陈粮中,如玉米、水稻、小麦、高粱和面粉等谷物,其成虫啃食谷物颗粒,幼虫在谷物内部蛀食。由于其生长繁殖速度很快,为害甚广,地理分布可以遍布全世界,而在我国,则主要分布在南方。近年来米象的为害较为严重。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4—2.9mm,宽0.9—1.5mm,体卵圆形,红褐至沥青色,背无光泽或略具光泽。头部刻点较明显,额前端扁平。喙基部较粗。触角着生于基部1/3—1/4处,顶端圆形。前胸长宽约相等,基部宽,向前缩窄,背面密布圆形刻点。小盾片心形,有宽纵沟。鞘翅肩明显,两侧平行;行纹略宽于行间,行纹刻点上各具1根直立鳞毛;每鞘翅基部和翅坡各有1椭圆形黄褐至红褐色斑。腿节棒状:胫节刻点与毛排列成纵列,端部有钩。雄虫阳茎背面无纵沟,雌虫“丫”形骨片两臂钝圆。本种与玉米象很相似,不同的是米象体瘦小,后翅骨片完全呈三角形,雄阳茎背面无纵沟,雌虫“丫”,形骨片两臂钝圆。而玉米象体较胖大,后翅骨化片呈菱角形,个别为长靴形,雄阳茎背面有2条纵沟,雌虫“丫”形骨片的两臂端部尖锐。卵长椭圆形,长约0.65—0.7mm,宽约0.28—0.29mm,乳白色,半透明。幼虫头壳短卵形,头顶区较宽;内隆脊直,且两端等粗,近乎线状;唇基侧突较小,前端略尖;口上片侧隆线长,几乎伸达额区3、5刚毛间;上唇基近基部至近端处骨化程度深,呈折扇形;上唇杆棍棒状,中叶突出不明显。

防治方法

米象是重要的仓储害虫之一,主要为害存储2~3年的陈粮,繁殖能力强,食量大,因此对粮食的储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目前主要的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点:

(1)改善粮食贮存条件,保持仓库清洁,堵塞缝隙防止米象及其它存储害虫的进入,从而减少对粮食的为害;

(2)改进贮藏技术,如用草木灰、塑料膜或牛皮纸隔离贮藏害虫。如虫害已发生,要把米象从粮食中通过曝晒驱赶出来,使有虫害的与无虫害的粮食分开;

(3)通过喷洒药剂触杀或者磷化氢熏蒸;

(4)若保存粮食的量小也可以通过防虫包装或者是在包装袋中加入长效的气味驱虫剂保护粮食免受米象的为害。其中,大型的粮库主要是通过熏蒸来实现粮食的存储安全,而磷化氢(PH3)则是我国目前应用的最多、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熏蒸剂。磷化氢(PH3)熏蒸可以杀虫的机理通常认为是磷化氢在氧气的参与下进入害虫体内并被氧化生成其他物质,并且氧化具有不可逆性,这种物质作用于害虫的靶标部位,学者一般认为在该部位磷化氢氧化产物与该位置存在的酶如: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氢酶、P450酶等发生反应,从而使害虫机体失调而导致其死亡。

由于熏蒸剂长期使用,米象开始形成选择性的抗性,抗性的产生使得米象的防治成为粮食储藏的有一大难题。针对米象的抗性有一下几个方面防治:

(1)采用非化学的方法,研究米象的熏蒸剂抗性敏感基因,并对其进行稀释,这样就可以延长熏蒸剂的寿命;

(2)轮换、替代或者混用熏蒸剂,这样就可以防止并延缓熏蒸剂抗性的产生;

(3)提高和改进熏蒸技术,必须采用新技术,减少熏蒸次数,提高单次熏蒸效果;

(4)开展综合防治技术,通过对米香产生的环境条件进行改良,结合熏蒸技术从而实现米象的防治。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因组学的发展,可以在整体水平上通过研究米象在某一特定组织或发育阶段细胞中基因转录情况、转录调控规律,从RNA水平研究米象抗性基因表达的情况,基因组学已成为发掘昆虫抗性的有效工具,加快了探索重要仓储害虫的杀虫剂靶标和抗性基因的鉴定,全面分析昆虫的杀虫剂基因的抗性,从而全面的揭示昆虫的抗性,指导新药的开发和避免昆虫抗性的产生。

紫薇梨象的防治


紫薇为千屈菜科、紫薇属小乔木,树姿优美、树干光滑、花期长、花色艳丽,近年来常见其受到紫薇梨象的侵害。

紫薇梨象属鞘翅目、梨象科,一般一年会发生1代。越冬的紫薇梨象幼虫在第二年的5月前后化蛹,5月中下旬羽化,6月上中旬进入成虫盛发期。紫薇梨象以幼虫或成虫的方式在被害寄主的果实内休眠越冬时,其寄主的蛀果率可高达60%以上,进而对紫薇的观赏价值和种实繁殖构成很大威胁。

春末夏初,当紫薇的新枝条长到30厘米至50厘米时,紫薇梨象成虫开始活动。紫薇梨象成虫先危害嫩梢,接着会继续危害紫薇的花芽和花蕾,最终会造成花蕾未开即已坏死,进而减少了开花数量。7月下旬,紫薇梨象除了会取食花蕾外,还会取食刚形成的幼果,产卵于幼果中。因此,应当综合紫薇梨象对紫薇各个物候期的危害特点来进行防治,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一般说来,防治紫薇梨象成虫的最佳时间在6月中旬至7月初,而防治紫薇梨象幼虫的最佳时间是在果实脱落前,即11月前后进行防治。

防治方法:

1.加强植物检疫,紫薇梨象可以随着苗木传播至它处,所以在引进苗木时,应当加强检疫。另外,还应注意保护和利用好天敌。

2.紫薇梨象成虫在上午10点前后及傍晚时,活动比较旺盛,而中午前后及下午,紫薇梨象会躲藏在枝梢或叶片背面。可利用清晨或傍晚,通过震树,下接布单的方式来集中进行成虫捕杀,每5至7天进行1次。

3.药剂防治:药物防治可选用的药剂有10%吡虫啉3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8000倍液,或1%甲维盐微乳油80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800倍至1000倍液,或2.5%敌杀死2500倍液,或80%敌敌畏800倍至1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2500倍液,或50%磷胺乳剂2000倍液,或90%杀螟松1000倍液等进行喷雾。以上几种农药中如配以高效氯氰菊酯混合喷雾,效果将更加明显。紫薇梨象成虫发生盛期,应每隔10至15天喷药1次,连续施药2至3次,即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4.紫薇梨象成虫对类似于植物蜜源的蜂蜜会具有显著趋向性,所以在喷雾防治有困难地方,也可采用瓶装蜂蜜加高效氯氰菊酯(按1∶50配置)悬挂于树上的办法,来诱杀紫薇梨象成虫。

《茶树茶丽绞象甲的防治》由植物百科编辑撰写而成,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网络,希望您在了解植物百科过程中能帮到您!我们把大量的“植物养护与防治”内容汇集于专题再现给您,希望您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更新